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唐代前神女形象的轉變入手,淺談中國古代人文思潮的演變
唐朝以前,神女的形象經歷了一個由聖到俗的轉變過程,這其中既有政治需要也有認知變革的因素。
一.人母女媧:無情無慾,不食人間煙火的先秦聖德大神
“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平凡人的情慾”,這是中國先秦神話中的主要大神們的重要特徵。在先秦時期中國的很多經史典籍中,中國上古的主要大神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不苟言笑,從不戲謔人類,更不會嫉妒和殘害人類。
在個人的私生活上,他們從來都是十分規矩和檢點的,十分注重小節、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養,並且尊賢重能。在他們的身上,只有神聖的光環、純潔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當人類向他們看過去的時候,只會仰面向上,頂禮膜拜,而不會有絲毫的不恭不敬。
這種特點的形成與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思想盛世有直接聯絡,這個時期,無數的大思想家開始提出自己的主張,抒發自己的見解。在列國之間形成了一股盛大的思想風潮。這股風潮自上而下,一步步地滲透整個華夏文明圈。最後從裡到外,對華夏先民的原始信仰進行改造。
當然,這種改造基本上是從性格方面著手。因為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支撐人們產生審美變革。
所以,這個時期的神女形象以女媧為例,在神格上,都是一種高度理想化,道德化的聖德大神形象。
而在外在形象方面,這個時期正是人類與大自然競爭最激烈的時期。所以不少神女的形象都有高度的象徵性。比如,傳統神話中,女媧的形象就是人首蛇身。這便是起源於遠古時代圖騰崇拜的一種文化傳承。
女媧伏羲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裡,人類在殘酷的大自然面前顯得無比渺小和無力。在對大自然的恐懼中,他們開始崇拜自然界中某些擁有明顯特長的存在,以之為信仰,並嚮往著這些存在能幫助他們生存。女媧這個形象應該就是在這種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形成的。
但是,從女媧的人首也可以看出,先民們並不是盲目地信仰著自然界。而是在信仰的基礎上試圖影響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這一點,在幾乎所有的上古中國神話中都有體現。
二.巫山神女:由聖入俗,美麗多情的兩漢魏晉南北朝神女形象的開端
在中國的古代神話傳說中,巫山神女是赤帝之女,名曰瑤姬,未嫁而死,葬於巫山之陽,精魂依草,實為靈芝。
對於巫山神女的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記載,如戰國時期,楚華人宋玉就先後在《高唐賦》和《神女賦》記載過巫山神女。
但與先秦時期的神女形象不同的是,巫山神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她自由奔放、大膽追求愛情的舉動,《高唐賦》中所謂"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是未曾受到任何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束縛的人性的直接張揚。
雖然之後宋玉又在《神女賦》中將巫山神女改造成“貞亮清潔,意態高遠,以禮自持,凜然難犯。”的傳統上古神祇形象。但《高唐賦》中自由奔放的神女形象卻依然留在了人們心目中,並在之後的幾千年裡不斷髮展,豐富。
巫山神女形象的推崇在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社會人性的覺醒。
這跟漢武帝對長生的追求有關,相較之於先秦時期的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漢朝時人對自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此時的人們對自然的畏懼開始消減,與之對應的,人性慾望開始得到釋放。
