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讀《圍城》,驚羨於錢鍾書精湛 、詼諧的文筆,書中捧人發笑之處甚多。再讀此書,則為其故事情節所嘆,在這陰差陽錯之中假設了無數個如果。如若方鴻漸再佇足一分鐘,他與曉芙或許能前嫌盡釋;如若在電話中未曾將曉芙誤作蘇文紈,方鴻漸或許能得到解釋的機會;再如果……
而今三捧《圍城》,思索的線如同吸足了春雨的竹根,向著土壤更深處肆意蔓延。書中有純真爛漫的唐曉芙,故作著一份老成,反惹人憐愛;有性情與之相反的孫柔嘉,善於心計,城府頗深;還有直率仁義的趙辛楣,卑鄙猥瑣的李梅亭;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方鴻漸。僅僅一個他,既已讓我深思良久,感慨萬千。
方鴻漸在歐洲留學數年,一無所成。書中直言道:“四年倒換了三個大學,倫敦、巴黎、柏林,隨便聽幾門功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其實這也未必盡然,從歸途中他與鮑小姐的“柔情蜜意”來看,足見得他還是學到些“招蜂引蝶”的本領。回國前父親的家信讓他認識到學位的重要性。然而為時已晚,情急之下,他買了個假學位。但方鴻漸畢竟不是“校友”韓學愈,他良知未泯,深感惶恐與不安。不過他辯證的哲學思維幫助他戰勝了“罪惡感”——“撒謊欺騙有時並非不道德”,這種精神勝利法想必阿Q看了也會汗顏三分。而回國後的方鴻漸“命途多舛”,失戀與失業,以及婚姻的破碎,讓他身心疲憊。
與鮑小姐之遇,只能說是閒來的調情,算不得愛情,進駐“圍城”的序幕應該是從蘇文紈開始。但蘇文紈並不是他進駐的物件,而是蘇小姐的表妹唐曉芙,一個清秀如水,純比芙蓉的女孩。鴻漸為博其好感,盡顯文采風流,順利的將自己的愛情之船擱淺在曉芙的城門之外。然值此之時,事態驟變,在他與蘇小姐的感情終結之時,他對曉芙的愛戀與追求也如同“一題清純而無解得代數,一雙達不到岸的槳櫓”,失去了前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蘇文紈無意之中扮演了小人,斬斷了方鴻漸與唐曉芙的情緣。這次的情感創傷讓方鴻漸的生命驟然黯淡,之後的愛情生活,他難以自主,任由孫柔嘉將自己引入她的“圍城”。
孫柔嘉為了擺佈這場婚姻,可謂是周密策劃,苦心經營。她先是故作嬌柔,事事請教方先生,以顯其初入社會的無知與單純,激起了方鴻漸的憐香惜玉之情與男人天性中的保護欲,成功地打了一場漂亮的心理戰;另一方面,這也使趙辛楣不自覺地開起了二人的玩笑,結果如她所願,真作假來假亦真,虛虛實實的連當事人自己都難辨真偽。接著在趙辛楣離開後,她抓住了方鴻漸紮根於心的責任感和憐愛之心,謊稱家父來信,已知二者之間的謠傳,使方鴻漸生髮出沉重的負疚感。與之同時,也巧妙地利用了李梅亭與陸子蕭逼迫他與方鴻漸的契機,扮出一副楚楚可憐之態,“尋求”方鴻漸的保護,有意與他曖昧不清,從而激發血氣方剛的方鴻漸糊里糊塗地說出二者即將訂婚的“打算”。孫柔嘉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二者的青春與愛情,圍城之內的他們大吵夾帶著小吵,使婚姻一步步地走向荒原。他們的婚姻最初即帶著算計,缺乏牢固的基礎,有何來長久安定?這座圍城的土崩瓦解,可謂是宿命之中的宿命。
海子說,在夜色裡,我有三次受難:生存,流浪與愛情。縱觀方鴻漸的婚姻與愛情,他無疑是個失敗者,而他的生存,也如同婚姻一樣坎坷艱難。現今究其背後的原因,我覺得,則是多方面的。
