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男神也是神

    其實許攸看似是官渡之戰的勝敗之關鍵,但如果沒有許攸,曹操也有很大的機率能打贏袁紹。其一,曹操知人善任,足智多謀。而袁紹則優柔寡斷,剛愎自用。其二,曹操手底下有能征善戰之將,如典韋許褚,夏侯惇夏侯淵,更有荀彧,賈詡,郭嘉等一流謀士。雖然袁紹手底下也有能人,將如張郃高覽(此時顏良文丑已死)。文有郭圖,逢紀,審配,許攸,田豐等,但袁紹手下多有不合,沒有連同抗敵之意,以至於許攸投靠曹操以求自保。其三,袁紹的文臣武將相互排擠,相互陷害。而袁紹不能治下最後立幼不立長導致內亂。這樣的內憂外患想不敗都難。還有戰前荀彧對曹操說的“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這裡我搜集了歷史記載的句子。“紹有十敗,公有十勝,紹雖兵強,無能為也。紹繁禮多儀,公體任自然,此道勝一也。紹以逆動,公奉順以率天下,此義勝二也。漢末政失於寬,紹以寬濟寬,故不懾,公糾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勝三也。紹外寬內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親戚子弟,公外易簡而內機明,用人無疑,唯才所宜,不間遠近,此度勝四也。紹多謀少決,失在後事,公策得輒行,應變無窮,此謀勝五也。紹因累世之資,高議揖讓以收名譽,士之好言飾外者多歸之,公以至心待人,推誠而行,不為虛美,以儉率下,與有功者無所吝,士之忠正遠見而有實者皆願為用,此德勝六也。紹見人飢寒,恤念之形於顏色,其所不見,慮或不及也,所謂婦人之仁耳,公於目前小事,時有所忽,至於大事,與四海接,恩之所加,皆過其望,雖所不見,慮之所周,無不濟也,此仁勝七也。紹大臣爭權,讒言惑亂,公御下以道,浸潤不行,此明勝八也。紹是非不可知,公所是進之以禮,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勝九也。紹好為虛勢,不知兵要,公以少克眾,用兵如神,軍人恃之,敵人畏之,此武勝十也。公有此十勝,於以敗紹無難矣。最後我想說一句,袁紹也是有可能打敗曹操的,畢竟在古代,兵多才是資本。

  • 2 # 老帥看戲

    三國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熟讀三國的朋友都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取得關鍵性的勝利,這場以少勝多的戰事成為後人整天稱讚的佳話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是處於極其不利的位置的,條件也是非常的嚴峻,在兵力數量上是遠遠不及袁紹的,僅為袁紹的1/5,眾將士的實力也及不上袁紹,此時袁紹軍中有顏良,文丑等大將坐鎮軍中,袁紹軍隊是妥妥的安心。而曹操手下能放得上臺面的將士並不多,徐晃,曹仁,等人算是曹操最為得力的部將了,可是和袁紹的顏良文丑等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武藝上是徐晃等人是遠遠不及顏良文丑的。

    在軍事儲備上也比不上袁紹的地大物博,糧食充沛。當時,曹操和袁紹對戰了幾個月,糧食已經十分的匱乏,曹操的軍隊也被袁紹團團包圍,攻下曹操只是時間的問題了。所以袁紹並沒有十分的謹慎,而此時的曹操是焦頭爛額的,苦惱不已,完全想不出辦法來對抗袁紹。

    而袁紹軍營中的謀士許攸,為袁紹出謀劃策,謀算利益。許攸也不是等閒之輩,在袁紹的謀士中,也算是智慧很高的人,他的計謀雖然不及諸葛孔明,但是對付曹操等人還是能周旋很久的。

    恰好此時,許攸抓到曹操派來的一個信使,得知曹操的糧食告急,準備增援糧食,許攸覺得是個大好時機,於是想袁紹進言,建議袁紹派重兵把守烏巢,以防曹操偷襲烏巢,截了曹操的糧,就算不開戰,餓都能是對方計程車氣低落,然後就能一舉進攻取得完全的勝利。可能天意都不幫許攸,他抓住的信使恰恰是自己的親戚,使得袁紹十分多疑,擔心許攸和曹操私下有來往,收曹操的錢財,為曹操做奸細。畢竟許攸和曹操幼時是好夥伴,還對許攸發了火。許攸一氣之下,連夜投奔了曹操。

    曹操在半夜一聽到許攸來投靠自己,連忙衝出去迎接許攸,連頭髮沒來得及梳理,甚至連鞋子都沒有穿上,就跑出去了。由此可以看出兩個情況;一個是許攸真的是有用之才,曹操才會如此高興。另外一個是曹操當時真的是無計可施,寢食難安,一聽到許攸來投靠,就好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能不激動嗎?所以曹操有如此動作,也不足為怪了。

    許攸在曹魏受到曹操的禮遇,許攸知道袁紹的軟肋所在,就建議曹操攻打袁紹的烏巢,烏巢是袁紹的糧草所在地,但是兵力防守上卻有很多漏洞的,而當時的鎮守的首領淳于瓊酒鬼一個,整天酗酒,容易誤事。但是許攸是有警告過袁紹的,但是袁紹不聽,自以為自己兵多將廣,曹操不敢來偷襲的。但是到後來曹操的軍隊將烏巢燒得個火通天,袁紹這才垂首頓足,後悔不已,也是這一戰,扭轉了整個局面,曹操反敗為勝。終於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

