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年代:始建於公元960 年,1045年進行了擴建,1065年建成,1245年至1517年進行了重建
地理位置: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毗鄰議會大廈和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
建築規模:教堂總長156米,寬22米;大穹窿頂高31米,鐘樓高68.5米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歷史
威斯敏斯特的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於這座教堂在倫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曾有過一座自東撒克遜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紀建造後便長期矗立的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現址上,當時,它本應建在託尼島。該島現在已經消失,因為泰晤士河道變窄後它與岸地融為一體。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聖彼得的指教,據說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圖斯領行的封聖典禮上現身。從巴耶彩圖(彩織廣景壁畫,生動詳細地記錄了11世紀諾曼征服者威廉侵佔英格蘭的過程。傳說為威廉王后瑪蒂爾達親織,畫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場景。)上看,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樓、交成十字橫線的兩側耳堂和鉛板屋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參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聖典禮。他那繼位的兒子哈羅德二世,成為末代撒克遜族英王。)擴建,並於1065年被封聖。亨利三世為了紀念愛德華,發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嚴的教堂,致使原來的結構所剩無幾。從13世紀到16世紀,英格蘭的國王們個個為其設計獻力,結果把它弄成了各種風格的大雜燴。如此觀察,它與今日的英國王室倒是相配——他們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長久以來都將威斯敏斯特教堂作為“教區本堂”來舉辦婚喪儀式和加冕典禮。但恰如丹·布朗在《達·芬奇密碼》中的描述,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區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區裡的教堂,而是人們所知的王室專屬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長與其法規都要由王室決定。雖說平面圖上標明入口在堂前左側,實際上它設在了教堂側面的北耳堂。
英王“懺悔者”愛德華應教皇利奧九世之請求,將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獻於聖彼得。來自法蘭西諾曼底的威廉一世(征服者),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榮受加冕的國王。經過黑斯廷斯戰役,他擊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禮於1066年的聖誕日舉行,英格蘭本地居民擁聚門前歡呼慶賀。神經質的諾曼人錯誤理解了這一場面,威廉在整個典禮過程中惶惶惟恐喪命。加冕結束,諾曼士兵對人群發動攻擊,還焚燒了周圍的一些房屋。這種舉動對始終不得安穩的英法關係來說,自然毫無改善。
自此之後,王室的加冕禮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包括現在伊麗莎白女王在內的英國曆朝歷代君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兩位外,無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就是百年之後,也都長眠寺內。
18 世紀上半葉,英國建築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爾建造了教堂西端的雙塔。1875 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國建築師、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運動的領袖人物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整修。這位沉湎於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建築師在承擔修復工作時,常因傲慢地毀掉許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而引起時人的爭議。不過,這種作風對西敏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外觀及建築結構