首先,從個人角度來講,緣其自身的懦弱、優柔寡斷的性格與殘存的良知。對於與蘇文紈之間的感情,他當斷不斷,使蘇小姐受傷更深。怎知物理學上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關係的原理竟然適用於愛情,蘇小姐報復性地將傷痛透過唐曉芙轉嫁給了方鴻漸。而對於唐曉芙的誤解,他絲毫沒有反擊,任由事態惡化,可見“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並非真理。在那個大雨滂沱的街頭,方鴻漸木然呆立在那裡,當雨水與淚水交織化作痛楚在內心翻湧之時,這邊的唐曉芙也深懷歉疚與期望,懊悔方才的言辭。山依舊,水依舊,我腳下已不是昨日的水流,事以至此,方鴻漸認為回天乏術,他放縱了自己的怯懦,荒蕪了他與曉芙之間的愛情。懷抱著殘存的良知,她對孫柔嘉所說的“二者之間謠傳廣佈”,有的只是愧疚與自責。為了彌補,他“捨身”保護她,乖乖的進入了孫柔嘉的愛情陷阱。
其次,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也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乾坤顛倒的亂世,優秀的知識分子尚且難以施展自我,更何況方鴻漸這樣一個志大才疏,只會些空談的“純粹”的知識分子呢?另一方面,他不是官僚,可以擺弄權勢;他沒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可以背靠大樹好乘涼;他也無法放棄那份簡易的道德觀念,像李梅亭那樣做一個滿肚子男盜女娼,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或者成為韓學愈這等崇洋媚外之流,肚內空空如也,卻能夠恬不知恥地拿著冒牌大學的帽子欺世盜名。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既然你不夠優秀,也不夠卑鄙的徹底,又何以奢望能夠遊任於這種世道而左右逢源呢?方鴻漸只是當時他這個群體的一個代表,他們帶著文化人的痴夢與清高,渴望在這種困境下生存下去並且希圖在上流社會中生存地有滋味有地位。他們堅守著浪漫,敢於夢想,在夢想的過程中,他們以“文化人”的身份為傲,將自身的光環放大到極限。可悲的是,他們並不瞭解自身與現實的脫節。所以一旦深入社會,夢想與現實衝突,並且是發生必然性的衝突之時,他們猝然間困惑了,就像在漫長的黑夜中趕路的小孩突然遇到刺眼的車燈撲向自己,頓失所依,所能夠做的似乎只有傻立在那裡等待著掙扎與死亡。是的,這個群體在與社會逐步的接軌過程中,潛意識裡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階層意識。他們意識到對於上流社會的人來說,文化不過是以一種附屬品的形式存在著,他們意識到作為一個純粹的文化人生存的艱難,意識到自身的弱勢。於是面對一個個突襲和衝撞,他們怯於行動,他們不由自主的後退了,他們脆弱的如同Sunny下的泡沫,色彩紛呈,卻不堪一擊……
所以說,方鴻漸的愛情的失敗與事業的頹廢,為其性格使然,更是那個時代對他的遺棄與放逐。他們的結局或許只是其個人命運的偶然,但那卻是那個時代造就出的必然。時代在《圍城》之外塑造了千萬個“方鴻漸”,他們,迷茫在事業、生存與愛情的“圍城”內外輾轉徘徊……
時間的光華在指尖掠過,匆匆地。藉助著陳舊的文字,我們在古老的圍城內外翻動著支磚片瓦進行著情感的考量與真理的探尋。不同的時代,卻是相同的主題——愛情與婚姻。
