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英英心靈之聲
-
2 # 蘇哥靚
情感一切盡在無言中。
曾伴隨著自己生命成長的親人,在離世的時候,相信更多的人是悲傷的。
小的時候,只要是沾親帶故的親戚,無論大人小孩都會哀傷至極,嚎啕大哭,每個人的臉上掛滿淚痕,人與人之間的親情,此刻在臉上都會顯露無疑。而歲月的變迀,見慣生離死別的習已為常,許多人都會把這份思念深埋心中,內心的強大不言而喻,對離世親人的傷感,決不僅僅在臉上表露,而是銘刻心中,只有內心強大起來,才會對故去的親人一種寄託,與情感淡薄和道德無關,這不僅是個人和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都如此,深深的哀思和懷念,才是對親人的不依不捨,畢竟離去的人已一去不復返,活著的人更應珍惜當下,生活還要繼續!
-
3 # 物語心界
對自己很好的親人去世,可能很多人聽到這樣的噩耗,可能都會忍不住哭泣。但是,也有一些人的表現跟多數人不太一樣——他們沒有哭。難道就能直接說明這些人情感淡漠甚至道德有問題嗎?
這是不一定的。
當時哭不出來,不一定是不悲傷親人去世,卻不會哭泣,與其說是情感淡漠甚至牽扯到道德水平,不如說這是一種心理自我防禦機制。簡單來說,就是人們往往不願意相信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下意識地隔離了這份痛苦,希望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當他逐漸開始放鬆,這份痛苦就會在他心理蔓延開。才有可能表現出悲傷的情緒。
哭不出來某些時候比哭出來的情況更嚴重我們總覺得對我們很好的親人去世了,一定會痛哭流涕。但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另外一種情況,就是這個事實已經超出了一個人的心理承受範圍,但是卻沒有直接表現出來。這個就有可能會變異為更為嚴重的情況,例如:抑鬱,過度自責,甚至產生一些極端的行為等等。
這個事實其實已經超過他自身的情緒極限了,可能他從頭到尾不會哭泣,這個當然就不是情感淡漠亦或道德水平問題了。如果發現身邊朋友出現類似這種情況,可以及時給予一些開導,但是更建議及時找專業的心理醫生進行治療。
不哭泣也有可能已經有足夠的勇氣接受事實對於死亡這個詞,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對於某些情況,可能並不一定要哭泣。
我的姑父,他活到了一百歲才離開這個世界,而且離開的時候非常安詳。生前他非常樂觀地說過:“我現在是活一天賺一天,我這個身子骨老天讓我活到現在我已經很知足了,哪一天我走了你們也不要哭,不要搞太多東西,簡單就好。”
像我的姑父這種情況,活到一百歲已經是高壽了,而且走的時候也沒有心願未了,對於他這個情況,其實身邊很多親人比起悲傷,更多的是祝福,希望他在另外一個世界也能同樣的開心自在。
面對親人去世,每個人表達的方式可能不一樣。
所以,對自己很好的親人去世了,卻不會哭泣,不一定和情感淡漠以及道德水平有關。
不要輕易去評判一個人面對喪失親人的表達方式,也許他的痛苦你未必知道。
-
4 # 風來自心星
這個我可能是比較有發言權的,因為我有這樣的親身經歷。
我的奶奶在我讀高中的時候突然去世了。接到訊息的那天的畫面,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海中。
我還清楚的記得,2006年5月24號,農曆是四月二十七。那天是個星期三,我們下午第一節課是體育課,我還穿著我們黑藍色帶海軍領的校服。那天的課,剛好是考試,考前滾翻和後滾翻。
我一個剛好住在縣城的姑父,去到了我們上課的體育場,悄悄告訴我我奶奶可能不行了。我直接就傻掉了。因為我上一次放假回去的時候她還好好的。跟著姑父回家的路上,我真的就像個機器人,只知道跟著姑父走,大腦已經完全沒法運轉的那樣。
奶奶可能早上就去了,回去後沒多久,奶奶就下葬了。整個過程,我沒有哭,也沒有流淚。家人叫我去看奶奶最後一眼,我也沒有去。
下葬完的第二天,我就又繼續回學校去上課了。
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看我的。但當時,我真的就是哭不出來。你說我是情感淡漠或是不尊敬尊長,這我完全沒法認同。
相反,奶奶是我這一輩子最溫暖的光,是我最尊敬的人。我從小是跟奶奶一起睡一起吃長大的。我從奶奶身上學到了最有用的東西,愛。那就有人會問了,既然你這麼愛你的奶奶,她去世了你為什麼又沒反應呢?
