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akasiti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近年有些文章懷疑“日軍拼刺刀會退子彈”是造假,但是這其實是真的,日軍退子彈屬於他們自身總結出來的戰鬥經驗,並非武士道精神作怪。
“日本陸軍は日露戦爭と変わらぬ兵器でアメリカ軍に立ち向かった”,日本NHK電視臺在其特集節目中曾經總結過這樣一句話,意思是:“日本陸軍用和日俄戰爭一樣的武器向美軍進擊”。
到20世紀10年代以後,日本陸軍總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進行了一些軍隊的改革,但古板的日本人並沒能做出很大程度的革新,他們的改革結果就是:將一戰後期的“戰鬥群作戰”戰術移植給自己,結合自身特點,將“無腦豬突”變成“有腦豬突”。
“分隊”是最小一級的作戰群,但下面還劃有5人一組的“伍”這個概念,分隊是有被稱為“下士官”的下級軍官指揮的(日本的士官不等於中國的‘士兵官’),這樣可以使部隊擁有高度的凝練性。
日軍眼饞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那種機關槍彈雨橫飛的場景,但又自認達不到那樣的水準,因此一戰後出現的輕機槍成為日軍戰鬥群最主要的分隊移動火力。
除了輕機槍外,“擲彈筒”也裝備了日軍,成為前沿對輕機槍火力的補充,一般的分隊只要遇到難啃的骨頭,便可以用擲彈筒將之解決。日軍對擲彈筒的需求後來越來越大,以至於有士兵在回憶錄中說道:“沒有擲彈筒,我們簡直連怎麼打仗都不知道了”。
日本人將這種“改革成果”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步兵戰法。正因為這種打法相當依靠步兵的戰術衝擊,所以它在實際表現中,基本就是“衝鋒戰術”的變形,很容易就發生近距離的白刃戰。
但日軍不以為意,他們反倒認為這是好事,畢竟白刃戰是日軍長項,就應該頻繁的製造“白兵突擊”,以“豬突精神”喪敵膽魄,一鼓作氣的挖開敵陣,武士道精神和日本洶湧的軍國主義思想也非常支援這種行為,反正一個字——別怕死,拼命莽就對了。
日本人總結出了“白兵戰是步兵膽魄”的經驗,雖然這個概念並不稀奇,但只有能凝練出這種思想的軍隊,才能成為那個時代的強軍。比如徐向前同志就為紅軍總結過,要“敢於手榴彈開花、刺刀見紅,要能硬著頭皮頂住、堅持最後五分鐘”。後來這個“刺刀見紅”成為八路軍、解放軍的思想標配,迎來了無數的勝利。
但白刃戰的增加也相當考驗日軍自己,特別是對於一些新兵來說,他們會產生一些錯誤的做法,由此誕生了“退子彈”條令,比如:
1.在白兵突擊的過程中停下開槍
如果人人都這樣做,突擊便失去意義了,最後前面衝上去的士兵會成為犧牲品,而後面的士兵則會在不斷的開槍射擊中開始轉換戰術動作,他們會趴下,尋找掩體,試圖精準的瞄準敵人,於是這次衝鋒就變成了被壓在陣前的拉鋸戰。
所以,不衝則已,一旦衝鋒,所有的人都必須進行白刃戰,拼命的撲上去。
2.在白刃戰的過程中開槍
這樣做是非常危險的,來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已經告訴了人們,不要試圖在白刃戰的混戰中隨意開槍,採用全威力彈藥的步槍穿透力十分強大,近距離擊穿多人不在話下,它也許可以殺死眼前的敵人,但更有可能將許多戰友一併殺死。更可怕的是,某些殺紅了眼的人會發瘋,他們會見人就殺。
3.在敵人撲過來的情況下開槍
栓動式步槍射擊機會稀少,在兩邊衝鋒過程中,如果一槍打不中敵人,反倒容易被敵人撲過來一槍戳死。一個普通人的百米速度在12-15秒上下,在對衝白刃戰的戰場上,用栓動步槍瞄準開槍是找死行為,既會分心,還會拖累戰友。
既然白刃戰中開槍的缺陷這麼多,那麼不禁止難道還縱容麼?日軍很明白“白兵戰”的奧義是“威懾和壓倒敵人”,而非爭取殺傷和戰果,這個時候憑的就是血氣和不要命,怎麼可以停下開槍?大家都這樣做怎麼辦?
