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柯

    吳越爭霸就不說了,直接說最後如何解決的吧。

    解決的方式比較簡單粗暴,越國滅了吳國。

    公元前482年(夫差十四年)春,吳王夫差北上與諸侯盟會於黃池,比較通俗的說就是出差了,出訪了,參加國際會議高峰論壇了。越王勾踐(就是臥薪嚐膽吃屎的那個)就趁機打了吳國,並殺了吳國太子友。吳王回國後,沒辦法呀,兵沒幾個,錢也被越王勾踐搶走了,於是就又賠禮又賠錢的和越國講和了。

    此後一直到公元前473年(夫差二十三年),越國幾乎是年年來攻打吳國,年年把吳王按在地上摩擦摩擦,就怕吳王也臥薪嚐膽人品爆發再次雄起了。一直到公元前473年(夫差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國打敗吳國。吳王夫差自殺而死,吳國算是徹底滅亡。

    春秋時期的戰爭大多數時候是君子戰,也就是以降服為主,不滅國,所以吳越才能上百年的你打我,我打你,沒完沒了。吳王夫差自殺,太子又早就死了,所以吳國才算是徹底亡國了。

    至此,吳越兩國數百年的恩怨以越國滅亡了吳國而徹底解決。

    故事有個小尾巴,雖然是題外話,但是不吐不快。俗話說得好,風水輪流轉,蒼天饒過誰。說了吳國滅國,怎麼能不說說越國被滅國的事呢?也讓吳國的死鬼們高興高興。

    話說越王勾踐滅亡了吳國後,父傳子,子傳孫,如此一百六十七年,這就到了公元前306年,越王無強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越王無強也沒計劃自己死的事呀,所以並沒說自己死了哪個兒子當越王,那個時候也沒有嚴格的長子繼承製,所以越王無強的兒子們就都爭著當新越王,越國因此分裂了。東越,閩越都是越王無強的後人所建立的國家,這一分裂,一個國家就和一個鄉鎮似的,爭霸是沒希望了。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始皇帝統一天下,吳越就成了地名,沒有了吳王越王,就變成了一家人了。

  • 2 # 李尋歡111

    【尋歡評斷】

    臥薪嚐膽,勾踐勵精圖治滅吳國。

    兔死狗烹,越國稱霸一時終覆亡。

    吳越爭霸也是春秋一段極為精彩的歷史,戲劇程度並不亞於齊楚,晉楚爭霸。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也被一些史家列為春秋五霸,包括伍子胥、孫武、專諸、要離、范蠡、西施等歷史人物光彩奪目,也有諸如“魚腸劍”、“過昭關”、“臥薪嚐膽”、“美人計”等膾炙人口的故事流傳至今。今天我們梳理下吳越爭霸。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吳侵越時所獲戰俘剌死吳王餘祭。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吳大舉攻楚前,為解除後顧之憂,又曾攻越,佔領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十五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從地緣上看吳國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解除其後方威脅;而越國欲北進中原,更必先征服吳國才能夠打通北進中原的通道,因而引起延續二十餘年的吳越戰爭。兩國相互征伐多年直至笠澤之戰後,吳、越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越已佔有絕對優勢。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再度攻吳。吳軍無力迎戰,據都城防守。越於吳都西南郊築城,謀長期圍困。吳數次遣使請和,均遭越拒絕。三年,城破,吳王夫差自殺,吳國滅亡。而越國透過此次吞併吳國國力大增盛極一時,而越王勾踐也成為了春秋最後一位霸主。吳勝越

    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越,雙方主力戰於檇李。越以死罪刑徒陣前自刎,乘吳軍注意力分散之機發動猛攻,大敗吳軍。闔閭負傷身死,夫差繼位為王。二十六年,越以水軍攻吳,戰於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越軍戰敗,主力被殲。吳軍乘勝追擊,佔領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越王勾踐率餘部5000人被圍於會稽山上。勾踐請降,吳大臣伍員建議勿許,認為“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夫差因急於北上中原爭霸,未採納伍子胥建議,以越王質吳為條件,許降撤兵(參見《夫椒之戰》條)。

