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618083653657

    桃花源記讀後感

    有位哲人說過:“人的一天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這句話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人的一生中,有一半的時間在幻想”。別人幻想的是什麼我不知道,然而陶淵明把他的理想世界展示在了我們的面前。那是一個花繁葉茂的地方,那裡沒有階級之分,每一個人的收穫都同他們的付出成正比,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創造一切,雖是濃郁的魚鄉之氣,卻也飽含人情味。

    這種唯美的社會風氣幾千年來都未形成,原因很多,而我也悟出其中一個,那就是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或許我這樣說太偏激了,畢竟我的社交圈只有這麼點,我看到的只有這麼多,其他的美麗或醜惡我都聞所未聞。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很淺顯地談。

    我小的時候我自認為自己是個競爭欲和佔有慾都很強的孩子。從來都是想什麼就要什麼,從和哥哥搶玩具到與同桌搶橡皮,從和老師爭答案正確與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紅耳赤。似乎從來都沒委屈過自己。然而那時候的對手都是那麼地和善、友好,過去就算了,又恢復原有的平靜。隨著年齡漸長,這種競爭欲日漸減少,顯得與世無爭一般,而也正是這樣的日子更讓我清楚地看到那些醜惡的慾望。原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種情況也是會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裡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著人高馬大就欺強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為有錢

    有勢就高高在上的偽君子……這一切自然並非我親眼所見,不然我會更憤世嫉俗些,但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卻開始讓我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確實,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於表面的東西,因為我浮在表面,渾濁的水域讓一切都看不清楚,於是那些遙遠的臉總是顯得很親切,因為沒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一張面具,至於面具下面的嘴臉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個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處,那些汙穢、醜陋、不堪入目的東西就可以眼不見為淨。雖然我知道這是種軟弱的行為,但是當我要觸及它們的時候我並不能像想象的那樣,大義凜然地撕毀來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願意看到的東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遠越好。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似乎那些沉於水底的黑暗社會只是我做的一個惡夢,夢醒了,窗外依舊是生機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沒有任何奢望,只是請求:“主啊,讓我的夢快醒來吧。”

    ——————————————

    陋室銘讀後感

    早年上中學時學課文中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其中的詩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讓我對杜甫的人品有了一個初步的認

    識,立時就被他那廣大的胸襟和博愛所征服了。這些詩句,成為了我當時的最愛,不用老師說,我就已經把它們背熟了。

    但後來讀到劉禹錫的《陋室銘》,一下子又讓我有了新的思考。首先想到,杜甫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為天下寒士的清苦生活而抒發的悲愴激憤的情感,是不是有些過於沉重呢?因為陋室未必是茅屋,但畢竟條件簡陋,可人家說得明白,雖然他居於陋室,卻心寧氣靜,贊之不絕,這不顯得杜甫白操心了嗎?又想到,劉禹錫作為一個晚輩,為什麼好像是在和杜甫唱反調呢?如何評價這兩種看起來頗為不同的價值觀,叫我頗為困惑。

    於是我把《陋室銘》讀了無數遍,想了無數次,終於有了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仔細想想,其實劉禹錫與杜甫不是正相反對,而恰是靈犀相通。他們有著一樣的氣魄,一樣的胸懷,一樣的人生態度,所不同的,僅是表現的角度。杜甫是居茅屋而想天下寒士的悽苦,劉禹錫是居陋室而悟人生的境界。他們都是認真的,他們都沒有僅侷限於一己之得失。

    居茅屋,處陋室,其境況可想而知。但一篇幾十字的《陋室銘》,卻盡寫出了應有的人生態度。好的居住條件固然是必要的,社會也當給人們以這方面的關懷。但一個人的成就,並不是由居室狀況決定的,而是由其心胸和志向決定的。所以,處陋室就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絕對於事無補,也完全不必。須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裡的“惟吾德馨”,似有自我標榜之嫌,但從他這裡,卻可以讓我們悟到,只要一個人有志向,有追求,有德行,那麼不管處於怎樣一種情形,都可以欣然怡然。不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嗎,那就盡情欣賞吧;不是“談笑有鴻儒”嗎?那就互相交流暢談吧;“調素琴,閱金經”?不也是一種很好的享受嗎?更何況,還可避免“絲竹之亂耳”、“案牘之勞形”呢,這有什麼不好!

    《陋室銘》最後點題說:“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呀,“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這讓我悟到,人的生活當然需要物質基礎,但人的生活更需要精神支撐,當一個人精神生活充實時,物質生活的欠缺也就不會顯得那麼不堪忍受了

    ——————————————————

    愛蓮說讀後感

    周敦頤透過這樣的對比,將自已比喻為君子。君子難為,猶勝於避世也。從這一點來看,周敦頤有些孤芳自賞的意思。不過周敦頤也有些自知之明,接下去他發出了深沉的感嘆“菊之愛,陶之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是的,滾滾紅塵,又有多少人能避世以求一份真呢?晉有陶淵明,可現在卻聽都沒聽到還有人會這樣做的。或是像我一樣的,在塵世中能相守一份純淨的,有著我這樣追求君子風範的,又有幾人?大多數的人,皆在紅塵世事中從眾罷了。從這裡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淨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

    回答者: 半空雲々 - 六級 2010-9-10 16:55

    的美麗或醜惡我都聞所未聞。所以對於這個問題我只能很淺顯地談。

    我小的時候我自認為自己是個競爭欲和佔有慾都很強的孩子。從來都是想什麼就要什麼,從和哥哥搶玩具到與同桌搶橡皮,從和老師爭答案正確與否到和家教吵得面紅耳赤。似乎從來都沒委屈過自己。然而那時候的對手都是那麼地和善、友好,過去就算了,又恢復原有的平靜。隨著年齡漸長,這種競爭欲日漸減少,顯得與世無爭一般,而也正是這樣的日子更讓我清楚地看到那些醜惡的慾望。原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種情況也是會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的。那些表面友好,背地裡手段狠辣的小人;那些仗著人高馬大就欺強凌弱的懦夫;那些自以為有錢

    有勢就高高在上的偽君子……這一切自然並非我親眼所見,不然我會更憤世嫉俗些,但長時間的耳濡目染卻開始讓我懷疑這個世界的真實性。確實,往往我所看到的都是那些浮於表面的東西,因為我浮在表面,渾濁的水域讓一切都看不清楚,於是那些遙遠的臉總是顯得很親切,因為沒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不是一張面具,至於面具下面的嘴臉就更看不清了,而我也不想去探個究竟。浮在上面有浮在上面的好處,那些汙穢、醜陋、不堪入目的東西就可以眼不見為淨。雖然我知道這是種軟弱的行為,但是當我要觸及它們的時候我並不能像想象的那樣,大義凜然地撕毀來者的面具,我怕看到我不願意看到的東西,所以我只有逃,逃得越遠越好。

    所以,當我看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時候,我無法不被這種世外桃源的景色、安居樂業的人們、快樂和平的生活所深深折服。那裡沒有剝削、沒有壓迫,人人都擁有享受自由與平等的權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過著與世無爭的平靜生活。這一切竟讓如今的我深深嚮往。雖是虛構的世界,卻給了我無限的暢想空間,似乎那些沉於水底的黑暗社會只是我做的一個惡夢,夢醒了,窗外依舊是生機盎然的大地美景。我再沒有任何奢望,只是請求:“主啊,讓我的夢快醒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閆”這個姓氏的起源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