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善忍的民族,華人民是善忍的人民。同中國其他文化一樣,中國的“忍”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沉澱,具有極強的民族認同感。即便是經歷了新文化運動期間,如魯迅、胡適等眾多先進知識分子的強烈抨擊,在今天,以“忍”字為核心的忍文化仍然被許多人推崇。中國的“忍”文化包含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遇事忍讓、忍辱負重、寬厚他人等的正面含義,二是殘忍無情、性格軟弱、不思進取等的負面含義。想要認識中國“忍”文化,必須從這兩方面用辯證的眼光來把握。
一、中國“忍”文化的發展
中國“忍”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樣,也經過了起源、融合、沉澱等過程。
從“忍”字含義分析中國“忍”文化
從“忍”字的結構來看,屬於六書中的形聲會意字,從心刃聲。心上有刃,因此與“心”有關。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講到:“忍,能也。能者,熊屬。”能是屬於熊類的一種野獸,他的皮毛之下有強壯堅硬的筋骨。由此看來,“忍”所表達的是一種內心的堅毅決絕、堅韌、堅定的意思,這與我們一般理解的“忍字頭上一把刀”的意思有所不同。從我們常說的含有“忍”字的詞,如忍耐、容忍、殘忍等所表達的語義來看,“忍”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敢於行的能幹,就是能夠做出常人做不到的事,如忍者、殘忍等;二是敢於止的能耐,即那些可以做但是沒有去做的行為,比如隱忍、忍讓等。
“忍”文化的形成及發展
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儒、道、釋三家。這三家的思想中都包含了“忍”。孔子有“小不忍則亂大謀”,指出了“小忍”與“大謀”之間的關係,即忍是手段,忍是為了實現心中的謀略;老子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強調要擁有寬廣的胸懷,心甘情願地服務他人,不計回報,不爭名利;佛家有“六度萬行,忍為第一”,認為人活著就要忍受一切苦難以進入涅槃的境界求得解脫。同時,“忍”也得到了許多帝王的不斷推崇和渲染,“忍”文化則在儒、道、釋三家思想的基礎上經過融合發展,漸漸滲透到人們的觀念、習俗和行為當中。
《忍經》——中國“忍”文化走向成熟的標誌
要談“忍”文化不得不提由元代學者吳亮所編著的《忍經》,這是中國第一本以“忍”命名的書。雖然這之前,“忍”文化已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也有了數量可觀的信眾,但關於“忍”的論述都是分散在各處,並沒有為之專門編撰成書,《忍經》則彙編了歷代名人關於“忍”的言論和事例,是一本以“忍”為核心的著作,這標誌著中國的“忍”文化由分散走向系統,走向成熟。
中國“忍”文化中的積極含義
說到“忍”文化,我們大多數想到的是忍辱負重、胸懷寬廣、謙遜禮讓等積極的含義,所以我們先談“忍”的正面含義。
能屈能伸,忍辱負重,忍一時之氣以待來日
表面上看,“忍”似乎多為弱者的表現。因為處於弱勢地位而不得不選擇忍。但這種柔弱背後也有堅毅的一面。
《廣雅·釋言》認為“忍, 耐也”。
《荀子·儒效》中也說:“志忍私, 然後能公, 行忍情性, 然後能修。”
意思是在意志上能夠抑制私慾然後才能公正,在行為上能抑制感情然後才能有好的品質。所以,作為能耐之“忍”體現了一種堅毅的人格力量和自我剋制的能力。這種“忍”不是唯唯諾諾、逆來順受的忍,而是養精蓄銳、韜光養晦的忍,看似在退讓、逃避,實際上是為了達到更遠大的目標。例如,韓信忍了市中惡少的胯下之辱,最後能得封王拜將;張良忍了橋上老人的拾履之辱,得到輔佐帝王的奇書;越王勾踐忍了臥薪嚐膽之苦,而後滅吳稱霸。這些事例都很好的詮釋了“君子之所以取遠者,則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這便是中國“忍”文化中體現出的能屈能伸,忍辱負重的精神。
禮讓謙和,心胸寬闊,容忍他人過錯
毛澤東對“忍耐”有一段非常精闢的剖析:“凡是忍耐,多想自己缺點,增益其所不能;顧全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則,多多原諒人家。忍耐最難,但作為一個政治家,必須忍耐。”