對於戰場上的新兵來說,退子彈是是個必不可少的動作,下士官和老兵們很懂這些新兵蛋子,不讓他們把子彈退光,他們怎麼肯絕了念想拼死衝鋒?保不準就有些“小聰明”或“膽小鬼”衝著衝著躲一邊開槍去了。
說到底,白刃衝鋒是一道軍令,怎麼可能讓你躲開拼刺刀優哉遊哉的撈人頭呢?與其在戰場上執行軍法,倒不如幫你做出改變。所以,老兵們也會在戰場上給新兵做出表率,他們退掉自己的子彈,告訴新兵照做,以此來保證部隊全員都會勠力同心。
不過,我們也不要真當日本人都是喜歡拼刺刀的瘋子,日軍同樣在中國戰場規定了“拉開作戰距離,儘量遠距離精準射殺敵人,不要隨意加入白兵戰”的規定。
當年中國一窮二白,士兵訓練不足,彈藥稀缺,槍裡膛線都磨光了,在遠射上根本打不過日軍,於是日軍遠了拿大炮轟,貼近了拿槍、擲彈筒遠射,等磨得中國軍隊士氣大跌,便一擁而上刺刀驅逐,簡直無往而不利,他們才不會真當二傻子,胡亂“豬突”損失掉自己士兵的生命呢。
所以,還真別把日軍的刺刀突擊看成是純粹的“武士道”產物,思想歸思想,靠野蠻可打不了勝仗。也不要看不起日軍陣前退彈,這實際包含了他們的戰鬥經驗,是部隊效率化的重要環節。
-
3 # 曼珠沙華是一種花
關於日軍在拼刺刀前要先要推掉子彈,很多人認為是因為武士道精神,其實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根據查閱日本陸軍在二戰時期頒佈的《步兵操典》,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根本就沒有什麼要求退子彈的規定,以記述最詳細的日本1932年版《步兵操典》為例,講述單兵“突擊”時也只提到:在突擊發起時,如果聽到準備射擊的命令,要開啟保險,然後根據射擊命令射擊。也就是說在突擊發起前,應該關閉步槍保險而不是要求退出子彈。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在戰場上拼刺刀時往往敵我雙方是混戰在一起的,人員比較密集。日本當時步兵普遍使用的三八式步槍,有一個穿透力特別強的特點。在拼刺刀的過程中一旦開槍或者走火,子彈很容易穿透數人造成對己方人員的誤傷。但是如果害怕誤傷自己人完全可以把槍膛中的子彈射出去後不把彈殼退出,這樣就不會發生走火誤傷的可能了。
其實日本兵在拼刺刀前做的動作是關閉保險,而該步槍的安全裝置是位於槍機尾部的一個圓形凸起。想要關閉保險只需將凸起部分按下並右旋45°,即可鎖定槍機與撞針進入保險狀態。這個動作在較遠距離上看與退子彈的動作很相似很容易混淆。所以就有了日本人拼刺刀前要退子彈的傳聞。
-
4 # 開著皮卡打坦克
誰告訴你的,不僅武士道就是連所謂怕走火打傷自己人就是一群謠言製造機瞎扯的,不管是38年式還是99年式(這裡的多少年式指的是神武天皇紀年)步槍,保險都是直接鎖撞針的,只要把保險關了槍就不可能擊發,又不是和夏波賽步槍一樣保險只能鎖扳機還怕槍在磕碰之中導致撞針脫銷而擊發,簡單點說就是怕走火直接把保險關上就完事了,根本就不用退子彈。
其次日本士兵根本就不配稱武士,武士可是有階級屬性的,就那些連爛米都吃不上的陸軍馬鹿也配叫武士,信不信陸大畢業的軍官們直接過來一槍托砸爆這些坐在家裡胡想的傢伙們的狗頭。
