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元元的天下

    看到這個問題,不由得想起了在去年疫情期間,新聞裡報導了西班牙由於呼吸機缺乏,於是六十歲以上老人的呼吸機被要求取下,以保障更年輕的患者,醫院裡哭聲一片的訊息。那個令無數人心酸的場面,至今記憶猶新。

    俗話說“老小老小,越老越小。"人老了身體並不會返老還童,智力行為能力下降,卻會如小孩一般。

    如果問為什麼"嫌老不嫌小",這就是因為小孩和老人比起來,一個走上坡路,一個走下坡路,孩子是希望是未來,是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他們將會是未來世界的主人。

    同樣身患重病的兩個人,一個古稀耄耋之年的老人,一個豆蔻年華或童真可愛的孩子相比,無疑後者更能引發世人的同情和關注。

    首先,從公平意義來說,二者存在的時間一長一短。老人活了大半輩子,比起未經世事的孩子,似乎買票看電影,未到終場而退出,基本也看穿了故事的結局,損失不算太大。

    而孩子剛剛入場,只看了一個片頭就被請出去,什麼也沒看清和經歷過,實在是浪費了來人世間這個電影院一趟的票錢,不值得。

    畢竟壽長的人生,亦不過百年,而且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隻有一次,由幼自老,從生至死無可避免。

    所以縱是帝王富豪,也有面對"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焦慮,首流行歌裡唱的"願用萬貫家財,買個太陽不下山。"長生不老。一直是從古至今人們永恆的期待。

    其二,從社會價值來說,一輕一重。孩子屬於成長期,未來可以有無限的可能,所能創造的價值遠勝處於衰退期,甚至成為社會家庭負擔的老人。

    回到本文開頭呼機緊張的話題,實際世界歷史上,遇到生存資源極度缺乏的年代,棄老保小也是屢見不鮮的事件。"郭巨埋兒"侍親的行孝故事被指荒唐,有失人倫,但在大災荒的年景,老人往住最早成為犧牲者。

    "嫌老不嫌小",這似乎顯得殘忍,說好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呢?

    因為愛,通常是向下的社會道德標準:一個能力有限的兒子,如果把老年痴呆的父母,送去養老院,人們會表示理解,但如果他把有病的兒子送人寄養,大家就會指責他不配為人父母的。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人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屋簷水點點滴”,算是因果輪迴罷。

  • 2 # 九號樓白師兄

    一個越來越好,一個越來越“壞”,

    一個是朝陽,一個是夕陽,

    。。。

    人雖然是高階動物,但很多時候知識和道德都難以佔領制高點。

    希望少有所養,老有所依,尊重真的很重要。

  • 3 # 高靜陶

    就是沒有做到人應該做的事情,尊老愛幼,要有愛心,當你對老人不尊重,你不會沒有老的那麼一天,要真心對待老人,

  • 4 # 驕然

    的確,人老了也像小孩一樣,也有小孩的特性,但通常來說人們喜歡孩子卻不一定喜歡老人,為什麼會這樣呢?

    第一,孩子淘氣的時候可以打可以罵,但老人如果淘氣既不能打也不能罵,所以說雖然老人和孩子有著同樣的特性,但是對待的方式卻不一樣,這是很多人喜歡孩子,但卻不喜歡有孩子特性的老人的主要原因。

    第二,孩子需要大人伺候,但是孩子相對比較要比老人好伺候的多,一方面孩子比較小,不管是拉尿髒的範圍都有限,但老人則不同,老人有著成年人的體型,也有著成年人的排洩,如果老人生病在床,他的髒和小孩是不能同日而語的。

    第三,雖然說人老了有孩子的性格,也像孩子一樣會淘氣,但是小孩淘氣的時候往往比較好哄的,老人如果淘氣恐怕就不好哄了,畢竟那是老人,總不能像孩子一樣拿他們開心吧。

    我覺得主要是基於上3點,讓很多人不願意與老人相處,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從另一方面講,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美德,人總有老的一天,老人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這既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也是作為晚輩的一個義務,大家說是吧。

  • 5 # Yaya顏如玉

    為什麼嫌棄老人,喜歡小孩子?

