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長安道
-
2 # 默然優售
古人痴迷練道修仙,而道家常常會採用礦物質來提煉丹藥,服之以求長生不老。提煉過程中逐步提升了一些化學冶煉技術,偶然間發現和冶煉出了金子。
-
3 # Liqianye2000
馬克思說貨幣不天然是金子,但金子天然是貨幣,人類開始並沒有貨幣,只是以物易物,因為流通的原因,迫切需要有貨幣產生,經歷獸皮,貝殼,寶石,各種金屬,最後發現,金銀的屬性最適合貨幣,開採金銀所需要的成本,金銀本身的稀缺性讓人類不約而同的選擇金銀做為貨幣,中外都沒例外
-
4 # 仙奈
怎麼說呢,金子的發現應該是出於偶然,金子的化學性質穩定,簡單的說就是它不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反應,所以古代的金子大多是從河道,礦區,拾取現成的得到的。若說是從煉丹時偶然得到的,我倒是覺得可能性不大。
古人是如何知道金礦的?他們是如何提煉黃金的?
古代金礦開採的各種方法金礦的採選(1)開採金礦床的型別金礦資源主要分兩大類:一類為脈金礦,礦床大多分佈在高山地區,由內力地質作用(主要是火山作用、岩漿作用、變質作用)形成,脈金礦又稱山金礦、內生金礦;另一類為砂金礦,由山金礦露出地面後,經過長期風化剝蝕,破碎成金粒、金片、金末,又透過風、流水等的搬運作用,在流水的分選作用下聚集起來,沉積在河濱、湖濱、海岸而形成沖積型、洪積型或海濱型砂金礦床.有的山金礦風化剝蝕後,碎屑產物在原地堆積,則形成殘積型砂金礦床;如果沿斜坡堆積,則形成坡積型砂金礦床.砂金礦床又稱外生金礦,其成礦時代可以在古生代、中生代、第三紀、第四紀或現代.此外,還有一種伴生金礦,其含金量低,常常在有色金屬礦井過程中加以回收,並進行綜合利用.中國古代早就有山金、砂金之分.但山金的含義不僅指脈金礦,而且還包括殘積型、坡積型砂金礦床,意即指山上產的金.古代砂金礦床又可分為"水金"(自"水沙中"淘洗而得的砂金)和"平地掘井"開採而得的砂金.砂金礦中,與絕大多數金粒有明顯區別的大顆粒金,叫塊金,俗稱"狗頭金".狗頭金的發現,往往被認為是採金史上的大事.《天工開物·五金》中說:"千百中間有獲狗頭金一塊者,名曰金母."狗頭金絕大多數產於沖積型砂金礦中,有些產於近地表的次生富集帶中.盧本珊等先生透過對比分析,發現明代對脈金礦有新的認識:第一,史料中有關脈金的蹤跡.陝豫交界的小秦嶺金礦,其東區陡壁上現存的碑文記有:"景泰二年(1415 年)六月廿日起,開硐三百眼."可見開採規模較大.小秦嶺金礦礦田內地勢陡峻,海拔在650-2400 米之間.礦體由金礦脈及含礦蝕變糜稜巖組成,伴生有銅、鉛、銀、鎢及大量的黃鐵礦.《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這一記載乃指開採脈金礦而言.現代地質勘探表明,中國西南地區,如四川即以脈金礦床為主.雲南古代開採的砂金也來源於金沙江(古麗水)流域的山中脈金礦,清末,這裡仍在開採.西藏地區金礦有喜馬拉雅成礦帶,西藏黃金之多在棄宗弄贊時代已經聞名.明方以智《通雅》卷四十八金石條"山金為馬蹄金".清谷應泰《博物要覽》卷三馬蹄金條"出林邑山峒石中,鑿石取之,狀如馬蹄.又名馬蹄金,乃生金也."這裡所說的山金,可能指脈金礦床.第二,"伴金石"與脈金礦床的關係.關於"伴金石"的描述,文獻中多有記載.《本草綱目》卷831 引《本草拾遺》:"(陳)藏器曰:常見人取金,掘土深丈餘,至紛子石,石皆一頭黑焦,石下有金."紛子石為何石?屈大均《廣東新語》卷15 引《始興記》:"掘地丈餘,見有磊砢紛子石,石褐色,一端黑焦,是為伴金之石,必有馬蹄塊金.蓋丹砂之旁有水晶床,金之旁有紛子石."可見,紛子石即伴金石.宋寇宗奭《本草衍義》卷五:"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見伴金石,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之狀,此定見金也,其金色深赤黃."明《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見伴金石,即可見金,其石褐色,一頭如火燒黑狀.""然嶺南夷獠洞穴中,金初出如黑鐵落,深挖數丈得之黑焦石下."由上述可見,找金匠師已把伴金石作為金礦的找礦標誌.只要找到伴金石,必定可以見到金礦.