這裡的“忍”是寬厚、仁愛之忍。在歷史上也有許多著名的例子,如唐代張公藝以“忍、孝”治家,使得九世同居的大家庭也能和睦相處,後人為了紀念他,修建“百忍堂”,至今仍被傳為佳話;再如清朝宰相張英用“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成功化解的鄰里糾紛,“六尺巷”的故事如今仍是美談。
這種謙遜、寬厚的“忍”常用在處理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和人際關係上,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仍然需要這種忍耐藝術。不論是對待家人還是朋友亦或是在工作中,我們都應該寬以待人,不要為了一點小事斤斤計較。
大智若愚,收斂鋒芒,隱忍自己的才智和技藝
老子曾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指的就是真正有才學的人都不會隨處顯露自己,懂得藏拙,明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例如,范蠡在輔佐勾踐滅掉吳國後,敏銳地察覺到勾踐是個只可同患難不可同富貴之人,及時收斂鋒芒,請求隱退,正是這種敢於止的“忍”讓范蠡和文仲的結局完全不同。雖然今天我們更喜歡說,有能力就該表現出來,不然別人看不到,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招搖和炫耀,當你的才華不足以撐起你的夢想時,仍然需要這樣的隱忍來磨平自己的心氣。
以上是中國“忍”文化中的積極含義,“忍”文化內涵豐富,蘊含著人們待人、處事的大智慧,是意志堅強、眼光長遠、寬厚謙讓的體現。
三、中國“忍”文化中的消極含義
“忍”除了積極的含義,也有消極的含義。這種在詞意上的正反相容現象有學者將之稱為“美惡同詞”。在《勸忍百箴》的序言中也有談到:“凡堅而能止曰容忍,堅而能行曰強忍。容忍仁也,強忍義也。殘忍則不仁不義矣。”可見,忍的反面含義也是不容忽視的。
殘忍無情,做出常理難容之事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也是在講“忍”,但這裡的忍則強調仇恨與報復,這種“忍”有時就會帶來血腥殺戮的殘忍局面。
例如,臺灣著名歷史學家柏楊在講到吳越之爭時說道:“臥薪嚐膽的忍耐是越王勾踐握在手中的一種更厲害的‘秘密武器’。”
即將忍耐最為復仇的武器,將仇恨的種子埋在心中。當然,站在今天的角度,人們更願意相信勾踐的忍耐是忍辱負重之“忍”,但是如果今天的我們將這種“忍”用來銘記仇恨以尋求報復之機的話就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了。
委曲求全,忍讓屈從
從忍耐的目的來看,除了養精蓄銳的一時之忍,也有委曲求全的長期之忍。這種“忍”則是出於自身利益和目的的考慮,心甘情願地忍耐屈從,不做反抗鬥爭,只知道堅持忍耐妥協,以換的片刻的安寧。例如,中國清朝末年,面對強敵的入侵,清政府選擇一味地忍讓屈從,割地賠款,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以換得統治集團的利益。
逆來順受,沒有原則和限度的忍耐,使得精神麻木
當忍耐完全失去我們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時候,忍耐就變成了一種麻木的心理,而具有這種心理的人也會失去鬥志,活在自欺欺人裡。在新文化運動期間,魯迅、胡適、陳獨秀等對華人的這種麻木不仁進行了強烈的批判。例如魯迅筆下的阿Q所體現出的“忍”則完全等同於奴性與頹廢,是封建毒素的代名詞;陳獨秀也談到華人過於忍讓,缺乏抵抗力,抵抗力的薄弱是國家衰亡的最大病根。這裡的“忍”已經變成了精神的麻木,從而表現為逆來順受,任人宰割,不懂反抗,喪失了奮鬥的動力。這種“忍”是封建專制統治下的糟粕,應該丟棄。但是,當今社會也會看到這種逆來順受的“忍”,例如一些打著“隨遇而安”旗號的佛系青年們,實際上也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任由命運擺佈的行為。
