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山流水116820061

    針對日本咄咄逼人貿易制裁的攻勢,南韓也在不斷尋找對策。8月5號,南韓宣佈將投資7.8萬億韓元(約合65億美元),開展研發工作,以提高晶片、顯示器、電池、汽車及其他產品100種關鍵部件、材料和裝置的生產,在五年內實現穩定供應,大大減輕對外國的依賴,儘可能在這些領域做到自給自足。

    所以,南韓這項投資才剛剛提出來,並且這樣的目標要在五年內才會實現,應該說對當前突破困境沒有什麼幫助。

    現在,南韓在半導體原材料上被日本卡住了脖子,而南韓在短期內根本找不到替代國家,自己也生產不出來。也就是說,南韓拿再多的錢也買不到這些東西。現在才開始準備投資,搞相關研發,一時半會說能開發就開發得出來嗎?如果南韓有這個技術水平和能力,早就搞這方面的研發了,非要等到被人打殘才想起來自救嗎?很顯然,南韓搞這類研發一定會透過和別的國家進行合作才會有成效,而最終投入生產真的不是三年兩年就可以做到的。

    實際上,南韓不僅在光刻膠、氟聚醯亞胺、氟化氫三種半導體原材料方面對日本有嚴重的依賴性,而且在其它領域對日本上千個產品都需求旺盛,離不開日本。這也是為什麼南韓隨著經濟的發展,對日本貿易逆差越來越大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南韓對日本貿易逆差從1965年到現在,已累積到6000多億美元,2018年貿易逆差更是達到了240多億美元。從這點上足可以看出,南韓在經濟上是多麼需要日本了。日本如果一下子對這些領域全面進行出口限制,確實讓南韓會無所適從。

    這麼多年對日本的依賴有增無減,值望區區65億美元打破被日本控制的局面,別說馬上做到了,就按南韓人自己預期的5年也很難實現,頂多是緩解一下極其被動的局面罷了。

    在和日本的這次爭鬥中,文在寅顯然因為太過魯莽而遭到了日本的算計。比如,南韓發起轟轟烈烈的抵制日貨運動,就包括拒絕購買日系汽車,並且,日系汽車在南韓的銷量也真的大幅度下挫。不過,日本早在發起對韓貿易之前,對此就早早做了佈局。2018年下半年,日本三大汽車企業豐田、本田、日產就相繼在另一個重要的鄰國增加投資,擴大生產,來加大自己所佔的市場份額,所以對本國汽車在南韓銷量的減少,日本並未感覺影響有多嚴重。至於南韓抵制別的日貨,對日本都不會產生重大負面影響。所以,無論是抵制日貨,還是發起反制裁,因為日本的實力擺在那裡,又做了充分的準備,南韓並不能傷及日本的筋骨。

    只是,南韓確實很悲催了。靠自己,確實沒那個實力奮起一搏,現在再搞什麼產品研發,真的來不及;求助美國,美國一開始就偏袒日本,根本不願替南韓人說話。文在寅現在已陷入進退失據的困難境地,想走出來談何容易!

  • 2 # 李氏縱橫

    正所謂遠水解不了近渴,南韓現在才想到佈局本國原料產業已經有點晚了。

    南韓緊急投入65億美元無疑給南韓國內企業打了一劑強心針,同時也是表明了南韓與日本強硬對抗,絕不低頭的態度。但南韓對日本原材料的依賴已經深入到了方方面面,不然日本一個斷供不可能引起南韓全國上下的哀嚎。

    要知道材料是工業之基,而材料的研究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外,最重要的是要透過大量的時間和實驗堆砌出各種資料和資料,從而找到適合自己的,這個過程可能要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但現在南韓最缺的就是時間,南韓根本等不起!

    據南韓國內媒體報道,包括三星在內的各大企業庫存的材料只夠維持最多半年的生產,那些中小企業可能幾個月,甚至現在就等米下鍋呢。沒有生產材料這些企業根本無法維持太久就會裁員倒閉,可以預見南韓將迎來恐怖的倒閉浪潮,無數人失業成為遊民,這才是這些南韓人一邊拼命抵制日貨,狂懟日本,一邊又無恥的要求日本恢復供貨的原因。

