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廖化,能被後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完全是那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成語,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辦事缺乏好手,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責。也就是說廖化的個人能力很是一般(後來也有人把這句話作為對諸葛亮獨斷專行,造成蜀漢後繼無人的一種指責)。不過,翻閱史料和小說後會發現:這個廖化其實挺不簡單的,值得好好介紹一下。我們也可以透過對歷史上和小說裡廖化的瞭解,來看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成語到底對不對。 廖化(?—公元264年),襄陽人,字元儉,本名淳,早年投靠劉備,曾經在關羽的手下作過主簿,一直跟隨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被殺後,荊州落入東吳之手,廖化不得已投降了東吳。後來,廖化做出了一個同關羽一樣千里走單騎的的精彩故事:廖化忠心於劉備,一心重回劉備身邊,想出了詐死的計策,居然還計謀得逞,並騙過了所有的人,帶上自己的母親躲開吳兵的追捕,日夜兼程,趕往益州,終於在秭歸遇上了東征伐吳的先主劉備。劉備見到廖化後非常高興。立刻任命廖化為宜都太守。 以上的記載見陳壽的《三國志·廖化傳》。雖然非常的簡略,但我們還是能夠從中得出一個這樣的印象:首先,廖化是一個文職官員出身,主簿這個職務,是專門負責文書簿籍、掌管印鑑的官員,是州的屬吏,高於功曹書佐,而低於別駕。在當時人才濟濟的荊州能得到劉備、諸葛亮的賞識擔任主簿這個職位,應該說是要具備一定能力的(鼎鼎大名的“鳳雛”龐統,在剛剛投靠劉備的時候,也只是個縣令,經諸葛亮大力推薦後,才做了從事。這個從事的職務,比主簿也就高一級。);廖化的投降,應該是迫不得已,從史書上看,似乎與自己母親的安危有關;另外,所做的千里走單騎的精彩故事,比關羽的難度更大:關羽是得到了曹操的關照,一路順風順水、大搖大擺回到劉備的身邊,而廖化則是“晝夜西行”,還帶著自己的母親,風險可想而知。關羽的千里走單騎被後人稱之為“忠、義”,廖化的千里走單騎則是 “忠、義、孝”,有過之而無不及,境界超過了關羽,那個一聽說母親被抓就馬上被主而去並且快快樂樂的在曹魏做上高官的徐庶,和廖化比起來更是連提鞋都不配。這裡還有一個細節容易所疏忽:關羽兵敗的時間是公元219年,而劉備伐吳到達秭歸則是在公元221年底至公元222年初,在這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廖化臥薪嚐膽,矢志不渝,其忠義之心實在是難能可貴。難怪劉備見到廖化喜出望外,給了廖化個宜都太守做。 至於廖化在蜀漢政權建立後的表現,因為散見於陳壽的《三國志》中,我們不妨按照時間順序來逐步進行了解。 公元221年廖化回到劉備身邊以後,正值劉備東征,劉備從巫峽、建平至夷陵界“立數十屯”,同時任命將軍馮習為大都督,張南為前部先鋒,輔匡、趙融、廖化、傅彤等各為別督,並先遣吳班率領數千人於平地立營,向以陸遜為首的東吳軍隊挑戰,結果被陸遜火燒聯營,打敗蜀軍。在這場戰爭中,雖然不見廖化表現的記載,從劉備任命廖化別督這一武官職務來看,廖化在軍事方面應該是具有一定的潛質和能力的(見《三國志·陸遜傳》)。 公元223年,諸葛亮開建府署任命蔣琬為東曹掾。舉薦茂才的時候,蔣琬一再謙讓,並向諸葛亮推薦劉邕、陰化、龐延、廖化等人(見《三國志·蔣琬傳》)。這時候廖化的職務是參軍(見《三國志·廖化傳》),同諸葛亮的心腹愛將馬謖等同。參軍這個職務相當於現在的參謀,屬於幕僚性質,參與軍事行動的組織和策劃。從這兩段記載看,諸葛亮對廖化還是比較重視的,在當時的朝野上下對廖化的評價也是不錯的。 《三國志·廖化傳》中說廖化“後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雖然因為交代沒有具體的時間。但我們也可以從其它的史料中尋找到一些線索。 據《三國志·郭淮傳》記載:公元249年,魏將郭淮率兵攻打駐紮在成重山的廖化,結果大敗姜維、廖化的部隊。此時的廖化官居陰平太守。但在這之前,廖化還是打了個勝仗的。魏將王贇、遊奕就被廖化殺的大敗。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廖化還是具備一定的軍事指揮和作戰才能的。 