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唯愛腦力汁

    資金匱乏,市場狹小是導致香港電影沒落和蕭條的主因素。同樣,臺灣影視也一同沒落了。文化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軟實力體現,以經濟作為基礎,就說我們常說的硬實力,比如GDP,貿易總額等。以前大陸經濟弱,所以文化輸出弱,相反港臺經濟實力強,文化也就繁榮。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電視螢幕是港臺天下,如今今非昔比,港臺影視早已是昨日黃花,落水的花瓣。國家就像個體,有錢就是爹。這就好比富人和名人一舉一動都有人關注,可誰去主動關注窮人,效仿窮人呢?中國弱的時侯大家都敬而遠之,現在是擠破頭往大陸跑,這樣可以名利雙收。

    港臺劇很難再翻身了,我們已經不在崇拜港臺,所以他們造就的神話也就戛然而止了,一個港臺時代徹底結束了。

    現在是華人的時代,中國文化要輸出了。

    我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微信的廣泛傳播。以前外華人不用微信,但現在很多人都有微信,沒辦法,要和中國做生意,要去中國找工作,在中國賺錢,這就要求外華人必須使用微信,否則很多事情無法交流和溝通。工作可以發電子郵件,如果到了中國機場,接送、打車、住宿,哪樣也離不了微信,所以不知不覺,微信就成了聯絡工具,中國文化在潛移默化中輸出了。

    隨著中國國家總體實力的增強,這種文化輸出會越來越多。像今年的《流浪地球》之所以能火,和中國的航天實力以及經濟實力有直接聯絡,如果是越南拍的,估計沒多少人看。一句話,文化輸出和你的國家實力直接成正比,一百多年來,美國文化行銷世界,靠的就是強大的美國經濟實力做後盾。韓劇南韓歌曲日本動漫能火,都和這些國家的影響力有關。中日韓都不是孬種。

    目前中國的影響力仍然有限,英語仍是世界通用語言,如果有一天外華人用漢語和我們交流,那才是真正的強大了。

  • 2 # 林中小妖山下小道

    大家好,我是娛樂瞭望者

    瞭望娛樂圈,越聊越快樂!

    說到香港電影越來越落寞,就不得不說說香港的那些電影和那些香港演員。

    80、90年代到千禧年,香港電影出過很多經典影片,也湧現出一大批影視藝人,當時的香港電影幾乎佔據了整個大陸市場,早期的電視劇【上海灘】,一進入中國市場即引發全國追劇熱潮,當時的中國剛改革開放,成熟的香港娛樂圈進入中國可以說是在內地丟下了一枚“重磅炸彈”,後來周星馳與吳孟達主演的無厘頭喜劇系列【喜劇之王】【大話西遊】【唐伯虎點秋香】等,周潤發主演的“賭神系列”,鄭伊健、陳小春等主演的“古惑仔”系列,曾志偉、吳君如等主演的香港喜劇片等陸續進入內地市場,一個個耳熟能詳的香港電影藝人在內地也家喻戶曉,即使到現在,這些香港藝人仍活躍在熒屏,可以說在當時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出版的香港電影經典的數不勝數。

    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國內地市場越來越多元化,西方和內地的的電影漸漸佔領了市場,同時,香港的演藝藝人很多也漸漸淡出娛樂圈,而新一代的年輕香港影片藝人們還未能扛起香港電影這面大旗,香港的電影投資方也將視線逐漸轉向內地,由於創新題才的缺乏和香港影視藝人出現新老交替的時段,也使得香港電影逐漸走向落漠。

    未來,當香港的年輕影視藝人們從老一輩手中接過“香港電影”的大旗,拍出同前輩們不同題材的電影,香港電影將會迎來複興,也將迎來下一個“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屆時,也會給大家帶來全新的不一樣的香港電影。

  • 3 # 啊財生活日記

    可以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香港電影的火爆時期,槍戰片,武打片,喜劇片,殭屍片,警匪片,

    各種型別層出不迭,邵氏,無線,嘉禾,中國星,銀河等製片公司如日中天,據統計,90年代,香港電影每年的產量為200多部,好的年份甚至突破300部。電影從業者都忙得不可開交,每天都有開不完的工。像周潤發、成龍、張曼玉等大腕明星更是片約不斷,時常要在拍一個戲的間歇拍另外一個。當時,周潤發創下了一年拍片11部的紀錄,但很快就被張曼玉打破。張曼玉因為一年拍12部電影,在業內有了“張一打”的外號。童年記憶中,各種經典的影片全是港片,但是新世紀過後,港片走向了衰落,我來分析一下原因:

