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喝酒,咱們中國在這方面又有話要說了,因為中華文明幾千年,留給我們的瑰寶實在是太多,久遠的飲酒歷史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罷了。那麼,中國久遠的飲酒歷史,創造出了什麼樣的酒文化呢?又產生了什麼影響?
一、要飲酒,先學會怎麼釀酒,古人的造酒歷史是什麼樣的?
1、中國的釀酒起源距今大約有5000年
整個人類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也就是距今約9000多年前的時候,已經有了造酒的行為。
而中國雖然不是最早的,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因為已經出現了農耕工具,這就意味著人們開始種植糧食,而糧食一直以來都是釀酒技術出現的溫床。
直到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300年的時候,人們在龍山文化的遺址上挖掘出了當時人們使用過的器皿,當然這些器皿都是曾經被先祖們用來裝酒的容器。
所以由此可見,起碼在那個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釀酒的這種行為,也就是說,中國雖然不是最早會釀酒的國家,但是卻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釀酒歷史可考證的就有將近5000年之久。
2、古人又是如何釀酒的?
釀酒自然是少不了催化劑的,而古人釀酒必用的一種催化劑就是你酒麴。
而酒麴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呢?當時的人類的主食穀物,如果當季的沒有吃完,然後又保管不善,讓那些穀物發了黴或者發了芽之後,人們就可以利用這些或黴化或發芽的穀物製作酒麴了。
以現代科學的角度解釋,就是酒麴上含有很多微生物,而這些微生物們具有分泌酶的作用,分泌出來的酶又可以將穀物中存在的蛋白質啊,澱粉啊這類的物質轉化為糖和氨基酸,接著又經過再一步的反應生成乙醇,也就是酒精。
關於酒麴的記載,目前最早的是在周朝的《書經·說命篇》這本書籍中,“若作酒醴,爾惟麴櫱”,但是關於酒麴的起源歷史,我想應該是在周朝更久以前。
就這樣,古人在不理解生物習性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憑著自己愛發現的聰明腦,釀造出了酒,從此就開始走上了終日飲酒甚至不可一日無酒的道路,一去不復返。
二、酒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是如何發展的?
1、商周時期,酒的品類逐漸豐富起來
殷商時期,關於商紂王有一個成語,叫做“酒池肉林”,以酒為池,以肉為林,可以想見,當時的釀酒技術起碼從產量上來說已經是非常豐富了。
可能有的人會說,商紂王作為一國之君,那自然要啥有啥,區區酒池算得了什麼,老百姓多省一點口糧出來不就得了,但是這件事情起碼證明當時已經有大批次生產酒的勢頭在裡面了,產量上來了,也就意味著酒已經不再是什麼稀奇的物種了。
所以,到了周朝的時候,人們的釀酒技術就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了一定的拔高,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當時酒的品種逐漸豐富起來。
就從古人為他們釀造出來的酒取名的現象上來說吧,有什麼清酒,白酒,春酒,冬酒,稻酒等等,名稱的意義也不盡相同,不過也挺具有紀念意義的,比如說春酒和冬酒就是在哪個季節釀造的酒,而稻酒的名稱則是源自於他的釀酒原料。
雖然在周朝的時候,酒的品類逐漸豐富,但是當時的酒其實精確劃分來說,就只有兩大類,一種是清酒,一種是濁酒。
所謂清酒,就是釀造出來的酒液體看起來非常清澈透亮,不過這種酒由於釀造的週期比較長,所以度數比較大,喝起來容易醉;
而所謂濁酒,就是酒液看起來比較渾濁,因為這種酒的釀造週期短,所以度數很淺。
不管清酒還是濁酒,因為都是由大米釀造出來的,所以又都稱之為米酒。
2、漢唐時期,米酒名酒成為主流,品酒盛行
雖然說古代米酒中的清酒較之濁酒度數更高,但是當時酒的度數與今天酒的度數相比,那又是小巫見大巫了。
所以在古代的時候,你可能動不動就聽說那個誰誰誰今天跟誰幹了什麼,一次性喝光了好幾斗的酒,大約就是幾十斤酒,其實這並不能說明當時的人們酒量有多好,只能證明那些人的肚子真的容量很大罷了。
漢唐之際,人們飲酒依然是以清酒和濁酒為主,除此之外,在漢代的時候,又出現了名酒。