我之前也想不通,甚至覺得我連奶奶的最後一眼都不去看,是不是真的很不孝?
可是後來才知道,其實並不是這樣,心理學家曾經解釋過這個問題。
自我防禦
心理學家表示:這是一種心理自我防禦機制。當他受到了外界的刺激,就會下意識地剋制這種情緒,讓自己保持冷靜。可能要過一兩個月,他才會讓放鬆下來,
情緒極限
還有一種情況,因為死者的突然離去,讓他無法接受,已經超出了其心理承受能力。他的情緒早已失去平衡,無法控制,沒有任何感覺,也不會有任何想法,腦海裡一片空蕩。不過,他的悲傷感會隨著時間不斷增強,甚至給自己留下心理陰影。
原來,我當時不去看她,是因為我內心裡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我在逃避奶奶去世這樣一個情況,自欺欺人地以為我沒看到就不是真的。
一個星期後再回家,看到奶奶睡的床已經被挪走了,她經常放糕點、水果的箱子也沒了,那把專門給我留在枕頭下的鑰匙也再不會有了。那個給我滿滿的愛的人,真的離我而去了。那一刻,瞬間崩潰了,眼淚像河水一樣止不住地流出來,哭得都岔氣了。
也許真有情感淡漠的人,但我相信,如果是你真心愛著的人,沒有人比你更難過。
回覆列表
這個是跟道德水平沒關係的,咱們換個角度想,親人去世不哭就是不道德?肯定不是的。可能是由於個人比較好強而已,再或者情感“淡漠”,咱不能說這是個貶義詞兒,與其說淡漠,不如換成不敏感。面對親人去世,男孩子們可能只是哭那麼一下下,但女生真的就會一想起就哭,但這並不代表男孩子不傷心難過,同理於戀愛分手。所以說有的人只是更理性,更能接受這個事實,原因有許多,生理方面包括,大腦結構,激素水平,個人經歷方面包括,是否親近,有無遺憾
所以人家不哭千萬不要怪人家,我反而覺得那些假哭的親戚們真的反感
那就再來說說親人死亡後不哭不悲的人是什麼心理吧!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防禦機制”,防禦機制的定義是:個人在精神受干擾時用以避開干擾,保持心理平衡的心理機制。
防禦機制是在潛意識層面運作的,換句話說,我們不能主動控制採用哪個防禦機制,甚至我們並不能意識上感知到我們正在採取防禦機制。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心理防禦機制,當生活中因為某些事產生心境的擾動時,防禦機制就會直接啟動。
常見的防禦機制有:否認、分裂、合理化、壓抑、昇華等。人格的成熟程度不同,潛意識採用的防禦機制也會大不相同。
舉個例子,否認作為一種防禦機制,會讓人在意識和潛意識層面拒絕接受現實,好避免事實帶來的巨大情感衝擊。
這樣的防禦機制多為人格相對不成熟的人所採用,但也會在人遇到非常劇烈的情感衝擊時被啟用。
親人的離世對一個人來說,通常是非常劇烈的情感衝擊。
在這種時候,很多人防禦機制中的“否認”和“壓抑”便會啟動,一邊否認事實不讓自己去面對,一邊將情緒壓抑在心裡不讓自己去感受,以免被洶湧的情感潮水所吞沒。
所以,如果看到有人在自己親人的葬禮上不哭不悲,不要急著給他下“冷血”的定義。
等防禦機制慢慢鬆懈,錐心刺骨的疼痛便會襲上心頭,那時他們往往要承受比那些當時就哭出來的人更強烈的痛苦,因為他們常會責怪自己為什麼之前那麼“漠然”。
對於這種型別的人,我們要更多一些關懷和理解。
另外,我們也必須要說,有些人不哭不悲,可能真的是與這個親人關係淡漠,在這時,我們也不要輕易作評判。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我們永遠不知道他人曾經歷過什麼。
不隨意評判,也許是對他人最好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