    那麼我們來假設一下,如果許攸沒有投靠曹操,曹操還能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嗎?我個人認為還是會的,因為當時袁紹根本不聽許攸的建議,將鎮守烏巢的重任交給淳于瓊,當時許攸還是在獄中冒死進言的,即使許攸有回天之力,袁紹剛愎自用,不聽規勸,那也是白搭的。

    其實看似許攸是決定官渡之戰勝敗的關鍵,但袁紹與曹操之間,袁紹必敗幾乎就是必然,這一點在開戰前,曹操和袁紹麾下的謀士都是一致觀點,所以即便沒有許攸,袁紹內部也會出現其他的內部矛盾,最終導致失敗

  • 3 # 此李小龍非彼李小龍

    說到曹操的前期吧還真的是有點點讓人覺得十分的尷尬啊,因為真的是勢單力薄啊。

    那會本來是要去和袁紹拼命的,一看就是有去無回的戰役,但是最後卻因為一個人的出現戰局發生扭轉,那就是許攸這個人。

    有的人就不明白了,為什麼許攸剛好出現了袁紹大軍就崩潰了呢?如果許攸當時不出現,那麼曹操會敗的很慘嗎?

    我們都知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而且最終都是發起方失敗,防守方戰勝的。

    我們也都知道官渡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那為什麼曹操能打嬴這場戰役呢?到底什麼是關鍵呢?

    首先戰爭不光是將領之間的戰爭,還是謀士之間的戰爭,還是士兵之間的戰爭,尤其是錢糧之間的戰爭。

    我們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還有所謂的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之說。

    當時雙方在部隊的人數上來比,確實是袁紹勝出一籌。

    按史書記載,袁紹率領有十幾萬部隊征討曹操,而曹操只有一萬多部隊。

    但是個人覺得曹操的部隊不應該這麼少人,當時曹操處於劣勢,事實也確實如此,所以曹操的很多手下建議投降。

    甚至當時曹操手下還有一些人與袁紹方面有書信來往,曹操管轄的很多郡縣也都投靠了袁紹。

    官渡之戰剛打之前,就對曹操十分的不利。而官渡之戰持續到一定時間,曹操雖然在戰場上有小利,但是他面臨著最大的問題,那就是糧草短缺。

    而這個問題對於袁紹來說,根本不成問題,袁軍不光有部隊數量的優勢,還有糧草上面的優勢。

    其實就從地盤上來說,袁紹有四州,曹操也差不多有四州,但是曹操是經過和劉備,袁術,呂布之間的爭奪,才拿下的地盤。

    而袁紹就相對輕鬆,只是消滅了公孫瓚,再加上中原地帶受到黃巾起義的影響比較大,所以袁紹方面就是人多,糧多。

    曹操打著打著,就有點吃不消了,就給荀彧寫信說想撤軍回許昌。

    荀彧跟他說,一旦撤回去,那就大勢已去了。

    這時候,我們的關鍵人物就上場了,那就是許攸。

    許攸本來建議袁紹直接偷襲許都,袁紹沒同意。

    再加上許攸在鄴城的親人犯了罪,被審配給收押了,許攸一氣之下,就來投奔曹操了。

    許攸的作用很大,因為他告訴了曹操袁軍的糧草在烏巢,而且烏巢的軍事守備情況如何如何,曹操就親率五千大軍直搗烏巢。

    最後曹操才分兵奇襲,烏巢的糧草被燒,而袁軍人數眾多。

    糧草一失,立馬就缺糧崩潰了,所以轉眼間曹操就贏得了勝利。

    綜上所述,當時許攸不出現,曹操肯定也不會那麼篤定的去奇襲烏巢,而最終一把火扭轉整個戰局。

    那後面兵敗的可能性就出現了,而且機率還蠻大。因為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有句古語“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就是這個道理。

    但歷史沒有假設,歷史也就是這麼神奇,那個特定的場合,一些偶然的因素促成了許攸的出場,也給曹軍帶來了勝利的曙光。

    官渡之戰結束後,看著戰場上的一切,許攸的心裡感覺不錯。但倘若其知道自己最終的人生命運時,不知還是否會來投奔自己的老同學阿瞞?

    但話說回來,其最終的結局跟他的性格有很大關係,這個恐怕怨不到別人身上~

  • 4 # 老松探索

    這個也不一定,戰爭當中有很大的變數,也可能透過其他方法打敗袁紹。同樣官渡之戰以後,袁紹實力還是相當強的,並沒有被曹操滅掉。最後是袁紹的兒子們內訌,給了曹操機會才滅了袁紹集團。沒有許攸送信,可能雙方筋疲力竭,各自罷兵。曹操有漢獻帝還是很有號召力的。所以曹操就算兵敗了,各方勢力會繼續混戰。曹操還可以東山再起。

  • 5 # 天生麗質w

    沒有許攸送信,可能雙方筋疲力竭,各自罷兵。曹操有漢獻帝還是很有號召力的。所以曹操就算兵敗了,各方勢力會繼續混戰。曹操還可以東山再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莊紹光的科舉經歷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