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生不息的小河

    1938年,德國吞併了奧地,又吞併了捷斯洛代克,斯大林意識到雙方必有一戰,於是與希特勒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都沒打算在近期之內開戰,於是希特勒放手攻歐洲,1939年,日益膨脹的日本軍國分子以關東軍為主力,在中蘇蒙邊境陳兵,在哈拉哈河附近,蘇方主張為朱可夫將軍,日方為小松原道太郎,第一次戰役為5月11至六月上旬,直到九月十六日停戰為第二次諾門罕戰役,雙方投入坦克,飛機,大量作戰人員,歷時三十五天,投入二十萬兵力,大炮五百餘門,飛機九百架,坦克裝甲車上千輛,死亡數萬人,其中日軍在向戰場河裡拋灑細菌武器,由於淡水供應不上,許多日軍士兵不明就裡誤飲哈啦哈河裡的水,發燒,拉肚等非戰鬥減員嚴重!在蘇軍猛烈的空中地面轟炸過程中,日軍傷亡慘重!最後野心最終被現實徵,蘇軍也無意繼續擴大戰果,西方,希特勒實力大增,迫切需要個穩定地東方防線,這一戰讓日軍打消了西進戰略,攻向南方!一九四年六月二十二日希特勒閃電突襲蘇軍邊境,於是在東方日本被打怕的前提下,其斤大林才飛騰出手來對付德軍!

  • 2 # 青年史學家

    二戰德意日是軸心國,除了義大利是豬隊友,軸心國主要靠的德國日本來對抗全世界。為啥蘇德大戰焦灼的時候,日本不給蘇聯背後來一刀,給德國好哥們兒分擔下壓力呢?

    “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日本沒有趁機進攻蘇聯也是從自己的國家利益出發。

    一、日本想坐收漁翁之利。二戰期間,不管哪個陣營的國家都有這個想法,以最小的付出獲取最大的收益。英法將德國禍水往蘇聯引,也是希望坐山觀虎鬥;蘇聯和德國簽署互不侵犯條約,也是期望納粹繼續跟英國搞;美國和英法一樣,前期縱容日本,也是希望日本跟蘇聯跟中國搞,自己躲後面看戲。所謂的大國列強都不是好鳥,日本也是一樣想法。德國跟蘇聯打,看著你們打,如果德國把蘇聯的軍力消耗的差不多,自己只要稍稍一出兵,就能獲得最大利益。

    二、日本對於蘇聯的畏懼。經歷過諾門坎戰役的失敗,日本看到了蘇聯早已不是先前的沙俄,憑藉日軍的不怕死的精神還有可能打敗。在蘇聯絕對的軍事優勢下,日軍和蘇軍的正面硬抗,只能白白送死。雖然蘇德戰爭打的焦灼,但是蘇聯遠東的還是有百萬軍隊,而且飛機坦克對於日本關東軍有絕對優勢,強大的軍工能力還在源源不斷的輸送軍火。關東軍還是忌憚蘇聯的軍事實力的,實力不如人,先前諾門坎失敗,日本不動手也正常。

    三、日本內部也有北上或者南下的爭論。經過諾門坎戰役,發現蘇聯是鐵板打不過,日本整個方向是南下,除了大陸就是資源豐富的中南半島。這是日本的大政策方向。

    人是自私的,國家也是一樣。如果德意日真的是抱成一團,有一個絕對權力的領導人,對各軸心國有絕對領導權,不計較得失,指哪打哪兒,德國日本從兩線同時猛攻蘇聯,蘇聯被搞死頁不是沒有可能。但是歷史沒有假設,各個國家也不可能這麼的大無私。只有不斷髮展自己,有強大的實力做後盾,才不會在紛雜的世界環境中淪為別國鬥爭的犧牲品,對本國不懷好意的國家動手前也會三思。

  • 3 # 大霖論歷史

    當然沒有,因為沒有實力!

    實際上,蘇德戰爭爆發前的蘇聯和日本在對待彼此的關係上已經打了快十年的太極!

    從九一八事變日本進入中國東北後,蘇聯就已經感受到了深深的威脅,因為中間雖然還有一個外蒙古,但是一馬平川的地勢很難阻擋日軍的推進,一旦日軍越過外蒙,縱貫蘇聯國土東西部唯一的一條大動脈——西伯利亞鐵路將有被切斷的可能。切斷了西伯利亞鐵路,整個蘇聯遠東6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國土將會在一夜之間變色,嚴重動搖整個國家的戰略根基。

    因此,日軍進入中國東北後,蘇聯也隨即在中蒙蘇邊境不斷調集重兵,以備萬一。同時積極與中國修復在20年代末因為大革命和中東路時間後斷裂的關係,支援中國抗戰。在中日全面戰爭爆發之後,蘇聯從1937年10月開始直到1942年1月蘇德戰爭進入最激烈的時候,一直是中國最大的武器彈藥外援國。期間還派出作戰實力相當於一個航空兵師的航空志願隊到中國與中國空軍一道並肩打擊日軍。當然中蒙蘇邊境蘇聯也是不敢有絲毫的鬆懈,日軍曾在張鼓峰和諾門坎挑起衝突,蘇聯人毫不猶豫調集空前強大的由航空兵、裝甲兵、步兵、炮兵組成的諸兵種合成集團軍與日軍作戰,一頓鋪天蓋地的火力打擊,讓作戰模式還停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騾馬編組步炮兵主義的日軍領教了什麼是機械化戰爭。