    越王臥薪嚐膽

    勾踐夫婦為吳王“駕車養馬”,執役三年,贏得夫差信任,獲釋回國。勾踐為興越滅吳,“臥薪嚐膽”,發憤圖強。其在謀臣文種、范蠡輔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戰略:在內政上實行發展生產、獎勵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攬人心,鞏固團結,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在軍事上,實行精兵政策,加強訓練,嚴格紀律,以提高戰鬥力。當時弩已用於作戰。戰車、戰船均“頓於兵弩”,戰鬥勝敗關鍵又取決於最後之衝鋒。勾踐聘請精於弓弩射法的陳音教授用弩技術,包括瞄準、連續發射及掌握弩力與箭重最佳比例(拉力一石,箭重一兩)等方法,使“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聘請善於“劍戟之術”的越女教授“手戰”格鬥技術,使軍士“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越地民風是“悅兵敢死”,慣於各自為戰。為此,勾踐反對“匹夫之勇”,強調紀律性,要求作戰單位在統一號令下統一戰鬥行動,以發揮整體作戰能力。規定服從指揮者有賞,違犯者“身斬,妻子鬻”。在外交上,針對“吳王兵加於齊晉,而怨結於楚”的情況,採用“親於齊,深結於晉,陰固於楚,而厚事於吳”的方針(《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厚事於吳,即效法周文王對商紂王“文伐”之謀略,以非戰爭手段瓦解、削弱敵人。主要措施有,佯示忠誠,使吳王放鬆對越戒備,放手北上中原爭霸,縱其所欲,助長吳王愛好宮室、女色之慾望,使其大興土木,耗費國力;並行賄用間,擴大吳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破壞其團結。施行十年,使得越“荒無遺土,百姓親附”,國力復興。越軍亦成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銳部隊。

    夫差稱霸

    吳王夫差在征服越國後,即積極作北進準備。伍員再次建議“定越而後圖齊”,認為越是“腹心之病”,而“齊魯諸侯不過疥癬”之疾。吳王仍未採納。三十一年(前489年),吳先攻陳(今河南淮陽).以解除其北進時來自側翼的威脅。三十三年,吳攻魯,開啟進軍中原的大門。吳為建立北進戰略基地及打通北進軍事運輸交通線,於三十四年在長江北岸營建了規模宏大的邗城(今江蘇揚州),開鑿了由今揚州經射陽湖至淮安之邗溝,溝通江、淮水域,並進而與泗、沂、濟水聯結。三十五年,吳率魯、邾、郯等國聯軍由陸上攻齊;派大夫徐承率水軍由長江入海,向山東半島迂迴,攻齊側後。吳水軍海上作戰失利,陸上聯軍遂退回(參見吳魯邾郯攻齊之戰)。三十六年,吳再次攻齊,在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全殲齊軍精銳(參見艾陵之戰)。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率吳軍主力進至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晉及中原諸侯會盟,“欲霸中國”。此時吳之霸業達於頂點。

    越滅吳,夫差身死

    當吳王夫差在黃池與晉定公爭作盟主時,越王勾踐分兵兩路攻吳。一部兵力自海入淮,斷吳主力回援之路,掩護主力作戰;其自率主力直趨吳都,在郊區泓水殲滅迎戰之吳軍,並乘勢攻入吳都。夫差南歸,恐因國都失守士氣下降及遠端奔返造成部隊疲憊、決戰不利,派人請和。勾踐亦以吳軍主力未損,不願進行無把握的決戰,遂與吳訂和約後撤軍。四十二年,吳國發生災荒。越乘機發動進攻,與迎戰吳軍在笠澤(在今江蘇吳江一帶)隔江相峙。越軍利用夜暗,以兩翼佯渡誘使吳軍分兵,然後集中精銳,實施敵前潛渡、中間突破,並連續進攻,擴大戰果,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較早的河川進攻的成功戰例(參見笠澤之戰)。笠澤之戰後,吳、越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越已佔有絕對優勢。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再度攻吳。吳軍無力迎戰,據都城防守。越於吳都西南郊築城,謀長期圍困。吳八次遣使請和,均遭越拒絕。三年,城破,夫差自殺,吳亡(參見《越滅吳之戰》條)。勾踐率軍“北渡江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周元王封勾踐為伯。“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終於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任霸主。

    吳滅亡以後,越國也沒了對手,慢慢沉寂,最終在戰國中期銷聲匿跡。

    前306年,越王無彊北上伐齊,聽信田姓說客所誤,率領大軍調頭攻楚,不料中埋伏,兵敗身亡;由於越王無彊沒有指定繼承人,越國因此而分崩離析,各宗族子弟們競爭王位和權位,居住在長江南部的沿海。東越國,閩越國皆為其後人所建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澳島好玩嗎?什麼季節去比較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