何為名酒呢?都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不止橘子認生長環境,名酒其實也是一樣如此。名酒的釀造只能依靠一個地界的糧食、水源甚至是氣候,改了哪一樣都是不行的,品嚐起來都會失了風味。
魏晉時期的名士們喜愛喝酒,那都是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中有好幾個人幾乎等同於酒痴一樣的存在,整天都抱著酒葫蘆不說,但凡是參加什麼宴會,做個什麼遊戲,來一個文鬥,也都離不開酒。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提到的“引以為流觴曲水”,曲水流觴這個遊戲就是非常典型的存在。
到了唐朝的時候,因為釀酒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加上唐朝的人也特別喜歡喝酒,大詩仙李白就是一個明明白白的酒徒,所以就和宋人喜歡聚在一起鬥茶品茶一樣,唐朝人也喜歡聚在一起品酒,給各種酒類點評一二,不評出他個冠亞軍絕對不罷休。
3、宋元明清,酒類品種進一步豐富,酒的度數和品質也進一步拔高
前期人們喝的酒大多還都是米酒,但是到了宋朝的時候,酒類品種可以說是攀上了一個高峰期。你能想象得到僅僅在《酒名記》這本書中記載的酒種類就多達200餘種嗎?
宋朝的政府因為憑藉將釀酒權“收歸中央”使得中央的財政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加上由於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飲酒的人多,使得酒肆的數量也多到難以想。
所以,不管是從政府和酒肆老闆營收的角度考慮還是民眾喝酒需求角度考慮,宋人釀酒的熱情都會非常高。
除此以外,因為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而他們是一個當時非常喜歡喝葡萄酒的民族,所以,元朝建立之後,葡萄酒也成為一種流行的酒類,受到大眾的喜愛。
明清時期,早先的清酒和濁酒在度數和品質上都有了一個拔高,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們喝酒,再也不能像過去一樣,一喝就是好幾十斤了,除非是那個人想得肝硬化。
不過當時的米酒因為在度數上已經不能和過去同日而語,所以他被換了一個名稱,叫做黃酒。這個時期,黃酒逐漸成為了人們飲酒的主體。
所以,宋元明清時期的酒,相當於使過去的酒類品種更加豐富,使得酒的品質和度數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三、古人喝酒用什麼助興的東西“下酒”?
古人喝酒時的“下酒菜”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遊戲為基礎的。
其實有一個活動自古以來在喝酒的時候都特別流行,叫做“行酒令”。每一個朝代都有行酒令這個說法,但是遊戲的內容其實並不相同。
在漢代的時候,如果哪個人喝酒是不將杯子裡面的酒喝得一乾二淨,就會面臨懲罰,這就是最初的行酒令。到了後期,行酒令的內容愈加豐富,大多數情況下,在舉辦宴會的時候,行酒令的熱潮會達到歷史之最。
他利用的就是人們都喜歡熱鬧的習性加上酒壯慫人膽,所以在行酒令的時候往往氛圍都非常好,每個人都心情愉悅非常享受。
前面也說了,王羲之在他的《蘭亭集序》中說了當時在魏晉特別流行的一個士族文人間的遊戲“曲水流觴”這其實既是作詩時用酒來助興,以便達到文思泉湧的狀態,另一方面也是用遊戲充當“下酒菜”,以便喝的更加盡興罷了。
古人行酒令的方式還有很多,在這裡我就不一一列舉。但是,行酒令作為一種酒桌上的助興方式,直到現在也還依然十分流行,這也算是因酒而生的一種文化了。
總結:
古人從學會釀酒到如今已經過去了將近有5000年的歷史了,在這5000年中,關於酒的釀造技術,關於酒的釀造種類,還有關於飲酒而衍生出來的各種文化,都是一筆絢麗多彩的文化遺產。
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他更是形成了獨特的酒桌文化,就跟那首歌詞唱的一樣“感情深,一口悶,感情厚,喝不夠,感情久,喝一口”,沒有什麼事情是在酒桌上解決不了的,如果一次不行,那就兩次,總之感情好不好全看一口酒了。
說到喝酒,咱們中國在這方面又有話要說了,因為中華文明幾千年,留給我們的瑰寶實在是太多,久遠的飲酒歷史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罷了。那麼,中國久遠的飲酒歷史,創造出了什麼樣的酒文化呢?又產生了什麼影響?
