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蘭王國(公元前3千紀上半期至公元前639年):埃蘭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倫河流域,他們是伊朗高原的土著人。公元前第3千紀上半期,埃蘭人建立了國家。公元前1176年,埃蘭國攻陷巴比倫。公元前639年,埃蘭國被亞述人所滅。
米底王國(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公元前2千紀,中亞的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體。公元前7世紀中葉,米底部落擊敗周圍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雅利安人國家。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部落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滅亞述帝國,其疆域擴至現土耳其安納托利亞東部、現伊朗西部、東部和西南部。公元前550年,米底國被波斯帝國居魯士二世所滅。
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統治,建立了波斯帝國。在國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幹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衣索比亞。包括70個民族,50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臘)波(斯)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東侵,征服波斯全境。
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西王國的統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亞歷山大三世在波斯積極推行“希臘化”的殖民統治。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其部將塞琉古(馬其頓人)奪得帝國東部廣大地區,並於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中國古稱條枝。塞琉西王國全盛時,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爾尼部族打敗塞琉西王國軍隊,在波斯土地上建立了阿薩希斯王朝。中國史稱安息王朝,西方史學家稱之為帕提亞王朝。安息王朝由於同羅馬的長期戰爭和朝廷的內訌,從公元1世紀以後逐漸衰落。
公元后至20世紀初的伊朗
薩珊王朝(224年至651年):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被薩珊王朝推翻。薩珊王朝建立後又向東擴張至印度河中上游,曾一度成為古代伊朗最輝煌的時期。隨著同羅馬帝國的戰爭、封建割據、人民起義、中亞遊牧部落及阿拉伯人入侵而逐漸衰落。
阿拉伯帝國統治下的伊朗(651年至11世紀初):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依本·阿凡推翻薩珊王朝,佔領波斯全境。伊斯蘭教取代祆教(拜火教),成為伊朗居民的主要信仰。伊朗被征服後,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自公元661年至11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先後經歷了倭瑪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伊朗成為這兩個王朝的一部分。從9世紀起,阿拔斯王朝日漸衰落,在伊朗境內及其鄰近地區,相繼出現一些獨立或半獨立的地方封建王朝,與其分庭抗禮。
塞爾柱突厥人的統治(11世紀初至12世紀末):11世紀初,塞爾柱突厥人由中亞興起,先後征服巴格達、敘利亞、拜占庭帝國,建立起一個東起中亞、西至博斯普魯斯海峽,包括伊朗在內的塞爾柱帝國,但帝國不久即告分裂。12世紀末,花剌子模王國(今烏茲別克境內)奪取伊朗東北部,13世紀初佔領伊朗全境。它統治的疆域還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區。
蒙古的侵略和伊兒汗國:成吉思汗與1219年率軍西侵,先後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地,殺死花剌子模國王,掠奪大量財物後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二次討伐花剌子模,殺死國王后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再次率兵佔據伊朗並建立以伊朗為中心的伊兒汗王朝。此後,蒙古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並任用伊朗人為行政官吏。
帖木兒的侵略(1380年至1405年):隨著伊兒汗國的逐漸衰落,當時的伊朗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據之中。西察合臺汗國(今烏茲別克境內)的國王帖木兒(1336年至1405年在位)在奪取中亞地區後於1380年至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繼而侵佔美索不達米亞,併入侵印度。1405年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統治範圍只限於河中地區和伊朗東部。
薩法維王朝(1502年至1722年):帖木兒死後的近一百年中,伊朗再次陷入各地方封建王朝的紛爭割據之中。其中,薩法維王朝建於1502年,此後一直向外擴張,極盛時版圖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薩法維王朝與奧斯曼帝國曾長期進行戰爭。薩法維王朝是伊朗歷史上第一個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朝代,對什葉派在伊朗的發揮壯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紀末,薩法維王朝日漸衰落。1722年,阿富汗的吉爾扎部落在馬赫穆德的領導下,攻佔薩法維王朝國都伊斯法罕,並自立為伊朗國王。
