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落花淡影123
-
2 # 棲山館王老師書法課堂
其實作詩是有公式的,只不過這個和所謂“公式相聲”那樣透過計算笑點密集程度設定令人尷尬的梗不同,公式詩實際上更多的是總結作詩技巧,形成一個套路,這種套路至今被沿用,可以說想要學作詩,就不得不學習。
那麼,這種作詩方式被稱作“江西詩法”,起源於北宋的江西詩派。
01、什麼是江西詩派我想在文學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和喜好作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江西詩派,在中國文學史上,江西詩派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在北宋年間,將以“杜甫、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四人為代表,將這一類詩風作為學習物件,將杜甫稱作“詩派之祖”,黃庭堅與二陳則為“三宗”,也就是江西詩派的“一祖三宗”。
那麼,江西詩派雖然很多代表人物是宋代“江南西路”人,但並不是純以地域劃分,更多的是以寫詩風格作為劃分依據。
我們認定江西詩派最大的貢獻當然是詩作,但是除了詩詞之外,江西詩派還提出了一系列作詩的“理論主張”。
這些理論主張,我們可以視同為作詩公式。
02、都有些什麼公式
我們都知道,讀書做學問的,都要作詩,作詩就要學,要有師承,人家能夠根據你的詩風判定出於何處,總不能像“老幹體”那樣立意粗俗,言辭淺薄就敢稱作“詩文”吧。
在北宋時候,詩文誰最好呢?答曰:“蘇黃”。
我們都知道,蘇軾是黃庭堅的老師。當然了,瞭解蘇東坡的朋友也應當知道,那是可以於詩文上與李白一較高下的人物,這樣的人物作出的詩那純屬才氣揮發,常人是學不了的。
學不來蘇軾就要去學黃庭堅了。畢竟相對於蘇軾,黃庭堅的詩易於模仿,從入手到進階都指明瞭方向,順著來就可以學到了。
而這也是江西詩派作詩的公式了:
1、以杜甫為主要學習物件。 杜甫的詩歌技巧,實際上有助於文人避免文字獄。
2、背誦名篇。 胸中沒有千百篇名句,還做什麼詩。
3、“點鐵成金”法,化用古人詩文而不取詩義。 古人詩作中,有些詞句不錯,不管它本來詩意,套用換成我的含義。比如李賀有“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而我們經常背誦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就是用的這種方法。
4、“奪胎換骨”,用古人詩義而不用古人詩文。當然,這種作詩方法,並非首創,只是首次得到總結。李白就有“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一句,如果讀過陶淵明,應該會反應過來,陶淵明就有“但得琴中趣,何勞弦上聲”,是不是詩義相近,而行文不同?
當然,這只是一個基本的核心敘述。如果你以為江西詩派只有這點道行,那你就錯了,縱觀江西詩派代表詩人的作品,實際上對於詩文的技法還是非常豐富的,篇幅有限,就不多敘述了。
“江西詩派”作詩公式的影響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想要學習作詩填詞也有了非常具體的操作方法,使得這件雅詩變得相對來說沒有那麼難。
那麼對於後來的影響,實際上晚清的“同光體”就是直接取法宋代的江西詩派,對宋詩推崇備至,現在看來,那也是詩歌發展的高峰。
以上。
-
3 # 枕石待雲歸
藝術應該是真情流露,自然而然的,如果有了公式的禁錮和束縛,未免流於形式和刻意,失去了本真就失去了魅力,千篇一律,豈不無味。
-
4 # 娛愚樂
呵呵,請問公式相聲那兩個人現在還有聲音嗎?為啥飽受爭議之後便沒聲音了。詩如果有公式,那麼要才華幹什麼,不需要有什麼李白、杜甫、海子、顧城了,隨便誰一套公式就出一首詩,只能文學藝術的沒落。
也就沒有那首如果能重來,我想選李白了,重來你選公式不就好了。
-
5 # 老街味道
問題:說相聲有公式相聲,作詩有公式詩嗎?如果有的話,這會對詩歌文化有何影響?