一、要飲酒,先學會怎麼釀酒,古人的造酒歷史是什麼樣的?
1、中國的釀酒起源距今大約有5000年
整個人類大約在公元前7000年,也就是距今約9000多年前的時候,已經有了造酒的行為。
而中國雖然不是最早的,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因為已經出現了農耕工具,這就意味著人們開始種植糧食,而糧食一直以來都是釀酒技術出現的溫床。
直到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300年的時候,人們在龍山文化的遺址上挖掘出了當時人們使用過的器皿,當然這些器皿都是曾經被先祖們用來裝酒的容器。
所以由此可見,起碼在那個時期,中國就已經有了釀酒的這種行為,也就是說,中國雖然不是最早會釀酒的國家,但是卻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釀酒技術的國家之一,釀酒歷史可考證的就有將近5000年之久。
2、古人又是如何釀酒的?
釀酒自然是少不了催化劑的,而古人釀酒必用的一種催化劑就是你酒麴。
而酒麴又是如何被發現的呢?當時的人類的主食穀物,如果當季的沒有吃完,然後又保管不善,讓那些穀物發了黴或者發了芽之後,人們就可以利用這些或黴化或發芽的穀物製作酒麴了。
以現代科學的角度解釋,就是酒麴上含有很多微生物,而這些微生物們具有分泌酶的作用,分泌出來的酶又可以將穀物中存在的蛋白質啊,澱粉啊這類的物質轉化為糖和氨基酸,接著又經過再一步的反應生成乙醇,也就是酒精。
關於酒麴的記載,目前最早的是在周朝的《書經·說命篇》這本書籍中,“若作酒醴,爾惟麴櫱”,但是關於酒麴的起源歷史,我想應該是在周朝更久以前。
就這樣,古人在不理解生物習性的情況下,依然能夠憑著自己愛發現的聰明腦,釀造出了酒,從此就開始走上了終日飲酒甚至不可一日無酒的道路,一去不復返。
二、酒在中國歷史上的各個時期是如何發展的?
1、商周時期,酒的品類逐漸豐富起來
殷商時期,關於商紂王有一個成語,叫做“酒池肉林”,以酒為池,以肉為林,可以想見,當時的釀酒技術起碼從產量上來說已經是非常豐富了。
可能有的人會說,商紂王作為一國之君,那自然要啥有啥,區區酒池算得了什麼,老百姓多省一點口糧出來不就得了,但是這件事情起碼證明當時已經有大批次生產酒的勢頭在裡面了,產量上來了,也就意味著酒已經不再是什麼稀奇的物種了。
所以,到了周朝的時候,人們的釀酒技術就在原有的基礎上又有了一定的拔高,其中最明顯的就是當時酒的品種逐漸豐富起來。
就從古人為他們釀造出來的酒取名的現象上來說吧,有什麼清酒,白酒,春酒,冬酒,稻酒等等,名稱的意義也不盡相同,不過也挺具有紀念意義的,比如說春酒和冬酒就是在哪個季節釀造的酒,而稻酒的名稱則是源自於他的釀酒原料。
雖然在周朝的時候,酒的品類逐漸豐富,但是當時的酒其實精確劃分來說,就只有兩大類,一種是清酒,一種是濁酒。
所謂清酒,就是釀造出來的酒液體看起來非常清澈透亮,不過這種酒由於釀造的週期比較長,所以度數比較大,喝起來容易醉;
而所謂濁酒,就是酒液看起來比較渾濁,因為這種酒的釀造週期短,所以度數很淺。
不管清酒還是濁酒,因為都是由大米釀造出來的,所以又都稱之為米酒。
2、漢唐時期,米酒名酒成為主流,品酒盛行
雖然說古代米酒中的清酒較之濁酒度數更高,但是當時酒的度數與今天酒的度數相比,那又是小巫見大巫了。
所以在古代的時候,你可能動不動就聽說那個誰誰誰今天跟誰幹了什麼,一次性喝光了好幾斗的酒,大約就是幾十斤酒,其實這並不能說明當時的人們酒量有多好,只能證明那些人的肚子真的容量很大罷了。
漢唐之際,人們飲酒依然是以清酒和濁酒為主,除此之外,在漢代的時候,又出現了名酒。
何為名酒呢?都說“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不止橘子認生長環境,名酒其實也是一樣如此。名酒的釀造只能依靠一個地界的糧食、水源甚至是氣候,改了哪一樣都是不行的,品嚐起來都會失了風味。