阿夫沙爾王朝和贊德王朝(1736年至1796年):1736年,來自伊朗霍拉桑地區的部落首領納迪爾率軍把阿富汗人逐出伊朗,並以馬什哈德為中心建立阿夫沙爾王朝。經過數年戰爭,阿夫沙爾王朝版圖一度東至阿富汗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達,北接裡海,南瀕波斯灣。1747年,納迪爾國王死後,其兒孫為爭奪王位而爆發內戰,各路諸侯紛紛稱王,其中凱歷姆汗(1749年至1779年在位)以設拉子為首都建立了贊德王朝。經過多年戰爭,贊德王朝佔據了除霍拉桑及以東地區以外的阿夫沙爾王朝的土地。1779年凱歷姆汗死後,贊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贊德王朝和阿夫沙爾王朝先後被愷加王朝所滅。
愷加王朝(1779年至1921年):愷加王朝建於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蘭。愷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強加緊在伊朗的爭奪。1801年俄國兼併喬治亞;英國同伊朗三次戰爭導致伊朗割地賠款及承認阿富汗獨立。此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訂立了不平等條約。19世紀下半葉,英、俄攫取了在伊採礦、築路、設立銀行、訓練軍隊等特權。1907年,英、俄兩國相互勾結劃分了在伊的勢力範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為緩衝區。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殘暴,多次發生人民起義。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
20世紀後的伊朗
巴列維王朝及其覆滅:禮薩汗·巴列維(1925年至1941年在位)對內採取了一些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但同時實行個人獨裁。1921年,伊與蘇聯簽訂協議,廢除了沙俄與伊簽訂的不平等條約。1927年,伊宣佈廢除所有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外國在伊的領事裁判權,並實行關稅自主。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伊朗與納粹德國關係較密切。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後,英國和蘇聯出兵伊朗。禮薩汗·巴列維被迫退位,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1941年至1979年在位)。1942年1月,英國、蘇聯和伊朗訂立同盟條約。1943年9月,伊朗對德宣戰。
二戰結束後,伊與英、美關係趨於密切,英、美對伊在政治、軍事上給予大量支援和幫助,同時也趁機控制了伊的經濟命脈。60年代初,巴列維為鞏固其統治,緩和國內各階層間日益尖銳的矛盾,提出以土改、工人入股分紅、出售工廠股票、在農村開展衛生和掃盲運動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改革計劃”。這一以世俗化和現代化為核心的改革計劃又稱“白色革命”。但由於脫離國情、觸及宗教人士利益,造成經濟嚴重失調,貧富懸殊加劇,各種社會、宗教矛盾激化,各地動亂不斷升級。1979年1月,國王被迫出走海外。2月1日,因領導反國王運動而流亡國外的宗教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2月11日,忠於國王的軍隊倒戈,巴列維王朝覆滅。霍梅尼宣佈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
埃蘭王國(公元前3千紀上半期至公元前639年):埃蘭人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卡倫河流域,他們是伊朗高原的土著人。公元前第3千紀上半期,埃蘭人建立了國家。公元前1176年,埃蘭國攻陷巴比倫。公元前639年,埃蘭國被亞述人所滅。
米底王國(公元前639年至公元前550年):公元前2千紀,中亞的雅利安人的一支南遷至伊朗高原,並逐漸與土著居民融合、同化,形成了伊朗人的主體。公元前7世紀中葉,米底部落擊敗周圍其它部落,建立了伊朗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雅利安人國家。公元前6世紀初,米底部落征服伊朗西南部的波斯部落,並滅亞述帝國,其疆域擴至現土耳其安納托利亞東部、現伊朗西部、東部和西南部。公元前550年,米底國被波斯帝國居魯士二世所滅。
波斯帝國(公元前550年至公元前330年):波斯部落最初居住在伊朗高原西南部,後經過數十年擴充疆土,公元前550年,居魯士二世大帝推翻米底部落的統治,建立了波斯帝國。在國王大流士一世(公元前522年至公元前486年)統治時期,波斯帝國達到鼎盛時期,其疆土東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巴爾幹半島,北起亞美尼亞,南至衣索比亞。包括70個民族,5000萬人口,近700萬平方公里土地,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波斯帝國在公元前492年希(臘)波(斯)戰爭後逐漸由鼎盛走向衰落。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三世東侵,征服波斯全境。
亞歷山大帝國和塞琉西王國的統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亞歷山大三世在波斯積極推行“希臘化”的殖民統治。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三世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其部將塞琉古(馬其頓人)奪得帝國東部廣大地區,並於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為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中國古稱條枝。塞琉西王國全盛時,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安息王朝(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公元前247年,波斯的帕爾尼部族打敗塞琉西王國軍隊,在波斯土地上建立了阿薩希斯王朝。中國史稱安息王朝,西方史學家稱之為帕提亞王朝。安息王朝由於同羅馬的長期戰爭和朝廷的內訌,從公元1世紀以後逐漸衰落。
