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三vs瘋子
-
2 # HXB520
一.從一些史料記載來看,此事和范雎有直接關係。這一點前面有人回答過,在此不再囉嗦,有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去查查史料。
二.如果沒有范雎這個人,會不會有李雎呢?如果這個鍋讓范雎一個人背確實是很不合理的。對待歷史我們當然要尊重客觀事實,但也要綜合考慮,而不是片面的看待問題。以下說幾點我個人的看法。
1.長平之戰雖然以秦勝趙敗結束,但是秦也傾其所有人力物力,人數傷亡過半,糧草消耗殆盡。
2.長久的在外作戰使得人困馬乏。
3.新佔之地民心不穩,急需安撫。
4.而周圍各國虎視眈眈,蠢蠢欲動,不穩定因素諸多。
5.秦兵計程車氣靠利誘,而趙國在於民族根性,非常頑強。如果破釜沉舟,戰鬥力不可小覷。
6.還有一點是趙國選擇結盟呢,因為兔死狐悲的道理大家都很明白。
綜上所述,戰還是不戰,其實非一人口舌可以決定的。白起的沒落看起來和范雎有直接關係,實則也是歷史的一種必然。范雎只是作為這個事件的導火索,而非決定性因素。
-
3 # 歪史
長平之戰秦國雖然取得戰爭的勝利,但是也是慘勝的。這場戰爭成就了白起一人,葬送了趙括以及他統帥的40萬精銳趙軍。
此戰之後,白起再也沒有統領大軍征戰。也就是說長平之戰是他的封關之戰。漂亮的是這一戰他取得勝利。在多次指揮大兵團作戰的他保持無一敗績。
從長平之戰勝利之後坑殺趙軍開始,白起的榮光慢慢退下,背後原因是損失幾十萬將士的趙國派說客前往秦國遊說秦相范雎,用私人利益成功說服范雎背後慫恿秦昭王下詔撤軍。
秦昭王多方考慮之後不顧白起一鼓作氣滅趙的建議。最後撤兵歸秦。知道真相的他開始怨恨范雎,然而無計可施。好在身體不好,於是推脫養病不再參與政事。
兩年後,從長平之戰緩過神來的秦昭王決定趁餘威攻滅趙國,於是在下令白起為將。按理說,等了兩年,終於可以大展宏圖完成夙願,應該屁顛顛的率軍前往攻滅趙國。
誰知道,不按常理出牌的白起不假思索地拒絕秦昭王的命令。用白起自己的話說就是長平之戰秦國傷亡過半,國內空虛。他好像忘了兩年前尋死覓活的要攻滅趙國。那時候竟然沒有顧及自己傷亡過半。為什麼當時他沒有想到這一個?戰爭剛剛結束時候白起為什麼要忽略?很令人不解白起的理由怎麼來的。
不管咋樣,號稱人屠的他死活不肯上前線領兵。但是秦昭王不等這個,他也不信邪。繼續派人領兵攻趙。
長平之戰結束不到一年,秦國在接受韓趙獻上的城池之後再次派兵圍攻邯鄲,
王齕統兵企圖攻滅趙國,但是這次戰爭非常的不順利,接連的損兵折將,而邯鄲仍然堅挺。
秦國遠到而來,前線傷亡巨大,趙國抵抗非常英勇,而秦後勤補給消耗非常大,根本耗不起來。秦接連換將都不能取勝,得到的訊息都是從前線傳來的戰敗的訊息。
忍無可忍的秦昭王在確認白起死都不會前往領兵之後,白起卻說自己病重,於是秦昭王認為白起抗命推脫賜死白起。最後,魏國信陵君率兵救趙。
大白話說就是休整兩年之後的秦軍沒有攻下同樣修整兩年的趙國。秦國國力遠比趙國高。或者說秦國比趙國回血快。依然如此。那麼當時殘血的秦軍怎麼攻下同樣殘血的趙國?
秦軍終究是失敗了,白起也最後死了。從最終的結果也驗證了白起後來的判斷。既然這樣,他的死誰應該給他負責?