據《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公元263年,魏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等分兵進攻蜀國,當時蜀漢的主力部隊及大部分將領都遠在沓中,後主劉禪派張翼、廖化等抵禦。結果防禦失敗,蜀國同年滅亡。這時候的廖化已經是右車騎將軍,幷州刺史,封中鄉侯之類的職務也應該在這段時間。從廖化的官職升遷和史料記載的事件看,廖化在蜀漢後期也是得到後主劉禪的賞識的,官職比諸葛亮時代還要高。 公元264年,蜀國亡國後,廖化在被遷往洛陽的途中病故。 以上就是史料中對廖化的記載。從中我們看不出廖化有什麼能力不足之處。陳壽的《三國志·廖化傳》對廖化的評價是:果斷剛烈。廖化,稱得上是一位儒將,也是蜀漢政權從崛起、興盛到最後滅亡的見證人。他有一定的能力。既有地方管理經驗,又有率兵抗敵武將生涯,加上能得到蜀漢兩代帝王及諸葛亮的重用,也算得上是個人才。 在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廖化的形象比史料記載的要豐滿一些。廖化在第二十七回一出場,就幫了關羽一個大忙:殺了同伴杜遠,救了劉備的二位夫人。後來又在劉備入川前夕率軍投靠。關羽進攻曹操、威鎮華夏之時,廖化隨之衝鋒陷陣;關羽被圍,廖化又是自告奮勇前往上庸求救;劉封、孟達拒不派兵,廖化當即“遂上馬大罵出城,望成都而去”,忠肝義膽,躍然紙上;後主登位以後,廖化一直隨諸葛亮出現在北伐的第一線,真可謂是身經百戰、出生入死,還差一點殺掉了司馬懿;諸葛亮去世後,廖化又同姜唯一起為完成諸葛亮的遺願而繼續征戰在疆場上;蜀漢滅亡後,“。廖化、董厥皆託病不起,後皆憂死”。羅貫中特別在此處加上了“憂死”二字,足見對廖化的讚賞。從小說中我們也找不到作者貶低廖化的描述。 從史料、小說看,似乎都找不到廖化能力不夠的地方。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之前我們在史料介紹時說到:廖化後來被後主先後任命為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的高位。因此,有評論認為:廖化如此深受重用,必定是功勳卓著。但問題偏偏出在這裡。因為忽略了一點:此時的廖化卻已是年事已高、風燭殘年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又恰恰與此有關。 《三國志·宗預傳》中提到:諸葛瞻剛剛掌管朝中大事的時候,廖化曾經想和宗預一起到諸葛瞻家去拜訪,宗預說:“你我都是七十多歲的人了,還湊這個熱鬧幹什麼?”這個時間根據《三國志·諸葛瞻傳》記載,大概在公元261年左右。也就是說在公元249年的那場戰鬥中,廖化都差不多六十歲左右,已經是高齡了。之後所授予的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等職務有敬老之嫌。並不能說明其在對抗曹魏的戰爭中因為有多大的功勳而得到提拔。可能也就是《三國志·諸葛瞻傳》的這段記載,被後人利用,從而創造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成語。但意思已經完全變了。 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原來歷史上的廖化作先鋒和後世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在蜀國亡國的前夕,就因為後主劉禪把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派上戰場,能說明在蜀國沒有什麼人材嗎?看來這個成語有點不妥。從廖化的年齡看,這還有點老驥伏櫪的味道,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將廉頗有相似的地方,是值得稱讚的一件事情,“廖化作先鋒”和“蜀中無大將“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至於後世者常常以此來指責諸葛亮,看來是有點搞錯方向了:如果說是因為廖化無能的話,從史料看,廖化還是有一定能力的,只不過沒有姜維、夏侯霸那麼出名;如果說是指廖化七十多歲還要被指派上陣殺敵,那和諸葛亮也沒什麼關係,這是劉禪的決定,這時候的諸葛亮已經死了29年了,而且這時候的廖化只是年老,卻並非無能;如果說這是由於諸葛亮對蜀漢人才的培養不夠,造成後來老廖化作先鋒的話,更是有點牽強,又不是諸葛亮死後蜀漢就滅亡了,中間還隔著蔣琬、費禕等幾代領導集體,單純把責任都推到諸葛亮身上,有欠公允。以筆者看,象廖化這樣的忠勇仁孝之士,又有領兵作戰的經驗,就算到了七十歲劉禪還會用他去作先鋒,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也沒準還是這個忠臣孝子自己自告奮勇、主動請戰的呢。“廖化作先鋒”只是個案,不用聯想的太多。