綜上,中國“忍”文化的內容包括有忍辱負重、謙和禮讓、收斂鋒芒等的積極含義,同時也包含殘忍無情、委屈求全、逆來順受等的消極含義。“忍”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幫助我們在精神疲憊時尋找心靈的港灣,幫助我們化解人際關係中的諸多矛盾,幫助我們求同存異,建立信任,達到雙贏。當然,今天我們發揚“忍”文化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中華民族的善忍的民族,華人民是善忍的人民。同中國其他文化一樣,中國的“忍”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了數千年的發展沉澱,具有極強的民族認同感。即便是經歷了新文化運動期間,如魯迅、胡適等眾多先進知識分子的強烈抨擊,在今天,以“忍”字為核心的忍文化仍然被許多人推崇。中國的“忍”文化包含的內容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遇事忍讓、忍辱負重、寬厚他人等的正面含義,二是殘忍無情、性格軟弱、不思進取等的負面含義。想要認識中國“忍”文化,必須從這兩方面用辯證的眼光來把握。
一、中國“忍”文化的發展
中國“忍”文化同其他文化一樣,也經過了起源、融合、沉澱等過程。
從“忍”字含義分析中國“忍”文化
從“忍”字的結構來看,屬於六書中的形聲會意字,從心刃聲。心上有刃,因此與“心”有關。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講到:“忍,能也。能者,熊屬。”能是屬於熊類的一種野獸,他的皮毛之下有強壯堅硬的筋骨。由此看來,“忍”所表達的是一種內心的堅毅決絕、堅韌、堅定的意思,這與我們一般理解的“忍字頭上一把刀”的意思有所不同。從我們常說的含有“忍”字的詞,如忍耐、容忍、殘忍等所表達的語義來看,“忍”包含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是敢於行的能幹,就是能夠做出常人做不到的事,如忍者、殘忍等;二是敢於止的能耐,即那些可以做但是沒有去做的行為,比如隱忍、忍讓等。
“忍”文化的形成及發展
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儒、道、釋三家。這三家的思想中都包含了“忍”。孔子有“小不忍則亂大謀”,指出了“小忍”與“大謀”之間的關係,即忍是手段,忍是為了實現心中的謀略;老子有“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強調要擁有寬廣的胸懷,心甘情願地服務他人,不計回報,不爭名利;佛家有“六度萬行,忍為第一”,認為人活著就要忍受一切苦難以進入涅槃的境界求得解脫。同時,“忍”也得到了許多帝王的不斷推崇和渲染,“忍”文化則在儒、道、釋三家思想的基礎上經過融合發展,漸漸滲透到人們的觀念、習俗和行為當中。
《忍經》——中國“忍”文化走向成熟的標誌
要談“忍”文化不得不提由元代學者吳亮所編著的《忍經》,這是中國第一本以“忍”命名的書。雖然這之前,“忍”文化已經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也有了數量可觀的信眾,但關於“忍”的論述都是分散在各處,並沒有為之專門編撰成書,《忍經》則彙編了歷代名人關於“忍”的言論和事例,是一本以“忍”為核心的著作,這標誌著中國的“忍”文化由分散走向系統,走向成熟。
中國“忍”文化中的積極含義
說到“忍”文化,我們大多數想到的是忍辱負重、胸懷寬廣、謙遜禮讓等積極的含義,所以我們先談“忍”的正面含義。
能屈能伸,忍辱負重,忍一時之氣以待來日
表面上看,“忍”似乎多為弱者的表現。因為處於弱勢地位而不得不選擇忍。但這種柔弱背後也有堅毅的一面。
《廣雅·釋言》認為“忍, 耐也”。
《荀子·儒效》中也說:“志忍私, 然後能公, 行忍情性, 然後能修。”
意思是在意志上能夠抑制私慾然後才能公正,在行為上能抑制感情然後才能有好的品質。所以,作為能耐之“忍”體現了一種堅毅的人格力量和自我剋制的能力。這種“忍”不是唯唯諾諾、逆來順受的忍,而是養精蓄銳、韜光養晦的忍,看似在退讓、逃避,實際上是為了達到更遠大的目標。例如,韓信忍了市中惡少的胯下之辱,最後能得封王拜將;張良忍了橋上老人的拾履之辱,得到輔佐帝王的奇書;越王勾踐忍了臥薪嚐膽之苦,而後滅吳稱霸。這些事例都很好的詮釋了“君子之所以取遠者,則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這便是中國“忍”文化中體現出的能屈能伸,忍辱負重的精神。
禮讓謙和,心胸寬闊,容忍他人過錯
毛澤東對“忍耐”有一段非常精闢的剖析:“凡是忍耐,多想自己缺點,增益其所不能;顧全大局,只要不妨大的原則,多多原諒人家。忍耐最難,但作為一個政治家,必須忍耐。”