    因為小朋友呆萌可愛,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是父母心靈的寄託。

    人老了遭人嫌棄,有很多原因。

    其實也有的老人“越老越可愛”,他們充滿經驗和智慧的大腦反而成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成了晚輩的引路人。

    他們沒有因歲月的流逝而變老,起碼他們把自己打扮得美美的,成了潮流和時尚達人。

    但是,有許多老了是遭人嫌棄的,原因:

    01 固執錯誤的想法

    許多的子女對自己家的老人既愛不起來也恨不起來,甚至有的子女對父母打心底裡不喜歡,但是又毫無辦法。

    深究原因,是他們固有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模式。

    有些老人,臨老都沒有活明白,有許多傳統理念紮根於他們心中,比如:重男輕女、愛面子、好名利……

    雖然,表面上他給人的感覺是和藹可親,但是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他們的觀點的愚腐和處事的簡單。

    02 不講究外表

    許多老人,認為自己老了,穿什麼都無所謂了,甚至連起碼的個人衛生也不講究。

    走過人面前,邋遢、有味,讓人感覺不好,又怎能讓子女喜歡呢?

    03無所事事

    老了,忙了一輩子,可以什麼都不幹了。這是許多老年人的想法。

    其實“老有所為”,這才是老年人的生活,老年篇也才是人生意義的昇華部分。

    無論你年輕時時候有沒有“閃光發亮”過,老了都應該給自己找點事情做,不要凡事依賴兒女,畢竟你還未到“走不動需要人伺候的時候”。

    養花、種草、旅遊,寫字、畫畫、跳廣場舞,這些又怡情又鍛練身體的事情都可以做做。

    華人現在的平均壽命76歲,比解放前提高了幾十歲。

    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就越應該讓退休後的時光充實有意義。

    不給子女添麻煩,不依賴子女,不倚老賣老。能幫子女忙的幫一幫,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這才是現代老年人該有的思想境界和生活狀態。

    如此,家庭才能一團和氣,家業和子孫才能興旺發達。

  • 6 # 財迷悠媽聊教育

    前兩天聊起養老的話題,說起了人的出生是從一個小孩子開始,人是小的,心也是小的,一切都是新的開始。

    而人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像小孩,但並不是小孩。身體上不是,心理上也不是。之所以覺得像小孩子,是因為退化的因素。而真正意義上,和孩子還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比如,小孩子對於父母所給的一切,大多是全盤接受的,因為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自己接觸這個世界的一個或者說是主要的渠道。

    父母愛孩子,因為未來有無限的可能。你所有的努力,對於孩子的未來都是可變化的。

    而對於老人而言,因為退行而變得一些行為像小孩子,但他們不會像小孩子一樣覺得你是世界,而是自己有自己的標準。他們想像孩子一樣粘著你,但卻是用他們的理念或者是觀念來生活。

    孩子對於父母而言,是跟隨者;父母對於孩子而言,而是一個改變不了的人。

    人對於自己父母而言,最重要的存在在於接納;而對於孩子而言,則是引導。

    一個是希望,一個是註定的離開。

    如果老人在老去後可以變成一個像孩子一樣的外表,那大多數人是會更有耐心些的。

    有著成年人的外表,卻做不到成年人的標準,虛有其表,名不副實,所以才會覺得不能接受吧。

    畢竟表裡不如一,就會給你誤導。

    《返老還童》,或者說是《本傑明、巴頓》,值得一看。人從出生時,就以年老的樣子慢慢長大,慢慢變年輕,最後老去時是個孩子的樣子。這部電影,會讓你有所感悟,老人的像孩子,是老去;而孩子的像孩子,是新生。

    註定美好的結局,過程辛苦也可以接受;

    註定悲傷的結局,過程美好也是枉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曹操把貂蟬送給關羽後,為何貂蟬選擇自盡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