三國時期的廖化,能被後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完全是那句“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成語,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辦事缺乏好手,讓能力一般的人出來負責。也就是說廖化的個人能力很是一般(後來也有人把這句話作為對諸葛亮獨斷專行,造成蜀漢後繼無人的一種指責)。不過,翻閱史料和小說後會發現:這個廖化其實挺不簡單的,值得好好介紹一下。我們也可以透過對歷史上和小說裡廖化的瞭解,來看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成語到底對不對。 廖化(?—公元264年),襄陽人,字元儉,本名淳,早年投靠劉備,曾經在關羽的手下作過主簿,一直跟隨關羽鎮守荊州。關羽被殺後,荊州落入東吳之手,廖化不得已投降了東吳。後來,廖化做出了一個同關羽一樣千里走單騎的的精彩故事:廖化忠心於劉備,一心重回劉備身邊,想出了詐死的計策,居然還計謀得逞,並騙過了所有的人,帶上自己的母親躲開吳兵的追捕,日夜兼程,趕往益州,終於在秭歸遇上了東征伐吳的先主劉備。劉備見到廖化後非常高興。立刻任命廖化為宜都太守。 以上的記載見陳壽的《三國志·廖化傳》。雖然非常的簡略,但我們還是能夠從中得出一個這樣的印象:首先,廖化是一個文職官員出身,主簿這個職務,是專門負責文書簿籍、掌管印鑑的官員,是州的屬吏,高於功曹書佐,而低於別駕。在當時人才濟濟的荊州能得到劉備、諸葛亮的賞識擔任主簿這個職位,應該說是要具備一定能力的(鼎鼎大名的“鳳雛”龐統,在剛剛投靠劉備的時候,也只是個縣令,經諸葛亮大力推薦後,才做了從事。這個從事的職務,比主簿也就高一級。);廖化的投降,應該是迫不得已,從史書上看,似乎與自己母親的安危有關;另外,所做的千里走單騎的精彩故事,比關羽的難度更大:關羽是得到了曹操的關照,一路順風順水、大搖大擺回到劉備的身邊,而廖化則是“晝夜西行”,還帶著自己的母親,風險可想而知。關羽的千里走單騎被後人稱之為“忠、義”,廖化的千里走單騎則是 “忠、義、孝”,有過之而無不及,境界超過了關羽,那個一聽說母親被抓就馬上被主而去並且快快樂樂的在曹魏做上高官的徐庶,和廖化比起來更是連提鞋都不配。這裡還有一個細節容易所疏忽:關羽兵敗的時間是公元219年,而劉備伐吳到達秭歸則是在公元221年底至公元222年初,在這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廖化臥薪嚐膽,矢志不渝,其忠義之心實在是難能可貴。難怪劉備見到廖化喜出望外,給了廖化個宜都太守做。 至於廖化在蜀漢政權建立後的表現,因為散見於陳壽的《三國志》中,我們不妨按照時間順序來逐步進行了解。 公元221年廖化回到劉備身邊以後,正值劉備東征,劉備從巫峽、建平至夷陵界“立數十屯”,同時任命將軍馮習為大都督,張南為前部先鋒,輔匡、趙融、廖化、傅彤等各為別督,並先遣吳班率領數千人於平地立營,向以陸遜為首的東吳軍隊挑戰,結果被陸遜火燒聯營,打敗蜀軍。在這場戰爭中,雖然不見廖化表現的記載,從劉備任命廖化別督這一武官職務來看,廖化在軍事方面應該是具有一定的潛質和能力的(見《三國志·陸遜傳》)。 公元223年,諸葛亮開建府署任命蔣琬為東曹掾。舉薦茂才的時候,蔣琬一再謙讓,並向諸葛亮推薦劉邕、陰化、龐延、廖化等人(見《三國志·蔣琬傳》)。這時候廖化的職務是參軍(見《三國志·廖化傳》),同諸葛亮的心腹愛將馬謖等同。參軍這個職務相當於現在的參謀,屬於幕僚性質,參與軍事行動的組織和策劃。從這兩段記載看,諸葛亮對廖化還是比較重視的,在當時的朝野上下對廖化的評價也是不錯的。 《三國志·廖化傳》中說廖化“後為督廣武,稍遷至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雖然因為交代沒有具體的時間。但我們也可以從其它的史料中尋找到一些線索。 據《三國志·郭淮傳》記載:公元249年,魏將郭淮率兵攻打駐紮在成重山的廖化,結果大敗姜維、廖化的部隊。此時的廖化官居陰平太守。但在這之前,廖化還是打了個勝仗的。魏將王贇、遊奕就被廖化殺的大敗。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廖化還是具備一定的軍事指揮和作戰才能的。 據《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公元263年,魏徵西將軍鄧艾、鎮西將軍鍾會等分兵進攻蜀國,當時蜀漢的主力部隊及大部分將領都遠在沓中,後主劉禪派張翼、廖化等抵禦。