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41312923180

    作為一個寫歷史故事的高手,馬伯庸擅長考據歷史細節,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虛構精彩的懸疑故事。《死在火星上》在風格上也有相似之處,作者天瑞說符參考了大量航天文獻,在堅實的科學基礎上,虛構了一個“極精彩的異星求生故事”。

    “親王”馬伯庸微博

    在文學領域,這樣的硬科幻長篇作品並不多見。眾所周知,由於科幻小說創作難度較高,在國內長期以來一直以期刊文學為主。今年春節檔,電影《流浪地球》和《瘋狂外星人》都改編自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爆了後,人們都說“科幻元年來了”,但真正適合改編的硬科幻作品卻依舊難尋。

    《死在火星上》的出現恰在好處。在馬伯庸的推薦下,娛樂資本論花了幾天時間一口氣讀完這部作品,發現正如馬伯庸所言,就是一個“渾然天成、結構完整的成熟電影劇本”。

    一、寫網文參考上百條文獻,足夠硬核的科幻設定

    和其他科幻作品相比,《死在火星上》最特別的地方,就在於它詳實的參考文獻。不久前,《死在火星上》連載完結,作者在文末附上了整整四章、上百條的參考文獻,而囿於篇幅所限,這還不是全部。

    “這參考文獻拿出來,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論文。”“作者是火箭或者軌道專業人士嗎?”馬伯庸在微博上推薦這本書後,網友紛紛留言。《死在火星上》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地球突然消失,身在火星崑崙站的宇航員唐躍和空間站的科學家麥冬成了僅存的人類。兩人在太空中相互依靠相互鼓勵,和AI機器人老貓一起克服萬難,努力生存。

    作為一部擁有航天背景的科幻小說,《死在火星上》的設定科學嚴謹,足夠有說服力。在第一卷結尾,作者花費了大量筆墨描寫唐躍和老貓如何對接飛船、拯救麥冬。整個過程非常詳細,畫面感十足。

    因為唐躍和老貓所在的飛船距離麥冬所在的空間站相距63米,無法對接,最終唐躍啟用了超級大臂,即火星空間站遙控機械臂系統(MSSRMS)。作者詳細地描繪了超級大臂的外形:由加拿大航天局承製,主要結構材質是金屬鋁和環氧樹脂的複合材料,擁有十二個自由度,總長70米。

    《死在火星上》內容節選

    而在現實中,加拿大確實生產過類似的機械臂。早在1981年,加拿大就生產出了擁有六個自由度的機械臂系統,總長15.2米。經過多次升級迭代,如今的美蘇空間站設計都帶有空間站機械臂,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國際空間站上的空間站遙控機械臂系統(SSRMS)。

    可以說,文中涉及的每一處科學技術,幾乎都能在現實中找到原型。科幻作品的魅力就在於描繪未來的可能性,因為有龐大縝密的科學邏輯體系作支撐,《死在火星上》的故事不是建立在空想之上的幻景,而是知識含金量極高的“科幻現實主義作品”,更有說服力。

    天瑞說符——《死在火星上》

    也正因為設定足夠硬核,《死在火星上》如果能夠影視化,會給改編者省去很多時間。最難的科學部分搞定了,剩下的就是太空奇觀的視覺呈現。讓人驚喜的是,作者在提供科學理論的同時,對書中的航天器械和太空環境也進行了細緻的描繪。

    依然以《死在火星上》第一卷末尾的對接飛船戲為例,作者詳細地描繪了麥冬逃離空間站的場景,細節豐滿、理論紮實,給人的代入感很強。麥冬緊張的能聽見自己的心跳聲,緊急逃生艙門就在眼前。救命的飛船向她飛來,彷彿迎面開來的列車。

    相比短篇小說,《死在火星上》對場景細節的描述更豐富,結合一波三折的逃生情節,看起來畫面感十足,天然適合改編成視效大片。

    二、生存危機+人性抉擇,型別化故事如何打動人心

    如果你認為《死在火星上》過於硬核,閱讀門檻太高,那可就錯了。事實上,這部科幻小說最可貴的一點就在於,科學的理性和細膩的情感平衡得恰到好處。

    劇情方面,《死在火星上》以主角的火星生存為線索展開敘事,主角憑藉自己的頑強意志和科學知識,利用一系列手段創造適宜的生存條件,故事跌宕起伏,戲劇衝突不斷。這類逆境生存的故事模型非常典型,之前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火星救援》

