-
1 # 茶心淺酌
-
2 # 暗夜思考
我想,在商鞅變法的前中期,他是沒有意識到其變法會危及到自己姓命的。直到後期,隨著變法的成功再加上他為秦國所立下的卓著功勳,使得商鞅一步步登上了自己人生巔峰的同時,也意識到危險離自己越來越近。然而,一切都為時已晚!!
為什麼商鞅早中期沒有意識到危險呢?首先,當時的商鞅深得秦孝公的賞識,可以說是擁有了秦國最強的靠山。
商鞅透過走後門的方式,利用當時秦孝公身邊的一個名叫景監的寵臣,得以見到了剛剛繼位不久的秦孝公。
碰巧的是,此時的秦孝公面對秦國當下衰弱的國力正打算進行變法革新,但同時秦孝公也苦於自己身邊沒有厲害的變法人才!!
商鞅三次面見秦孝公,分別拿出了帝道、王道、霸道三份變法治國的方案!!秦孝公最終從霸道的變法方案中看到了讓秦國快速崛起的希望。同時秦孝公也透過這三份變法方案明白了商鞅正是自己渴求已久的變法人才!
之後,秦孝公多次與商鞅密議變法細節,他對於商鞅的才能更是佩服不已,對變法之事也是無條件支援!!
其次,商鞅變法過程行事果決,沒有半分意識到危險的樣子。
商鞅在得到秦孝公的支援後,於是開始實施變法。然而,在當時舊體制根深蒂固的秦國,變法革新施起來卻非常困難。
據《商君書·更法篇》與《史記·商君列傳》中所記載,商鞅先是在秦國議事朝堂之上,舌戰群臣。
商鞅以歷史進化的思想,對甘龍、杜摯為代表的秦國貴族反對派所謂“古法”與“循禮”的復古主張,進行了駁斥!!從而消除了朝堂之上反對派的聲音!!
其後,商鞅面對太子駟觸犯律法的案件,對太子的兩個老師——都是貴族出身的公子虔與公孫賈處以肉刑!雖說這個事件受到了後人的質疑,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商鞅當時為了堅守貴族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原則,毫不客氣的對秦國貴族階層動過手!!
試想,如果商鞅有意識到自己生命安全的威脅,還會這麼毫無顧忌的果決行事嗎?
最後,商鞅變法的成績,讓秦國快速的富國強兵,商鞅功勳卓著。
商鞅變革的法律效果顯著,當時的秦國很快由盜匪橫行變得盜不拾遺、山無盜賊!治安的變法從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秦國國力的增強。
還有在商鞅變法期間,秦國休養生息,幾乎很少參與國際爭端,全力發展與積累自身國力。
另外,商鞅不僅只是一個變法的文臣,其在軍事上也是戰功卓絕。商鞅曾主動提出進攻當時的強盛的魏國,並用計俘虜了魏將公子卬!!
種種功績,使得商鞅的聲望與權勢節節高升,一度登上了秦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位及人臣至此,他當然不曾想到誰有能力危害到自己的生命。
為什麼商鞅後期意識到變法危及自己生命呢?公元前341年商鞅俘虜了魏將公子卬,立了大功一件。然而,此時的商鞅已經官至大良造,已經無上可升!!
於是秦孝公賜予商地十五座城池給商鞅管理,號為商君,到此商鞅登上了自己權力的最高峰!!商鞅本來姓姬,氏公孫,人們之所以稱其為商鞅正是取了他封地的“商”之名!!
此時的商鞅與秦孝公都已年事漸高,秦孝公更是重病纏身!!而那些變法的反對派卻還一直對商鞅虎視眈眈,特別是那些被商鞅的嚴酷律法所懲治過的秦國貴族更是對其恨之入骨!!
商鞅漸漸意識到危險在向自己靠近,他每次出行都是護衛傍身,前後左右兵車武士相護...商鞅已不敢冒險獨自出行!!
根據《史記·卷六十八·商君列傳》中記載,在商鞅晚年曾見過一位名叫趙良的隱士。
當時趙良就勸商鞅說:“你在變法期間得罪的人太多了,他們無時無刻不想置你於死地。你要知道,太子的老師公子虔自從八年前被你處以肉刑,之後就再也沒出過門。他在家能做什麼?無非就是想找機會報仇啊!!”
同時趙良向商鞅建議道:“你不如將商地的十五座城池退還於秦國,同時自己退休。不然的話,一旦秦孝公身死,就沒有人能夠保護得了你了!!”
然而,商鞅終究放不下自己手中的權位。同時,商鞅也想到自己目前所處的位置不是想退就能退得了的,若真的退了的話,手無寸鐵的自己更是毫無自保之力。
所以,商鞅終究是沒有采納趙良的建議。
終於,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之後,商鞅落得個五馬分屍的下場!!!!
-
3 # 追記歷史
自古歷朝歷代凡是涉及到變法都是非常敏感的事情,尤其是像商鞅這樣大刀闊斧的改革,那樣必定會傷害到一些既得利益的權貴。商鞅的個性有些狂妄不羈,自傲刻薄且缺乏人情味,就好像一個單純執行律法的國家機器,冰冷中帶有強硬。所以秦孝公更多的是把商鞅當做槍來使,或者說商鞅是秦朝崛起前不可或缺的炮灰,而且商鞅在幹這樣難啃的差事時,也沒有為自己留後路,就算鬧個免死金牌類的承諾也行啊!