第三,原生銀金礦床屬於脈金礦.這類礦床,中國至遲在隋唐就已開採.銀金礦的形成與中生代酸中性火山岩、次火山岩活動有關,在中國分佈於東部沿海地區、西南及西北地區.根據銀金礦所伴生的硫化物數量,則屬於貧硫化物金礦,也稱"新金銀礦床".據史料記載,中國從隋開皇十八年到明洪武間(約公元598-1398 年)在山東萊、登兩州開採的金礦,主要是原生銀金礦床.山東臨沂的銀金礦,唐、宋、元、明四代都在開採.(2)金礦的採選古代在金礦的開採,特別是砂金的開採中,採礦和選礦通常是連續作業的,所以史料中常將"採淘"或"淘採"二字連用.金礦經淘選之後,基本上就是金,只是顆粒細小而已.下面分兩部分簡述之.其一,砂金的淘採.中國古代選礦方法除人工手選外,一般採用重力選礦法,其中包括重砂淘洗選礦法、溜槽選礦法.重砂淘洗選礦法中,又可按使用工具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分為淘洗盤法、淘洗篩法、淘洗船法.由於砂礦是由碎屑物質組成的,選礦時往往無需經過破碎、磨細,這樣可以減少選礦工作量和降低成本.砂金的淘選也是如此.淘選的原理是利用礦物比重差(一般石英砂的比重為2.65,金的比重為19.3,鐵砂的比重為7.8 以下),在水介質中,藉助外力作用,產生不同的運動效果,使礦物按比重分層分帶,從而使礦物分離.金之所以能在河流中被淘洗出來,是因為它的比重很大.水金的淘採方法《天工開物·五金》中說:"水金.皆於江沙水中,淘沃取金."可見,水金的採掘物件是含金河沙.由於"水金"在江河溪流之中,水介質很方便,因此,淘採時採用淘洗法或溜槽法,均具備其有利條件.第四紀沖積層砂金的開採方法 宋洪諮夔《大冶賦》:"尋苗罽淘之邃,破的■壁之壅."似指沖積層所出的砂金.《天工開物·五金》:"平地掘井得者""不必深求而得",說明明代開採第四紀沖積層砂金或殘積型、坡積型砂金礦床,顯然採用了輕型工程(剝土、開槽、淺井等).古代砂金淘採方法的考察研究 據史料記載和考古發現,中國很早就掌握了重砂淘選法並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淘選法不但用來淘採自然金,而且用來回收銀、銅、鐵、錫等金屬礦砂.無論用於哪種金屬礦砂,古代的淘選方法及使用工具基本上都是相同的.明代《天工開物·五金》"淘洗鐵砂"圖中的淘砂盤和中國現代仍然使用的淘金簸箕的形制完全相同,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其二,脈金礦的採選.關於中國古代脈金礦開採的詳細情況,還有待於發掘史料並對考古資料作進一步的論證.從有關史料看,如唐白居易《賜友五首》並序之二,詩的第一句是:"披砂復鑿石,矻矻無冬春."說的是開採金銀要開鑿巖石,無論天寒天暖都要照常進行作業.宋寇宗奭《本草衍義》卷五:"顆塊金,即穴山或至百十尺."《天工開物·五金》:"金多出西南,取者穴山至十餘丈."《清一統志》:(臨沂寶山)"上有洞穴數區,產金銀礦石,元時開礦處也."《龍泉縣誌》:(銀金礦)"脈淺,無穿巖破洞之險."這些記載都說明,開採脈金礦需要鑿巖闢石,穴山破洞,進行地下工程是肯定無疑的.中國有一些地名也反映了金礦的開採方式,如黃金洞(平江、隆回)、金子洞(藏江)等地,古代都是以鑿洞採金為主.關於脈金礦的淘選,《浙江通志》引《龍泉縣誌》說:"黃銀即淡金.每得礦,不限多少,俱舂碓成粉."這是碎礦."然後以水浸入,磨成細粉,仍貯以木桶浸之.用楊梅樹皮漬攪數次,石粉浮而金粉沉,乃用金盆如洗銀法洗之."至於洗銀法,明陸容在《菽園雜記》卷十四鋪敘甚詳:".若細粘與梅砂,用尖底淘盆."明確指出回收精礦砂要用具有稜槽的淘砂盆."浮於淘池中,且淘且汰,泛揚去粗,留取其精英者.其粗礦肉,則用一木盆,如小舟然(注:即平底淘洗船).淘汰亦如前法,大率欲淘去石末."指出平底淘洗船的功用是淘去礫石."存其真礦,以桶盛貯,璀璨星星可現,是謂礦肉."上述精礦的富集,是透過重砂淘洗選礦法,清除脈石等雜質而實現的.陸容說,淘洗粉狀及細砂狀礦砂,要用稜槽淘船,以便回收精礦.淘選粗礦肉,要用平底淘船,這是由於"粗礦肉"含廢石較多,用平底淘船淘洗後便於目測及手選廢石.陸氏的記述中值得稱道的是,同一選礦流程中,古人根據不同的粒級、不同質量的礦砂分別選用稜槽淘船和平底淘船,表明明代的重砂淘洗選礦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