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菜鳥行走江湖
-
2 # 沙漠之星86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戊寅歲,湖廣省長沙府安邑十三都高家溪陳郡謝氏豫章支下汝嘉房後裔兄弟君龍、君虎、君鳳、君凰四公來川落戶四川東道重慶府合州來蘇裡三甲地名野貓溪米糧壩。根據謝氏族譜記載,整個家族有50餘口人在“湖廣填四川”移民潮中整體遷徙。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庚寅歲前後,因離河遙遠,交通不便,棄米糧壩,遷來蘇裡三甲地名四方壩,得買李君輔之業為嗣後各創。
四方壩位於川北道與川東道交界之處,古屬重慶府合州來蘇裡三甲管轄,今重慶市合川區古樓鎮二廟村十組(即合川區古樓場),以管家面房院子後梁子為中心、半徑500米的四周壩子。地理位置東經106度,北緯30度附近。四方壩地處嘉陵江邊,方圓十公里範圍內地勢比較平坦,氣候溼潤,熱量充足,土壤肥沃,從農業生產上講,是一片非常適宜耕作的好地方。
發源於二廟鍋廠灣的一條小河溪溝從西往東經過王楊屋基、七十二道門、二廟坎下、管家面房院子、桅墩院子、灣塘嘴、觀音溝,最後流入嘉陵江。這條河溪溝從桅墩院子起也是四川東道和北道的界河。河溪溝的北邊屬於四川省武勝縣清平鎮南溪棕灣村,南邊屬於重慶市合川區古樓鎮二廟村。這條河溪溝橫穿四方壩,是孕育湖南安化謝氏君龍君虎君鳳君凰公移民後代的母親河溪!
桅墩院子,位於二廟坎下東邊,是謝氏先祖最先落腳的地方之一。據記載,謝家第三代第四代有5位秀才和兩位監生。這在當地也是相當顯赫,重視文化和教育。謝家子弟考取合州第一名第二名生員,光宗耀祖,在大院子外朝門處立了桅杆墩,所以叫桅墩院子。該院子往東100米是陳家隴和碾子坡,是四川東道和北道的界線。從嘉慶道光年間的謝家分家協議殘片可以看出,桅墩院子仍為謝家祖宅。土改以後謝家幾乎搬出了桅墩院子,居住在其周邊區域。
七十二道門,位於桅墩院子西邊一公里的一處標準的清末院落。整個院落背靠小山丘,坐西北向東南。據說這是謝氏先祖祖居地湖南安化的方向。謝家人丁興旺,枝繁葉茂,在清中也有實力修建如此規模的宅院。整個院落是個規模宏大的圍院。正面為堂屋,兩邊為廂房,堂屋外面是一大塊地壩。最外面是朝門。這是一個清朝典型的川東民居。謝氏先祖則安葬在院落北的烏龜堡小山丘的山脊上。據傳是當時謝氏人家院子共計有七十二道門,可見規模相當龐大。因此得名七十二道門。七十二道門宅後仍有在安化出生的第二代第三代嚴氏婆與其子有聰有秀公的合葬墓,距今270多年,保留完好。
川東的民居都已一個典型的特點,院落後面或周圍都載滿了竹子。在院落旁邊都一個很大的堰塘,供村民生活用水,清洗,灌溉等使用。飲水則由那些幾乎永不枯竭的水井提供。七十二道門也不例外,三百多年來,養育了謝氏家族的兒女。
據乾隆24年編修的謝氏族譜記載,謝氏一家就有5位秀才,2位監生。可見謝氏家族在當時是相當輝煌。但秀才中主要是第三代和第四代,都是四川東道重慶府合州來蘇裡三甲地名四方壩土地生長人氏,而非湖南安化出生。他們是:
謝有餘,子聖公長子,生於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甲午歲。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歲,歲考學院陳相樞取入重慶合州第二名生員,上題可使治其賦也,是為庠生。
謝有詞,子聖公次子,生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戊戌歲。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丁丑歲,歲考學院史謨治取入重慶合州第一名生員,是為廩生。
謝有恩,子定公次子,生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已亥歲六月廿五日辰時。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歲,奉旨捐入國子監太學生吏部候選,是為監生。
謝三桂,有聰公長子,號月中,生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戊子歲九月十三日戌時。清雍正十一年(1728年)癸丑歲考取合州第二名生員,是為廩生。
謝三椿,有聰公次子,號德中,生於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壬辰歲五月初四日。乾隆二年(1737年)丁巳歲考提督學院陳相樞取入合州第二名生員,首題可使治其賦也,次題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也,與叔父有餘同榜,是為庠生;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壬辰歲五月初四日滿六旬大壽,定遠知縣王明德寫賀詞,堂叔有詞也祝贈詞。