塵封的歷史攜帶著些許的蒼涼,逃過一個個寂寞的黑夜,在我們的眼前演繹出一曲又一曲的愛情悲歌。確切地說,年輕的我,尚無法回答出真正的愛情是什麼,但是我想,無論它多麼的複雜與神秘,都不會逃過“愛情、友情、親情”構成的情感世界的公共準則。
愛情的雙方要愛地寬容,感情地付出沒有天枰可以衡量,難以絕對的公正公平。但是,它也絕不是寬容地放棄原則,放棄獨立的人格,愛地低聲下氣、委曲求全,沒有了自尊。兩人之間不僅要看到彼此,還要顧及彼此的親人、朋友,因為對方不是你的私有財產可以收藏,而是一個社會人。真正的愛情既不是守株待兔,痴等著“唐曉芙”拋開誤解,投懷送抱;也不是一場戰爭,需要你用一顆算計的心去謀劃出一場一廂情願的婚姻。情感的演繹就像一堂教學課——眾人皆知的教學內容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授課內容要有深度,師生交流要有新意,老師與學生之間要注意互留神秘;課堂氛圍的好壞取決於教師與學生的配合,任何一方失去了激情與主動,這堂教學課將會註定了枯燥無味。
青春的煙雨滌淨歲月的纖塵,催醒了情感的春筍,同時,也催生出了奮鬥的氣息。而今風華正茂,正是我們潛心靜氣、力學篤行之時,方鴻漸的時代早已遠去,但“方鴻漸”仍然大量存在著,尤其在我們的菁菁校園之中。他們在大好的時代環境中蹉跎青春,沉溺於星輝月華下的“你濃我濃”。待到芳華已盡,則陷入方鴻漸的境遇,或孤影自憐,慨嘆時運不濟,或仰首瞻望那些成功的花兒。可是那些成功的花兒,冰心說道,當初它的芽兒,早已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犧牲的血雨。
人生天地兩儀間,且住百來年,而這百來年的歲月,不過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何赴何從,值得我們深深的去思量…
初讀《圍城》,驚羨於錢鍾書精湛 、詼諧的文筆,書中捧人發笑之處甚多。再讀此書,則為其故事情節所嘆,在這陰差陽錯之中假設了無數個如果。如若方鴻漸再佇足一分鐘,他與曉芙或許能前嫌盡釋;如若在電話中未曾將曉芙誤作蘇文紈,方鴻漸或許能得到解釋的機會;再如果……
而今三捧《圍城》,思索的線如同吸足了春雨的竹根,向著土壤更深處肆意蔓延。書中有純真爛漫的唐曉芙,故作著一份老成,反惹人憐愛;有性情與之相反的孫柔嘉,善於心計,城府頗深;還有直率仁義的趙辛楣,卑鄙猥瑣的李梅亭;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主人公方鴻漸。僅僅一個他,既已讓我深思良久,感慨萬千。
方鴻漸在歐洲留學數年,一無所成。書中直言道:“四年倒換了三個大學,倫敦、巴黎、柏林,隨便聽幾門功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其實這也未必盡然,從歸途中他與鮑小姐的“柔情蜜意”來看,足見得他還是學到些“招蜂引蝶”的本領。回國前父親的家信讓他認識到學位的重要性。然而為時已晚,情急之下,他買了個假學位。但方鴻漸畢竟不是“校友”韓學愈,他良知未泯,深感惶恐與不安。不過他辯證的哲學思維幫助他戰勝了“罪惡感”——“撒謊欺騙有時並非不道德”,這種精神勝利法想必阿Q看了也會汗顏三分。而回國後的方鴻漸“命途多舛”,失戀與失業,以及婚姻的破碎,讓他身心疲憊。
