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東莞小澤

    大家好!我是小澤,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大約在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 2 # HYWZYY

    1、據說三國時期就有一種類似餃子的食品如同今日的“餛飩”,形狀和現在的餃子相似。

    唐代就有了現在我們吃的餃子,形狀和吃法同現在一樣。

    2、據文獻記載,春節吃餃子是明代時期出現的,當時把餃子叫做”扁食“,到了清朝,過年吃餃子已經成為固定的習俗。

    有一種說法是根據古代的計時法,每到年底除夕這一天為”交子“,是新舊交替的一天,要舉行一些儀式來辭舊迎新,”餃子“諧音”交子“,慢慢形成這個習俗,所以餃子要在除夕夜零點之前包好,等初一才可以吃,是慶祝團圓、吉祥如意的意思。

    3、到了現代,人們覺得餃子的形狀像元寶一樣,預示著招財進寶。

    記得小時候,除夕夜包餃子的時候,大人們總是在剛開始的包的時候,先包幾個裡面加糖的、花生、紅棗、銅錢的餃子,吃到的人會很開心哦。比如吃到糖的預示著明年的日子會越來越甜蜜,吃到錢的表示來年會財源滾滾,吃到花生或紅棗的可能要早生貴子,都是寄託著對新的一年的希望與期盼。

    4、很多地區吃餃子的同時,還以加一些副食,豆腐、柿餅、魚什麼的,都是吉祥如意、年年有餘的寓意。

    餃子的餡也是各式各樣的,吃法也是各種各樣的,據說內蒙和東北地區煮餃子的時候要加上粉絲,河南地區煮餃子的時候加上面條,美名曰:金錢穿元寶,真是吉祥的說法呢。

    5、對於現代忙碌了一年的人們,過年了,一家人聚在一起包餃子,各有各的分工,擀皮的、調餡的、包餃子的,手裡忙活著,熱熱鬧鬧的聊著天,多麼溫暖的情景!等熱氣騰騰,香氣四溢的餃子出了鍋,頓時會感到一年的辛苦都被這幸福融化了。

  • 3 # 映日荷花美食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30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交子”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時刻。餃子現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時起“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以寄託人們對新一年的期望。

    餃子是北方人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主要是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主要是北方,包餃子,吃餃子,已成為大多數家庭歡度除夕的一個重要活動。俗話說,“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過年是華人一年一度最隆重的節日。

    在我們老家,過年是不吃餃子的,但是我們也有一種叫“角仔”也叫“油角”的小吃,這是像餃子一樣的東西,裡面的餡是白糖、花生、芝麻,再用油來炸,這樣也可以儲存好久。不知道是不是當時的人們也想吃餃子,而創作的美食。當時南方不產小麥,也很難買到麵粉,所以一年只做一次,可以吃好久。

    記得小時侯,有一年過春節,家裡包過一次餃子吃,也是唯一的一次春節包餃子,晚上還叫奶奶過來家裡吃餃子,那是我們幾姐妹第一次吃餃子,那個香味至今還回味。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市場超市隨處都可見餃子,吃餃子再也不是難事了,但是再也沒有兒時的味道。

  • 4 # 半個南山人

    好吃不過餃子。在北方人眼裡,餃子算得是傳統飲食文化中“地位”較高的一種食物。逢年過節人們都要煮餃子以示吉慶。大年初一,要吃素餡水餃,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素靜,不出橫事。還有,外出的人臨行之前都要吃碗熱氣騰騰的餃子,這便是俗話說的“出門餃子”。人們為什麼這麼做呢?大致有以下兩種原因:

    其一,餃子與“交子”諧音,其形又酷似無寶。人們認為,吃餃子能交好運,多財多福。另外,餃子諧言交子,有廣交朋友的引申義。家人為行者包餃子,也是希望行者在外能夠廣交朋友,困難時能得到貴人幫助。

    其二,餃子大都是由麵皮包餡而成。各種各樣的餡被包在麵皮裡,煮熟後,會聚成一個團。人們藉助餃子的這個特點,希望出門在外的家人,能夠早日歸來,一家人團圓。

    在民間也有與水餃有關的軼聞趣事。

    話說在一城裡,有一家水餃館,以其水餃質量好而聞名遐邇。

    有一天,一名鉅商在此水餃館待客,點名要吃三鮮餡水餃。掌櫃的知道這是來了“財神”了,當然要服務的周到一些,先請客人品茶稍等。沒過多久,一大盤熱氣騰騰的水餃端了上來。鉅商一看,不由怒火上升。本想讓客人吃飩稱心如意的水餃,但端上來的卻是一個大包子,幾乎佔滿了盤子。這叫什麼水餃,這不就是個大包子嗎?鉅商頓感臉上無光,客人也是納悶。鉅商立刻招來掌櫃,掌櫃的滿臉陪笑地走過來,鉅商只是用筷子指了一下大包子,什麼也沒說。掌櫃的明白了,立刻用筷子將大包子皮撥開,裡面裝滿了很多個小水餃,纖巧如指腹。掌櫃的說了聲:“請用”。鉅商及客人轉怒為喜,盡情美餐一頓。

  • 5 # 董董的美食記

    大家好,從所周知餃子是一種在中國有著霸權地位的傳統食物,不管任何日子任何節日,冬至春節端午中秋重陽都可以把吃餃子列入到神聖不可侵犯的習俗當中去,據說餃子是東漢時期張仲景,為了救治耳朵凍傷的老百姓發明的稱為“嬌耳”,這是個傳說,不過這個傳說也不是毫無根據的,中國栽培小麥的歷史雖然超過4000年,但直到漢朝以後,隨著碾磨等等農具的發明才有了通常意義上的麵食,所以把餃子安排在東漢,東漢的庖廚手邊就有著帶有“花邊”的餃子形食物,1990年在新疆吐魯番鄯善縣就曾出土了幾枚距今1700年魏晉時期的餃子,從形狀來看跟今天差別不大,但叫法可能就比較突破認知了,要知道“餃”這個字出現,還得等到明朝時的《正字通》,三國時的《廣雅》中記載過一種形如月牙的食物,叫做餛飩,南北時期的《顏氏家訓中也寫有》“今之餛飩 形如郾月,天下通食”在如今北方和湖北一些方言中,依然稱為餃子為餛飩。餃子還有一個名字“扁食”如今依然常用於中國北方,至於過年吃餃子的習俗並沒有大家想的那麼歷史悠久,有據可循大概在明朝《酌中志》記載,正月初一要“飲柏椒酒,吃水點心”其中“水點心”就是餃子,到了清朝時,《清稗類鈔》中就講“則元日至五日為破五,舊例食水餃子五日而在清宮中則稱為“煮餑餑”乾隆由於非常喜歡吃餃子還曾在大年時開過“進煮餑餑儀式”餃子形式元寶,所以代表招財進寶這種說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孕晚期腰痠背痛能用按摩器按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