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旅遊環境的定義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從旅遊者為中心的角度,旅遊環境是以旅遊者為中心,使旅遊活動得以存在、進行和發展的各種旅遊目的地與依託地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外部條件的總和;從旅遊資源為中心的角度,旅遊環境是指以旅遊資源為中心,圍繞在旅遊資源周圍的其他自然生態、人文社會各種因素的總和。
在一定環境中由上述要素所構成的風景,若以自然風景為主,稱為天然景觀;以建築為主,稱為建築景觀;以人工雕築為主,稱為雕築景觀(大型假山便是雕築景觀)。一個良好的旅遊環境,必須是一個風光秀麗,未受破壞和汙染,並能夠滿足旅遊者觀賞和行為心理活動的地區。旅遊區有兩種:一種是風景優美的天然名勝(名山大川、深山峽谷、茂密的森林、遼闊的草原、蔚藍的海洋等),以及一些自然壯觀(火山、海潮、冰川,甚至沙漠)等;另一種是人工勝地如歷史古蹟、著名建築、繁華城市、優美園林等。通常是兩者兼而有之。
分類
旅遊環境內容廣泛,按不同的分類條件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型別,按區域可分為森林旅遊環境、濱海旅遊環境、鄉村旅遊環境、城市旅遊環境等;按性質分為自然旅遊環境、半自然旅遊環境和人工旅遊環境;按空間可劃分成旅遊客源地環境、旅遊目的地環境和旅遊通道環境;為了更好地研究環境的性質,往往從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而又服從整體演化規律的基本物質組分入手,也就是按環境要素分成旅遊自然環境和旅遊社會環境。
旅遊自然環境:旅遊自然環境是指旅遊目的地和依託地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是旅遊區的大氣、水、生物、土壤、岩石等所組成的自然環境綜合體。變化萬千、差異懸殊的自然環境是旅遊活動的基礎環境,對當地旅遊業生存、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承載作用。 旅遊自然環境不僅決定旅遊目的地的分佈,對旅遊區的可進入性、交通路線、網路等有重要影響,而且在對旅遊客體的形成、特色、分佈等都有決定作用。例如,中國西北地區的乾旱自然環境,形成了沙漠、戈壁、雅丹地貌等自然旅遊景觀,以及與之相對應的人文景觀,如坎兒井、綠洲農業等;青藏地區高寒的自然環境,形成了高山、雪原、冰川、溼冷植被和高寒動物等;雲貴、兩廣和福建一線,其自然環境特點是氣候溼熱、多山地、廣佈可溶性灰巖,因此岩溶景觀典型,山水風光秀麗;內蒙古在乾旱、半乾旱的自然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典型的草原和牧場風光。
旅遊社會環境:旅遊社會環境是指旅遊目的地和依託地的社會物質、精神條件的總和。旅遊社會環境的發展和演替,受自然規律、經濟規律以及社會規律的支配和制約,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的標誌,同時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特徵
1.內容的廣泛性
旅遊環境的內容廣泛,既包括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如地質地貌、大氣、水體、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及各類自然遺蹟等,以及由這些自然因素共同構成的生態環境,同時包括風景名勝區、人文遺蹟、社會經濟文化、城市和鄉村以及旅遊接待設施和服務等。
2.要素的脆弱性 脆弱性是相對於干擾而言的。構成旅遊環境的諸要素在旅遊活動的干擾下,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產生動態變化,如週期性變化(季節性、節律性變化)和隨機性變化(如非典型性肺炎對中國旅遊業的影響)、線性變化和非線性變化、漸進性變化和突變性變化等,表現出明顯的脆弱性。
在干擾旅遊環境系統演化的內外因素中,有許多屬於隨機影響因子,尤其是一些自然因素、政治因素、市場因素、人為因素、心理因素等,隨機性非常大,從而使旅遊環境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呈現出動態的不確定性,從而增加人們認識和調控旅遊環境系統的複雜性和困難性,但同時也為人們改造旅遊環境系統提供了可能。