魏晉時期的名士們喜愛喝酒,那都是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中有好幾個人幾乎等同於酒痴一樣的存在,整天都抱著酒葫蘆不說,但凡是參加什麼宴會,做個什麼遊戲,來一個文鬥,也都離不開酒。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提到的“引以為流觴曲水”,曲水流觴這個遊戲就是非常典型的存在。
到了唐朝的時候,因為釀酒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加上唐朝的人也特別喜歡喝酒,大詩仙李白就是一個明明白白的酒徒,所以就和宋人喜歡聚在一起鬥茶品茶一樣,唐朝人也喜歡聚在一起品酒,給各種酒類點評一二,不評出他個冠亞軍絕對不罷休。
3、宋元明清,酒類品種進一步豐富,酒的度數和品質也進一步拔高
前期人們喝的酒大多還都是米酒,但是到了宋朝的時候,酒類品種可以說是攀上了一個高峰期。你能想象得到僅僅在《酒名記》這本書中記載的酒種類就多達200餘種嗎?
宋朝的政府因為憑藉將釀酒權“收歸中央”使得中央的財政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加上由於宋朝商品經濟的發展,飲酒的人多,使得酒肆的數量也多到難以想。
所以,不管是從政府和酒肆老闆營收的角度考慮還是民眾喝酒需求角度考慮,宋人釀酒的熱情都會非常高。
除此以外,因為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朝代,而他們是一個當時非常喜歡喝葡萄酒的民族,所以,元朝建立之後,葡萄酒也成為一種流行的酒類,受到大眾的喜愛。
明清時期,早先的清酒和濁酒在度數和品質上都有了一個拔高,也就是說,當時的人們喝酒,再也不能像過去一樣,一喝就是好幾十斤了,除非是那個人想得肝硬化。
不過當時的米酒因為在度數上已經不能和過去同日而語,所以他被換了一個名稱,叫做黃酒。這個時期,黃酒逐漸成為了人們飲酒的主體。
所以,宋元明清時期的酒,相當於使過去的酒類品種更加豐富,使得酒的品質和度數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三、古人喝酒用什麼助興的東西“下酒”?
古人喝酒時的“下酒菜”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以遊戲為基礎的。
其實有一個活動自古以來在喝酒的時候都特別流行,叫做“行酒令”。每一個朝代都有行酒令這個說法,但是遊戲的內容其實並不相同。
在漢代的時候,如果哪個人喝酒是不將杯子裡面的酒喝得一乾二淨,就會面臨懲罰,這就是最初的行酒令。到了後期,行酒令的內容愈加豐富,大多數情況下,在舉辦宴會的時候,行酒令的熱潮會達到歷史之最。
他利用的就是人們都喜歡熱鬧的習性加上酒壯慫人膽,所以在行酒令的時候往往氛圍都非常好,每個人都心情愉悅非常享受。
前面也說了,王羲之在他的《蘭亭集序》中說了當時在魏晉特別流行的一個士族文人間的遊戲“曲水流觴”這其實既是作詩時用酒來助興,以便達到文思泉湧的狀態,另一方面也是用遊戲充當“下酒菜”,以便喝的更加盡興罷了。
古人行酒令的方式還有很多,在這裡我就不一一列舉。但是,行酒令作為一種酒桌上的助興方式,直到現在也還依然十分流行,這也算是因酒而生的一種文化了。
總結:
古人從學會釀酒到如今已經過去了將近有5000年的歷史了,在這5000年中,關於酒的釀造技術,關於酒的釀造種類,還有關於飲酒而衍生出來的各種文化,都是一筆絢麗多彩的文化遺產。
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他更是形成了獨特的酒桌文化,就跟那首歌詞唱的一樣“感情深,一口悶,感情厚,喝不夠,感情久,喝一口”,沒有什麼事情是在酒桌上解決不了的,如果一次不行,那就兩次,總之感情好不好全看一口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