當然是他自己,以秦昭王的一意孤行,范雎的諫言僅僅是給秦昭王一個臺階。白起的趁勝追擊的計劃在秦昭王看來欠缺全域性考慮,秦昭王也肯定比白起更加明白秦國消耗狀態。
那麼,在回秦以後,白起的考慮逐漸周全,或者說看到秦國實地情況,恍然大悟,就應該明白沒有范雎進言的事情秦昭王一樣撤退,那就談不上什麼怨恨范雎。既然怨不上。范雎也於他以後的遭遇沒什麼關係。
-
4 # 鑑史馬後炮
白起戰神之名遠播古今,有史記載,戰國時期白起消滅的六國士兵達百萬之眾,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後,再無白起領兵作戰的記載,一代戰神甚至拒絕領兵出戰,最後被賜秦王劍自裁終結了輝煌的一生。害死白起的人真是范雎嗎?本人認為不是,雖然范雎與白起在“邯鄲問題”的主張上有不同政見,但是秦王最後還是採納了范雎的建議——議和。也就是“邯鄲問題”已經有了不可辯駁的“聖裁”,實在跟范雎關係不大。
史書記載,白起與范雎的糾結主要是在長平大戰勝利之後,白起主張順勢攻下趙國首都邯鄲,理由是趙國的青壯在長平損失殆盡,邯鄲再無兵力堅守,一鼓作氣攻下邯鄲趙國亡國在即;范雎則主張長平對峙三年秦軍後勤供給已經崩潰,此時攻下邯鄲無以為繼,不如趁長平大勝之威振懾六國迫使趙國割地議和,如此既可以避免秦國本土無兵守土,又解決秦軍供給不足的難題。
可以說,白起有白起的道理,范雎也有范雎的道理。白起為將,所說的必為將之理;范雎為相,所言為相之理。最後秦昭王選擇了范雎的建議,命令白起撤兵回國,並與趙國議和。
與趙國議和近兩年,趙國反臉背約不予秦國割地,秦昭王藉此再向趙國發兵,命白起領兵攻下邯鄲。白起以身體有病為由拒絕領兵出戰,后王屹領兵出戰邯鄲兵敗,秦昭王再命白起領兵出戰,白起以錯過最佳時機為由拒不受命。
邯鄲之戰失利和白起拒不領兵出戰兩件事加在一起,必定引發當時人們的猜想和議論,因為這畢竟是秦國國中的大事,至於當時的秦華人如何議論?史料並沒有給出詳細的答案,但並不難看出是件大事。至少可以從當時的制度可以得出白起必死無疑的結論,那就是拒不受王命。
在等級森嚴貴賤有別的封建時代,王的命令是什麼?王的旨意是什麼? 臣子抗拒王命無異於將自己送上斷頭臺。從記載的史料來看,作為秦軍白起並不是一次抗拒王命,而是一而再抗拒王命。單單憑這一點足以讓白起引來殺身之禍了。
如果非要說白起之死跟范雎有關的話,只能說范雎只能說范雎說了秦王想說卻不能說的話而已,秦王主動開口說處死白起與臣下朝堂議事建議處死白起的結果是一樣的,可影響卻不一樣。如果秦昭王一心護著白起,白起也不會被處死。實跟范雎關係不大。
回覆列表
長平之戰後,白起的事業由巔峰走向沒落,始作俑者真的是范雎嗎?這裡瘋子認為是的。
當時的秦國武有白起,文有範睢(秦國相)。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打算乘勝滅趙。趙國驚恐萬分,派人用重金賄賂秦相范雎說:“白起已經殺了趙括,滅了趙國四十多萬兵馬,現又圍攻邯鄲,趙國一亡,秦就可以稱帝,白起那就妥妥的封為三公,您能在白起之下嗎?恐怕那時候您不願處在他的下位,那也辦不到。還不如讓韓、趙割地求和,不讓白起再得滅趙之功。“可悲的是范雎這樣一個人物也犯了小人之過----嫉妒。於是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為由,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昭襄王應允。韓割垣雍,趙割六城以求和,雙方休戰。白起聞知此事,從此與范雎結下仇怨。
可是又過了一年,秦昭襄王覺得時機到了,想要一舉滅掉趙國,又派白起為將攻打趙國首都也就是今天的邯鄲城, 可白起不願意,就給秦王寫奏章說,雖然長平之戰我們贏了,但也是慘贏,我們秦國國力為此也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國庫空虛,將士疲憊,現在又要長途跋涉去攻打人家的都城,這肯定不行啊,萬一人家要有準備再加上別的諸侯國的支援,我們大秦必敗無疑啊,這理由就是在今天我們看來都很充足,完全合理。沒辦法的秦昭襄王改派王齕替王陵為大將,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建議,結果如何?“於是范雎就趁機向襄王打小報告說白起壞話,沒事的時候老是發牢騷說您不懂還愛瞎指揮,如此這般,這般如此的瞎說一通,秦昭襄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白起自稱病重,並未立即啟程。三月後,秦軍戰敗訊息不斷從邯鄲傳來,昭王更遷怒於白起,命他即刻動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杜郵(今陝西省咸陽市任家咀村),范雎又向秦王說白起要造反,秦王本就對白起不滿,又害怕他功高蓋主,於是賜給了白起寶劍,讓他自殺。
於是可憐白起一代戰神,因為自己的功勞太大而被君主猜忌、大臣嫉妒而死。實在可悲可嘆啊!而且正是由於白起的死而導致的秦國的統一大業推遲了幾十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