這種改變是自下而上的,最開始可能只是單純的對物質基礎的追求,再後來就開始越來越多的反映在文化、藝術方面。直到漢武帝對長生毫不掩飾的不懈追求,這一切最終上升到信仰層面,“仙”徹底取代了“神”。
從人性慾望的角度來看,逍遙自在的“仙”遠比道德高潔的“神”好的多。
畢竟相比於巫山神女纏綿悱惻、如夢如幻的愛情,人母女媧的捏土造人、煉石補天顯得過於偉大,根本不符合人性功利主義。
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苦大眾來說,他們根本不理解捏土造人,煉石補天的意義和內涵。反之如果能遇上像巫山神女那樣美麗的仙女,邂逅一場甜蜜的愛情,他們寧願放棄一切。
於是,那種與普羅大眾相去甚遠的上古神女形象開始漸漸被人拋棄,而貼近人性最基本追求的巫山神女形象開始越來越多的被推崇。
這到不是說上古大神的信仰已經斷絕,而人們拋棄了上古大神們原始的形象,而美化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
在這一切的背後,其實是人類在經歷了長期的與大自然的鬥爭後,所覺醒的人性的直接體現。
三.勾欄名伶:身世悲慘,淪落風塵,被文人捧起來的神女
與前代相比,唐朝的神女就顯得極為輕浮了。因為縱觀唐代歷史,神女這個稱呼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被用來形容勾欄女子了。
唐代承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趨勢,在此基礎上,又制訂開放的民族政策,使得當時整個國家的社會風氣極為開放。
“娼家越水邊,搖艇入江煙,既覓同心侶,復採同心蓮。”這首詩歌就寫出了唐朝女性自由的愛情生活。唐朝對女子婚前貞操並不十分計較,失身而又另嫁也視為常事。婚前性行為、 婚外戀較為普遍。如當時的才女晁採與鄰生文茂時常以詩通情,並乘機歡合,晁母得知後並不過分譴責,而是嘆曰:“才子佳人,自應有此。”於是為他們完婚。
女子與情人私奔之事也時有發生,如台州女子肖惟香與進士王玄宴相戀,私奔琅琊,住在旅舍中。唐人對 婚外性行為 並不認為是奇恥大辱,反而當作風流韻事。
維揚大商人之妻孟氏在家中吟詩,一少年入門而言:浮生如寄,年少幾何,豈如偷頃刻之歡。於是孟氏就和他私合。長山趙玉之女一日獨遊林藪,見一錦衣軍官十分英武,便說:我若得此夫,死亦無恨。軍官說:暫為夫可乎?趙氏說:暫為夫亦懷君恩。於是二人在林中歡合而別。
這些事例都顯示出唐朝整體風氣的開放,也正是這種獨特的環境使得當時的人們對於傳統的敬畏之心大減。
這其中最突出的一批人就是唐朝的詩人了,唐朝的詩人屬於文人階層,是社會先進知識分子的代表。但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往往能夠突破常規,產生新思想。這種特質表現在思考國家大事,促進社會進步上自然無往而不利。但同意的,在其他領域,這種特質同樣能夠得到表現。
比如,逛窯子。
摸著良心說,唐詩三百首裡面的詩人有一大半都曾有過逛窯子的經歷,這大概是一種文人的默契吧!而更加默契的是,這幫逛窯子的詩人總喜歡對著人家姑娘顯擺自己的才華。做做詩,填填詞,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既然當著人家姑娘的面作詩填詞,那肯定得夸人家姑娘啊!把姑娘誇成花算什麼本事,誇成仙才叫本事。於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起,唐朝的詩人群體中,一種詭異的默契開始流行。稱呼勾欄女子為“仙女”。
現在的我們已經無法考證是哪一位大詩人開發了這麼厲害的騷操作,但是不可否認,這種行為在唐代相當的有市場。
因為,古代勾欄之地對其中女子看管極嚴,如果無法賺取足夠的金錢,女子的下場將極其悲慘。反之,如果能賺到足夠的金錢。不僅自身地位和生活水平有保障,還能全身而退,找一戶良家,好好過日子。
所以,如何賺錢往往是勾欄女子最關係的事情。在長期的生活經歷中,這些女子發現,有時候出名就意味著賺錢。
於是乎,如何出名就成了勾欄女子最關心的事。