作為英國中世紀建築的主要代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築風格和特點,雖然在馬拉松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斷地推移變化,從諾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藝復興的式樣,不過它的基本特色仍屬於哥特式,所以歷經700 多年的修葺而猶能保持原貌,實在多虧了斯科特這樣的建築師。
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兩大部分組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體部分長達156 米,本堂兩邊各有側廊一道,上面設有寬敞的廊臺。本堂寬僅11.6 米,然而上部拱頂高達31 米,是英國哥特式拱頂高度之冠,故而本堂總體顯得比例狹高,巍峨挺拔。耳堂總長62 米,與本堂交會處的4 個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託上部穹頂。穹頂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東是祭壇。教堂西部的雙塔(l735~1740 年)高達68.6 米。平衡本堂拱頂水平推力的飛拱橫跨側廊和修道院圍廊,形成複雜的支撐體系。教堂東端,即教堂中軸線的末端,原是聖母禮拜堂,後來毀壞。16 世紀初,在這個位置上建起了一個規模更大的禮拜堂(1503~1519 年,另說1502~1512 年),即著名的亨利七世禮拜堂,這是英國中世紀建築最傑出的代表作品,由羅伯特·渥都設計。禮拜堂本身就是一個小教堂,有獨立的本堂和兩邊側廊,陵寢設在一端。其巨大的扇形垂飾和宛如倒掛著的晶瑩華美的鐘乳石拱頂,設計大膽,構思巧妙,拱肋圖案別具一格,是整個建築中最精彩之處。室內牆上滿布壁龕,龕內共立有95 個雕像。這座禮拜堂裝飾華麗精美,被認為是“所有基督教國家中的至美之所。”在教堂內還有許多象亨利七世禮拜堂這樣的獻給死去君主的建築,使人不由得不驚歎西敏寺教堂內別有洞天。如祭壇東端的聖·愛德華禮拜堂,其中央的愛德華祠墓建於1269 年,是世界各地香客的朝聖之處。主祠周圍還有亨利三世及其他國王祠墓,形成了各個時代的雕刻博物館,尤其是東端的亨利五世墓堂更以雕飾華美著稱。建築西敏寺的初衷就是將它作為英國國王的墓地,事實上,從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的20 多位國王的確都葬在了這裡。在聖·愛德華禮拜堂西側有著名的愛德華一世加冕寶座,它高踞於祭壇前面的高臺之上,寶座下有一塊稱之為“斯庫恩”的聖石,它原是蘇格蘭國王傳統的加冕座位,是其權力的象徵,1297 年,愛德華一世將它帶到了倫敦。順便說一句,西敏寺還是英國國王加冕和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所在。可以說,西敏寺是一部英國王室的石頭史書。
在教堂的祭壇前面的尖背靠椅,是歷代帝王在加冕時坐的,據說那是件700年以前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 椅子坐板下有一塊大石頭,被稱為“命運之石”(Scone),它是愛德華一世在13世紀掠奪來的。原來,這是蘇格蘭王登基用的,據說現今蘇格蘭人中,還有人發起要把這塊石頭取回去的運動。與1996年,這塊蘇格蘭人的至寶又回到了它的家鄉。
教堂內,還有一座特殊的小禮拜堂。說它特殊是因為這座小禮拜堂不是獻給君主,而是獻給勇赴國難者——犧牲於“不列顛之戰”(1940 年秋季發生的英德空軍之戰)的皇家空軍戰士的。小禮拜堂的彩色玻璃上繪有當年參戰的68 個空軍中隊的隊徽。這為滿目的皇家奢華中注入了一股剛健悲壯之氣。
在教堂或具有特別紀念意義的建築物中,大都會專為傑出的人物劃出一席之地。正如法國的名人葬在先賢祠,英國的名人身後則有幸進入威斯敏斯特教堂。他們或被埋葬在教堂內,或者在此樹立紀念碑。這裡一些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的墓地,其中有丘吉爾、牛頓、達爾文、狄更斯、布朗寧等人之墓。耳堂南翼的“詩人角”就是詩人和作家墓祠的薈萃地。這裡還有著名的第一次大戰時的無名戰士之墓(1920 年)。所以,這裡墓室累累,紀念碑林立,堪稱英國著名的歷史文物陳列館。而且,這些祠墓和紀念碑在建築上還有一個妙用:有效地避免了教堂中軸線上氣勢非凡的縱深可能產生的枯燥感。教堂南側是修道院,創建於13 世紀,是一方形庭院,周圍設開敞拱廊,拱廊周圍另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此外修道院庭院東南一側,還有寶庫廳和地下小教堂。