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671999949742

    本來是想從政治、經濟、軍事各方面論證的,結果落到最後只有一句——唐王朝盛衰起伏到滅亡在於皇權缺乏制約。

    唐王朝的滅亡,是標準的歷史週期律模型,各種社會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一點點誘因就會成燎原之勢,然後惡性迴圈,直到滅亡。

    這一切歸根結底還是中央集權君主專制社會先天的缺陷,皇帝對國家發展影響太過決定性,成也皇帝、敗也皇帝。

    有了好的君主,國家就能發展,一定程度上緩解各種社會矛盾,走出低谷實現中興,至少能夠維持局面不會惡化;與之相反,遇到一個無能昏庸的君主,國家就會問題叢生,社會矛盾積累速度加劇,甚至誘發突發的人為災難。

    唐王朝由盛轉衰再走向滅亡並非一日完成,從安史之亂終結開元盛世到唐王朝滅亡,前後持續了近一百五十年,安史之亂剛好把唐王朝攔腰截斷。

    而唐王朝後一百五十年,並非一路向下,中間還有幾起幾落。包括唐代宗時期內撫藩鎮、外御吐蕃,唐憲宗元和中興,唐武宗、宣宗的會昌中興和大中之治,幾次小高潮甚至讓人感覺唐王朝復興有望,能夠千年萬年的延續下去。

    但這些小高潮,前提都是碰到了好皇帝,而且大多用了好宰相來輔助,李泌、李吉甫、裴度、李德裕,都是歷史上數得上的傑出政治家和戰略家。

    這並不是偶然,如果皇帝想好好治理國家,就一定能找到有本事的臣子。

    與之相反,皇帝要是不想好好治理國家,哪怕有比以上諸人更優秀的政治家,也會淪為路人,在歷史上留不下絲毫的痕跡。人以群分物以類聚,皇帝愛享受,就會任用能讓自己舒服的臣子,遠離那些說話不中聽、讓自己勞心勞力的。

    李隆基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前期勵精圖治,就有姚崇、宋璟輔助,後期怠政沉迷享受,就只剩下李林甫、楊國忠了。

    晚唐直到唐武宗、唐宣宗時期,局面都能夠維持,甚至有向好趨勢。但唐懿宗之後,先後有龐勳兵變,裘甫、王仙芝、黃巢起義,本來都是小問題,但皇帝不想好,文官體系行政執行能力又已經大幅度下降,無明君、無名相、無名將,問題無法在萌芽狀態解決,變得越來越嚴重,直至王朝滅亡。

    皇位繼承人問題,唐王朝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好皇帝壞皇帝全憑運氣

    皇帝要從姓李的人當中挑選,甚至會限定在前一個皇帝的直系血親範圍之內,這就限定了皇帝水平的上限。當然,這是君主世襲制王朝的通病,往往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可以說,唐王朝中後期有憲宗、武宗、宣宗這些平均水平以上的皇帝已經是超水平發揮了,沒他們幾個,大唐帝國早就完蛋了。

    如果皇位繼承人能夠得到充分鍛鍊,並能夠有一批多年培植的施政班底,那麼唐王朝好多問題都將不會發生。但正因為皇權過大,皇帝怎能讓旁人分自己的權力?哪怕是自己的親兒子也不行。

    於是,唐王朝皇帝水平波動極大,好皇帝、爛皇帝往往交替出現。

    唐代宗之後的唐德宗付出慘重代價交了學費,才維持建中二十年穩定;唐憲宗之後穆宗、敬宗根本就沒想好,讓宦官勢力根深蒂固,文官陷入黨爭;唐宣宗之後的唐懿宗更是唐王朝最差的一個皇帝,說大唐亡於唐懿宗之手毫不為過。

    別把選錯皇位繼承人的鍋讓宦官背,雖然唐懿宗是他們選的,但唐武宗、唐宣宗也是宦官選的,總體衡量,宦官們選的皇帝大多數還算不錯。

    而且之所以宦官有機會選擇皇位繼承人,責任還是在前任皇帝,誰讓你在位時候不立太子?誰讓你在位時候不給兒子們鍛鍊的機會?誰讓你在位時候不讓兒子培植班底?你是一閉眼一蹬腿就死了,留下毫無經驗、毫無幫助的幾個兒子,結果就是掌握禁軍的宦官挑一個他們認為好控制的繼位,再順便殺掉其他有資格繼位的皇子、親王。

    這種情況不是一次兩次了,為什麼每個唐朝皇帝還是如此鍥而不捨?