與鮑小姐之遇,只能說是閒來的調情,算不得愛情,進駐“圍城”的序幕應該是從蘇文紈開始。但蘇文紈並不是他進駐的物件,而是蘇小姐的表妹唐曉芙,一個清秀如水,純比芙蓉的女孩。鴻漸為博其好感,盡顯文采風流,順利的將自己的愛情之船擱淺在曉芙的城門之外。然值此之時,事態驟變,在他與蘇小姐的感情終結之時,他對曉芙的愛戀與追求也如同“一題清純而無解得代數,一雙達不到岸的槳櫓”,失去了前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蘇文紈無意之中扮演了小人,斬斷了方鴻漸與唐曉芙的情緣。這次的情感創傷讓方鴻漸的生命驟然黯淡,之後的愛情生活,他難以自主,任由孫柔嘉將自己引入她的“圍城”。
孫柔嘉為了擺佈這場婚姻,可謂是周密策劃,苦心經營。她先是故作嬌柔,事事請教方先生,以顯其初入社會的無知與單純,激起了方鴻漸的憐香惜玉之情與男人天性中的保護欲,成功地打了一場漂亮的心理戰;另一方面,這也使趙辛楣不自覺地開起了二人的玩笑,結果如她所願,真作假來假亦真,虛虛實實的連當事人自己都難辨真偽。接著在趙辛楣離開後,她抓住了方鴻漸紮根於心的責任感和憐愛之心,謊稱家父來信,已知二者之間的謠傳,使方鴻漸生髮出沉重的負疚感。與之同時,也巧妙地利用了李梅亭與陸子蕭逼迫他與方鴻漸的契機,扮出一副楚楚可憐之態,“尋求”方鴻漸的保護,有意與他曖昧不清,從而激發血氣方剛的方鴻漸糊里糊塗地說出二者即將訂婚的“打算”。孫柔嘉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二者的青春與愛情,圍城之內的他們大吵夾帶著小吵,使婚姻一步步地走向荒原。他們的婚姻最初即帶著算計,缺乏牢固的基礎,有何來長久安定?這座圍城的土崩瓦解,可謂是宿命之中的宿命。
海子說,在夜色裡,我有三次受難:生存,流浪與愛情。縱觀方鴻漸的婚姻與愛情,他無疑是個失敗者,而他的生存,也如同婚姻一樣坎坷艱難。現今究其背後的原因,我覺得,則是多方面的。
首先,從個人角度來講,緣其自身的懦弱、優柔寡斷的性格與殘存的良知。對於與蘇文紈之間的感情,他當斷不斷,使蘇小姐受傷更深。怎知物理學上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關係的原理竟然適用於愛情,蘇小姐報復性地將傷痛透過唐曉芙轉嫁給了方鴻漸。而對於唐曉芙的誤解,他絲毫沒有反擊,任由事態惡化,可見“清者自清,濁者自濁”並非真理。在那個大雨滂沱的街頭,方鴻漸木然呆立在那裡,當雨水與淚水交織化作痛楚在內心翻湧之時,這邊的唐曉芙也深懷歉疚與期望,懊悔方才的言辭。山依舊,水依舊,我腳下已不是昨日的水流,事以至此,方鴻漸認為回天乏術,他放縱了自己的怯懦,荒蕪了他與曉芙之間的愛情。懷抱著殘存的良知,她對孫柔嘉所說的“二者之間謠傳廣佈”,有的只是愧疚與自責。為了彌補,他“捨身”保護她,乖乖的進入了孫柔嘉的愛情陷阱。
其次,再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也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在那樣一個戰火紛飛、乾坤顛倒的亂世,優秀的知識分子尚且難以施展自我,更何況方鴻漸這樣一個志大才疏,只會些空談的“純粹”的知識分子呢?另一方面,他不是官僚,可以擺弄權勢;他沒有深厚的政治背景,可以背靠大樹好乘涼;他也無法放棄那份簡易的道德觀念,像李梅亭那樣做一個滿肚子男盜女娼,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偽君子,或者成為韓學愈這等崇洋媚外之流,肚內空空如也,卻能夠恬不知恥地拿著冒牌大學的帽子欺世盜名。