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姚遠專號

    那是因為,蒙古人馬隊不適合在山區水流複雜的地形做戰。

    蒙古人都是騎兵,最適合平原開闊地形機動做戰。長江流域以南都是山川河流密集地區。不適合騎兵機動。所以,蒙古人才遲遲打不下來。

  • 2 # 隔壁老王家的老忘

    因為漢族人和北方遊牧民族打了幾百年的仗,熟悉對方的戰法,再加上南宋的地盤多山水,並不適合蒙古人的騎兵作戰,其實最後滅了南宋的還是漢族人的軍隊!而歐洲人並不熟悉遊牧民族的作戰方式,再加上歐洲人口本來少地形氣候也更加適合蒙古人的騎兵發揮最佳戰鬥力,歐洲人當然不是蒙古人的對手咯,如果不是當時的蒙古大汗活的時間短,估計歐洲的歷史得重寫了!

  • 3 # 論史

    南宋朝對抗蒙古帝國五十年之久,這是一個不確切的說法,蒙古加上元朝滅宋的實際時間並不是這個數字。

    我來說一說蒙古滅宋戰爭三個階段的時間。

    第一階段是窩闊臺六年(1234年)至乃馬真後元年(1242年)。

    第二階段是正式大舉滅南宋是在蒙哥汗七年(1257年)至蒙哥汗九年(1259年)。

    第三階段是忽必烈正式滅宋,時間是至元五年(1268年)至至元十六年(1279年)。

    所以蒙古滅宋的實際時間前後相加是二十二年,而非五十年。

    在窩闊臺汗死後直到蒙哥繼位的這段時間裡,蒙古統治集團先以窩闊臺的皇后乃馬真氏代行國政,五年後窩闊臺汗長子貴由繼承汗位,三年後又逝世,再由海迷失皇后當政四年。在這個時間段,蒙古軍隊正忙於西征中亞和歐洲,而其統治集團內部爭權奪利,所以主動與南宋保持休戰狀態。

    而蒙哥汗死後,蒙古政權內部又發生了很大的混亂,焦點是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在平定阿里不哥之亂後,開始對其政權內部進行改革,所以直到至元五年才開始大舉進攻南宋。

    但就是如此南宋支撐的時間也已經足夠長了,給蒙古軍隊造成了很大的殺傷,蒙哥汗就是戰歿於釣魚城下。

    我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蒙古軍隊對南宋的軍事實力估計不足甚至輕視,尤其是第一次南征的同時,在多個戰場同時展開,以至於分散了進攻力量。

    窩闊臺汗在發動大規模進攻南宋的時候,又在1236年到1242年的時候發動了以拔都為帥的西征,還有1231年到1247年陸陸續續對高麗發動戰爭,這些戰爭都需要龐大的人力、物力進行支撐,所以分散了進攻南宋的力量。

    帝以欽察、斡羅斯部未定,命諸王拔都、大將速不臺討之,……。又命皇子曲出、大將忽都虎伐宋,諸王唐古伐高麗。

    而具體到南宋這個戰場方向,蒙古軍又在整個長江—淮河流域發動攻擊,原本分散的力量更加分散,這就導致了一開始蒙古軍氣勢如虹,到後來在南宋的節節抵抗之下,後繼乏力,攻勢陷入停頓。

    第二次蒙哥汗南征雖然集中力量,但是還是犯了兵力分散的老毛病,尤其是主要方向蜀地只有四萬人,兵力還是不足。

    第二、南宋的山川地理形勢不利於蒙古騎兵機動,犯了以己之短攻敵之長的兵家大忌。

    蒙古軍隊與南宋的作戰方向主要有三個,一個是江淮戰場,一個是以巴蜀為中心西部戰場,一個是襄、漢戰場。無論是哪個戰場都不利於騎兵作戰,直到忽必烈時代,蒙古帝國讓南宋降將劉整大力發展水軍,抑制了南宋軍的長處,才使攻宋戰爭順利很多。

    我精兵突騎,所當者破,惟水戰不如宋耳。奪彼所長,造戰艦,習水軍,則事濟矣。

    第三、南宋王朝也是有智勇兼備將領的,他們的智謀和膽識確實超越了蒙古不少將領,很大程度上抵消了蒙古國力優勢。

    尤其是孟珙的表現非常突出,蒙古軍在他手上也是吃了大虧,就是他在危機時刻收復了對於長江防線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荊、襄地區。

