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月亮妃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 ,男,山東省榮成市人,中共黨員,中國著名空氣動力學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力學學會副理事長,二機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第九研究院副院長等職。在中國原子彈、氫彈的研製工作中領導和組織爆轟力學、高壓物態方程、空氣動力學、飛行力學、結構力學和武器環境實驗科學等研究工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問題。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是唯一一位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郭永懷 - 生平

    早期經歷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出生於山東省榮成縣。郭家世代務農,父親郭文吉粗通文墨。1918年,9歲的郭永懷在三叔郭文秀開辦的學堂裡讀書識字。1922年,在石島鎮明德小學就讀高小。1926年,他以優秀的成績考取青島大學附中。1929年夏,進入南開大學預科班學習。由於他勤奮好學,所以名列前茅。他還同胡世華、陳振漢等組織了一個新穎的讀書會——微社,切磋砥礪,鑽研學問。1931年,郭永懷轉入本科,攻讀物理。由於他對光學感興趣,於1933年轉到北京大學物理系學習。1935年畢業後,他留校任助教兼做研究工作,曾和吳大猷等一起研究過喇曼效應。抗日戰爭爆發後,郭永懷曾回家鄉威海任教。1938年威海淪陷,郭永懷又輾轉到昆明西南聯合大學半工半讀,研究過湍流理論。在青少年時期,他先後得到過顧靜薇、饒毓泰、周培源等教授的指導,所以不僅具備了堅實的數學物理基礎,而且也確立了“科學救國”的思想。

    學業有成

    1939年,郭永懷以優異成績考取了中英庚款留學生。經過一些波折,於翌年9月到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在應用數學系主任辛格指導下從事研究。他僅以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可壓縮粘性流體在直管中的流動》的論文,並獲得了碩士學位。他的出色工作受到導師辛格的讚賞。1941年5月,他又來到當時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中心——美國西岸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在航空大師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工作。他主動提出要進行當時空氣動力學的前沿問題——跨聲速流下連續解的研究,並於1945年獲得博士學位。在留學期間,由於有名師指導和良好的研究環境,加之他本人的刻苦努力,為他在以後10年的研究工作取得豐碩成果奠定了基礎。

    1946年,西爾斯在康奈爾大學創辦航空研究院。他特聘郭永懷前去參加業務領導工作,歷任副教授、教授之職。實際上,郭永懷在這10年間是當時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院的三個主持人(即西爾斯、郭永懷、康脫洛維茨)之一。這10年也是郭永懷從事科學研究的黃金時期。他著重對跨聲速理論與粘性流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後發表了《可壓縮無旋亞聲速和超聲速混合型流動和上臨界馬赫數》(與錢學森合作)、《關於中等雷諾數下不可壓縮粘性流體繞平板的流動》、《弱激波從沿平板的邊界層的反射》等重要文章,解決了跨聲速流動中的重大理論問題。與此同時,為了解決邊界層的奇異性,他改進了龐加萊、萊特希爾的變形引數和變形座標法,發展了奇異攝動理論。為此,錢學森於1955年在《AdvancesinAppliedMechanics》雜誌上發表文章,將這一方法命名為PLK方法。值得一提的是,郭永懷在50年代初就注意到離超聲速流動這一方向,研究了高超聲速激波邊界層干擾和離解效應。郭永懷因在空氣動力學與應用數學中的研究成果而馳名世界。

    報效祖國

    在國外工作期間,郭永懷一直在等待機會,要用他的科學知識為祖國服務。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在中國政府的努力下,終於出現了這種機會。這時,郭永懷毅然放棄了在國外的優越條件與待

    遇,於1956年11月回到了闊別16年的祖國,並立即投身於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