文人作詩誇讚勾欄女子的風氣興起後,這些女子驚奇的發現,這也是一種出名的手段,而且極其有效。這一下,可給這幫勾欄裡的小姑娘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她們紛紛開始招攬文人墨客,不僅待遇從優,有時甚至賠本經營。為的就是能有一首誇讚自己的詩句能為人傳唱,以此哄抬身價。
而文人墨客們發現世間竟有這等好事,也紛紛效仿。於是,將勾欄女子比作仙女這種事情就隨著一眾代表先進知識分子的文人墨客開始普及開來,以至於最終蔓延到整個國家,使得唐朝的神女,仙女快速墮落為勾欄女子的形象。
從唐代前神女形象的轉變入手,淺談中國古代人文思潮的演變
唐朝以前,神女的形象經歷了一個由聖到俗的轉變過程,這其中既有政治需要也有認知變革的因素。
一.人母女媧:無情無慾,不食人間煙火的先秦聖德大神
“不食人間煙火,沒有平凡人的情慾”,這是中國先秦神話中的主要大神們的重要特徵。在先秦時期中國的很多經史典籍中,中國上古的主要大神們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不苟言笑,從不戲謔人類,更不會嫉妒和殘害人類。
在個人的私生活上,他們從來都是十分規矩和檢點的,十分注重小節、注重品行和德操的修養,並且尊賢重能。在他們的身上,只有神聖的光環、純潔的品性和高尚的情操。當人類向他們看過去的時候,只會仰面向上,頂禮膜拜,而不會有絲毫的不恭不敬。
這種特點的形成與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文化思想盛世有直接聯絡,這個時期,無數的大思想家開始提出自己的主張,抒發自己的見解。在列國之間形成了一股盛大的思想風潮。這股風潮自上而下,一步步地滲透整個華夏文明圈。最後從裡到外,對華夏先民的原始信仰進行改造。
當然,這種改造基本上是從性格方面著手。因為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沒有足夠的物質基礎支撐人們產生審美變革。
所以,這個時期的神女形象以女媧為例,在神格上,都是一種高度理想化,道德化的聖德大神形象。
而在外在形象方面,這個時期正是人類與大自然競爭最激烈的時期。所以不少神女的形象都有高度的象徵性。比如,傳統神話中,女媧的形象就是人首蛇身。這便是起源於遠古時代圖騰崇拜的一種文化傳承。
女媧伏羲
在那個遙遠的年代裡,人類在殘酷的大自然面前顯得無比渺小和無力。在對大自然的恐懼中,他們開始崇拜自然界中某些擁有明顯特長的存在,以之為信仰,並嚮往著這些存在能幫助他們生存。女媧這個形象應該就是在這種特定的歷史環境下形成的。
但是,從女媧的人首也可以看出,先民們並不是盲目地信仰著自然界。而是在信仰的基礎上試圖影響自然,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這一點,在幾乎所有的上古中國神話中都有體現。
二.巫山神女:由聖入俗,美麗多情的兩漢魏晉南北朝神女形象的開端
在中國的古代神話傳說中,巫山神女是赤帝之女,名曰瑤姬,未嫁而死,葬於巫山之陽,精魂依草,實為靈芝。
對於巫山神女的記載早在先秦時期就有記載,如戰國時期,楚華人宋玉就先後在《高唐賦》和《神女賦》記載過巫山神女。
但與先秦時期的神女形象不同的是,巫山神女最引人注目的地方是她自由奔放、大膽追求愛情的舉動,《高唐賦》中所謂"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是未曾受到任何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束縛的人性的直接張揚。
雖然之後宋玉又在《神女賦》中將巫山神女改造成“貞亮清潔,意態高遠,以禮自持,凜然難犯。”的傳統上古神祇形象。但《高唐賦》中自由奔放的神女形象卻依然留在了人們心目中,並在之後的幾千年裡不斷髮展,豐富。
巫山神女形象的推崇在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古代社會人性的覺醒。
這跟漢武帝對長生的追求有關,相較之於先秦時期的人們對自然的崇拜,漢朝時人對自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此時的人們對自然的畏懼開始消減,與之對應的,人性慾望開始得到釋放。
這種改變是自下而上的,最開始可能只是單純的對物質基礎的追求,再後來就開始越來越多的反映在文化、藝術方面。直到漢武帝對長生毫不掩飾的不懈追求,這一切最終上升到信仰層面,“仙”徹底取代了“神”。
從人性慾望的角度來看,逍遙自在的“仙”遠比道德高潔的“神”好的多。