前言相聲博士的公式相聲,現在成了一個貶義詞。其實說公式也好,說竅門也好,任何藝術或者技藝要傳承的話,當然有其中規律。
從這一方面來說,無論相聲還是作詩,既然有人拜師學習,自然是有一些“公式”需要學習的。
一、高適岑參的五七律被清朝人批評“活套作俑”清初詩論家葉燮在其《 原詩》中說到:
高岑五七律相似,遂為後人應酬活套作俑 。如高七律一首中,疊用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岑一首中疊用雲隨馬、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四語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葉燮這一段話中擷取的巫峽啼猿、衡陽歸雁、青楓江、白帝城,出自高適的七律《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
嗟君此別意何如,駐馬銜杯問謫居。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聖代即今多雨露,暫時分手莫躊躇。元朝方回《瀛奎律髓》甚至批評說這首詩的頷聯和頸聯太俗:”中四句指士俗所尚“。
另外葉燮批評“四語一意”的雲隨馬、雨洗兵、花迎蓋、柳拂旌,出自岑參《奉和相公發益昌》 :
相國臨戎別帝京,擁麾持節遠橫行。朝登劍閣雲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山花萬朵迎徵蓋,川柳千條拂去旌。暫到蜀城應計日,須知明主待持衡。為什麼批評“遂為後人應酬活套作俑”呢?葉燮後面有解釋。
二、高適、岑參的公式葉燮後面的一段話,將高適岑參律詩的公式寫了出來:
後人行笈中攜廣輿 記一部,遂可吟詠遍九州,實高岑啟之也。總之以月白、風清、烏啼、花落等字,裝上地頭一名目,則一首詩成,可以活板印就也。意思是說,前面是地名,後面加個月白、風清、烏啼、花落等字,一首詩就成了,沒有什麼創意,完全可以當作活版印刷了。
是這樣嗎?我們試試看。
1、高適的公式
1) 偏正片語 (地名+名詞)+偏正片語(數量詞+名詞)
高適詩: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老街套用一下:
小院池塘--一溪水,山門石徑--幾枝梅。2) “地名+主謂結構語”這個公式怎麼樣?
高適原詩:
青楓江上--秋天遠,白帝城邊--古木疏老街套用改一下:
太平宮外--滄波渺,獅子峰頭--雲霧開。2、岑參的公式
1)動賓+主謂賓
岑參詩:
朝登劍閣--雲隨馬,夜渡巴江--雨洗兵。老街的套用:
夜聽漁歌雲遮月,曉渡瓜州水接天。接、入聲。2)倒裝偏正片語+動賓
岑參詩:
山花萬朵--迎-徵蓋,川柳千條--拂-去旌。注:山花萬朵,是萬朵山花的倒裝,川柳千條同理。
老街的套用:
青帆幾片--迎初日,白鷺一行--歸遠山。結束語古人可以嘲笑高適岑參,但是我們不行。學習詩詞創作時,不妨記住這些公式,“公式”有利於我們學習和理解古人的句法變化。等大家熟練應用以後,再考慮是不是有資格嘲笑古人。
結束時,把上面的句子添幾句組成一首七律:
-
6 # 有事沒事看點書
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因公式相聲公式詩歌成不了氣候。相聲詩歌大多是些情感感性的東西,感性的東西能公式化程式化嗎。
-
7 # 文藝三秦
其實作詩是有公式的,只不過這個和所謂“公式相聲”那樣透過計算笑點密集程度設定令人尷尬的梗不同,公式詩實際上更多的是總結作詩技巧,形成一個套路,這種套路至今被沿用,可以說想要學作詩,就不得不學習。
回覆列表
公式詩確實是有的,比如七律,就是唐朝開科取士的詩試寬,其起承轉合,按照首聯、頜聯、頸聯、尾聯分別對應,有一定的格式。正因為有一定格式,像八股文一樣,完出新出好的作品,一般人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