    區域偏小,資源耗盡

    眾所周知,香港地區面積很小,甚至不如大陸最小的一個省,30年的時間,一個地區的文化,基本已被耗盡,能拍得都拍了,觀眾能看的都看了,後續進入新世紀以來,香港創新能力逐漸下降,已經跟不上觀眾思維的進步,固守陳規,看看現在我們中意的電影,《戰狼2》《美人魚》《西遊伏魔記》《流浪地球》《捉妖記》,這種型別的電影,不管是技術,還是地區資源,香港都難以支援拍這樣型別的電影,看看港片現在的資源,不管是電影還是電視劇,場景佈局小家子氣,有限的資金,匱乏的資源,都不會讓他們在排除什麼經典作品,所以難以在重續港片輝煌

    盛極必衰,客觀發展之必然

    港片巔峰時期,跟風之氣盛然,為衰敗預埋了伏筆,港片的繁榮讓很多商人(包括一些電影從業者)把電影看作賺快錢的工具,一時間大批粗製濫造的跟風之作應運而生,嚴重敗壞了觀眾的胃口。成龍曾經舉過例子:“一個殭屍片成功,他們就拍100部殭屍片;一個英雄片成功,就拍100部英雄片。”當時很多電影開拍時連劇本都沒有,到了現場再靠導演和演員一起臨時發揮,一部電影半個月就拍完。另外,當時盛行抄襲之風,不尊重原創,這也導致王家衛養成了邊想邊拍的“習慣”來保護自己的原創劇本。到了2000年以後,香港電影市場直線下滑,到2007年時全年只有51部電影,港產片票房總額只有2.75億港元,而1982年的時候香港全年港產片總票房就已經達到4億港元。由此可見,身處巔峰之境的港片,不想著怎麼突破自己,創造另一個巔峰與經典,而是想著怎麼從中獲益,糊弄消費者,這樣的巔峰走向必然是衰落

    時代進步,觀眾意向逐漸多元化,社會發展,大陸各種型別片的導演百花齊放

    進入新世紀以來,大陸經濟發展,時代進步,不在受限於舊世紀落後思想的困擾,推陳出新,百花齊放,科技進步,為擴充套件影片類型範圍提供了技術支撐,時代前進,人們的思想也開始隨時代進步,想像天馬行空,不知不覺中就與地域狹小的香港拉開了距離,影片質量的高速提升,思維的縱向發展,不斷給觀眾提交高質量的作品,同時,觀眾的觀影質量提高,眼光也相應提高,再去看港片,發現還是老套的槍戰片,諜戰片,就會覺得相當乏味,所以,導致了港片的沒落與衰敗

  • 4 # 阿怪混電影

    與其說香港電影越來越落寞,不如說國內的影視文化陷入了一種怪圈。

    先說港片:

    從電視談,三十多年前,有風流倜儻玉樹臨風的楚香帥,有俠義熱腸略帶木訥的靖哥哥,三十多年後,以TVB為代表的港劇擁躉漸少,不復當年的盛況。

    從電影談,被所有人認可的港片黃金時代已進入末期,即便近兩年來有寥寥幾部港式製作被大家認同,卻也顯得尤為可憐。

    當然影視文化的存在一定會影射當地的人文氣息,這不過是一種客觀元素而已。還有人不斷的拿97說事兒,這點阿怪不敢苟同,《無間道》系列的巨大成功,也預示著香港作為祖國的獨特文化與內地文化的碰撞與交流。所以港片的沒落,原因不在此。

    再說內地的影視劇:

    不得不說,內地的影視劇,一直以來都是良莠不齊,有躋身聖堂的鉅作,亦有遭人詬病的糟粕。這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目前影視圈利益至上的弊病。

    漫想以前的藝人,演員,為了一部戲,所付出,所傾力,放諸現如今的影視演員,萬萬所不及。現在的作品,經常性的一個影壇老大哥,帶一個流量小鮮肉,目的在於保證票房,又想保證質量,可影片上映,更多的是一片謾罵聲。

    說著說著可能扯的有些遠了,阿怪就想表達一個意思,現在的影視從業者,無論導演,還是演員,真正沉澱下來想要做好作品的越來越少,畢竟,能露個臉就把錢掙的活兒,比打來打去受傷費勁的活兒要簡單多了!呵呵..

    回頭再看一眼問題,港片落寞?非也,只不過是曾經的港片太過輝煌,現在國內的影視劇,不分割槽域,不分平臺,都進入了一個怪圈。這也是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翻以前的老作品,看至三五遍乃至數十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藝興、薛之謙、吳亦凡、鹿晗,這4個人誰的演技最好?誰唱歌最好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