日本這種窮鬼帝國主義窮的要死,子彈是及其寶貴的,日本士兵一個基數的彈藥是120發,分別裝載腰上的三個皮質子彈盒內,前面兩個各30發可由士兵自己支配,腰後部的大彈藥盒裡的60發必須得到小隊長批准才能使用。就這種窮鬼你會相信他們拼刺刀的時候會把寶貴的子彈卸出來,說這種話的人在搞笑吧。
神劇是非常可惡,但有些混蛋們想乘著批判神劇的時候渾水摸魚神話陸軍馬鹿們的戰鬥力,說日本人拼刺無敵就和拍神劇的導演一樣可笑。日本也也就欺負欺負被軍官剋扣糧食餓的骨瘦如柴戰鬥站不穩的常凱申的軍隊了,拼刺遇上了吃得飽的八路就慫了。最可笑的是兩萬多陸軍馬鹿在幾內亞被幾千那砍刀和匕首的幾內亞土著和澳洲軍隊在白刃戰之中打的哭爹喊娘,最後全軍覆沒。
-
5 # 老白說歷史
其實,日軍在拼刺刀之前退子彈完全是訛傳。早先我在軍事雜誌上發表的有關抗戰白刃戰的文章裡,就專門對此進行過分析。然而一直以來,有很多影視及文學作品仍在不斷展現類似的情節,其中還包括了與近年“抗日神劇”相迥異的若干“大手筆”作品。下面就讓我們試著來還原事情本來的面目吧。
三八式步槍的保險裝置是位於槍機尾部的一個滾花扁圓柱體。當保險尾蓋上的缺口指向偏左45度時,即進入待擊狀態;將尾蓋按下並順時針轉動45度之後,即可鎖定槍機與撞針,此時槍機的拉機柄無法動作,於是便進入了“保險”狀態;在此狀態下,將尾蓋按下並逆時針轉動45度後,又可進入待機狀態。這個操作並不複雜。
退一步說,即使擔心在意外情況下保險被誤碰後擊發(三八式步槍獨特的保險機構設計讓這種情況幾乎不可能發生),那麼只要在進入白刃戰之前將槍膛內的子彈射出即可。對於非自動的彈倉式步槍而言,一發子彈射出後,彈殼必然還留在槍膛內,此時彈倉內的下一發子彈根本沒有進入槍膛的空間,顯然是不會“走火”的。
如果硬要在進入白刃戰之前退子彈,恐怕也是不可行的。因為,對於三八式步槍所採用的旋轉後拉式槍機之結構而言,射手用拉機柄進行退殼與上彈操作其實是一個連貫的動作,當膛內殘留的彈殼,被抽彈鉤和拋殼挺清出後,下一發子彈就會隨著槍機復位而上膛。若採取此種方式退彈的話,視彈倉內的餘彈數量,這一動作可能需要持續數次,直至將所有子彈清空為止。
至於“拼刺刀退子彈”這個說法是緣何產生的,我想很可能就與三八式步槍的保險機構的使用方法有關。對於一個有經驗的射手來說,要在戰場上迅速完成關保險的操作,他可以在一手握住槍身的同時,用另一隻手的掌心下部頂住保險蓋,然後迅速轉動手腕,使保險機構逆時針轉動45度,將保險關閉;整個動作一氣呵成。這個動作從遠距離上看與“退子彈”的動作很相似。我想這可能就是傳說的由來吧。
事實上,在短兵相接的白刃戰中,久經沙場的老兵往往會選擇不關保險並在槍膛中保留一發子彈,這樣待雙方進入抵近距離後就可以先發制人,直接撂倒當面的對手。或者當刺刀捅入人體被卡住時,可以將膛內子彈射出,藉助射擊時的後座力拔出刺刀。
三八式步槍使用6.5×50 SR步槍彈,算是同代產品中少有的小口徑彈藥了。它擁有彈頭初速較低(762m/s),彈頭重量輕和存速效能差等彈道學特性,另外其槍膛的膛線纏距緊密導致彈頭的自轉速度很高。在中遠距離上,由於空氣阻力製造的失速更大,還有彈頭質量本身較小和射彈本身處於過穩狀態等因素,因而在擊中人體後不會釋放出很大能量且難以出現翻滾現象,射彈往往直穿而過,不會在人身體內形成較大的空腔;這些是為其子彈殺傷力不足的表現。