畢竟相比於巫山神女纏綿悱惻、如夢如幻的愛情,人母女媧的捏土造人、煉石補天顯得過於偉大,根本不符合人性功利主義。
對於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貧苦大眾來說,他們根本不理解捏土造人,煉石補天的意義和內涵。反之如果能遇上像巫山神女那樣美麗的仙女,邂逅一場甜蜜的愛情,他們寧願放棄一切。
於是,那種與普羅大眾相去甚遠的上古神女形象開始漸漸被人拋棄,而貼近人性最基本追求的巫山神女形象開始越來越多的被推崇。
這到不是說上古大神的信仰已經斷絕,而人們拋棄了上古大神們原始的形象,而美化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
在這一切的背後,其實是人類在經歷了長期的與大自然的鬥爭後,所覺醒的人性的直接體現。
三.勾欄名伶:身世悲慘,淪落風塵,被文人捧起來的神女
與前代相比,唐朝的神女就顯得極為輕浮了。因為縱觀唐代歷史,神女這個稱呼在大多數情況下都被用來形容勾欄女子了。
唐代承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趨勢,在此基礎上,又制訂開放的民族政策,使得當時整個國家的社會風氣極為開放。
“娼家越水邊,搖艇入江煙,既覓同心侶,復採同心蓮。”這首詩歌就寫出了唐朝女性自由的愛情生活。唐朝對女子婚前貞操並不十分計較,失身而又另嫁也視為常事。婚前性行為、 婚外戀較為普遍。如當時的才女晁採與鄰生文茂時常以詩通情,並乘機歡合,晁母得知後並不過分譴責,而是嘆曰:“才子佳人,自應有此。”於是為他們完婚。
女子與情人私奔之事也時有發生,如台州女子肖惟香與進士王玄宴相戀,私奔琅琊,住在旅舍中。唐人對 婚外性行為 並不認為是奇恥大辱,反而當作風流韻事。
維揚大商人之妻孟氏在家中吟詩,一少年入門而言:浮生如寄,年少幾何,豈如偷頃刻之歡。於是孟氏就和他私合。長山趙玉之女一日獨遊林藪,見一錦衣軍官十分英武,便說:我若得此夫,死亦無恨。軍官說:暫為夫可乎?趙氏說:暫為夫亦懷君恩。於是二人在林中歡合而別。
這些事例都顯示出唐朝整體風氣的開放,也正是這種獨特的環境使得當時的人們對於傳統的敬畏之心大減。
這其中最突出的一批人就是唐朝的詩人了,唐朝的詩人屬於文人階層,是社會先進知識分子的代表。但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往往能夠突破常規,產生新思想。這種特質表現在思考國家大事,促進社會進步上自然無往而不利。但同意的,在其他領域,這種特質同樣能夠得到表現。
比如,逛窯子。
摸著良心說,唐詩三百首裡面的詩人有一大半都曾有過逛窯子的經歷,這大概是一種文人的默契吧!而更加默契的是,這幫逛窯子的詩人總喜歡對著人家姑娘顯擺自己的才華。做做詩,填填詞,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既然當著人家姑娘的面作詩填詞,那肯定得夸人家姑娘啊!把姑娘誇成花算什麼本事,誇成仙才叫本事。於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起,唐朝的詩人群體中,一種詭異的默契開始流行。稱呼勾欄女子為“仙女”。
現在的我們已經無法考證是哪一位大詩人開發了這麼厲害的騷操作,但是不可否認,這種行為在唐代相當的有市場。
因為,古代勾欄之地對其中女子看管極嚴,如果無法賺取足夠的金錢,女子的下場將極其悲慘。反之,如果能賺到足夠的金錢。不僅自身地位和生活水平有保障,還能全身而退,找一戶良家,好好過日子。
所以,如何賺錢往往是勾欄女子最關係的事情。在長期的生活經歷中,這些女子發現,有時候出名就意味著賺錢。
於是乎,如何出名就成了勾欄女子最關心的事。
文人作詩誇讚勾欄女子的風氣興起後,這些女子驚奇的發現,這也是一種出名的手段,而且極其有效。這一下,可給這幫勾欄裡的小姑娘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她們紛紛開始招攬文人墨客,不僅待遇從優,有時甚至賠本經營。為的就是能有一首誇讚自己的詩句能為人傳唱,以此哄抬身價。
而文人墨客們發現世間竟有這等好事,也紛紛效仿。於是,將勾欄女子比作仙女這種事情就隨著一眾代表先進知識分子的文人墨客開始普及開來,以至於最終蔓延到整個國家,使得唐朝的神女,仙女快速墮落為勾欄女子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