公元后至20世紀初的伊朗
薩珊王朝(224年至651年):公元224年,安息王朝被薩珊王朝推翻。薩珊王朝建立後又向東擴張至印度河中上游,曾一度成為古代伊朗最輝煌的時期。隨著同羅馬帝國的戰爭、封建割據、人民起義、中亞遊牧部落及阿拉伯人入侵而逐漸衰落。
阿拉伯帝國統治下的伊朗(651年至11世紀初):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依本·阿凡推翻薩珊王朝,佔領波斯全境。伊斯蘭教取代祆教(拜火教),成為伊朗居民的主要信仰。伊朗被征服後,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個行省。自公元661年至11世紀初,阿拉伯帝國先後經歷了倭瑪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伊朗成為這兩個王朝的一部分。從9世紀起,阿拔斯王朝日漸衰落,在伊朗境內及其鄰近地區,相繼出現一些獨立或半獨立的地方封建王朝,與其分庭抗禮。
塞爾柱突厥人的統治(11世紀初至12世紀末):11世紀初,塞爾柱突厥人由中亞興起,先後征服巴格達、敘利亞、拜占庭帝國,建立起一個東起中亞、西至博斯普魯斯海峽,包括伊朗在內的塞爾柱帝國,但帝國不久即告分裂。12世紀末,花剌子模王國(今烏茲別克境內)奪取伊朗東北部,13世紀初佔領伊朗全境。它統治的疆域還包括伊拉克、阿富汗等地區。
蒙古的侵略和伊兒汗國:成吉思汗與1219年率軍西侵,先後征服了花剌子模、中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等地,殺死花剌子模國王,掠奪大量財物後撤回蒙古本土。1229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二次討伐花剌子模,殺死國王后返朝。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旭烈兀再次率兵佔據伊朗並建立以伊朗為中心的伊兒汗王朝。此後,蒙古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並任用伊朗人為行政官吏。
帖木兒的侵略(1380年至1405年):隨著伊兒汗國的逐漸衰落,當時的伊朗又陷入地方封建王朝割據之中。西察合臺汗國(今烏茲別克境內)的國王帖木兒(1336年至1405年在位)在奪取中亞地區後於1380年至1393年征服伊朗全境,繼而侵佔美索不達米亞,併入侵印度。1405年帖木兒死後,他的帝國迅速瓦解,統治範圍只限於河中地區和伊朗東部。
薩法維王朝(1502年至1722年):帖木兒死後的近一百年中,伊朗再次陷入各地方封建王朝的紛爭割據之中。其中,薩法維王朝建於1502年,此後一直向外擴張,極盛時版圖包括阿富汗的坎大哈、赫拉特。薩法維王朝與奧斯曼帝國曾長期進行戰爭。薩法維王朝是伊朗歷史上第一個以什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的朝代,對什葉派在伊朗的發揮壯大起了重要作用。17世紀末,薩法維王朝日漸衰落。1722年,阿富汗的吉爾扎部落在馬赫穆德的領導下,攻佔薩法維王朝國都伊斯法罕,並自立為伊朗國王。
阿夫沙爾王朝和贊德王朝(1736年至1796年):1736年,來自伊朗霍拉桑地區的部落首領納迪爾率軍把阿富汗人逐出伊朗,並以馬什哈德為中心建立阿夫沙爾王朝。經過數年戰爭,阿夫沙爾王朝版圖一度東至阿富汗和印度北部,西至巴格達,北接裡海,南瀕波斯灣。1747年,納迪爾國王死後,其兒孫為爭奪王位而爆發內戰,各路諸侯紛紛稱王,其中凱歷姆汗(1749年至1779年在位)以設拉子為首都建立了贊德王朝。經過多年戰爭,贊德王朝佔據了除霍拉桑及以東地區以外的阿夫沙爾王朝的土地。1779年凱歷姆汗死後,贊德王朝分裂。1792年和1796年,贊德王朝和阿夫沙爾王朝先後被愷加王朝所滅。
愷加王朝(1779年至1921年):愷加王朝建於1779年,首次定都德黑蘭。愷加王朝初期,西方列強加緊在伊朗的爭奪。1801年俄國兼併喬治亞;英國同伊朗三次戰爭導致伊朗割地賠款及承認阿富汗獨立。此後法國、奧地利、美國等相繼強迫伊朗訂立了不平等條約。19世紀下半葉,英、俄攫取了在伊採礦、築路、設立銀行、訓練軍隊等特權。1907年,英、俄兩國相互勾結劃分了在伊的勢力範圍:北部屬俄國,南部屬英國,中部為緩衝區。
從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隨著歐洲列強的侵入,伊朗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經濟衰落,封建統治專橫殘暴,多次發生人民起義。1921年2月,軍官禮薩汗·巴列維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建立巴列維王朝。
20世紀後的伊朗
巴列維王朝及其覆滅:禮薩汗·巴列維(1925年至1941年在位)對內採取了一些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但同時實行個人獨裁。1921年,伊與蘇聯簽訂協議,廢除了沙俄與伊簽訂的不平等條約。1927年,伊宣佈廢除所有與外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及外國在伊的領事裁判權,並實行關稅自主。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伊朗與納粹德國關係較密切。1941年6月德國入侵蘇聯後,英國和蘇聯出兵伊朗。禮薩汗·巴列維被迫退位,其子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繼位(1941年至1979年在位)。1942年1月,英國、蘇聯和伊朗訂立同盟條約。1943年9月,伊朗對德宣戰。
二戰結束後,伊與英、美關係趨於密切,英、美對伊在政治、軍事上給予大量支援和幫助,同時也趁機控制了伊的經濟命脈。60年代初,巴列維為鞏固其統治,緩和國內各階層間日益尖銳的矛盾,提出以土改、工人入股分紅、出售工廠股票、在農村開展衛生和掃盲運動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改革計劃”。這一以世俗化和現代化為核心的改革計劃又稱“白色革命”。但由於脫離國情、觸及宗教人士利益,造成經濟嚴重失調,貧富懸殊加劇,各種社會、宗教矛盾激化,各地動亂不斷升級。1979年1月,國王被迫出走海外。2月1日,因領導反國王運動而流亡國外的宗教領袖霍梅尼返回伊朗。2月11日,忠於國王的軍隊倒戈,巴列維王朝覆滅。霍梅尼宣佈成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