結果防禦失敗,蜀國同年滅亡。這時候的廖化已經是右車騎將軍,幷州刺史,封中鄉侯之類的職務也應該在這段時間。從廖化的官職升遷和史料記載的事件看,廖化在蜀漢後期也是得到後主劉禪的賞識的,官職比諸葛亮時代還要高。 公元264年,蜀國亡國後,廖化在被遷往洛陽的途中病故。 以上就是史料中對廖化的記載。從中我們看不出廖化有什麼能力不足之處。陳壽的《三國志·廖化傳》對廖化的評價是:果斷剛烈。廖化,稱得上是一位儒將,也是蜀漢政權從崛起、興盛到最後滅亡的見證人。他有一定的能力。既有地方管理經驗,又有率兵抗敵武將生涯,加上能得到蜀漢兩代帝王及諸葛亮的重用,也算得上是個人才。 在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中,廖化的形象比史料記載的要豐滿一些。廖化在第二十七回一出場,就幫了關羽一個大忙:殺了同伴杜遠,救了劉備的二位夫人。後來又在劉備入川前夕率軍投靠。關羽進攻曹操、威鎮華夏之時,廖化隨之衝鋒陷陣;關羽被圍,廖化又是自告奮勇前往上庸求救;劉封、孟達拒不派兵,廖化當即“遂上馬大罵出城,望成都而去”,忠肝義膽,躍然紙上;後主登位以後,廖化一直隨諸葛亮出現在北伐的第一線,真可謂是身經百戰、出生入死,還差一點殺掉了司馬懿;諸葛亮去世後,廖化又同姜唯一起為完成諸葛亮的遺願而繼續征戰在疆場上;蜀漢滅亡後,“。廖化、董厥皆託病不起,後皆憂死”。羅貫中特別在此處加上了“憂死”二字,足見對廖化的讚賞。從小說中我們也找不到作者貶低廖化的描述。 從史料、小說看,似乎都找不到廖化能力不夠的地方。那麼,問題出在哪裡呢?“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說法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之前我們在史料介紹時說到:廖化後來被後主先後任命為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的高位。因此,有評論認為:廖化如此深受重用,必定是功勳卓著。但問題偏偏出在這裡。因為忽略了一點:此時的廖化卻已是年事已高、風燭殘年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又恰恰與此有關。 《三國志·宗預傳》中提到:諸葛瞻剛剛掌管朝中大事的時候,廖化曾經想和宗預一起到諸葛瞻家去拜訪,宗預說:“你我都是七十多歲的人了,還湊這個熱鬧幹什麼?”這個時間根據《三國志·諸葛瞻傳》記載,大概在公元261年左右。也就是說在公元249年的那場戰鬥中,廖化都差不多六十歲左右,已經是高齡了。之後所授予的右車騎將軍,假節,領幷州刺史、封中鄉侯等職務有敬老之嫌。並不能說明其在對抗曹魏的戰爭中因為有多大的功勳而得到提拔。可能也就是《三國志·諸葛瞻傳》的這段記載,被後人利用,從而創造出“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成語。但意思已經完全變了。 從史料中我們可以發現一個問題:原來歷史上的廖化作先鋒和後世所謂“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有著非常大的差異。在蜀國亡國的前夕,就因為後主劉禪把一個七十多歲的老頭派上戰場,能說明在蜀國沒有什麼人材嗎?看來這個成語有點不妥。從廖化的年齡看,這還有點老驥伏櫪的味道,和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將廉頗有相似的地方,是值得稱讚的一件事情,“廖化作先鋒”和“蜀中無大將“沒有什麼必然的聯絡。至於後世者常常以此來指責諸葛亮,看來是有點搞錯方向了:如果說是因為廖化無能的話,從史料看,廖化還是有一定能力的,只不過沒有姜維、夏侯霸那麼出名;如果說是指廖化七十多歲還要被指派上陣殺敵,那和諸葛亮也沒什麼關係,這是劉禪的決定,這時候的諸葛亮已經死了29年了,而且這時候的廖化只是年老,卻並非無能;如果說這是由於諸葛亮對蜀漢人才的培養不夠,造成後來老廖化作先鋒的話,更是有點牽強,又不是諸葛亮死後蜀漢就滅亡了,中間還隔著蔣琬、費禕等幾代領導集體,單純把責任都推到諸葛亮身上,有欠公允。以筆者看,象廖化這樣的忠勇仁孝之士,又有領兵作戰的經驗,就算到了七十歲劉禪還會用他去作先鋒,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也沒準還是這個忠臣孝子自己自告奮勇、主動請戰的呢。“廖化作先鋒”只是個案,不用聯想的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