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南史

    既得利益集團的需要,或者是說東漢政治集團博弈產生的結果。

    回答之前,我們先看下東漢各個皇帝繼位的年齡。

    光武帝劉秀(25年-57年),19歲即位;漢明帝劉莊(57年-75年),29歲即位;漢章帝劉炟(75年-88年),19歲即位;漢和帝劉肇(78年-105年),10歲即位;漢殤帝劉隆(105年-106年),滿月即位;漢安帝劉祜(107年-125年),13歲即位;漢嬰帝劉懿(125年-125年),10歲即位;漢順帝劉保(125年-144年),11歲即位;漢衝帝劉炳(144年-145年),2歲即位;漢質帝劉纘(145年-146年),8歲即位;漢桓帝劉志(146年-167年),15歲即位;漢靈帝劉宏(168年-189年),12歲即位;漢少帝劉辯(189年-190年),14歲即位;漢獻帝劉協(190年-234年),9歲即位。

    縱觀整個東漢朝,基本上都由外戚集團、宦官集團及士大夫集團在朝堂上呈三足鼎立的局勢,士大夫集團也只是陪跑的,權利都是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輪流坐莊掌握。

    小皇帝繼位,外戚專權;小皇帝長大,依靠宦官集團奪權成功;老皇帝去世,外戚輔政;小皇帝繼位,外戚專權;小皇帝長大,依靠宦官集團奪權成功;老皇帝去世……

    東漢朝除去開頭和結尾二位皇帝,基本上其餘時間都是在這個反覆迴圈的劇本中,伴隨著小皇帝的每一次繼位,就帶來一次外戚專權,而小皇帝長大後每一次奪權成功,又帶來整個外戚集團一次覆滅。

    為什麼面對血淋淋的教訓,外戚集團仍然飛蛾撲火?

    因為,這是由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精心設計出來的制度,一種輪流坐莊的制度。

    其實,在古代各個王朝,誰能當皇帝,特別是由幼小皇子繼位當皇帝,通常都是各大利益集團博弈的結果。

    東漢小皇帝不斷出現,顯然是各大利益集團相互博弈出來的結果,和上一任皇帝死的早不早,並沒有直接關係。就算皇帝活的比較大,而且兒子也成年了,新皇帝就一定是個成年人嗎?顯然未必,因為漢武帝很高壽,所以漢武帝死時,他成年的兒子、孫子多的去了,但是漢武帝死後,8歲的漢昭帝繼位了。更為重要的一個事實是,這種例子,在歷史上各個王朝多的去了。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東漢帝國一再出現年幼的皇帝,都是各個政治集團博弈出來的結果。

    權臣(外戚)能控制局勢,而且立幼主符合自己的利益,他自然不會立一個年長的、且有德有才的皇帝,這樣一來就達不到自己的利益訴求。

    很多時候,這些都西漢流傳下來的,西漢開始,權臣(外戚)就多,到了東漢依然如此,權臣(外戚)一多,為了自己的利益,所以,東漢小皇帝多,為了奪回權利,長大之後的皇帝必須扶持宦官集團,所以這些都形成了一種預設的制度了,最終由於十常侍太過禍亂天下的原因,經過漢末黃巾起義,東漢帝國最終走到了生命的終點。

    總而言之,東漢之所以一直出現小皇帝繼位,只不過是外戚集團、宦官集團及士大夫集團三大勢力經過各種複雜的博弈後形成的結果。

  • 2 # 香茗史館

    在歷朝歷代中,東漢小皇帝多那是出了名的。根據本人粗略統計,東漢十四位皇帝(包括前後少帝)中,除前少帝劉懿生卒年份不可考外,13位皇帝的即位平均年齡僅為12.3歲,其中即位時不滿16歲的多達10位,佔東漢皇帝的76.9%,遠遠低於其他朝代。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東漢小皇帝如此之多呢?個人認為主要是由於兩個原因造成的。

    原因之一:先帝壽命普遍較短

    造成東漢皇帝即位年齡偏小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東漢皇帝的普遍壽命較短,前任皇帝過早去世,必然造成繼任皇帝的年齡普遍偏小。而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個人認為應該主要源於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基因問題,東漢皇帝普遍壽命較短,東漢皇帝的平均壽命,是大一統王朝中最低的,除前少帝劉懿外,平均壽命僅為26.71歲,不僅遠遠低於西漢的37.67歲,同時也是大一統王朝中唯一低於30歲的,13位皇帝中去世時不足40歲的多達10位,佔東漢皇帝的76.9%,不足50歲的更是多達11人,佔到了84.6%。如此多的短命皇帝,很難說沒有基因方面的影響。

