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痕楓飛

    道可道,非常道的版本是通行本,大部分和另一種是沒差別的,但是有少量的不同,帛書甲乙本和郭店楚簡版本更接近原版的道德經,帛書甲乙本是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只能說更接近,不能說就是正確的,關鍵在於怎麼理解道才是根本。

  • 2 # 世博聯健康管理中心

    都不是,因古時沒有標點符號,所以也留下非常的弊端,

    應該是:道可,道非,常道,解釋為:一,合理的說法,二,不合理的說法,三,也合理也不合理的說法,這就合乎一而再,再而三的道德經思想,中華文化從來沒有對與錯,只有合理不合理的說法,

  • 3 # 眾甫822

    兩者是一回事,無非後者用“也”字斷句了,更明確一些。前者更簡明,當然也容易斷錯句子。但是兩者印證了“道可道,非常道”的斷句是正確的。其它的斷句解讀都是師心自用了。

    對應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道可道之,但可道的皆非常道。爭論的只是這個“可道”的“道”是“說或者稱之為”的意思,還是別的什麼意思了。結合後一句可名來說,可名就是“稱之為”的意思了,所以“可道”是另一個意思。

    可道就是將“道”這個名詞動詞化,因為現代漢語裡面“道”的動詞用法第一個就是“說、講”等,一般就這麼認為了。可惜從“名可名”的用法來說,顯然不是這個意思。應該是“遵循”之類的意思,如果我們將“道”解釋為“規律”或者“經驗”,那麼後面這個“道”字就是遵循或者參考借鑑之類的意思啊。

    而且從人類最基本的精神活動來說,一個就是經驗,一個就是名相。我們從小長大,獲得的經驗用語言沒法說清楚,但是我們一輩子可能都在運用。再就是從小到大學的知識,除了規律公式定律架構等等這些東西外,就是名稱定義這類概括確定物件的工具。我們最基本的精神活動是不是隻有這兩類?

    所以道德經一開始就直指人心,告訴我們,我們一生所倚仗的兩個能力,可道和可名都不是“常(恆)道”,不是那個不變的“道”。一切經驗或者規律都是有例外、有限制、有變異的。因此,要找到這個道,就要不受“名”(也就是語言思想)的干擾,不受“欲”(內在偏見)的干擾,在“有”和“無”上面,那個超越“有和無”的,幽深不容易看清的方向去找,那才是領悟所有奧妙的門。

  • 4 # 西山玉散人zz

    韓非子一書中有解老,喻老兩篇文章,是解讀老子思想的,韓非子所處戰國時期也是離老子較近的時代,道可道也接近原版。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也是道可道也。

  • 5 # 純鈞LHGR

    字的方面,第二種正確。斷句方面,沒一個正確。

    《道德經》原文就是“恆”。這是在漢代,為了避諱,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硬把“恆”改成了“常”。

    你讀著作,當然應該讀原文。改為“非常”肯定不靠譜啊。因在老子所處的春秋時期的古漢語裡,壓根就不存在“非常”這個詞。

    如果你照著被文字獄蹂躪過的改文去讀、去理解,能理解得了?那不騙鬼呢嗎?

    既然春秋時期的古漢語裡壓根不存在“非常”,所以什麼“道可道,非常道”顯而易見是傻子才會去信的解讀法了。

    其實,斷句這種事,只要參考另外一個版本的《道德經》就很容易理解了。比如《道德經·崑崙仙本》。

    《道德經·崑崙仙本》其實也是被誇張的,說是有兩千多年的歷史,這也是騙鬼。因為《崑崙仙本》裡有些字是宋元時期才創出來的,兩千多年前還不存在的字,《崑崙仙本》是怎麼寫出來的?所以說,崑崙山上的牛鼻子也不是好東西,上墳燒報紙——糊弄鬼。

    但是它的斷句好歹比錯誤版的《道德經》靠譜,是這樣的:

    道可恆道,非常恆道;名可恆名,非常恆名。

    德可恆德,非常恆德;衡可恆衡,非常恆衡。

    無名而名,天地之始;有名而名,萬物之母。

    無衡而衡,尊德之初;有衡而衡,萬道之父。

    《道德經》到底應該怎麼斷句?其實也很簡單,我早就介紹過了。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道,指事物的本質,名,指事物的表象,兩者是一個整體,統稱為“道”。

