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BOSCOBOBO

    潮白河作為順義的母親河,追根溯源,源頭遠了;潮白河兩岸的村莊多了,人家也多了。在這裡,我們只說兩家人,是很古老的兩家人。這兩家人在兩百年前就朝夕守望著潮白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當然,這兩家人沒有潮白河古老。他們只是潮白河的兒女。

    潮白河,那是兩條河:一條叫潮河,另一條叫白河,兩條河匯流在一起,就叫潮白河。

    潮白河是流經北京市北部、東部的重要河流,屬海河水系。其上源有兩支,東支為潮河,西支為白河。潮河,古稱大榆河、濡河,又稱鮑丘(邱)水,因其“時作響如潮”而稱潮河。發源於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草碾子溝南山下,經灤平縣,自古北口入密雲縣境。白河,古稱湖灌水、沽水、沽河、潞水、潞河、漵水、白嶼河。河多沙, 沙潔白,故名白河;河性悍,遷徙無常,俗稱自在河。但凡河流,總是與龍的傳說分不開的。白河的源頭髮源於沽源縣,該源頭由九眼山泉聚匯,故稱九龍泉;這九龍泉在春夏秋冬四季,奔流不息,從山澗潺潺溢位,聚為一泓,奔騰南下,經雲州,入密雲,是北京的主要飲用水源,感恩的北京市民立碑於此稱“水潤京華”。有一個美麗的傳說,說這泉水也滋潤過皇帝的喉嚨:清朝,康熙皇帝從皇家獵場(圍場)返宮途經此地,人困馬乏、飢渴難耐。無奈之際,皇帝的坐騎靈性突發,奮蹄怒吼,擇地尋泉,霎時清泉四溢,君臣驚樂,可頓解康熙之渴了。當時,康熙龍顏大悅。神馬鑿泉救康熙的傳說,在塞外廣為流傳。“救龍泉”也由此而得名。

    而此文所說的兩家人,卻早於康熙帝很久以前,就在潮白河畔落戶了。因為也算是傳說,那就得回到明朝去了。

    傳說在明朝,那裡曾經有一個叫錦雞屯的小村。如今那個小村肯定是在地圖上消失了;還聽說,那個小村後來又改名為:龍馬屯。但龍馬屯也在地圖上消失了,甚至可以說也在地球上消失了。但沒有消失的是那龍馬兩家的人。

    那個坐落在柳樹林裡的小山村裡的村民,是明朝年間從山西洪洞大槐樹下遷徙而來的,標記是脫下襪子一看,小腳趾甲是兩瓣兒的;另一個說法是,潮白河沿岸的人把大小便稱之為解手,那是因為他們的祖先是被迫被綁著來到異地他鄉的,中途方便需要把手解開,所以叫解手。聽說那戶姓龍的人,從根兒上說就有才華。龍家的老老太爺,在那個山旮旯裡,噗嚕嚕驚飛了一對金雞——可能就是野雞。野雞從龍老太爺的眼前飛過,色彩斑斕金燦燦。龍老太爺眼前一亮,觸景生情,說這雞是大吉大利、錦繡前程的好兆頭,把這裡看成了風水寶地。於是,就在這裡落腳了,給這個還沒有村落的地方取名為:錦雞屯。可不管是錦雞還是金雞,還不都得土裡刨食?從此,龍家的祖祖輩輩,都像雞一樣土裡刨食。後來,又來了一家土裡刨食的人,這家人姓馬。姓馬的人家落戶到了河的對面,在一片楊樹林裡安了營,紮了寨。

    從此河的東西兩岸都有了人家,兩家人都有了鄰居。隔著一條河,大小都叫河。兩塊木板往水兩邊一擔,就算橋樑了;兩家爺們兒伸腰馱來幾塊石頭,撲通丟到水裡,就成了邁石,也叫踏石。兩家就可以來往了。先到一步的龍家人肚子裡裝著些墨水,也或許是不願像雞一樣土裡刨食了,就把那錦雞屯的村名給廢了,改成了龍馬屯。從此龍馬兩家人親熱得像一家人。

    馬家後一步到了龍馬屯,龍家可沒少幫他們。誰有轍也不奔這山高水長的地方來——既然來了,就是前世的緣分,自當和睦相處。何況那年月豺狼虎豹比人還多,多一家人,就等於多了幾個膽子,多了守護神,日子就會過得安穩些安全些安定些。

    富幫窮,龍家的人對馬家還挺熱情。龍家的人從他家的羊群裡捉了五隻母羊,一隻公羊,給沒有家禽的馬家送過去了。好心的龍家男子說,有這幾隻羊繁殖,過不了三年,你家的羊就成群了。耕地沒牛,用我們家的大犍牛。馬家的人說,謝謝了,我們遇上貴人了。龍家的人說:以後就是鄉親了,咱們龍馬兩家有緣哪。說別的沒用,既來之,則安之,以後就好好過日子吧。這裡真是一個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的好地方啊。世外桃源哪裡有,原來就在龍馬屯。

