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辮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集腋成裘,最終在戰國初年彙輯論纂成書,因此稱“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孔子思想以立身為出發點,而人能立身於世的首要條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備仁愛之心,自重自律;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積極進取,德才兼備;孜孜於學,注重實踐;安貧樂道,謹守正義等等;始終堅守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遵從不同的倫理關係,構建著和諧友愛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
《論語》共計二十章
學而第一 (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
為政第二 (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
里仁第四 (主要講仁德的道理)
公冶長第五 (主要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子罕第九 (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鄉黨第十 (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
顏淵第十二 (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
憲問第十四 (主要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
衛靈公第十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的關於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
季氏第十六 (主要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
陽貨第十七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事蹟、孔子眾人周遊列國中的言行及周遊途中世人對於亂世的看法)
子張第十九 (主要記錄孔子和弟子們探討求學為道的言論,弟子們對於孔子的敬仰讚頌)
堯曰第二十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的言論和孔子對於為政的論述)
走近《論語》第十二章
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問】後接具體的內容,不是問人。問仁、問政、問政於孔子。不接雙賓語。
【克己復禮】並列遞進式。
【請問其目】綱舉目張,目,具體的條目。
【事斯語】事,踐行,不常用。事,學用事人。
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如【見大賓】【承大祭】 不用取獨。
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仁者】仁人
【斯謂之仁已乎】,“謂”接雙賓語“之”“仁”,【已矣】語氣語。
【為之難】“為之”動賓結構作主語。與“言之”相同。
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君子】這裡不是指人,是指“如何做君子”。
【斯謂之君子已乎】同上。
【夫】語氣詞。
【何憂何懼】疑問代詞前置。
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憂曰】“曰”引語詞,不相當於謂語,可以和其他動詞連用,故不把“憂”解釋成動詞作狀語。
【我獨亡】白話習慣是“唯獨我沒有”。
【何患乎】乎,於也。介詞片語一般放後面。
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可謂】接名詞、形容詞
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足】使動用法。
【於斯三者】在這三者之中。
8.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何以文為】固定句式。
【夫子之說君子也】取獨。
【猶】同結構相比較。
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問於有若】問事,不問人。
【如之何】怎麼辦這事。
【如之何其徹也】個人認為應該分句【如之何,其徹也】,拆開來看。
【孰與】與是語氣詞。
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1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吾得而食諸】反問,不得。
12.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片言】名詞,不解釋為狀語【以片言】
13.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必也使無訟乎】-【必也,使無訟乎】
14.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15.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8.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苟子之不欲】為了和後面對應起來,強行使用的【取獨】
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以就有道】“以”連詞,來。
風、草,判斷句。
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
【何哉,爾所謂達者】
21.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善哉問】倒裝。
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見於”不常用。
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道】引導
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論語》是每個華人都應該深入閱讀和領悟的一本書!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辮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集腋成裘,最終在戰國初年彙輯論纂成書,因此稱“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孔子思想以立身為出發點,而人能立身於世的首要條件就是具有“君子”人格。君子具備仁愛之心,自重自律;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積極進取,德才兼備;孜孜於學,注重實踐;安貧樂道,謹守正義等等;始終堅守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遵從不同的倫理關係,構建著和諧友愛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環境。
《論語》共計二十章
學而第一 (主要講“務本”的道理,引導初學者進入“道德之門”)
為政第二 (主要講治理國家的道理和方法)
八佾第三 (主要記錄孔子談論禮樂)
里仁第四 (主要講仁德的道理)
公冶長第五 (主要講評價古今人物及其得失)
雍也第六 (記錄孔子和弟子們的言行)
述而第七 (主要記錄孔子的容貌和言行)
子罕第九 (主要記孔子言論,重點為孔子的行事風格,提倡和不提倡做的事)
鄉黨第十 (主要記錄孔子言談舉止,衣食住行和生活習慣)
顏淵第十二 (主要講孔子教育弟子如何實行仁德,如何為政和處世)
子路第十三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為人和為政的道理)
憲問第十四 (主要記錄孔子和其弟子論修身為人之道,以及對古人的評價)
衛靈公第十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在周遊列國時的關於仁德治國方面的言論)
季氏第十六 (主要記孔子論君子修身,以及如何用禮法治國)
陽貨第十七 (主要記錄孔子論述仁德,闡發禮樂治國之道)
微子第十八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事蹟、孔子眾人周遊列國中的言行及周遊途中世人對於亂世的看法)
子張第十九 (主要記錄孔子和弟子們探討求學為道的言論,弟子們對於孔子的敬仰讚頌)
堯曰第二十 (主要記錄古代聖賢的言論和孔子對於為政的論述)
走近《論語》第十二章
1.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問】後接具體的內容,不是問人。問仁、問政、問政於孔子。不接雙賓語。
【克己復禮】並列遞進式。
【請問其目】綱舉目張,目,具體的條目。
【事斯語】事,踐行,不常用。事,學用事人。
2.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如【見大賓】【承大祭】 不用取獨。
3.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仁者】仁人
【斯謂之仁已乎】,“謂”接雙賓語“之”“仁”,【已矣】語氣語。
【為之難】“為之”動賓結構作主語。與“言之”相同。
4.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已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君子】這裡不是指人,是指“如何做君子”。
【斯謂之君子已乎】同上。
【夫】語氣詞。
【何憂何懼】疑問代詞前置。
5.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憂曰】“曰”引語詞,不相當於謂語,可以和其他動詞連用,故不把“憂”解釋成動詞作狀語。
【我獨亡】白話習慣是“唯獨我沒有”。
【何患乎】乎,於也。介詞片語一般放後面。
6.子張問明,子曰:“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浸潤之譖、膚受之愬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
【可謂】接名詞、形容詞
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足】使動用法。
【於斯三者】在這三者之中。
8.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
【何以文為】固定句式。
【夫子之說君子也】取獨。
【猶】同結構相比較。
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問於有若】問事,不問人。
【如之何】怎麼辦這事。
【如之何其徹也】個人認為應該分句【如之何,其徹也】,拆開來看。
【孰與】與是語氣詞。
10.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誠不以富,亦只以異。”
11.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吾得而食諸】反問,不得。
12.子曰:“片言可以折獄者,其由也與?”子路無宿諾。
【片言】名詞,不解釋為狀語【以片言】
13.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必也使無訟乎】-【必也,使無訟乎】
14.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15.子曰:“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7.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18.季康子患盜,問於孔子。孔子對曰:“苟子之不欲,雖賞之不竊。”
【苟子之不欲】為了和後面對應起來,強行使用的【取獨】
19.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以就有道】“以”連詞,來。
風、草,判斷句。
20.子張問:“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子曰:“何哉爾所謂達者?”子張對曰:“在邦必聞,在家必聞。”子曰:“是聞也,非達也。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
【士何如,斯可謂之達矣】
【何哉,爾所謂達者】
21.樊遲從遊於舞雩之下,曰:“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後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
【善哉問】倒裝。
22.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見於”不常用。
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道】引導
24.曾子曰:“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友。《論語》是每個華人都應該深入閱讀和領悟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