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下雨不九

    胡惟庸案,自明朝到當今一直眾說紛紜,很多人認為這是一樁徹頭徹尾的冤假錯案。如今,多數學者公認,羅織胡惟庸謀反的罪名,只是朱元璋消除權力威脅的一個藉口,目的在於解決君權與相權的矛盾

    研究朱元璋的權威專家陳梧桐卻有不同的看法:“就整個案件來說,是真真假假,有真有假。”

    胡惟庸不僅在經濟上貪汙受賄,而且在政治上拉幫結派,打擊異己,飛揚跋扈,擅專黜陟,侵犯皇權,最後發展到策劃謀反,他的被殺是罪有應得,咎由自取

    但胡惟庸案發生後,朱元璋藉機搞擴大化,“餘黨皆連坐”,被株連的“餘黨”有的是冤死鬼。此後,朱元璋將罪名頻頻升級,打擊一部分恃功驕橫、飛揚跋扈的功臣,就純粹是冤假錯案了

    胡惟庸案是皇權與相權相爭的產物,是朱元璋利用胡惟庸這顆棋子,成功地將皇權、相權集於一身。

    朱元璋借胡黨案廢除丞相之職,分相權於六部,將皇權推至巔峰之舉,決定了明清兩朝政治大格局的,當是非朱元璋莫屬。

    胡惟庸之所以不得不死,這其中還有朱元璋為自己身後佈局,如同他開國就殺功臣同理,他可不想讓他的後代,面對一群強悍的大臣難以駕馭。

    胡惟庸升遷

    胡惟庸,安徽定遠人。他的升遷外因得益於楊憲被朱元璋早早的殺掉了。內因當然是胡惟庸自己努力高攀,比如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李善長的侄兒,重金賄賂李善長等。

    其實,更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朱元璋是一個雄主,喜歡用吏才,所謂吏才就是讀書未必多,但辦事很精幹,沒有什麼儒家教化的束縛,也就不會整天糾纏於儒家的“以道事君”的套路來約束皇帝。基本上以皇帝是非觀判斷是非,也就是說比較好用。

    楊憲就是個很好用的吏才,雖然劉基說他“無相器”,卻也還是承認他“有相才”。所謂“無相器”就是沒有度量,人際關係處理不好。所以也就稀裡糊塗的被朱元璋殺了。

    朱元璋殺了楊憲,但用人的套路沒變。

    自楊憲誅,帝以惟庸為才,寵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意,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已者,輒匿不以聞。《明史》

    從中可以得出結論,胡惟庸是個有才幹,有能力的人。可是翻閱所有的史料,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說胡惟庸壞話多,好話卻極少。絕大多數都是說:此人有才無德。

    胡惟庸的無德表現在哪些地方呢?

    《明史·胡惟庸傳》中說:“(胡惟庸)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內外諸司上封事,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

    1.“忮刻”,器量小且陰險。屬於恐怖人物。

    2.獨斷專行。多年單獨擔任丞相,對大臣的生殺廢黜大事,胡惟庸有的根本不向朱元璋彙報,自己就決定了。

    3.內外各部門的奏章,他都要先看,凡是對自己不利的,就扣留下來,不讓朱元璋看。

    丞相是什麼?

    皇帝是國家元首,象徵此國家之統一;丞相(宰相)是政府的領袖,負政治上的一切實際的責任。

    從秦時起,丞相就是國家最高行政長官。對皇帝不正確的旨意,有拒不執行權。

    胡惟庸是丞相,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他面對堆積如山的國政,每天還要早請示,晚彙報,那就是失職。

    如此,就產生了矛盾。

    如果,事事請示彙報叫失職,但是,獨斷專行叫僭越。

    僭越了皇權,侵犯了皇權。那麼皇帝就留不得你!

    胡惟庸謀反案

    胡惟庸權勢遮天,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他老家的井裡忽然生長出一根石筍,又有人說他家的祖墳晚上火光照天,胡惟庸以為這是祥瑞徵兆,預示他要做天子了,就有了反叛的意向。