謝三鳳,有秀公三子,號世賢,生於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己亥歲四月十六日午時。三鳳公是私塾老師,是為儒生(秀才);分別於乾隆十三年(1748年)戊辰歲、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戊寅歲兩次歸楚朝祖,並在第二次回鄉祭祖時重立思興公等祖公的墓碑。接著於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中元節召集族人,訂立家規,重修族譜,制定派行。三鳳公兩次回湖南安化祭祖,有生之年完成了景貴公墨譜。
三鍾,有秀公四子,號世祿,生於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辛丑歲六月初四日酉時生。是為監生。
老譜有一些關於他們的記載,但大多殘缺不全。在乾隆24年以後,因為家裡的譜書沒有更新,另外家族人口龐大,向周邊地區不斷遷徙,對於後面的文化教育沒有收集記載。但整個家族已經圍繞四方壩,南北延伸25公里,東西20公里的範圍之內。另外重慶主城區巴縣九龍坡區也有相當家族成員居住。
謝氏家族直到清末,謝瑞庭公考取功名,威名遠揚。瑞庭,君虎公後裔,國忠公次子,號家修,生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乙酉歲二月初八日戌時,系四川東道重慶府定遠縣恩永裡四甲宋家隴生長人氏。宣統三年,瑞庭公赴京師留學;京師大學堂畢業後置身法界,服務江浙,後移居自貢開設律師事務所。人稱謝老爺。葬七十二道門宅後。
桅墩院子和七十二道門,伴隨允祥公後裔自安化入川以來成長了300多年。如今隨著工業化的程序和城市化的發展,家族成員也逐漸進城。這改變了幾百年來先祖一直延續的農耕模式,留下的是永久的記憶和那記錄謝家子孫一代一代繁衍的祖山,還有那不變的名稱-桅墩院子和七十二道門。
回覆列表
貴州省桐梓縣,也有一條險峻的道路——七十二道拐。
七十二道拐位於桐梓縣大河鎮七二村,是210國道在桐梓境內的一段,因連續有72個彎道而得名。七十二道拐從山腳到山頂約有7公里,在高速公路修建前,是川黔公路的“咽喉”。
這條山區公路雖然里程不長,但對過去的車輛而言卻很“漫長”。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這條路還是沙石路面,坑窪不平、坡陡彎急,車輛行駛緩慢,打滑側翻時有發生。加之海拔高差大,冬天極易出現冰雪凝凍天氣,曾經連續堵車一個星期。
曾經七二村的部分村民由於法律意識淡薄,動起了歪腦筋。要過“七二村”,留下“推車錢”。往來的車輛除了要克服惡劣的自然條件,還要過人為禍患這一關。“下雨天下雪天,大車小車打滑,司機請我們幫忙,我們就把車弄翻,要他們出高價才幫助施救,實際上是幫倒忙
為徹底扭轉村民思想,自2007年開始,七二村不間斷地進行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組織宣講隊開“院壩會”,宣講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發放張貼宣傳資料,隨時警醒。“對於沒能參會的群眾,我們專門組織‘補課’。”七二村黨支部書記趙雲介紹。
思想觀念一轉變,脫貧致富有了期盼。近年來,勤勞致富的家風、村風愈發濃厚。現在的七二村,成了法治教育示範村,曾獲得全國民主法治教育先進單位的稱號。
同時,當地政府加大了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過去坑坑窪窪的七十二道拐被擴寬了,砂石路面鋪上了柏油,變得更加通暢。道路通暢後,從重慶過來避暑的遊客源源不斷,給七二村帶來了人氣、財氣。
針對近年來重慶避暑群體,當地政府大力發展“避暑經濟”。透過退耕還林,昔日的荒山變綠了。如今,村裡建起了4個文化廣場,當地政府還出資為村民改造房屋外觀,村容村貌得到極大改善。
除了鄉村旅遊,當地村民還抱團搞運輸,全村有載重25噸以上的大貨車約60輛,獼猴桃、肉兔等產業帶動了68戶貧困戶增收。2017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000元左右。昔日的“問題村”、貧困村已變成文明、宜居的示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