商鞅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會有如此悲慘的結局,因為他不是一個感性的人,商鞅在變法處事方式上走的是偏硬路線。商鞅就好像是一個只會低頭幹活,而且還會把自己工作乾的非常出色,但他沒有抬頭看天的為己意識。要說這樣的人笨也不對,商鞅大公無私一心圖強,為的是能有發揮自己才能的平臺,恰巧秦孝公給了他這樣一個機會,得以讓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商鞅的變法結果絕對值得肯定,但他這把利劍在變法的整個過程中過於鋒芒,這樣就會讓各種隱藏的仇恨變為日後的隱患,漸漸的商鞅自然就會變成了孤臣,好像一顆獨存的枯草,時機已到必然會被摧之。
而且商鞅沒有長遠的謀劃好自己未來,比如招惹當時的儲君秦惠王,商鞅都不會經營自己和下一代帝王的關係,甚至還拿秦惠王開刀,他這樣給未來統治者上眼藥,秦惠王接盤後能饒了他?秦惠王接盤成為秦帝王之後,那時候商鞅的變法也基本上完成了,這樣的話商鞅就再沒有利用價值。而變法過程中很多權貴怨聲載道,那些對商鞅早就積攢已久仇恨集中爆發,秦惠王在這樣的形勢下就變成了順水推舟的人,殺商鞅既可以得到很多大臣的支援,又能洩下自己的私憤,這樣的結果何樂而不為呢!
最後說一下最露骨的原因,那就是朝裡有人好做官,當時秦孝公面對商鞅快刀斬亂麻式的變法,明面上雖然沒有對商鞅進行特殊的保護,但總體來說秦孝公還是商鞅強有力的後臺,商鞅朝裡有這樣一個掌握著絕對話語權的站臺者,才是商鞅一生最有力的保障。現在也經常有人抱怨,自己幹了多少,幹出了n多成績,始終雷打不動平地轉圈。而某些人像菜包一樣什麼也不幹,卻奇蹟般的如火箭般飛昇,這就提現了圈子文化和投胎的重要性。相比商鞅來說,其實平凡的平地轉圈原地踏步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榨乾了自己的剩餘價值,還要落下像商鞅一樣被五馬分屍的慘痛結局就不太好了。
當然這也並不是說就不能做一番事業了,而是在衝勁十足的時候,不要被眼前的順理成章衝昏了頭腦,從而採用一些比較激進的手段,不給自己留任何退路。“委婉”這兩個字,可能有些女人般柔弱的意思,但有時候這種柔可以化解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任何人做任何事都不能將自己的結局看清,也不能將潛在的危機都化解完,不是有句俗話:“人算不如天算”,所以商鞅並不會看到自己的結局,他的悲慘結局離不開自己給自己挖坑。
-
4 # 書山明閱
我認為商鞅如果知道日後自己是那個下場,任何人都不會那麼做的。秦孝公支援他,讓商鞅有點忘乎所以,說白了就是飄了,人一旦飄了,悲劇也就來了。商鞅變法雖然帶動了整個社會上下階層的流動,但損害了一大批秦朝既得利益者的核心利益。古往今來,只要是大的變革,都要得罪人,因此幾乎都沒什麼好下場。你像商鞅之前的吳起,商鞅之後的晁錯,下場都比較慘。
-
5 # 南朝居士
他不用看的太遠,在前381年,他七八歲時,著名的軍事家、變革家吳起,就被憤怒的楚國貴族射成了刺蝟,楚國貴族也因為箭射王屍而給吳起陪葬了,可想而知,貴族對變法者多麼仇恨。
這些變法者,在變法之前,都知道自己的下場,他們有的是為了國家、為了人民,比如王安石、譚嗣同這些人;有的為了自己的私利,為了榮華富貴,比如康南海、主父偃;有的為了政權的穩定,比如王莽、雍正。
有如主父偃這樣的野心家,“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即五鼎烹耳。”。
大丈夫活著,如不能列五鼎而食,那麼死時就受五鼎烹煮的刑罰好了。
也有如譚嗣,巡撫家的公子,“自古未有變法不流血者,有,請自嗣同始。”
也有如王安石,官宦世家,身居宰相,卻為了天下蒼生,
“願為五陵輕薄兒,生在貞觀開元時。鬥雞走犬過一生,天地安危兩不知”。
也有如賈似道,本可功成身退,安享晚年,卻選擇變法,最終揹負千年的罵名,
商鞅在歷史上,本身形象並不好,他也確實沒有多麼偉大,也不是為了國家、為了天下蒼生,他只是想功成名就,想著自己的理想、理論變成現實,沒有如王安石、譚嗣同那般偉大高尚,他是個純粹的人,為了理想可以犧牲一切,
-
6 # 匹夫之責
感知上應是不知,現在的話應叫做"公而忘私";在理知上,現在的話叫需"籤合同""簽約",其中包括生死與家庭家族榮華與衰敗。
回覆列表
商鞅生於戰國之世,大爭之時。
那時候有識有才之士都胸懷一番建功立業的夢想,與夢想比起來,個人生死根本不值一提。
古人更多的是崇尚以有限的生命換取更高的光榮,所有才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明知去死,依然慷慨赴死的荊軻!有不畏王權,以命死諫的良臣。
商鞅得遇明君秦孝公,在秦國實行了深徹的變法,一舉把秦國從一個貧弱的西垂小國變成其它六國不敢小覷的西方大國,奠定了秦國東出的基石,不僅實現了個人的理想也充分彰顯了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人生價值。
這樣的大才,對自身處境和歸宿應該會有清醒、超越生死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