    孟珙遣兵及蒙古戰,三戰皆捷,遂覆信陽、光化軍、樊城、襄陽。

    而在阻擋蒙古國自萬州東下的作戰中更是屢次擊敗蒙古軍。成為南宋王朝在非常時期的中流砥柱,而他所苦心經營的襄陽,更成為了一座堅城,給蒙古軍進攻南宋完成了很大的麻煩。

    這就是為何南宋能扛住蒙古軍長時間進攻的主要原因。

  • 4 # 魚包同學

    謝官方邀。1235年到1279年,蒙古滅宋,歷時44年。經過三代大汗。還搭上了一個大汗的性命。這四十四年間,被蒙古摧殘的文明不計其數,無論多麼悠久的文化,多麼富饒的國家,多麼善戰的民族。只要蒙古想要,他們就會統統倒在蒙古人的鐵蹄之下。

    為什麼大宋可以在蒙古鐵蹄下支撐近半個世界的時間?且聽我娓娓道來。

    第一,時間上,一定時間階段內,蒙古的重心在東邊

    蒙古第二次西征,1236年到1241年拔都汗征服東歐。蒙古第三次西征,1252年到1260年旭烈兀滅波斯,征服西亞,末代哈里發被裹在被窩裡縱馬踩成肉醬。

    這一時段,蒙古的征服中心都在東歐和西亞,他們在這兩個地區各自遇到了一些抵抗,但是這對於蒙古鐵騎來說不算什麼困難,真正困難的是摸索一套適合自己的統治方式,這個時候他們要做的就是征服、奴役、毀滅、建制、立國。

    第二,這一時期的蒙古有內部統治危機

    蒙古汗國大汗蒙哥於1259年在四川攻打合州時暴死(死因不明),這對於缺少明確的繼承方式的蒙古來說,是一個非常可怕的統治危機,最終奪位的勝者是阿里不哥,他在宗王等大多數蒙古正統派的支援下透過“忽裡勒臺”大會即大汗位。

    但是忽必烈對於阿里不哥的大汗之位,完全不認同,公開的告訴阿里不哥,“你們玩陰的,老子不跟你們玩了”,於是阿里不哥稱大汗的四個月後,忽必烈在漢人投降集團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援下稱大汗,並且迅速開始建立自己的國家機器。

    阿里不哥當然不能允許這樣的國家分裂分子的出現,於是爆發了蒙古汗國的四年的汗位爭奪戰爭。最終的結果是阿里不哥戰敗,失去了汗位,可是忽必烈由於熱衷於漢化,違反了蒙古傳統,也失去了大部分蒙古貴族集團的支援,這場戰爭讓四大汗國先後脫離獨立。

    這一場內耗,讓蒙古汗國的向心力大減,擴張、征服的步伐也放緩了許多。忽必烈這邊開始了自己完善國家機器的大工程,總的來說,就是在妥協曲折中漢化,直到1271年,才騰出手進行南侵。

    當然以上都是外因,那麼對於大宋來說,內因有什麼?

    第三,南宋獨特的針對蒙古的防禦體系

    南宋的軍事防禦體系很有特點,以長江天險為中心,控制著兩淮作為東線的緩衝,和水路交通。中路的襄陽為屏障,西面的大散關,和尚原。後期是以重慶為中心的山城防禦體系。他的防禦體系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東路以控制水路為主,中路水陸都有。

    因此襄陽是重要的戰略據點,沿陸路可以下江凌奪取渡長江的船隻和控制渡口,並且可以封鎖長江上游。沿水路可以順漢水而下到達鄂州(武漢)。

    當然古代水路比陸路快的多。西面的重慶山城防禦體系,利用多山的條件,建築堡壘,切斷交通,狙擊了蒙軍從西路的進犯。

    事實上最成功的也是山城防禦體系,除了打死蒙哥汗,直到襄陽失守,長江中游全線潰敗之後的第三年,四川的各山城據點才相繼失陷。

    第四,南宋重新調整的兵制,發揮了作用

    不同於北宋的犯罪,囚徒為主的兵制,南宋的兵源主要來自於招募的志願兵,朝廷每年化在招募的費用上就佔了很大一塊財政開支。

    透過招募的兵源要經過嚴格的挑選和訓練,這樣就保證了兵源的戰鬥力。北宋的鄉軍基本上是沒有戰鬥力的,因此邊防軍戰鬥力很差,優秀計程車兵都集中在中央禁軍,這是北宋的強幹弱枝政策結果。

    南宋最強的是各邊防大將招募的邊防軍,中央禁軍不僅從戰鬥力無法於邊軍比,而且數量上也不多,如宋高宗時期,中央禁軍才8萬人,而僅岳飛,韓世忠,劉光世等大將的兵力就超出這個數。之後的南宋各時期基本上沿用了高宗時期的政策。

    篇幅所限,不知不覺寫的這麼長了,問答已經多次“投訴”我寫的篇幅太長了,其他幾點我就不展開談了,諸如,南宋卓有成效的武器開發,火器運用;與時俱進的軍事理論的提出和執行;優秀的判斷和指揮得當的將領等,下次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臺灣海鮮炒飯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