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既然你不夠優秀,也不夠卑鄙的徹底,又何以奢望能夠遊任於這種世道而左右逢源呢?方鴻漸只是當時他這個群體的一個代表,他們帶著文化人的痴夢與清高,渴望在這種困境下生存下去並且希圖在上流社會中生存地有滋味有地位。他們堅守著浪漫,敢於夢想,在夢想的過程中,他們以“文化人”的身份為傲,將自身的光環放大到極限。可悲的是,他們並不瞭解自身與現實的脫節。所以一旦深入社會,夢想與現實衝突,並且是發生必然性的衝突之時,他們猝然間困惑了,就像在漫長的黑夜中趕路的小孩突然遇到刺眼的車燈撲向自己,頓失所依,所能夠做的似乎只有傻立在那裡等待著掙扎與死亡。是的,這個群體在與社會逐步的接軌過程中,潛意識裡逐漸地形成了自己的階層意識。他們意識到對於上流社會的人來說,文化不過是以一種附屬品的形式存在著,他們意識到作為一個純粹的文化人生存的艱難,意識到自身的弱勢。於是面對一個個突襲和衝撞,他們怯於行動,他們不由自主的後退了,他們脆弱的如同Sunny下的泡沫,色彩紛呈,卻不堪一擊……
所以說,方鴻漸的愛情的失敗與事業的頹廢,為其性格使然,更是那個時代對他的遺棄與放逐。他們的結局或許只是其個人命運的偶然,但那卻是那個時代造就出的必然。時代在《圍城》之外塑造了千萬個“方鴻漸”,他們,迷茫在事業、生存與愛情的“圍城”內外輾轉徘徊……
時間的光華在指尖掠過,匆匆地。藉助著陳舊的文字,我們在古老的圍城內外翻動著支磚片瓦進行著情感的考量與真理的探尋。不同的時代,卻是相同的主題——愛情與婚姻。
塵封的歷史攜帶著些許的蒼涼,逃過一個個寂寞的黑夜,在我們的眼前演繹出一曲又一曲的愛情悲歌。確切地說,年輕的我,尚無法回答出真正的愛情是什麼,但是我想,無論它多麼的複雜與神秘,都不會逃過“愛情、友情、親情”構成的情感世界的公共準則。
愛情的雙方要愛地寬容,感情地付出沒有天枰可以衡量,難以絕對的公正公平。但是,它也絕不是寬容地放棄原則,放棄獨立的人格,愛地低聲下氣、委曲求全,沒有了自尊。兩人之間不僅要看到彼此,還要顧及彼此的親人、朋友,因為對方不是你的私有財產可以收藏,而是一個社會人。真正的愛情既不是守株待兔,痴等著“唐曉芙”拋開誤解,投懷送抱;也不是一場戰爭,需要你用一顆算計的心去謀劃出一場一廂情願的婚姻。情感的演繹就像一堂教學課——眾人皆知的教學內容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授課內容要有深度,師生交流要有新意,老師與學生之間要注意互留神秘;課堂氛圍的好壞取決於教師與學生的配合,任何一方失去了激情與主動,這堂教學課將會註定了枯燥無味。
青春的煙雨滌淨歲月的纖塵,催醒了情感的春筍,同時,也催生出了奮鬥的氣息。而今風華正茂,正是我們潛心靜氣、力學篤行之時,方鴻漸的時代早已遠去,但“方鴻漸”仍然大量存在著,尤其在我們的菁菁校園之中。他們在大好的時代環境中蹉跎青春,沉溺於星輝月華下的“你濃我濃”。待到芳華已盡,則陷入方鴻漸的境遇,或孤影自憐,慨嘆時運不濟,或仰首瞻望那些成功的花兒。可是那些成功的花兒,冰心說道,當初它的芽兒,早已浸透了奮鬥的淚泉,灑遍犧牲的血雨。
人生天地兩儀間,且住百來年,而這百來年的歲月,不過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車水馬龍的十字路口,何赴何從,值得我們深深的去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