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晃天下

    山東的藩王死了,皇室宗親啊!!!

    後金入關,崇禎召集了那麼多的人去救,結果全避戰不前,包括重金養的關寧軍。你讓崇禎怎麼想?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養的全是廢物,平時爭權奪利貪腐無底線。

  • 2 # 中華歷史五千年

    崇禎是一個很想有做為有雄心的皇帝,他的性格比較複雜,在對滿清是戰是和、對農民軍是招是剿,首都是遷與不遷上總是瞻前顧後,猶豫不決,導致錯失良機。失去了力挽狂瀾機會。而且特別愛面子,愛面子的人一般都不愛承擔責任,崇禎是典型的不承擔任何責任的領導。

    崇禎雖然性格猶豫,剛腹自用,多謀而少斷。但唯獨在斬殺大臣這件事上,他表現的極為果斷,絲毫不顧及朝臣、將士、百姓的眼光。下他斬殺的部分大臣。很多都是忠勇之士。但這些人中,有的人被殺一點都不冤枉,比如薛國觀、周廷儒。

    崇禎時期不缺能征善戰的武將,頭腦清醒靈活的文臣。文臣中陳新甲主張對後金議和來換取喘息的機會,騰出手來穩定國內日益嚴重的民患和災荒。密奏崇禎皇帝得到同意後,崇禎授意陳新甲在朝廷上提出議和。結果遭到文官的強烈彈劾,嚴重到說成是投降有辱列祖列宗。要求斬殺陳新甲。結果崇禎沒有為陳新甲說過一句話。這樣殺害為國憂慮救國圖存的知識分子,讓文臣寒了心。武將中鄭崇儉是殺的冤的,鄭崇檢的罪過只在於沒有徹底肅清張獻忠,而且準確的說,張獻忠後來的壯大是繼任者的責任,與鄭崇儉的責任已經不大了,即使有罪但也罪不至死。這樣殺害武將,讓所有徵戰沙場的武將寒了心。

    即使現在我們倒過去到幾百年前的明末,陳新甲的思路也不失為當時的一個救國的可行辦法。崇禎殺這些大臣的後果就是,朝臣再不肯向崇禎納一句忠言,武將作戰失利,十有八九寧可投降也不會拼死突圍。自己反覆無常的性格在一步步給自己挖著一個巨大的坑。等著自己跳進去。

  • 3 # 轉瞬落塵

    因為大明德王朱由樞的失蹤。

    當時清軍大舉入關,由於明軍的無能,導致濟南城(重鎮,類似於現在的上海地位,明朝是按稅糧收入進行排名)被清軍攻陷,而大明德王朱由樞的封地就在濟南城。清軍在攻陷濟南城的第一時間就直接殺入德王府,不僅把金銀財寶全部搶走,德王也在混亂中被清軍擄走(還有種說法是被殺),德王自此以後,生不見人,死不見屍。

    而在明朝,藩王是僅次於皇帝的皇親國戚,藩王的失蹤代表了一個國家的國家顏面受辱,相當於清朝在明朝臉上扇嘴巴,崇禎皇帝暴跳如雷,當即就把這些參與作戰的明朝官吏定了一個“失陷宗藩罪”,在崇禎十二年八月將“顏繼祖、祖寬、倪寵”等三十六位文武大臣,押解進京,在西市全部問斬,轟動了整個明朝。

  • 4 # 情繫蒼生心懷故土

    客觀的說,崇禎皇帝是個悲劇人物。雖然繼位之後,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無奈大廈將傾,又趕上天災人禍,無力迴天,註定了王朝的覆滅!

    繼位後,雖然剷除了魏忠賢為首的閹黨集團,但卻沒采取有效手段,平衡大臣權利,導致東林黨一家獨大,這些人出出餿主意,紙上談兵還可以,治理起國家來,絕對屬於空談誤國的罪人!

    不瞭解實際情況,免除工商稅收,稅收是國家根本,本身大明王朝經過萬曆三大戰後,國庫空虛,又趕上水旱災害,民不聊生,揭竿而起的到處都有,無論賑災還是平叛都要用錢,從哪裡來錢呢,增加農民賦稅,削減低層公務員,這一來,農民起義的更多了,讓驛站的李自成也下崗了,沒飯吃,咋辦,也反他個球裡吧!

    這時候,活躍在長山白水的女真在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崛起了,本來有袁崇煥的寧遠鐵騎,還可以制衡努爾哈赤和他的繼任者皇太極,但錯就錯在有次袁崇煥本來狙擊皇太極圍攻的,竟然讓皇太極跑到了北京城邊上,讓過分相信袁崇煥能力(當時崇禎接見時,袁保證三年平遼)的崇禎大怒,直接凌遲處死了袁崇煥!