    所以老子才在後文中說,“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一件事物誕生,人接觸到它,認識它、瞭解它,會初步給它下一個定義,並且認可這個定義,就是“可”;

    但是,人的思維觀念是會進步的。在人進步以後,會在新的思維觀念基礎上再次去釐定那事物,推翻前論,重新定義,這就是“非”。

    也就是說,老子將人們觀念的不斷更新、完善的過程,稱為“道”,這也是人類認識和了解世界惟一的正途。

    比如,古代的天圓地方觀念,這就是人類對世界最初的“可”;之後出現了地心說,天圓地方就變成了“非”,地心說變成了新的“可”;後來人類觀念又進步了,有了日心說,於是地心說又變成了“非”,日心說成了新的“可”;然後又知道了銀河系,日心說又變成了“非”,而銀河系論成了“可”。

    這就是“可”“非”的重複交替、不斷迴圈,而且這個模式是“恆”的,永遠都是這樣,不可逆的。因此,又說“大道無形”“大道無情”,這就是世界最基礎的規律啊。

    ——之後,下文就有了“無,名天地始;有,名天地母”。

    “名”是一切事物外在的表象,當你不瞭解某事物的時候,你只能從“名”也就是其外在表象開始瞭解。

    無,是事物雖然存在,但人不知道,這也是一切事物最原始的狀態;有,是人已經知道了事物的存在,於是,圍繞著這件事物,會誕生出無數種可能,所以它是“母”。

    ——再之後,“恆無,欲觀其妙;恆有,欲觀其徼”。

    恆無——世界上永遠有很多事是人類未曾瞭解的,只有不停探尋,才能發現這些新事物;恆有——世上的事物永遠有無數種可能,也只有一直不停地探尋,才能發現事物有什麼變化,給世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老子認為,老子這老傢伙還是很有頭腦的,看道理看得很透徹,不愧是個哲學家,除了有點禿頂以外沒別的毛病。

    只可惜後世很多人誤讀《道德經》,不僅沒能學會老子看透的道理,還偏偏學會了他老人家的禿頂,不得不說世界真特麼奇妙啊。

  • 6 # 正道行2818

    老子應關令尹喜之求,寫下《道德經》,這是最正宗的原件;史卻無有其下落的記載,尹喜把它怎麼樣了?我們只能想象推斷了。尹喜得之,或沾沾自喜,無不四處炫耀;因為老子在當時是連孔子都趨往請教之人,可謂名聲斐然;因此,尹喜得寶,慕名前來借閱一睹並傳抄者必眾,你抄我抄,漏字錯字也就難免;而有的人以抄本為源再抄,就更難免以訛傳訛了;所以,世見版本不一,就在必然之中了。或另一可能就是,尹喜得老子所賜之文的訊息走漏,而被盜丟失也難說,而盜者藏匿原件,抄個膺品出來胡弄於世也難說;因為今已無法證明流行於世的版本就是老子的真跡。

    正因為此,我們見到世上流傳的版本就有多種,帛書本、竹簡本,都不統一,甚至出現甲、乙本,這就很難判斷誰真誰假了。考古出土,並不一定年代越久的就一定真,因為出土的也可能就是抄本入葬。抄本非原件,就難說無錯。即使現在真挖掘出了尹喜原件,又如何就證明它就是老子所寫?現在越以為與流行本不相一致者就是真本,就越是一種心理暗示的結果,感覺是。一個用“恆”用“也”,一個沒有,就憑之判斷為老子真文,因為不諱帝名書“恆”就真於用“常”者,古無標點用“也”就真於不用“也”者,於是肯定結論前者是真跡,後者不是,又似乎顯得太過容易草率。我們今日所見,或許都是抄本之後,原件或早已毀亡,這又未必沒有可能。

    好在流行的《道德經》依然讓人辨識不透其文之奧,就當老子原文去琢磨也好,反正還沒透徹其意,以之研究下去也總有所獲,何必求真跡?真件或早已毀而不存在了,或我們現在所閱的就是真跡;都說不清楚。為之糾纏正確與否,又有多少意義呢?一定要等到尋出所謂真跡原件,再開讀嗎?何況真跡真的現世,又如何斷定它就是真跡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超聲波回聲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