    龍馬屯的煙火漸漸旺盛起來了。

    那姓馬的漢子據說是犯了事,搶了財主的糧食被吊著打了一頓,後來他乾脆把財主家的房子點了一把火,又搶了一個使喚丫頭和一匹馬,便從遙遠的白山黑水,跑到這潮白河畔來了。

    姓馬的小子天生的愣大膽,能吃苦、能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守著這一方山水,不怕搞不到吃的。到龍馬屯的當天,姓馬的小子就讓搶來的姑娘在山洞裡吃到了烤狍子肉。他是向龍家借了一粒火種,把火點燃後,他就沒讓那團火熄滅,他天天在灶膛裡埋一個狗頭似的柴火疙瘩,此後什麼時候扒開,都是火炭。他要和龍家借二升穀子,龍家說借他二升小米吧,省得他推了;他說不要小米,就要穀子。剛開春,他把穀子當種子,開了一塊荒地,就種上了。秋天就收穫了一茬金燦燦的穀子。打穀場有了,又請來一個“二把刀”石匠,那碌碡也在場院裡轉起來了。碾子支上了,磨也盤上了。可還沒房,他不願在那個山洞裡和那使喚丫頭成親,那樣太委屈那漂亮的姑娘了。到了秋後,他在龍家人的幫襯下,蓋起了三間房子,隨後於某個吉日,燜了一大鍋小米飯,燉了一大鍋野羊肉,熬了一鍋豆腐,再加一鍋土豆,還有燉了一大鍋潮白河裡的魚,請對面龍家的人吃了一頓飯,才算是正式和那個使喚丫頭完婚了。

    生兒育女,繁衍子孫,潮白河畔冒出了兩個村——兩個村卻還叫一個名,龍馬屯。自從這裡來了龍馬兩家,那人間煙火就伴隨著朝霞和晚霞,他們的後代就興旺起來了。雖然龍家的人給此地取名為龍馬屯,可由於龍家居住在河東,馬家居住在河西,所以就習慣地稱為龍家村和馬家村。

    龍馬兩家雞犬相聞,舉目對望,隔著河溝能夠對話,日子過得倒也悠然。他們各自在河東、河西開荒種地,放羊牧牛,打魚撈蝦,各過各的日子。但他們用的是一塊天,靠天吃飯,都盼著風調雨順,因為打不下糧食就得捱餓;用的是一條河水,都怕天旱河干,因為沒有河水兩家的女人就無處洗衣服去了,兩家的男人就無處洗澡去了,兩家的孩子就沒處摸魚去了。當然,最怕的還是山洪暴發。蛟龍一折騰,水害沒深沒淺,沖走半群羊,漂走幾頭豬,捲走半坡梯田,幾間房子,不是什麼新鮮事。但一般年景,兩家還是過著太平無事的日子。且日子也還過得紅紅火火,就像燕山上紅彤彤的朝霞。

    讓龍馬兩家人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在那個夜晚,洪水把他們的家園沖毀了,他們的騾馬牛羊也都被奔騰的洪水捲走了……好在兩家人都有幸從龍口裡逃脫了出來。有了人就有了一切。他們沒有後悔選擇在潮白河畔安家:洪水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信念倒下。凡是有生命的東西,生存能力都是極強的。幾個月後,在潮白河下游的河畔,他們龍馬兩家的煙筒又冒煙了。那裡又矗立起了兩個村莊。那村莊還叫龍馬屯。

    幾十年光景下來,曾經荒無人煙的龍馬屯,也有了不少、也不多的人家了。兩家的炊煙,無風時在小河東西的空中飄著,若有風,煙柱就串通一氣了。飯菜是各吃各家的,其香味卻也常常串在一起。

    兩家男人常常合夥到一面山坡上打獵,到一條河裡打魚。那年月,龍、馬兩家合作打死野豬的日子,比過節還熱鬧。把野豬肉切成大塊,用大鍋燉,那香味至今似乎還瀰漫在潮白河畔;兩家人用一條木舟打上魚來,左鄰右舍的飯桌上都擺著紅燉潮白河鯉魚……

    兩家人主要還是種穀子、高粱、玉米。那紅紅火火的高粱,熟透後招來了一群群螃蟹,但兩家人很少吃螃蟹;玉米收穫了,穀子收穫了,他們吃著貼餅子燉小魚,再加金黃的小米粥,那是多麼滋潤的日子呀。

    兩家女人在河兩岸一同洗衣服,流水聲壓不過兩岸婦女的嘮嗑聲。她說,你的藍花褂子不賴呀。她說,你的紅花褂子才鮮豔哩。於是這話音未落,一件花褂子就像一隻藍孔雀,飛到河南邊去了;另一件花褂子像一朵彩霞,拋到河北邊去了。這花褂子,倆人就換著穿了。一對花媳婦都扭著屁股,用清水當鏡子,照著,挺美。兩家除了不換媳婦,別的似乎是都可以交換著用的。但畢竟誰家就是誰家。不過,因為都是窮家,誰家飯鍋裡的東西也差不多,大多是餷子粥,小米乾飯之類。如果誰家蒸肉龍、炸糕,炸餜子……那是絕對要橫穿過潺潺河流,踏著邁石或者木板橋,給對方送一盔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溜溜球的二十種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