    尤其是在硬科幻電影裡,“生存危機”更是一個經典的創作母題。從諾蘭的《星際穿越》,到馬特·達蒙的《火星救援》,都講述了一個英雄在外太空克服萬難,終於得救的故事。足夠型別化的故事,會為改編帶來很多幫助。

    還是以《死在火星上》第一卷末尾的對接飛船戲為例,這一段落被馬伯庸稱為“一波N折,精彩絕倫,完全是一部太空大片”。主角的心情在希望和絕望之間來回拉扯,讀者也跟著主角一起緊張。身在飛船的唐躍先是以為可以接到麥冬,沒想到飛船距離空間站還差63米。啟用超級大臂後,沒想到因為測量誤差,最後還是差了5釐米。5釐米的生死之隔,讓麥冬不得不奮力一躍,冒險求生。

    《死在火星上》內容節選

    而在人物方面,《死在火星上》的主角唐躍身上也有人物弧光,性格轉變自然合理。置身於荒涼的火星,唐躍無時不刻不在面臨人性抉擇。食物短缺,是留給麥冬還是獨佔?機器人同伴失蹤,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尋他還是先走?在接連不斷的人性考驗中,唐躍逐漸從一個手足無措、只懂理論的科研人員轉變成能獨當一面、掌握多項求生技能的生存大師。

    另一個亮點人物老貓,則是全書的笑點擔當,是緊張劇情裡的調劑。這位理性的人工智慧機器人,在和唐躍的相處過程中,也逐漸有了人情味兒。當唐躍面對地球消失的事實不知所措時,是它第一時間進行科學分析,為唐躍提供了生存指南。當唐躍不顧一切要幫助遠在空間站上的麥冬時,它在理性勸說未果之後,盡己所能幫助他實現物資運輸。在紮實的科學設定和驚心動魄的情節之外,兩人一貓的輕鬆日常讓故事妙趣橫生。

    讀者也對老貓這個幽默的角色表示了肯定。網友一屋所有表示,“很喜歡老貓這個角色,雖然是個未來機器人,但是有人的豐富的情感,也在緊張刺激的故事中帶來一些笑料讓讀者緩解情緒,這本書值得推薦。”

    三、主題正能量、粉絲活躍度高,下一個《火星救援》?

    《死在火星上》的故事,很容易讓人想到電影《火星救援》,除了因為都講了火星生存故事之外,還有個原因是全書積極向上的主基調。儘管身處荒涼的異星,三人卻從未放棄希望。唐躍對麥冬不拋棄不放棄,每次都選擇和她一起共渡難關。麥冬在面對食物儲備嚴重不足的威脅時,也沒有選擇自暴自棄,而是憑藉堅強的意志度過了五天艱難的時光。

    這種在絕境之中積極進取的精神,非常正能量,符合社會主流情緒。另一方面,本書在暢想未來的可能性的同時,也凸顯了中國航天事業的進步。在本書的結尾,作者寫道,“謹以此書獻給人類歷史上曾為偉大的航天探索事業貢獻力量奉獻身心的人們,他們的功績永垂不朽。”

    而如今國家對科幻題材的支援也是有目共睹。《流浪地球》就是中影集團主導的專案,上映後官媒多次報道,上映期也延長到五月份。在《死在火星上》中,指揮中心設定在酒泉,崑崙站的設計參考借鑑了中國南極崑崙站,很多細節都帶有中國航天的影子,如果能影視化,也將會成為響應國家號召的佳作。

    《死在火星上》內容節選

    另一方面,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死在火星上》的粉絲活躍度較高,影視化的呼聲也一直都有。在馬伯庸的推薦微博下,有不少網友提到,要艾特導演和製片公司了。事實上,本書的結局,就是網友和作者互動的結果。按照作者原先的構想,應該是一個團滅的結局。但粉絲投票“票死”了這個的悲傷結局。最終,作者還是留下了一個光明的結局。

    如果能影視化,這批一直追到結局的硬核粉絲,將成為電影的首批觀眾。當地球炸了之後,人類將何去何從?這個懸念在開篇丟擲,從一開始就吸引了大批讀者。從目前網上大家對這部作品的好評來看,《死在火星上》的質量是過硬的。

    也難怪馬伯庸在微博中稱讚此書是一個“渾然天成、結構完整的成熟電影劇本,觀賞性、專業性和思想性兼備”。曾幾何時,技術樂觀主義催生了美國的科幻黃金時代,也讓《三體》從中國網際網路圈流行開來,走向大眾。如今,中國科幻市場日漸成熟,《死在火星上》也迎來了改編的最佳時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解除指標公式使用時間限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