這裡的“忍”是寬厚、仁愛之忍。在歷史上也有許多著名的例子,如唐代張公藝以“忍、孝”治家,使得九世同居的大家庭也能和睦相處,後人為了紀念他,修建“百忍堂”,至今仍被傳為佳話;再如清朝宰相張英用“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成功化解的鄰里糾紛,“六尺巷”的故事如今仍是美談。
這種謙遜、寬厚的“忍”常用在處理家庭矛盾、鄰里糾紛和人際關係上,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仍然需要這種忍耐藝術。不論是對待家人還是朋友亦或是在工作中,我們都應該寬以待人,不要為了一點小事斤斤計較。
大智若愚,收斂鋒芒,隱忍自己的才智和技藝
老子曾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指的就是真正有才學的人都不會隨處顯露自己,懂得藏拙,明白“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例如,范蠡在輔佐勾踐滅掉吳國後,敏銳地察覺到勾踐是個只可同患難不可同富貴之人,及時收斂鋒芒,請求隱退,正是這種敢於止的“忍”讓范蠡和文仲的結局完全不同。雖然今天我們更喜歡說,有能力就該表現出來,不然別人看不到,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招搖和炫耀,當你的才華不足以撐起你的夢想時,仍然需要這樣的隱忍來磨平自己的心氣。
以上是中國“忍”文化中的積極含義,“忍”文化內涵豐富,蘊含著人們待人、處事的大智慧,是意志堅強、眼光長遠、寬厚謙讓的體現。
三、中國“忍”文化中的消極含義
“忍”除了積極的含義,也有消極的含義。這種在詞意上的正反相容現象有學者將之稱為“美惡同詞”。在《勸忍百箴》的序言中也有談到:“凡堅而能止曰容忍,堅而能行曰強忍。容忍仁也,強忍義也。殘忍則不仁不義矣。”可見,忍的反面含義也是不容忽視的。
殘忍無情,做出常理難容之事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也是在講“忍”,但這裡的忍則強調仇恨與報復,這種“忍”有時就會帶來血腥殺戮的殘忍局面。
例如,臺灣著名歷史學家柏楊在講到吳越之爭時說道:“臥薪嚐膽的忍耐是越王勾踐握在手中的一種更厲害的‘秘密武器’。”
即將忍耐最為復仇的武器,將仇恨的種子埋在心中。當然,站在今天的角度,人們更願意相信勾踐的忍耐是忍辱負重之“忍”,但是如果今天的我們將這種“忍”用來銘記仇恨以尋求報復之機的話就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了。
委曲求全,忍讓屈從
從忍耐的目的來看,除了養精蓄銳的一時之忍,也有委曲求全的長期之忍。這種“忍”則是出於自身利益和目的的考慮,心甘情願地忍耐屈從,不做反抗鬥爭,只知道堅持忍耐妥協,以換的片刻的安寧。例如,中國清朝末年,面對強敵的入侵,清政府選擇一味地忍讓屈從,割地賠款,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以換得統治集團的利益。
逆來順受,沒有原則和限度的忍耐,使得精神麻木
當忍耐完全失去我們的思想、情感和意志的時候,忍耐就變成了一種麻木的心理,而具有這種心理的人也會失去鬥志,活在自欺欺人裡。在新文化運動期間,魯迅、胡適、陳獨秀等對華人的這種麻木不仁進行了強烈的批判。例如魯迅筆下的阿Q所體現出的“忍”則完全等同於奴性與頹廢,是封建毒素的代名詞;陳獨秀也談到華人過於忍讓,缺乏抵抗力,抵抗力的薄弱是國家衰亡的最大病根。這裡的“忍”已經變成了精神的麻木,從而表現為逆來順受,任人宰割,不懂反抗,喪失了奮鬥的動力。這種“忍”是封建專制統治下的糟粕,應該丟棄。但是,當今社會也會看到這種逆來順受的“忍”,例如一些打著“隨遇而安”旗號的佛系青年們,實際上也是安於現狀,不思進取,任由命運擺佈的行為。
綜上,中國“忍”文化的內容包括有忍辱負重、謙和禮讓、收斂鋒芒等的積極含義,同時也包含殘忍無情、委屈求全、逆來順受等的消極含義。“忍”文化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可以幫助我們在精神疲憊時尋找心靈的港灣,幫助我們化解人際關係中的諸多矛盾,幫助我們求同存異,建立信任,達到雙贏。當然,今天我們發揚“忍”文化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