3.形式的地域性 地域性指環境(整體)特性的區域差異,或稱為多樣性,是共性之中的個性體現。人們的旅遊動機之一就是追求異域環境與自己常住地環境的差異性,所以旅遊環境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旅遊環境的地域特色。如不同旅遊目的地的居住環境表現出不同的地域差異,福建的圍屋(客家人所建)、廣東的碉樓(華僑所建)、湖南湘西的吊腳樓(土家人所建)、皖南的白色灰瓦民居(安徽的儒商所建)等建築特色與風格迥異。
一般來說,旅遊客源地與旅遊目的地相距越遠,旅遊目的地的地域特性相對錶現得越突出,這種區域性特點匯成了特定地域的旅遊吸引力,遊人之所以離開自己的常居地到較遠的異地去旅遊,正是這種引力作用的結果。為滿足旅遊者追求差異性的旅遊需求,旅遊開發經營者不斷地在旅遊地的開發建設中追求獨特性,從而增加了旅遊環境的地域特色。
4.專案的休憩性 旅遊區為人們提供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觀認識,從一定程度上給予人們某種享受。人們到達旅遊區遊玩,透過環境的改變,人們不再受在家時的各種角色和行為的羈絆;透過景緻的欣賞,雄偉秀美的山水風光和珍奇瑰麗的名勝古蹟給人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和放鬆,從而使人們在體驗旅遊活動的過程中身體得到恢復、精神獲得歡娛、性情得到陶冶、感官獲得享受,甚至激發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渴望。旅遊活動起到了消除疲勞、放鬆精神、增進健康的作用,體現了旅遊的休憩性。
5.質量的優越性 旅遊活動具有鮮明的享受性和消費性,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目的就是審美享受和追求高品質的環境質量,因此旅遊者對旅遊區環境質量和服務功能的要求也是較高的。
環境質量是自然、社會、工程和美學四個方面的綜合反映。為滿足遊客的基本需求,旅遊活動過程中接觸到的應是安全、優美、清潔、友善的環境,如空氣清新、水體潔淨和衛生良好等。同時,旅遊環境不僅要滿足旅遊者更高的生理要求,還應滿足其更高的心理和審美需求,因此要求風光優美、景觀協調、氣氛融洽、服務周到、裝置完善、秩序井然、接待地居民熱情好客,使人感到輕鬆、自由、舒適、愉快,其質量要明顯高於我們日常生活、生產和工作環境的質量,這是由旅遊活動本身的特徵所決定的。
6.數量的稀缺性 旅遊環境是一種資源,其包括物質性(以及以物質為載體的能量性)和非物質性兩方面,物質性方面如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淡水資源、海洋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非物質性方面如環境狀態、環境質量等。
旅遊環境資源相對於人類的需要總是少於人們能免費或自由的取用,在數量上表現出稀缺性。張家界、九寨溝等景區之所以能蜚聲海內外,除了其自然、天成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環境的稀缺性。
相關
旅遊是一種既有益於身心健康,又能增長知識的康樂活動。旅遊觀賞是環境給予旅遊者的一種心理活動。旅遊者的心理活動因職業、文化素養、經濟條件、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存在差別。旅遊環境的規劃必須考慮到這些差別。專業性遊覽區為特定的旅遊者服務。綜合性遊覽區可同時滿足各種旅遊者的需要,例如,中國杭州西湖便是一個綜合性遊覽區,其環境規劃設計要使不同的旅遊者在這裡都能夠得到滿足。
為了引人入勝,旅遊環境的規劃設計,必須建設一組符合一定旅遊路線的重點觀賞物件,即主要風景點;還要有一定數量的能引人注目、值得仔細欣賞的物件(花卉、修剪的樹形、建築小品等);還可安排一定的對景、夾景、框景等。此外,還應建造一些供旅遊者需要的旅館、商店和娛樂場所。
問題
旅遊事業的發展也會促使新的環境問題的出現。人流在節假日湧向遊覽區,對地面的踐踏破壞了植被。飲食服務行業的汙水排放,各種垃圾廢品的拋擲,造成各種汙染。現代化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有害廢氣等,導致旅遊環境的惡化。另外,不恰當地在旅遊區或其外圍進行開發建設,特別是發展工業,使旅遊環境質量下降,嚴重時還會破壞文物古蹟,如酸雨對石雕(主要是大理石和石灰岩的雕刻)和銅鑄品的腐蝕。因此要對旅遊環境採取保護措施,如制定遊覽規則和路線,限制進入遊覽區的人數,進行文明道德宣傳,把排放汙染物的工廠設定在遊覽區的下風、下水方向,要求在遊覽區上風、上水方向的工廠加強廢棄物的治理,或把工廠遷往他處。