    二是醫療落後,古代由於醫療水平和醫療條件相對落後,對於很多疾病根本沒有辦法醫治,以至於現代的很多小病在古代都成為了致命殺手。東漢的十四位皇帝之中,有多達6位皇帝因病去世,更有漢殤帝劉隆(不足1歲)和漢衝帝劉炳(2歲)夭折而亡,這不得不說與當時的醫療水平和條件有關。

    三是權臣謀害,東漢的權臣干政現象極為嚴重,而一旦皇帝年歲漸長,逐漸脫離權臣的掌控,導致君臣關係緊張,便極有可能被權臣所殺。在東漢十四位皇帝之中,漢質帝劉纘便是被大將軍梁冀所毒殺,而後少帝劉辯則是被董卓逼殺。

    四是生活習慣,東漢外戚專權和宦官干政現象極為嚴重,而外戚為了專權巴不得皇帝不問政事,宦官為了干政又往往透過獻媚倆固寵,結果便導致皇帝生活習慣極為糟糕,很多皇帝都沉迷玩樂,導致身體羸弱,再加上古代皇帝生子年齡普遍偏小,而這又影響了後代的發育成長,結果便形成了惡性迴圈。東漢末年哲學家仲長統曾在《昌書》中提到,“晝則以醇酒淋其骨髓,夜則房室輸其血氣”、“字育太早,或童孺而擅氣,或疾病而構精,精氣薄惡,血脈不充”才是皇帝壽命較短的主因,藥王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對這種說法予以了肯定。

    如上,由於以上四種因素的影響,導致東漢皇帝的壽命普遍偏短,而新帝年幼又導致了外戚專權和宦官干政現象的出現,結果便形成了惡性迴圈。

    原因之二:外戚干政現象太嚴重

    在東漢的十四位帝王之中,除了光武帝劉秀、漢明帝劉莊、漢章帝劉炟和漢和帝劉肇四位皇帝為順利即位之外,其餘十位皇帝皆為外戚或宦官所立,這個比例在大一統王朝之中,無疑也是最低的。

    從漢殤帝劉隆開始,此後東漢帝王便沒有一個是不是被他人扶上皇位的。漢和帝劉肇去世後,本應由長子劉勝即位,但鄧太后卻認為劉勝因常年生怪病不適合即位,於是改立剛剛出生百天的劉隆為帝。而劉隆在位僅220天便夭折,鄧太后於是又和兄長鄧騭密謀立年僅12歲的劉祜為帝。

    劉祜在位20年病逝,太后閻姬為把持朝政,在劉祜有兒子的情況下,竟然與兄長閻顯迎立北鄉侯劉懿為帝,結果劉懿在位僅206天便病逝,接著宦官孫程等人殺死閻顯兄弟,又迎立漢安帝的兒子濟陰王劉保為帝。劉保因是宦官迎立,於是便將朝中大權交於宦官,而宦官又與外戚梁氏勾結,再加上其子劉炳在位僅一年便夭折,結果便導致外戚梁冀崛起。

    劉炳年僅三歲夭折後,大將軍梁冀便擁立年僅七歲的劉纘為帝,後梁冀見劉纘年少聰慧,擔心其未來奪權,便又將其毒死,改立僅14歲的劉志為帝。劉志在位期間,雖然解決了梁氏外戚,但由於其死後無子,於是皇后竇氏又與父親竇武擁立僅10歲的劉宏為帝。

    漢靈帝劉宏在位雖然長達22年,但其死後卻留下遺詔要“廢長立幼”,要親信宦官、上軍校尉蹇碩擁立次子劉協為帝,然而蹇碩卻在和大將軍何進的博弈中敗北,大將軍何進於是扶立劉辯即位。之後爆發“十常侍之亂”,董卓入京之後又廢劉辯,改立劉協為帝。

    如上,漢朝被擁立為帝的皇帝多達10位,佔到了東漢皇帝的76.9%,而東漢外戚干政現象太過嚴重,而這些外戚為了持續掌權,自然希望擁立一些年歲較小、便於掌控的皇帝,而這也是造成東漢小皇帝較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贈琴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