    原因還是皇權過大,毫無制約,每個人都捨不得分潤權力給兒子,更不會給大臣了。

    越看唐代中後期的皇帝,越覺得李世民偉大。

    李治是個唐王朝的大罪人,但李治矇蔽了多少人?連長孫無忌那條老狐狸都沒幹過李治,武則天在李治在世的時候也沒敢邁出那一步。

    李世民培養李治下了很大功夫,立為太子之後多年一直輔政,李世民離開長安李治就是太子監國。軍中大將李績一直未受重用,就是要留給李治的,李治當太子之前是晉王、遙領幷州大都督之位,李績是幷州大都督府長史,是李治名義上的副手,有先天的聯絡;長孫無忌雖然一直勤勉忠誠,又是李治的親舅舅,李世民也用李恪來敲打,讓長孫無忌堅定輔佐李治。一文一武,李治的輔政班底李世民早就給準備好了。

    李治作為皇位繼承人所得到的鍛鍊和支援,比任何一個唐朝皇帝都要多。

    李治之所以要幹掉長孫無忌,就是長孫無忌一直在給自己這個皇帝立規矩。這與所謂的關隴軍事貴族集團無關,就是皇權和相權的爭鬥,長孫無忌先天弱勢,更不會想到李治會下狠手。

    本來以李治的懦弱本性,也不敢幹出傷害自己親舅舅的大事,但有了武則天這個幾千年才出來一個的妖孽,不可能也變成可能,之後唐王朝皇權實至名歸,再無制約,貞觀朝君臣相和、共同協商的政治風氣從此蕩然無存。

    李治時期,武則天一直在和李治爭奪權力,李治的繼承人都以肉體被消滅告終,唐王朝再無培養皇位繼承人的傳統。之後即使被立為太子,也是老老實實不敢多說多做,不敢結交大臣,稍一失誤就是被廢被賜死,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這種情況就造成了唐王朝的皇位繼承人一代不如一代,甚至還不如宦官隨機選擇的好。從這方面來看,李治還算是對得起李世民的培養,至少永徽之治六年還可以算是貞觀盛世的延續。要是每個唐朝皇帝都能保證五六年好好幹,唐王朝也不至於如此。後期很多皇帝剛剛繼位就開始胡作非為,唐穆宗老爹剛死一個月就去看戲、踢球、打獵,沒人管得了。

    李世民恨魏徵這張臭嘴,多次要殺了這個鄉巴佬,但魏徵不但沒被殺掉,反而官位越做越高,後期作用甚至在房玄齡、長孫無忌之上。貞觀朝名相輩出,名將輩出、名臣輩出,沒有識人用人之明,沒有從諫如流的大度,沒有過人的政治智慧和戰略眼光,這些文臣武將哪裡會迸發如此光芒?

    可以說,李世民的貞觀之治,是李世民主動放棄了皇帝的一些權力,並分享給了手下重臣,調動臣子發揮了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既是智慧,也是自信和勇氣,天可汗不是平白能當上的。

    而後世的帝王,一代比一代攬權,一邊緬懷貞觀盛世,一邊懷疑武將要造反、懷疑文官要架空自己、懷疑兒子要搶班奪權,內心深處就是對自己的不自信。

    晚唐武宗並非是什麼出類拔萃的天才人物,但最大的好處就是對李德裕充分信任,又能成為李德裕的堅強後盾,這才有了會昌中興。此人性格特點簡單說有點大大咧咧,比較豪放,反而是這樣的人物才能成為一代中興之主。

    另一個例子唐宣宗,雖然號稱“小太宗”,但和李世民截然相反,他就像後世的朱元璋,勤政、儉樸、愛民、細緻,但不信任任何一個大臣,放著李德裕不用,卻用了白敏中這樣忘恩負義的小人、令狐綯這樣唯唯諾諾的宰相,靠皇帝自己一個人實現了大中之治。當大臣勸他立太子的時候,他竟然說立了太子我不就成了閒人了麼?貪戀權力至此,哪裡有太宗一點風采。結果也是如此,唐宣宗死前本來要立三子繼位,但人一死,宦官立刻改立唐宣宗長子繼位,也就是唐懿宗,之後人亡政息,唐王朝也就不行了。

    說到李世民,經常有蒼蠅嗡嗡嗡說李世民篡改史書,尤其拿玄武門之變說事兒。但翻看唐朝歷史,二十個皇帝上位將近一半有死人流血,哪個記錄的有玄武門之變那麼詳細?連李世民親手射殺李建成、射傷李元吉都能寫在史書當中,“太宗乃射之,建成應弦而斃,元吉中流矢而走”(《舊唐書》),還能修改美化到什麼程度?這也是一種自信,所作所為任你後人評論,明明白白,李世民就是李世民。

    總之,中國古代王朝不管是漢唐也好,宋元明清也好,都逃不過皇權缺乏制約這一根本問題。有些王朝在皇權、相權爭鬥的過程中,甚至忽略了外部的世界,讓外敵撿了便宜。在君主專制的古代王朝制度下,該問題無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外客戶第一次參觀工廠,該如何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