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康愛線上
-
2 # 便寶寶大腸癌早期篩查
實際上,有95%的大腸癌是從大腸息肉逐漸轉變而來的,而由於個體差異的不同,這個過程一般需5-10年左右。因此,阻斷息肉變成腸癌是十分重要的一點。
那麼,該如何阻斷息肉發展成大腸癌呢?
(1)切除結腸息肉可阻斷大腸癌的發生
其實,大腸息肉就是腸粘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變,通俗來講,也就是長在腸黏膜上的一個肉疙瘩。
從性質上區別,常見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腸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幾乎不會發生惡變,而腺瘤性息肉的惡變機率較高。腺瘤性息肉又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息肉這三種,其中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管狀腺瘤的癌變率最低。
需要注意的是,腺瘤性息肉不會自行消退,藥物也難以將其消除,若不及時處理,發生癌變的機率較高。而炎性息肉相對安全,有時較小的炎性息肉會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長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發展的可能。
因此,若檢查發現存在息肉時,應去醫院及時切除,防患於未然!
(2)定期複查
發現息肉,即使將其切除後,環境也沒改變,仍有復發的可能性,所以定期複查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若有結直腸息肉病史的人群,都應定期複查。單發息肉切除且病理證明是良性的,剛開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腸鏡,連續2-3年不復發,則改為每5-10年查一次。
-
3 # KK健康
大腸癌算得上是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的一種癌症,每一年全國都會有大量的大腸癌新發病人和死亡病人。而大腸癌很大一部分是由腸息肉的惡變發展而來。腸息肉是腸道中一種增生的組織團塊,是非常常見的腸道疾病。
腸息肉的發生是由於腸道黏膜區域性受到刺激而導致其更新脫落失常而出現過度增生,使腸道逛街平坦的黏膜表面出現小的隆起或凸起。腸息肉有很多型別,有些是良性的,大多數體積較小、底部帶蒂、表明較光滑完整。這樣的息肉只要體積較小且不持續增大則沒有什麼明顯傷害;
而有些是惡性的腸息肉,這類息肉體積較大、基底寬、表面不規則甚至破裂出血,很容易發生癌變。腺瘤性息肉相較於由炎症引起的炎性息肉發生惡變的機率更高。因此,要想預防腸息肉演變成腸癌,定期的腸鏡檢查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五十歲以上或有腸癌家族史的人群定期腸鏡檢查尤為重要。早發現早治療才能將腸癌扼殺在搖籃裡。
-
4 # 腫瘤的真相與誤區
一 5種行為容易誘使息肉復發
對於腸道息肉復發,一些病友一股腦兒把責任推給醫生——手術沒切乾淨。小九實事求是說,這是手術的侷限性決定的,不是醫生故意為之。
大於1 cm的息肉,採用微創有可能切除不徹底,息肉的殘端會復發長出息肉,區域性複發率可達10—35%。
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胃腸外科副教授 練磊表示,腸息肉的復發原因比較複雜,除了手術切除不淨之外,病人如果有以下這些行為特徵,也容易導致息肉復發。
1、腸息肉的復發與患者本身易長息肉的體質密切相關;
2、經常吃高蛋白、低纖維的飲食;
3、大量攝入紅肉;
4、肥胖或患有高血脂;
5、腸息肉家族史,基因突變。
二 切除息肉後複查不能少
腸息肉摘除後不要掉以輕心,必須定期隨訪,進行腸鏡複查。就目前來說,腸鏡檢查是及時發現息肉復發,也是預防腸癌的最有效手段。
手術後的複查時間、頻率,由息肉性質決定。練磊的建議是:一般來說,炎症性息肉切除後可以3-5年複查一次;腺瘤性息肉,建議每半年複查一次腸鏡。
-
5 # 羅醫生健康說
羅醫生是省級三甲醫院普外科醫生,對於大腸息肉我可以作出專業的回答。什麼是大腸息肉?