然而,另一方面,該型步槍彈為了降低對膛線的磨損,其彈頭被甲採用前厚後薄的設計,在近距離擊中人體後,由於介質密度驟然加大所引起的彈頭劇烈失速,導致彈體後面的鉛芯向前擠壓膨脹並將較薄的被甲撐開,從而造成了類似達姆彈的效應併產生極大的殺傷力。那麼,產生這種效應的距離到底有多近呢?按照美國軍隊的統計,6.5mm步槍彈在存速大於約730m/s的時候即會呈現這一殺傷特性,對照三八式步槍的射表,存速為此數值時的射擊距離在100米以內。如此說來,在白刃戰的距離內,三八式步槍的子彈反而不容易穿透人體。
何況,日本人也不可能為了追求所謂的“武士道”精神,而在白兵戰中白白浪費“黃澄澄的如黃金般珍貴的子彈”。在缺乏依據的情況下將敵人刻畫成白痴和蠢材,完全是對歷史上浴血奮戰的我抗日軍民的一種侮辱。而這種不值一駁的謬論竟然流毒甚廣,不得不說是另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
6 # 紅色馬路
日軍拼刺刀時一般不會退出子彈,都是電視劇在誤導民眾,有些導演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一個誤導一個就變成了主流。有的甚至是崇尚日本武士道精神,才這樣拍電視劇效果也會更佳。
對於步槍來說,射程越遠,精度越低。三八步槍在確保射程的同時,還能做到較高的精確度。三八步槍使用一種6.5毫米半底緣尖彈,這種子彈在飛行時非常穩定,殺傷力也很強。可以在460米—600米的有效射程內精確殺傷敵人,在進距離是可以穿透三到四個人,電視劇裡用人身體擋子彈是不現實的。在實戰中,三八步槍甚至有在800米內射殺叢集目標。
三八步槍更本就不需要退子彈就能白刃戰,因為三八步槍的保險很牢靠,白刃戰時只要上上保險就可以了。
-
7 # 西門三姥爺
這不是武士道精神,而是受槍械限制的無奈舉措。
這要從日本步兵的標配步槍“三八大蓋”說起,這種槍的精準度在同類裡屬於上乘,但由於初速太快,所以由它射出的子彈在擊中目標後,往往不會陷入其中,而是穿透目標。
如此一來,當日軍與敵軍陷入白刃戰時,三八大蓋的近距離射擊往往會在傷敵的同時,也誤傷自己人。所以日軍才會做出“退子彈”的動作。
也有人說這個動作不是退子彈,而是開保險,總之都是怕誤傷戰友。
但日本軍部也在做了充分的資料對比之後,以“退出子彈的收穫比損失更大”為由建議士兵在近距離搏鬥之時放棄子彈。
所以,這個怪異動作完全是戰術考慮,與武士道精神無關。
-
8 # 西餐劉顯琨
當然不是什麼所謂的“武士道精神”。
首先我們要了解日本二戰時期的三八式步槍。
在實際戰況裡我們也發現很多抗戰老兵,身上三八大蓋的槍傷都是一個貫穿傷。這其實就是三八步槍最優秀,也是要命的地方。
-
9 # jianchi
日軍有拚刺刀退子彈的習慣,便有人說:
“日軍三八大蓋穿透力強,拚刺刀時敵我混雜,日軍怕開槍誤傷自已人,所以拚刺刀時退子彈。”這裡我就不想說什麼。
如果看過《烈火金鋼》小說的朋友可能還記得這樣一段故事:
一名負傷的日軍被我軍俘虜,傷好後加入了我軍的區小隊對日作戰。
已經成為了八路軍區小隊戰士的這個日本人,講起拚刺刀時仍氣憤的說:
“八路軍不講理,拚刺刀鐵彈的幹活!”