    這時,發生了一件大事,他的兒子出事了。他的兒子在飈馬車的時候,從車上摔下來,死了。胡惟庸惱怒之下,也不交給有關部門查勘,直接把馬伕給殺死了。

    朱元璋聽說後,非常生氣,叫胡惟庸殺人償命。胡惟庸提出,向車伕家屬賠償了結此事。朱元璋不幹,堅持要他“償其死”。

    按《明史》說,胡惟庸因兒子殺人事洩,他想花幾個銀子擺平這事。但朱元璋不同意,一定要以命抵命,胡惟庸害怕了,於是糾集幾個和他一樣恐懼皇帝的侯爺一起謀反。

    再有就是胡惟庸朝殘私養甲士、亡命徒為死士,和前朝殘元勢力示好,欲與之裡應外合向朱元璋發難。也就是說胡惟庸私養死士欲弒君,勾結前朝殘元勢力推翻明朝。

    就在朱元璋興致勃勃地前往胡府時,太監雲奇不惜驚駕冒死罪阻擋皇上。皇上見雲奇寧死攔駕,便登上城牆一看,果然胡府裡的複壁中藏有甲士。

    說來這些事都很蹊蹺,胡惟庸身為丞相,卻不知謀反乃死罪,居然如此大張旗鼓,明目張膽地約這個造反,與那個同謀。而且更傻的是把甲士藏在沒有房頂的複壁中,誰上城牆都能看到胡惟庸準備弒君。

    胡惟庸案的真假

    由於輯錄案犯供狀《昭示奸黨錄》佚失不存,又時過境遷史實的真相已被淹沒。於是,出現了歧疑迭出,真假混淆令人莫衷一是。

    胡惟庸獨專省事,在經濟上貪汙受賄,政治上拉幫結派打擊異己。飛揚跋扈,擅專黜陟,藏匿於已不利的奏章等,是真。洪武13年,朱元璋宣佈胡惟庸諸多罪狀中,就有“謀危社稷”四個字。

    如此侵犯皇權,謀不謀反也是大逆不道。“謀危社稷”就是謀反,屬十惡不赦罪之首。被殺純屬咎由自取,罪有應得。

    隨著朱元璋逐漸坐穩了龍椅,便開始思謀改革國家機構,以便擴張皇權,強化專制集權“躬覽庶政”。朱元璋就在胡惟庸案上,藉機大做文章,搞擴大化逐步升級。

    由於與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開國功臣,有特殊貢獻和地位,勢必形成相權、將權分割皇權的現象。這對於朱元璋來說是無法容忍的。

    於是,朱元璋抓住一些大臣的違法事件,大規模誅殺勳貴子弟。採用捕風捉影的手段,將胡惟庸罪名升級為私通日本,又先後將一批批心懷怨望、驕橫跋扈,可能對皇權構成威脅的文武官員,都牽連進來處死。

    用以打擊恃功驕橫的功臣,製造了許多冤假錯案也是真。當然,開國功臣們並非沒有問題。不少人居功自傲,凌暴鄉里,地方官奈何不得他們,也是不爭的事實。

    最後

    胡惟庸案“假作真來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如果胡惟庸人品太差,那麼朱元璋大可以殺他一人,或一個家族既可。然,現實卻是朱元璋時發動這一案件有深遠的謀劃。

    胡惟庸案起初是擅權專斷。可經過十幾年的胡案追察中,胡惟庸的罪行越加越多,同黨也牽連的越來越多,先後誅殺了3萬多人。為了坐實胡惟庸等人的罪狀,朱元璋還特意命人將刑迅逼供的口供集為《昭示奸黨三錄》公示於眾。

    而朱元璋殺功臣宿將是從開國就有的,到胡惟庸案時不過是達到高潮而已;朱元璋想廢相也是很早就產生了,他曾說“委任權臣上下矇蔽”正是元朝滅亡的原因。

    朱元璋也正是自認為看透了元朝失天下的癥結,所以早就處心積慮地想廢掉丞相。恰逢胡惟庸案的好時機,朱元璋將早已籌劃成熟的計劃予以實施。

    明初的丞相,擅權不行,尸位素餐不行,放權死,抓權死。李善長小心謹慎不行,徐達經常領兵在外不行,汪廣洋只知道飲酒吟詩死,胡惟庸使皇權旁落了也得死。

    殺胡惟庸有三大好處

    1.廢除丞相,皇權得到鞏固。

    2.將功臣宿將一網打盡,為後世之君掃除障礙。

    3.沒收橫財,充實國庫。

    胡惟庸有這麼多妙用,那他就只剩下死路一條了。

    總之,胡惟庸案總體來說是假中有真真有假,真假混淆。而今天我們要分辨的是案件對後世的作用和影響,做出正確的評價。既要看到朱元璋清除部分驕橫跋扈功臣有安定社會,發展經濟的積極作用,又要看到他濫殺功臣造成的政治恐怖,人人自危的消極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神之墓地怎麼無限地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