    蘇聯雖然在邊境衝突中打敗了日軍,但是卻清醒的看到隨著中國北方廣大地區被日本佔領,日本以此為基地對西伯利亞的威脅依然存在,單純的依靠中國抗戰能否拖住日本蘇聯心裡沒底。而自己國家戰略重心所在地歐洲部分已經是風雲激盪了。因此,為了騰出手來處理歐洲問題,蘇聯需要一個安定的遠東大後方。於是,趁著諾門坎之戰日本被打得還在眼冒金星之際,主動提出停戰議和,並且在1941年上半年同日本簽署中立條約。但是條約歸條約,崇尚實力至上的蘇聯人認為能解決蘇日問題還是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作為支撐。所以,條約雖然簽了,但是遠東的蘇軍並沒有撤走。在整個蘇德戰爭期間,蘇聯在遠東的兵力始終保持在100萬——130萬人左右。即使是在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軍雖然從遠東調走了25個師,但是蘇軍兵力卻還保持在134萬人,裝備坦克2100輛、火炮8700門、作戰飛機3100架。武器裝備除了作戰飛機稍遜於日軍外,火炮、坦克無論是數量、質量和使用能力都遠超日軍。同時期的日本關東軍則保持在70萬—80萬之間,裝備500多架作戰飛機和300多輛坦克。

    對於日本來說,陸軍最精銳的力量已經全都集中在了這裡,但是面對兵力兵器遠遠超過自己的蘇軍,回憶一下過去不久的諾門坎之戰,稍微有點頭腦的日本人都會認為沒有絕對的把握能一舉擊潰蘇軍。況且在中國戰場上,日軍已經陷入了困境,又如何敢再同蘇聯開戰?但是資源匱乏的紅燈已經再一次向響徹在日本人的耳邊,特別是自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對日本中斷了原材料供應渠道,令日本人雪上加霜。

    因此,對於日本來講,1941年的下半年和誰開戰不是主要問題,如何獲得賴以維持戰爭的戰略資源才是主要問題。指望陸軍已經不太可能,那就只剩下名次在全世界還能名列前茅的海軍了。

    但是沒想到太平戰爭一開始還比較順利,美華人的戰爭潛力快到了超出日本人的想象力。太平洋戰爭剛打了半年,日本人就又撐不住了,只好從中國戰場抽兵到太平洋。而那支佈防在白山黑水之間的陸軍精銳的關東軍,為了防備蘇軍配合美軍南下作戰,始終不敢隨便抽調一兵一卒加入關內的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後來即便是抽走了一部分現役部隊,卻得馬上找新兵補上,根本沒有實力恐怕也沒有膽量去碰對面的100萬蘇軍!

  • 4 # 深度工場

    原因非常簡單,實力不夠。關東軍最大兵力也就只有70萬人。而遠東蘇軍的數量呢?

    在1941年12月,遠東蘇軍為134萬人,8777門火炮和迫擊炮,2124輛坦克和3198架作戰飛機。在1943年7月,遠東蘇軍為129萬人,1.27萬門火炮和迫擊炮,2589輛坦克和3178架作戰飛機。

    關東軍的9個戰車聯隊,也只有414輛戰車,與當面蘇軍擁有約2千多輛坦克相比,遠遠不足。無論兵力,火炮數量,坦克數量,還是飛機數量,關東軍都是劣勢。

    日本出版大東亞補給戰說:“關東軍和參謀本部第2部雖努力尋找日本發動武力進攻的良機,但日本所希望的蘇軍向歐洲西調、遠東蘇軍大大削弱及蘇聯發生軍事政治危機等均未出現。1941年8月1日美國禁止向日本出口石油後,大大增加了對日本國力的擔憂,遂於8月9日放棄了在1941年對蘇使用武力的企圖。”

    蘇軍雖然調集大量軍隊到歐洲戰場,但是,同時調集了大量新組建部隊到遠東,填補空缺。這樣,遠東蘇軍的數量,迴圈往復,至始至終,都沒有下降過,甚至還越來越多。在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時,遠東蘇軍為70萬,當年12月,遠東蘇軍達到了134萬,到1942年達到144萬。

    70萬關東軍,除去留守部隊,只能拿出手的只有50萬人,就想進攻144萬蘇軍?而且,還是有大縱深永備工事的蘇軍?蘇軍在遠東,幾乎三倍兵力優勢,5倍以上坦克數量,還有大縱深工事防禦加成,日軍再去進攻,那不是自尋死路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同樣都是打死老虎,為何李逵被不能成為打虎英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