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月惟明
-
2 # 花千樹下侃歷史
唐朝顏真卿曾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大將軍武安君李牧”。
歷史上素有“李牧死,趙國亡”的說法,但因為趙國君主聽信曾誣陷過廉頗將軍的佞臣郭開的讒言奪了李牧的兵權,又將其殺害,自毀長城,最終導致秦軍大敗趙國軍隊,趙王被俘。公元前222年,秦國最終滅亡趙國。而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當中,趙國是第2個被滅掉的國家。
趙國在今河北一帶,民風彪悍,能將輩出,除了李牧和廉頗外,還有趙奢、韓徐、司馬尚、馬乘、婁昌等,可以說是將星如雲。但在治世的謀臣方面卻弱了很大一塊兒,除了藺相如以外,在也舉不出其他了!一個國家要想興盛,文武必須並重,但趙國顯然不是。
而且趙國的君主們都比較孱弱,領導指揮能力不足,比如悼襄王命樂乘接替廉頗時,廉頗居然不聽命令攻打樂乘,又耳根子軟,不能明辨是非黑白,導致奸臣當道,這也是李牧被殺的直接原因。
而當時秦國的國情卻截然相反。文臣有商鞅,張儀,范雎還有李斯等,而武將也有白起、王翦、司馬錯等名將,可謂文武並重,國力強盛。
而且自秦孝公起就勵精圖治,任用商鞅變法革新,廢除舊奴隸主貴族特權和世卿世祿制度,逐漸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政權。對內實行“獎軍功、教耕戰”,對外則連橫而戰諸侯國。司馬錯又南並漢中、巴蜀,北滅義渠、隴西,巴蜀廣大地區先後為秦所有。後白起率軍攻拔楚都郢,又擊潰趙魏聯軍於華陽,殲滅趙軍於長平,中原地區的大片河山幾乎都在秦國的控制之下。
秦國蒸蒸日上的形勢已經不可逆轉。秦王嬴政又是一代鐵腕霸主,所以當李斯向其提出吞併六國的計劃時,中國大一統的未來已經基本繪就。
所以不論李牧死與不死,都無法阻擋秦國的崛起和一統江山!
-
3 # 鑑史馬後炮
李牧自然是名將,可名將所在的廟堂是個什麼樣的廟堂?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李牧所在的時代是公元前243年趙悼襄王至趙王遷七年公元前229年。關於李牧的死因有三種記載:一是《史記》載:“趙使人微捕得李牧,斬之”;二是《戰國策》載:“趙王賜死,李牧自殺身死”;三是《列女傳》載:“趙王遷之母倡後,淫佚不正,多受秦賄,而使王誅其良將武安君李牧”。可以說史料上關於李牧的三種死因無不跟趙國的廟堂明爭暗鬥扯上關係。
本人認為,司馬遷《史記》中所載是較為可信的,從戰國後期的趙國情形來看,不光是外部的戰爭激烈,廟堂內部的明爭暗鬥也激烈進行著。名將李牧是廉頗的“步後塵者”,李牧與廉頗雖然有才能,但是,他們的才能無不是在趙王的質疑、責備下為趙國領兵打仗的,情況緊急時就用他們,情況稍緩和時就找人代替他們,閒置不用。這就是這倆位趙國名將的境況,司馬遷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記載無不透露著當時趙國後期君主的昏聵與無能。
廉頗長平被免後五年後,即趙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燕國趁趙國長平大敗攻趙,趙王再次起用廉頗為將大破燕軍。六年後,趙王令廉頗攻魏奪得魏城繁陽。趙悼襄王剛立,就啟用樂乘代廉頗的位置,廉頗大怒,攻擊樂乘,樂乘逃跑,廉頗也因此逃離趙國到魏國的國都大梁去,在魏大梁住下,可是魏王不敢用廉頗為魏國將領。不久,趙國被秦軍圍困,趙王開始想起廉頗,廉頗也想回趙效命。趙王派使者探視,不料廉頗的仇家郭開重金收買使者,讓其在趙王面前抵毀廉頗,趙王信以為真以廉頗老,不召其回趙。此時楚王得知廉頗在魏國,便暗派使者迎接其入楚為將,楚使無功而返。廉頗死於壽春。
廉頗從長平之戰因質疑被免,到抵擋燕軍被啟用,到領兵破魏,到被樂乘代替,再到逃往魏國,再到趙國被國困趙王又想起用廉頗,再到被暗中挑拔,最後一代名將老死於壽春。這中間,趙國的君主根本就不信任這位戰功赫赫的老將軍。用時是個寶,不用時是根草。