    南韓發展自己的材料業是正確的,但對眼前的困境無解。南韓政府等的起,南韓企業和普通民眾等不起。是對日低頭還是尋找外援,該何去何從就看文在寅如何選擇了。

  • 3 # 都風唄online

    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南韓經濟對外依賴度極高,抗風險能力就差。技術與日本的依賴度很高,所以日本這次斷供,對南韓電子產業打擊很大。現代高科技產業不是花點錢就能解決的。再說投資65億能幹什麼,什麼也幹不了,只夠給美國交保護費。華為每年的研發投入都在千億美元以上,才取得今天的成績。高科技,計算機核心技術不是靠錢就能解決的,那需要長期的投入和技術積累才可能完成。南韓對外貿易嚴重依賴中國,即使這樣,南韓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仍執意部署薩德,可見其眼光短淺。中國顧全大局,沒有對其施行貿易制裁,南韓就無所顧忌。他又挑釁日本,可日本不慣著他,直接斷供材料,南韓就受不了。南韓想要在短時間內,透過自己努力,想要核心技術不再受制於人,是一種幼稚的想法。這種說法,是文在寅在自我安慰,還是在糊弄南韓國民,不太清楚。

  • 4 # 仲夏視點

    為了應對日本製裁,南韓政府宣佈將投入高達7.8萬億韓元約合65億美元的資金以加強科技研發,減少對日本的產業依賴。

    毋庸置疑,南韓政府的出發點是對的,只有自己的科技實力強大起來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被日本卡脖子的困境,但是也要認清科技水平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提高的,很多技術壁壘需要慢工細磨,短則幾年長則數十年才能有所突破,這不是突然追加幾十億美元投資就能解決的問題,否則日本也不會以此壓制南韓。

    南韓被日本踢出出口白名單之後,首當其衝的就是半導體電子行業,這些產業附加值高,經濟產值貢獻率大,地位重要,日本就是要動搖南韓的經濟命脈,以此來教訓南韓,除此之外南韓幾乎所有產業上千種產品的生產都會受到衝擊,可見日本是鐵了心要制裁南韓,這不僅是日本政府主導的,根據民調,高達70%的日本民眾都支援把南韓踢出白名單!

    南韓臨時追加投資並不能解決燃眉之急,文在寅為了反制日本上訴至WTO、找美國調停、把日本也踢出自己的白名單,甚至威脅退出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議。

    但是安倍8月6號明確表示,如果南韓不遵守《日韓請求權協定》,自己則不會考慮與文在寅會面,此協定是1965年日韓為了解決二戰南韓勞工問題而簽署的,日本認為自己已經完成賠償,而南韓卻仍然不依不饒要求追加賠償,實在無賴。

    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南韓要走出困境唯有妥協講和一條路,畢竟跟日本拼綜合國力還差的太多,南韓心氣太高但實力不濟,到最後只會自損元氣,傷的是自己!

    關注『仲夏輕颺』持續為您奉上新鮮優質的國際資訊!

  • 5 # 四十五度說

    當前,南韓危機重重,文在寅疲於奔命,內心焦慮可想而知。他萬沒想到安倍會來損招,低估了日本反制南韓的能量。如今,南韓越是抵制日貨,日本越是得寸進尺,目前不僅繼續斷供半導體核心原材料光刻膠、氟聚醯亞胺、氟化氫,還將南韓踢出白名單,以及對上千種其他產品實施制裁,這讓文在寅和南韓如何是好?

    南韓人有的是志氣!據美聯社報道,8月5日,文在寅政府計劃在未來7年投資近7.8萬億韓元(約合65億美元)用於研發,以便在接下來的5年間,能夠實現晶片、顯示器、電池、汽車及其他產品的100個關鍵部件、材料及裝置的“自給自足”,從而避免南韓經濟遭到重創。那麼南韓此舉能否突破當前的困境呢?恐怕很難!

    首先,凡事不可一蹴而就。幾十年來,南韓由“漢江奇蹟”、“亞洲四小龍”到發達國家,發展之快,令人驚歎。然而經濟繁榮並不是靠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練就而成,而是藉助日本的肩膀,大踏步向前邁進的。而今被日本卡住了脖頸,想在短期內解決關鍵性技術難題,談何容易?

    其次,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任何高新技術的取得,哪項不是透過基礎教育抓起?多年來,南韓忽略了關鍵技術自主研發的重要性,沒有給予基礎教育以足夠的重視,養成了對日本技術的高度依賴性,這樣即使花再多的錢,也難以在短時間內突破瓶頸。

    再次,核心技術的突破需要強強聯手。單獨一家科研機構或一個部門是很難攻堅克難的,需要政府牽手,產學研相互協作,共同配合,這樣才有在短期內解決問題的可能。然而南韓有史以來形成的內鬥惡習,根本無法促成良好合作局面和氛圍,則如何突破目前的困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描寫她激動的句子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