後者為一長方形廳堂,現為寺院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國王、王后和貴族們在葬禮中放置在無蓋棺材中供人憑弔的雕像。這些雕像都是根據死後面容模製下來的,造型真實生動。其中以愛德華三世(1312~1377 年)的雕像最為古老,以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子爵的雕像最為精緻,這位被譽為“海洋權威的化身”的英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海軍指揮官曾在一次海戰中大敗拿破崙,從而最終導致後者滑鐵盧的失利。西敏寺的柱廊恢宏凝重,拱門鏤刻優美,屏飾裝潢精緻,玻璃色彩絢麗,雙塔嵯峨高聳,整座建築既金碧輝煌,又靜謐肅穆,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中的傑作。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歷代國王加冕登基、舉行婚禮慶典的地方,也是英國的王室陵墓所在地。最後一個在這裡舉行葬禮的王室成員是已故的王妃戴安娜。除了王室陵墓外,這裡也安葬著許多偉大的人物,包括牛頓、達爾文、丘吉爾等。
建造年代:始建於公元960 年,1045年進行了擴建,1065年建成,1245年至1517年進行了重建
地理位置: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毗鄰議會大廈和唐寧街10號首相官邸
建築規模:教堂總長156米,寬22米;大穹窿頂高31米,鐘樓高68.5米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歷史
威斯敏斯特的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由於這座教堂在倫敦城的西部,便得此名。曾有過一座自東撒克遜王塞伯特在公元7世紀建造後便長期矗立的教堂。威斯敏斯特教堂在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現址上,當時,它本應建在託尼島。該島現在已經消失,因為泰晤士河道變窄後它與岸地融為一體。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聖彼得的指教,據說他曾在首位主教梅里圖斯領行的封聖典禮上現身。從巴耶彩圖(彩織廣景壁畫,生動詳細地記錄了11世紀諾曼征服者威廉侵佔英格蘭的過程。傳說為威廉王后瑪蒂爾達親織,畫中共有1152人和72幕場景。)上看,這座老教堂建有中心塔樓、交成十字橫線的兩側耳堂和鉛板屋頂。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由“懺悔者”愛德華(1042—1066年在位,因病未能參加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封聖典禮。他那繼位的兒子哈羅德二世,成為末代撒克遜族英王。)擴建,並於1065年被封聖。亨利三世為了紀念愛德華,發誓建立一座哥特式更加威嚴的教堂,致使原來的結構所剩無幾。從13世紀到16世紀,英格蘭的國王們個個為其設計獻力,結果把它弄成了各種風格的大雜燴。如此觀察,它與今日的英國王室倒是相配——他們也是出自大量不同的祖源,而長久以來都將威斯敏斯特教堂作為“教區本堂”來舉辦婚喪儀式和加冕典禮。但恰如丹·布朗在《達·芬奇密碼》中的描述,威斯敏斯特教堂既非大教區的主教堂,也不是教區裡的教堂,而是人們所知的王室專屬的教堂,行使管理的教長與其法規都要由王室決定。雖說平面圖上標明入口在堂前左側,實際上它設在了教堂側面的北耳堂。
英王“懺悔者”愛德華應教皇利奧九世之請求,將威斯敏斯特教堂敬獻於聖彼得。來自法蘭西諾曼底的威廉一世(征服者),是首位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榮受加冕的國王。經過黑斯廷斯戰役,他擊敗了英王哈羅德二世。他的加冕典禮於1066年的聖誕日舉行,英格蘭本地居民擁聚門前歡呼慶賀。神經質的諾曼人錯誤理解了這一場面,威廉在整個典禮過程中惶惶惟恐喪命。加冕結束,諾曼士兵對人群發動攻擊,還焚燒了周圍的一些房屋。這種舉動對始終不得安穩的英法關係來說,自然毫無改善。
自此之後,王室的加冕禮即在威斯敏斯特教堂舉行,包括現在伊麗莎白女王在內的英國曆朝歷代君王,除了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兩位外,無不是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登基,坐上王位。就是百年之後,也都長眠寺內。
18 世紀上半葉,英國建築家尼古拉斯·霍克斯穆爾建造了教堂西端的雙塔。1875 年起,教堂正面由英國建築師、哥特復興式建築風格運動的領袖人物喬治·吉爾伯特·斯科特整修。這位沉湎於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建築師在承擔修復工作時,常因傲慢地毀掉許多精美的非哥特式作品而引起時人的爭議。不過,這種作風對西敏寺來說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外觀及建築結構