原因是他還是日軍時,一次白刃戰中被八路軍開槍打傷,因此他對八路軍拚刺刀開槍耿耿於懷,認為拚刺刀就是拚刺刀,拚刺刀時開槍打人你就是不講理。
可他不清楚,你日本兵的理,我們八路軍沒必要去講。
-
10 # 務本道生9920
日軍退掉子彈拼刺刀,本意是氣勢上壓倒敵人鼓舞自己,格鬥中減少子彈走火而帶來的誤傷,這是建立在一種非常強大的格鬥能力上基礎。
但事實上,日軍拼刺刀格鬥中,也不都是退掉子彈。後期的日軍基本不退子彈,即使早期日軍,諸如1937年10月的陽明堡戰鬥,炸燬日軍飛機,和日軍拼刺格鬥中,帶隊指揮的八路軍營長趙崇德就是被日軍用子彈打中犧牲的。
日本人二戰期間是勇敢,但拼刺刀退子彈這樣的誇獎也不是事實。
再往後,日軍與美軍島嶼作戰,衝鋒與反衝鋒中的格鬥,都是不退子彈的。
-
11 # 九品侍衛
當然不是武士道精神在作怪了,首先要了解一個問題,那就是白刃戰被觸發的條件,那肯定是雙方已經到了臉貼臉的戰鬥距離內了,而當時作戰射擊距離普遍在1000米以上,所以在這種射程之下,就不要再想白刃戰的時候趁人不注意開上一槍。
另外栓動步槍所使用的基本上都是全威力子彈,這種子彈穿透力極大,如果實在近距離射擊,保守估計打穿4~5個人是絕對沒有問題的,而在白刃混戰的局面下,很有可能誤傷同伴,所以步兵操典明確規定,在白刃戰之前必須退出子彈。
其次就是日本三八式步槍糟糕的保險機構,由於日本三八式步槍是栓動步槍中結構最少的,只有五個部件組成,所以三八式步槍的保險機構並不十分可靠,再加上進行白刃刺刀戰的時候,還需要緊緊握住木耙,一個不小心就有可能發生走火,所以必須退掉子彈。
最後就是藝術誇大,很多藝術作品裡在描述日本兵退子彈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咔咔一通退,可要知道一直栓動步槍也就能裝填五發子彈,而且在白刃戰開始之前肯定已經有一輪遠距離交火了,在這種前提下怎麼可能還退子彈退出來那麼多。
實際上日本兵在白刃戰退子彈時,槍膛內至多也就還剩下1~2發子彈,所以說日本兵也是人類,不可能去幹那麼腦殘的事情。步槍內滿彈匣,看到敵人不去打先咔咔一通退子彈,然後跑過去白刃戰?
-
12 # 瘋狗的輕武
當然,或許有個別腦梗的隊長會命令下屬這麼做,但這肯定不是常規操作。
我的想法是,拼刺刀之前上保險是需要的,而三八大蓋的保險動作類似於轉栓,可能被誤解為將子彈退掉。
-
13 # 歷史的重負
日本方面的史料記載,日軍拼刺刀退子彈可能最早源於日俄戰爭和哥薩克的白刃戰,這個動作充滿了武士道精神,就是告訴對手,我們將以冷兵器對決,這時候先慫的往往是哥薩克……當然,這種頗有騎士決鬥的風範在實戰中並不普遍,只有仙台師團的一些部隊還保留著,原因是中中國人和美中國人可不會看你退了他也退,早就一陣亂槍打過來了……
回覆列表
在日本論劍(日本刀劍不分,日本刀完全可以稱為劍)首推宮本武藏。他不僅劍術高超(一生經歷幾十戰從無敗績,敗了就死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其精於兵法,留了大量文獻。他的最高理想是騎馬率軍,馳騁疆場。對自己的約束簡直到了苛刻的地步。京都頂級藝伎陪伴下,不沾酒(據他說酒會影響判斷力和反應能力),對於姿色也可以是完全的柳下惠。不過要是論茶道他又可以侃侃而談。幾乎完美!
武士道肯定和後來的太平洋戰爭相關,但是武士道這個詞當時日本還幾乎沒有。首先,最先推廣“武士道”的是同名小說旅美作家新渡戶稻造。還是英文的。當時只流行在美國知識階層,後譯成日語傳入日本。就開始了系統性。但對日本老百姓來說還是很陌生。
明治維新後,日本大量吸收平民入伍,之前打仗是武士專利,后豐臣開始吸收平民,叫做足輕,地位低下。明治維新後的官軍(農民兵)普遍使用西式火氣,軍官配西洋刀。這支兵橫掃了日本列島,橫掃了還崇尚日本刀和弓箭等冷兵器的舊式軍閥。對日本傳統的武器已經接近鄙視,討伐西鄉隆盛的西南戰爭時甚至禁止佩戴日本刀。
日本軍方面臨的是如何控制軍隊的恐懼心理,如何提高精神力量……然後想到了武士道(當然要比新渡戶稻造要早那麼一點點)。那種視死如歸、漠視痛苦的,掉腦袋之前還能保持冷靜的模式。模範任務選的就是宮本武藏,讓他的影響豐滿,讓他具有任何一個軍人的有點。沒幾年《宮本武藏》一書出版。在給他輔以江戶時期盛行的武士美德,比如琴棋書畫,比如視錢財如糞土等等。宮本武藏根據不同戰況預先變換武器。所以日本兵槍也變了,也有槍刺了。軍官重新佩戴了日本刀。英雄需要魅力,然後在讓人模仿。
《步兵操典》可謂煞費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