    在國內工作的12年期間,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組織、領導國內的力學與國防科研上,並先後擔任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化學部學部委員、力學研究所副所長、二機部九院副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主任、國防科委空氣動力學專業組成員和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籌備組副組長、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等職。1956年,郭永懷參加了制訂“國家科學技術發展十二年規劃”,擔任了力學專業副組長。他和力學界的其他專家一起審時度勢,分析國際上力學研究的動向,並根據中國的國情,制訂出學科近期發展規劃與遠期奮鬥目標,確定高等學校力學專業的培養目標與課程設定,為中國隨後若干年的發展方向確定方針大計。規劃的實施使中國的力學研究從解放初期只有少量理論工作的狀況發展到能夠透過現場測試、大型實驗、數值模擬和理論分析等多種手段進行重大專案研究的現代力學階段。

    郭永懷回國以後,就身體力行倡導高超聲速流動、電磁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等新興領域的研究。他親自參加力學所電磁流體組每週一次的學術討論會;60年代初,他組織了北京地區高超聲速討論班;他一方面要求大爆破問題組人員踏踏實實地學一本書,一方面又鼓勵大家深入實際。他指導研究生從事這些新方向的理論與實驗研究。對於新學科方向的發展,他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和精闢的見解。

    意外早逝

    郭永懷幾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到了科研事業中。

    1968年12月初,59歲的郭永懷在青海基地發現一個重要資料,他急於趕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飛機。12月5日凌晨,飛機即將抵達北京機場,在距地面約400米時,突然失去平衡,偏離跑道,扎向1公里外的玉米地。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吃驚地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吃力地分開後,才發現兩具屍體的胸部中間,一份熱核導彈試驗資料檔案卻完好無損,前來接應計程車兵當場跪地痛哭,那就是他們力學所的副所長郭永懷和他的警衛員牟方東。

    周恩來得知郭永懷犧牲的訊息,眼睛頓時溼潤了。錢學森更是傷感不已地嘆息:“一個全世界知名的優秀力學專家離開了人世。”現在,中國空氣動力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建有一座紀念亭,上面刻著張愛萍將軍所書的三個大字——“永懷亭”。

    1968年12月5日凌晨,北京城曙色未白,寒氣逼人,六時許,首都機場附近的居民聽到一聲巨大的轟響,一架民航飛機在即將著陸時突然失事。一頭紮在了機場附近的玉米地裡,現場慘不忍睹,十三具燒焦的屍體散落一地,面目全非,難以辨認。但是有兩具抱在一起的屍體格外引人注目,當人們費力地把他們分開時,

    郭永懷 - 主要貢獻

    攻克“突破聲障”的理論堡壘

    1908年,萊特兄弟實現了人類飛行的夢想。到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飛機平均時速達到了三四百公里,人們正在為進一步提高飛行速度而奮鬥。這是航空發展史上第二個里程碑。為了提高飛行速度,在技術上遇到了極大的困難,也就是說,當飛機以接近於聲速的速度飛行時,阻力劇增,升力驟降,頭重尾輕,舵面失靈,甚至機翼、機身發生強烈振動。因此,跨聲速流是當時擺在力學家和航空工程師面前的一個艱鉅課題。人們形象地稱這一難題為“聲障”。

    郭永懷對跨聲速流動不連續解的研究不僅在數學上有創見,即採用了漸近分析方法來克服超幾何級數收斂緩慢的困難,更重要的是,他與錢學森一起,在《可壓縮流體二維無旋亞聲速和超聲速混合型流動和上臨界馬赫數》一文中提出了所謂“上臨界馬赫數”的概念,回答了機翼上何時會出現激波這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所以,真正有實際意義的是上臨界馬赫數,而不是下臨界馬赫數。這是一個重大的發現。郭永懷還進一步用穩定性理論解釋實際臨界馬赫數會介於上下臨界馬赫數之間的原因,這也是對高效能氣動外型的設計的先驅性工作。

    在這一時期,已有的簡化模型只在速度型上逐步接近實際,但均未考慮粘性效應,所以至多給出定性結果。郭永懷用兩種不同途徑直接考慮了弱激波從平板邊界層的反射,得到了平板上壓力分佈、流線曲率、分離點等物理量的變化規律,包括層流與湍流邊界層的情況。他的結論同裡普曼的實驗結果十分一致。這對於機翼上出現激波後,氣動特性的變化的分析研究具有深遠的意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物老師側面描寫的句子1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