    內憂外患,朝臣勾心鬥角,自己費心費力,還是這個形式,心理肯定受到打擊,所以就會,平叛不努力,殺,賑災不努力,殺。就連為了讓女真暫時退兵,假議和,也殺!所以,崇禎皇帝殺死36個大臣也就沒有啥稀奇的了,要怪也只能怪他只想一下子把所有的事都解決完,但天時地利人和都不在他這邊

  • 5 # 香茗史館

    《明史》有載,“(崇禎十二年七月)總兵官羅岱被執死之。熊文燦削籍,尋逮下獄。(崇禎十二年)八月癸巳,詔誅封疆失事巡撫都御史顏繼祖,總兵官倪寵、祖寬,內臣鄧希詔、孫茂霖等三十三人,俱棄市。”那麼到底是何原因,導致崇禎皇帝一怒之下連殺三十餘位大臣呢?

    △一敗再敗,崇禎也頭疼

    清軍入關縱橫五個月,明朝損失慘重

    清朝因勢力不斷向蒙古滲透,自崇禎崇禎二年(1629年)“己巳之變”後,清軍便多次繞道蒙古,從山海關以西的長城關隘入關,甚至三次直逼北京城下。而發生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的這一次,則是規模最大、明朝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

    △《孝莊秘史》中的皇太極

    崇禎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太宗皇太極以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豪格、阿巴泰為副,統左翼兵;以貝勒嶽託為揚武大將軍,杜度為副,統右翼兵,再度繞道蒙古,兵分兩路從密雲東面的牆子嶺、喜峰口東面的青山口,突破長城要塞、毀邊牆入塞。兩翼兵馬越遷安、豐潤,於通州河西會合,繞過北京後至涿州分兵。右翼兵馬沿著太行山東麓南下,左翼兵馬則沿著京杭大運河南下,清軍所至之處,明將“率皆潰遁”。

    △孫承宗全家死於高陽

    得此訊息,明廷急調遼東前鋒總兵祖大壽率兵回援。同年十月,清軍攻陷良鄉、涿州,進圍高陽、阜城、威縣。賦閒在家的孫承宗率領全家老小和全城軍民死守高陽城,惡戰之中,孫承宗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子孫盡皆戰死,城破之後,孫承宗自縊而死,孫家百餘口全部遇難。

    宣大總督盧象升率軍浴血奮戰,於十二月被清軍圍困於鉅鹿,彈盡糧絕之下最終戰死沙場。同月,清軍先後攻破平鄉、南和、沙河、元氏、贊皇、臨城、高邑、獻縣。又分兵三路,攻易州、新城、雄縣、定興、安肅,大戰於鉅鹿莊,下廣平、順德、大名,進入山東。

    △ 清軍南下路線

    崇禎十二年(1639年)初,清軍攻克濟南城,屠殺17萬百姓。至此,清軍入關長達五月,先後敗明軍57陣,攻克山東濟南府、3州、55縣、2關,殺明總兵兩名、守備以上將吏百餘人。俘獲人、畜共462300餘,獲黃金4037兩、白銀977460兩。活捉德王朱由樞、郡王、奉國將軍朱慈賞、監軍太監馮允許等。次年二月,出青山口返盛京。

    農民起義軍烽火再起,官軍圍剿失敗

    面對如此慘敗,百姓如此遭殃,就連兄弟也被清軍俘走,這本就令崇禎皇帝惱怒無比,然而那些敗軍之將返回京城之後,為了推脫敗軍之罪,竟然又將清軍描繪的勇猛無比。看著這些人,崇禎心中當可謂怒從心中起。然而事情到了這裡還沒完,緊接著壞訊息可謂是一個接著一個,最終令崇禎帝動了殺心。

    △張獻忠再度起兵

    在清軍退走兩個月後,即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此前接受招撫的張獻忠在谷城再度高舉義旗,並迅速擊潰谷城官軍,殺縣令阮之鈿和巡按御史林銘球,拆毀城垣,劫庫縱囚,明朝監軍道張大經和馬廷寶、徐起祚投降。張獻忠離開谷城時,又將官府上下大小官員向自己索賄的名單、數字和時間刻在了城內外的牆壁上,頓時天下譁然。

    張獻忠再度起兵的同時,羅汝才、馬守應也再度起兵響應,並與張獻忠在谷城會合。而已經被朝廷擊潰,躲在商雒山中的李自成也趁機重整旗鼓,再度從湖北鄖、均地區進入河南。一時間,農民起義的烽火,再度在中原大地上熊熊燃起。

    △李自成也再度殺出

    負責平定農民起義軍的熊文燦得知訊息,立即抽調左良玉和羅岱領兵追剿,崇禎十二年(1639年)七月,官軍被張獻忠以誘敵深入之際擊敗,羅岱被活捉,左良玉丟盔棄甲,伏鞍而逃,連軍符印信也丟失了。

    次月,即崇禎十二年(1639年)八月,崇禎皇帝開始追究敗軍之罪,於是便有了《明史》之中的那段記載,因清軍入關慘敗,以右僉都御史之職巡撫山東的顏繼祖,總兵官倪寵、祖寬,內臣鄧希詔、孫茂霖等三十三人全部被殺、棄市。因圍剿農民軍不利,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熊文燦被捕殺、羅岱被執死、左良玉被降三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40歲以後,想要遠離腸癌,生活中要少吃哪些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