作為英國中世紀建築的主要代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築風格和特點,雖然在馬拉松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斷地推移變化,從諾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藝復興的式樣,不過它的基本特色仍屬於哥特式,所以歷經700 多年的修葺而猶能保持原貌,實在多虧了斯科特這樣的建築師。
西敏寺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兩大部分組成。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主體部分長達156 米,本堂兩邊各有側廊一道,上面設有寬敞的廊臺。本堂寬僅11.6 米,然而上部拱頂高達31 米,是英國哥特式拱頂高度之冠,故而本堂總體顯得比例狹高,巍峨挺拔。耳堂總長62 米,與本堂交會處的4 個柱墩尺寸很大,用以承託上部穹頂。穹頂以西是歌唱班的席位,以東是祭壇。教堂西部的雙塔(l735~1740 年)高達68.6 米。平衡本堂拱頂水平推力的飛拱橫跨側廊和修道院圍廊,形成複雜的支撐體系。教堂東端,即教堂中軸線的末端,原是聖母禮拜堂,後來毀壞。16 世紀初,在這個位置上建起了一個規模更大的禮拜堂(1503~1519 年,另說1502~1512 年),即著名的亨利七世禮拜堂,這是英國中世紀建築最傑出的代表作品,由羅伯特·渥都設計。禮拜堂本身就是一個小教堂,有獨立的本堂和兩邊側廊,陵寢設在一端。其巨大的扇形垂飾和宛如倒掛著的晶瑩華美的鐘乳石拱頂,設計大膽,構思巧妙,拱肋圖案別具一格,是整個建築中最精彩之處。室內牆上滿布壁龕,龕內共立有95 個雕像。這座禮拜堂裝飾華麗精美,被認為是“所有基督教國家中的至美之所。”在教堂內還有許多象亨利七世禮拜堂這樣的獻給死去君主的建築,使人不由得不驚歎西敏寺教堂內別有洞天。如祭壇東端的聖·愛德華禮拜堂,其中央的愛德華祠墓建於1269 年,是世界各地香客的朝聖之處。主祠周圍還有亨利三世及其他國王祠墓,形成了各個時代的雕刻博物館,尤其是東端的亨利五世墓堂更以雕飾華美著稱。建築西敏寺的初衷就是將它作為英國國王的墓地,事實上,從亨利三世到喬治二世的20 多位國王的確都葬在了這裡。在聖·愛德華禮拜堂西側有著名的愛德華一世加冕寶座,它高踞於祭壇前面的高臺之上,寶座下有一塊稱之為“斯庫恩”的聖石,它原是蘇格蘭國王傳統的加冕座位,是其權力的象徵,1297 年,愛德華一世將它帶到了倫敦。順便說一句,西敏寺還是英國國王加冕和王室成員舉行婚禮的所在。可以說,西敏寺是一部英國王室的石頭史書。
在教堂的祭壇前面的尖背靠椅,是歷代帝王在加冕時坐的,據說那是件700年以前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 椅子坐板下有一塊大石頭,被稱為“命運之石”(Scone),它是愛德華一世在13世紀掠奪來的。原來,這是蘇格蘭王登基用的,據說現今蘇格蘭人中,還有人發起要把這塊石頭取回去的運動。與1996年,這塊蘇格蘭人的至寶又回到了它的家鄉。
教堂內,還有一座特殊的小禮拜堂。說它特殊是因為這座小禮拜堂不是獻給君主,而是獻給勇赴國難者——犧牲於“不列顛之戰”(1940 年秋季發生的英德空軍之戰)的皇家空軍戰士的。小禮拜堂的彩色玻璃上繪有當年參戰的68 個空軍中隊的隊徽。這為滿目的皇家奢華中注入了一股剛健悲壯之氣。
在教堂或具有特別紀念意義的建築物中,大都會專為傑出的人物劃出一席之地。正如法國的名人葬在先賢祠,英國的名人身後則有幸進入威斯敏斯特教堂。他們或被埋葬在教堂內,或者在此樹立紀念碑。這裡一些著名政治家、科學家、軍事家、文學家的墓地,其中有丘吉爾、牛頓、達爾文、狄更斯、布朗寧等人之墓。耳堂南翼的“詩人角”就是詩人和作家墓祠的薈萃地。這裡還有著名的第一次大戰時的無名戰士之墓(1920 年)。所以,這裡墓室累累,紀念碑林立,堪稱英國著名的歷史文物陳列館。而且,這些祠墓和紀念碑在建築上還有一個妙用:有效地避免了教堂中軸線上氣勢非凡的縱深可能產生的枯燥感。教堂南側是修道院,創建於13 世紀,是一方形庭院,周圍設開敞拱廊,拱廊周圍另有許多附屬建築物。此外修道院庭院東南一側,還有寶庫廳和地下小教堂。後者為一長方形廳堂,現為寺院博物館,館內陳列著國王、王后和貴族們在葬禮中放置在無蓋棺材中供人憑弔的雕像。這些雕像都是根據死後面容模製下來的,造型真實生動。其中以愛德華三世(1312~1377 年)的雕像最為古老,以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子爵的雕像最為精緻,這位被譽為“海洋權威的化身”的英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海軍指揮官曾在一次海戰中大敗拿破崙,從而最終導致後者滑鐵盧的失利。西敏寺的柱廊恢宏凝重,拱門鏤刻優美,屏飾裝潢精緻,玻璃色彩絢麗,雙塔嵯峨高聳,整座建築既金碧輝煌,又靜謐肅穆,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中的傑作。
威斯敏斯特教堂是歷代國王加冕登基、舉行婚禮慶典的地方,也是英國的王室陵墓所在地。最後一個在這裡舉行葬禮的王室成員是已故的王妃戴安娜。除了王室陵墓外,這裡也安葬著許多偉大的人物,包括牛頓、達爾文、丘吉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