李牧的處境並不比廉頗好到哪裡去,李牧在雁門抵擋匈奴時,可以說是一邊建功,一邊被指責的。“趙王讓李牧,李牧如故”。文中的“讓”並非禮貌的讓,而是指責、批評。原因是他在抗擊匈奴入侵時根據作戰需要制定的規矩:“匈奴即使侵入邊境來搶掠,我軍應迅速退入堡壘中固守,有敢於逞能捉捕匈奴的斬首處死。”每當匈奴入侵,烽火臺及時地發出警報,李牧的軍隊就立即退入堡,不敢同匈奴作戰。像這樣一連好幾年,趙軍沒有什麼損失。而匈奴認為李牧怯懦,就連趙國計程車兵都以為自己的將軍膽小。趙王則為此責備李牧不敢迎敵作戰,李牧則依然堅持自己的防禦方式。這種抵擋匈奴入侵的方式讓趙王非常生氣,就召人接替他擔任將軍。
一年多,每次匈奴一來,趙軍就出來迎戰。但出戰屢屢失利,損失慘重。趙王只好再請李牧守邊。李牧回到軍中,恢復了之前的規定,匈奴人一連幾入侵無果。這幾年李牧也沒閒著,備了戰車1300犧,戰馬13000匹,驍勇善戰之士50000人,強弓手100000名,透過數次佯敗,誘匈奴人傾巢而出深入包圍圈,一舉殲滅十萬匈奴騎兵,此戰後十多年匈奴人再也不敢接近趙國的邊境。
可見,李牧真乃良將。趙悼襄王元年,廉頗逃亡入魏後,趙王派李牧領兵攻燕國奪取武遂、方城。七年後,秦軍攻破武遂斬首十萬趙軍,趙王任李牧為大將軍大破秦軍。此時,歷史的時間點已經是秦王嬴政十三年。離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時間不足十年。趙王遷七年趙王寵臣郭開在秦將王翦攻趙之時向趙王告密說李牧造反,趙王相信了,就派趙蔥和顏聚接替李牧,李牧不從命,被捕後斬殺。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到趙國名將廉頗和李牧時,尤其在關鍵的時刻都講到郭開這個名字,廉頗的“仇家郭開”在趙王再啟用廉頗時起了作用;李牧在和王翦對決時,“寵臣郭開”又起了作用。是什麼可以使趙國的君主在一瞬間否定這兩位功勞巨大的名將的忠誠?除了昏聵,真找不到任何原因。李牧縱然不死,也頂不住趙國昏聵廟堂內部層出不窮的“絆子”和背後的“刀子”,更別說抵擋秦軍了。
-
4 # 趣味歷史之家
李牧就算不死,秦國仍然會一統天下!
說起戰國後期,秦國已然形成巨無霸的態勢。秦昭襄王時期,東方諸國只能依靠合縱的形式,才能抵擋秦國的進攻。
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南韓,南韓想要奉上上黨郡乞求秦國退兵。可是,南韓上黨郡守拒不投降,並且投靠趙國。於是,秦國與趙國為了爭奪上黨郡地盤,爆發了長平之戰。戰爭結果,秦國大勝,趙國慘敗。
長平之戰,秦國能夠勝利,是一個綜合性因素。
第一:秦國國君的才智能力高於當時的趙孝成王,並且對待這場戰爭的戰鬥意識要頑強得多。
第二,軍事統帥。戰神白起的名號不是隨便叫的,有人統計,整個戰國期間的兵員死亡在200萬左右。白起指揮下的秦軍就獨佔了一半的功績。白起在那個年代就是無敵的標誌。。
第三,國家實力。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使秦國成為當時最富強的諸侯國,經濟實力雄厚,軍隊戰鬥力強悍。後來秦惠文王攻佔巴蜀等地,使秦國有了巨大的戰略後方。
第四,士兵素質。秦國的老百姓經過商鞅變法後,普遍意識到,要想發家致富,拿起武器,殺敵建功才是最可施行的成功之道。因此,他們奔向戰場,就跟瘋了似的不要命的戰鬥。反觀趙國軍士,單兵作戰意識普遍沒有秦國強烈。因此,秦軍戰鬥力是力壓趙軍的。
第五,國際環境。秦國在秦惠文王的治下,北創義渠,南收商淤,東出函谷,西佔巴蜀,秦國四周沒有太大的威脅。而此刻,趙國的國家形象非常不好,國際關係甚至還不如秦國。
因此,長平之戰,趙國慘敗。此後,趙國也失去了同秦國決一雌雄的實力。就算李牧不死,也只是延緩秦軍進攻的步伐,統一大勢並不是一個武將所能左右的了的。最終,秦國仍然會一統天下!
回覆列表
統一大勢已不可阻擋,李牧復生也只能徒呼奈何。
1、自長平之戰後,趙國實力大損,已無力與秦國正面對抗。由於趙國是戰國末期唯一對秦有威脅的國家,所以秦國傾盡全力滅趙,秦國失敗一兩次可以再捲土重來,趙國再失敗一次就要滅國;
2、即便是李牧復生,也只能在戰術上對抗秦國,而秦國當時將星璀璨,反觀趙國,只有李牧尚可稱為名將,還有政敵使勁拖後腿,即便是能取得區域性勝利,於大局已無影響;
3、從經濟上看,秦國實行耕戰政策,可以集中資源發動舉國之戰。趙國內部經濟已處於崩潰邊緣,基於這樣的形勢,秦國只需打消耗戰就可以把趙國拖垮。
基於這樣形勢,李牧復生也是沒有辦法的,頂多是給秦國添點麻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