簡介
旅遊環境的定義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從旅遊者為中心的角度,旅遊環境是以旅遊者為中心,使旅遊活動得以存在、進行和發展的各種旅遊目的地與依託地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外部條件的總和;從旅遊資源為中心的角度,旅遊環境是指以旅遊資源為中心,圍繞在旅遊資源周圍的其他自然生態、人文社會各種因素的總和。
在一定環境中由上述要素所構成的風景,若以自然風景為主,稱為天然景觀;以建築為主,稱為建築景觀;以人工雕築為主,稱為雕築景觀(大型假山便是雕築景觀)。一個良好的旅遊環境,必須是一個風光秀麗,未受破壞和汙染,並能夠滿足旅遊者觀賞和行為心理活動的地區。旅遊區有兩種:一種是風景優美的天然名勝(名山大川、深山峽谷、茂密的森林、遼闊的草原、蔚藍的海洋等),以及一些自然壯觀(火山、海潮、冰川,甚至沙漠)等;另一種是人工勝地如歷史古蹟、著名建築、繁華城市、優美園林等。通常是兩者兼而有之。
分類
旅遊環境內容廣泛,按不同的分類條件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型別,按區域可分為森林旅遊環境、濱海旅遊環境、鄉村旅遊環境、城市旅遊環境等;按性質分為自然旅遊環境、半自然旅遊環境和人工旅遊環境;按空間可劃分成旅遊客源地環境、旅遊目的地環境和旅遊通道環境;為了更好地研究環境的性質,往往從環境整體的各個獨立的、性質不同的而又服從整體演化規律的基本物質組分入手,也就是按環境要素分成旅遊自然環境和旅遊社會環境。
旅遊自然環境:旅遊自然環境是指旅遊目的地和依託地的各種自然因素的總和,是旅遊區的大氣、水、生物、土壤、岩石等所組成的自然環境綜合體。變化萬千、差異懸殊的自然環境是旅遊活動的基礎環境,對當地旅遊業生存、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承載作用。 旅遊自然環境不僅決定旅遊目的地的分佈,對旅遊區的可進入性、交通路線、網路等有重要影響,而且在對旅遊客體的形成、特色、分佈等都有決定作用。例如,中國西北地區的乾旱自然環境,形成了沙漠、戈壁、雅丹地貌等自然旅遊景觀,以及與之相對應的人文景觀,如坎兒井、綠洲農業等;青藏地區高寒的自然環境,形成了高山、雪原、冰川、溼冷植被和高寒動物等;雲貴、兩廣和福建一線,其自然環境特點是氣候溼熱、多山地、廣佈可溶性灰巖,因此岩溶景觀典型,山水風光秀麗;內蒙古在乾旱、半乾旱的自然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典型的草原和牧場風光。
旅遊社會環境:旅遊社會環境是指旅遊目的地和依託地的社會物質、精神條件的總和。旅遊社會環境的發展和演替,受自然規律、經濟規律以及社會規律的支配和制約,是人類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發展的標誌,同時隨著人類文明的演進而不斷地豐富和發展。
特徵
1.內容的廣泛性
旅遊環境的內容廣泛,既包括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如地質地貌、大氣、水體、動植物、自然保護區及各類自然遺蹟等,以及由這些自然因素共同構成的生態環境,同時包括風景名勝區、人文遺蹟、社會經濟文化、城市和鄉村以及旅遊接待設施和服務等。
2.要素的脆弱性 脆弱性是相對於干擾而言的。構成旅遊環境的諸要素在旅遊活動的干擾下,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產生動態變化,如週期性變化(季節性、節律性變化)和隨機性變化(如非典型性肺炎對中國旅遊業的影響)、線性變化和非線性變化、漸進性變化和突變性變化等,表現出明顯的脆弱性。
在干擾旅遊環境系統演化的內外因素中,有許多屬於隨機影響因子,尤其是一些自然因素、政治因素、市場因素、人為因素、心理因素等,隨機性非常大,從而使旅遊環境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呈現出動態的不確定性,從而增加人們認識和調控旅遊環境系統的複雜性和困難性,但同時也為人們改造旅遊環境系統提供了可能。