大腸包括結腸和直腸,由於糞便在這裡形成和排洩,大腸內環境是比較“髒”的,有大腸埃希菌等細菌定植,容易發生感染,也比較容易引起腫瘤。
息肉是醫學專業名詞,是腫瘤的前身,屬於良性病變。與腫瘤根本區別就是顯微鏡下的病理差異,專業的病理醫師透過對其細胞的病理型別進行分析比對後得出結論。
息肉一般都較小, 細長彎曲, 形狀不規則,多帶有蒂。
息肉與癌有一些外形差異,但並不絕對息肉的型別有:炎症性息肉(又稱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多發生在10歲以下男孩)、腺瘤性息肉。
以上型別中,腺瘤性息肉稱為腫瘤性息肉,前幾種稱為非腫瘤性息肉。所以說腺瘤性息肉是最接近腫瘤的,惡變機率非常高。非腫瘤性息肉不會惡變。
息肉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引發大腸息肉的原因主要有: ①感染:炎性息肉與腸道慢性炎症有關。② 年齡:大腸息肉的患病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③ 胚胎異常:幼年性息肉病多為錯構瘤, 可能與胚胎髮育異常有關。 ④生活習慣:低纖維飲食與大腸息肉有關, 吸菸與腺瘤性息肉有密切關係。 ⑤遺傳:某些息肉病的發生與遺傳有關, 如家族性非息肉病性大腸癌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
此外, 坐的時間越長, 患大腸息肉的風險也越高。建議這幾類人每一至三做一次電子腸鏡、肛門指檢、大便隱血等檢查, 及時發現有癌變傾向的大腸腺瘤。
電子腸鏡怎麼阻止息肉癌變?腫瘤性息肉發現及時,腸鏡下電切除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非腫瘤性息肉活檢明確病理後以治療原發病為主,比如炎症性息肉,多發生在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血吸蟲病、阿米巴痢疾及腸結核等病的病變腸道中。息肉切除後需要內科治療相關疾病。
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注意事項:戒菸、限制飲酒,減少油炸、燒烤、熏製、醃製食物攝入,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暢,食用富含纖維素的食物(燕麥、蕎麥等),控制體重。
-
6 # 美中嘉和腫瘤科普
腸道里多長了個小肉肉,這是怎麼回事?其實這就是腸息肉,為什麼我們要引起重視?“聽說腸息肉會致癌,感覺好恐怖啊,我現在是不是需要馬上去做個檢查,看看我沒有腸息肉”。近期,著名的好萊塢影星威爾.史密斯,因為做了一次腸鏡,發現了癌前病變,及時的採取措施,阻止了腸息肉癌變的過程。
其實腸息肉是導致腸癌的主要原因之一,相關資料顯示,95%的腸癌是腸息肉導致的,但是這個轉變的過程是很漫長的,大約需要經過5-10年的時間,在這期間有足夠的的時間來讓我們阻止它。
腸息肉是不是都要發生惡變呢?
腸息肉的種類是很多的,並不是所有的息肉都會發展成腸癌,比如炎性結腸息肉,則不容易產生癌變;還有一種腺瘤(結腸良性腫瘤),雖然也是一種良性腫瘤,但是它的發病率是較高的,如果小於1cm的腺瘤,癌變機率則較小;如果是大於2cm、表面呈菜花樣的腺瘤,癌變機率會高一些,需要引起注意。
腸癌會出現哪些症狀呢?
1,大便不正常,如果正常的排便次數突然增多,出現頻繁長廁所,並且長期反反覆覆發作;或者出現反覆的便秘,都需要警惕腸癌的可能。
2,放屁次數增多,如果患友腸息肉則會比正常的時候放屁次數增多,這個也需要引起注意。當出現這個情況,伴有腹痛並且便血的情況,就需要及時到醫院排除是否為腸癌了。
出現這種情況,應該如何檢查呢?
確診腸癌和篩查腸癌最靈敏和辨識度高的檢查方式就是腸鏡檢查,如果在檢查過程中出現較小的腸息肉,腸鏡還可以進行取活檢進行病理檢測,明確性質,對症治療。另外,對於有腺瘤和腸息肉或者腸癌家族史的人群,需要在45歲以後以後定期進行腸鏡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及時治療,避免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
回覆列表
腸癌禍根在息肉,也就是腸管內長個“肉疙瘩”,從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這樣的一個演變過程,一般需要5-10年,但也有進展快的,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息肉分為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而後者已被公認為是癌前病變,這種家族性腺瘤性息肉遺傳率也極高,且腸癌的遺傳易感性相對其他癌症較高,因此對於有家族遺傳史的人群,也可以叫腸癌的高風險人群,定期做體檢十分必要,尤其是腸鏡檢查,因為息肉早期是自身沒有感覺,很難被發現,多是體檢或者檢查其他疾病時被查出,息肉較大時臨床上會出現便血等現象。另外,炎性息肉長期刺激,也有發展成腺瘤性息肉的可能,因此切斷息肉癌變的路徑就是早發現,早做病理,早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