3.形式的地域性 地域性指環境(整體)特性的區域差異,或稱為多樣性,是共性之中的個性體現。人們的旅遊動機之一就是追求異域環境與自己常住地環境的差異性,所以旅遊環境的顯著特點之一就是旅遊環境的地域特色。如不同旅遊目的地的居住環境表現出不同的地域差異,福建的圍屋(客家人所建)、廣東的碉樓(華僑所建)、湖南湘西的吊腳樓(土家人所建)、皖南的白色灰瓦民居(安徽的儒商所建)等建築特色與風格迥異。
一般來說,旅遊客源地與旅遊目的地相距越遠,旅遊目的地的地域特性相對錶現得越突出,這種區域性特點匯成了特定地域的旅遊吸引力,遊人之所以離開自己的常居地到較遠的異地去旅遊,正是這種引力作用的結果。為滿足旅遊者追求差異性的旅遊需求,旅遊開發經營者不斷地在旅遊地的開發建設中追求獨特性,從而增加了旅遊環境的地域特色。
4.專案的休憩性 旅遊區為人們提供一種與眾不同的感觀認識,從一定程度上給予人們某種享受。人們到達旅遊區遊玩,透過環境的改變,人們不再受在家時的各種角色和行為的羈絆;透過景緻的欣賞,雄偉秀美的山水風光和珍奇瑰麗的名勝古蹟給人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和放鬆,從而使人們在體驗旅遊活動的過程中身體得到恢復、精神獲得歡娛、性情得到陶冶、感官獲得享受,甚至激發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渴望。旅遊活動起到了消除疲勞、放鬆精神、增進健康的作用,體現了旅遊的休憩性。
5.質量的優越性 旅遊活動具有鮮明的享受性和消費性,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目的就是審美享受和追求高品質的環境質量,因此旅遊者對旅遊區環境質量和服務功能的要求也是較高的。
環境質量是自然、社會、工程和美學四個方面的綜合反映。為滿足遊客的基本需求,旅遊活動過程中接觸到的應是安全、優美、清潔、友善的環境,如空氣清新、水體潔淨和衛生良好等。同時,旅遊環境不僅要滿足旅遊者更高的生理要求,還應滿足其更高的心理和審美需求,因此要求風光優美、景觀協調、氣氛融洽、服務周到、裝置完善、秩序井然、接待地居民熱情好客,使人感到輕鬆、自由、舒適、愉快,其質量要明顯高於我們日常生活、生產和工作環境的質量,這是由旅遊活動本身的特徵所決定的。
6.數量的稀缺性 旅遊環境是一種資源,其包括物質性(以及以物質為載體的能量性)和非物質性兩方面,物質性方面如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淡水資源、海洋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非物質性方面如環境狀態、環境質量等。
旅遊環境資源相對於人類的需要總是少於人們能免費或自由的取用,在數量上表現出稀缺性。張家界、九寨溝等景區之所以能蜚聲海內外,除了其自然、天成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環境的稀缺性。
相關
旅遊是一種既有益於身心健康,又能增長知識的康樂活動。旅遊觀賞是環境給予旅遊者的一種心理活動。旅遊者的心理活動因職業、文化素養、經濟條件、年齡和性別的不同而存在差別。旅遊環境的規劃必須考慮到這些差別。專業性遊覽區為特定的旅遊者服務。綜合性遊覽區可同時滿足各種旅遊者的需要,例如,中國杭州西湖便是一個綜合性遊覽區,其環境規劃設計要使不同的旅遊者在這裡都能夠得到滿足。
為了引人入勝,旅遊環境的規劃設計,必須建設一組符合一定旅遊路線的重點觀賞物件,即主要風景點;還要有一定數量的能引人注目、值得仔細欣賞的物件(花卉、修剪的樹形、建築小品等);還可安排一定的對景、夾景、框景等。此外,還應建造一些供旅遊者需要的旅館、商店和娛樂場所。
問題
旅遊事業的發展也會促使新的環境問題的出現。人流在節假日湧向遊覽區,對地面的踐踏破壞了植被。飲食服務行業的汙水排放,各種垃圾廢品的拋擲,造成各種汙染。現代化交通工具排放出大量有害廢氣等,導致旅遊環境的惡化。另外,不恰當地在旅遊區或其外圍進行開發建設,特別是發展工業,使旅遊環境質量下降,嚴重時還會破壞文物古蹟,如酸雨對石雕(主要是大理石和石灰岩的雕刻)和銅鑄品的腐蝕。因此要對旅遊環境採取保護措施,如制定遊覽規則和路線,限制進入遊覽區的人數,進行文明道德宣傳,把排放汙染物的工廠設定在遊覽區的下風、下水方向,要求在遊覽區上風、上水方向的工廠加強廢棄物的治理,或把工廠遷往他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