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宇學長

     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說明劉伯溫在民間的評價很高,很多地方都有關於劉基的傳說,說他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載,能掐會算,知道天文知道地理。

    那麼,劉伯溫真有這麼神麼?我們不妨來看看幾個關於他的傳奇故事。

    傳說清朝入關初年,在江南地區大肆殺戮。有一個親王帶領清軍打到江南以後還師,從南方往北方走,走到了劉基的故鄉青田縣,說劉基既然是個神人,那麼他的墳墓必然要留意,就把他的墳墓挖開,看看有什麼神秘。一挖不要緊,發現一個石碑,這個石碑上寫了句話,“順治三年春,如何開我墳”,就是說剛剛建立的清朝,入關不久,你怎麼能夠開我的墳呢?他已經預測到這一年清朝的軍隊要挖開他的墳。而且碑的背面寫了幾句話,把這個親王嚇壞了,說“貝勒貝勒,天下無敵。生於北方,死在浙直”。結果親王回去以後嚇得一身病,一命嗚呼了。

    還有人說劉伯溫曾經得過一部天書。一次劉基在山中獨坐,突然發現牆壁上有四個字,“山為基開”,這座山為劉基而開。他走上前去,山突然開啟一道石門,繼續走進去,又一道石門開啟,只見一個道士橫臥在石床上,指著一本書。劉基上前一看,是一部兵書。道士一翻身,問,什麼人進來?你對這部書有興趣嗎?如果你明天能夠把這個書的內容背誦下來,我就把我掌握的全部術數全部本領傳授給你。劉基記憶力驚人啊,這部書第二天就倒背如流,所以他就得到這個道士的真傳,成為神人。

    當然,這些都是民間的傳說,那麼真實的劉伯溫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劉基小時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他在石門山那裡讀書。他讀書“七行俱下”,五經俱通,後來精通天文、術數之學。不僅懂得儒家學說的五經,而且還懂得天文、數學,這就跟我們剛才所講的,他能掐會算,懂得天文就有關係了。

    當時正逢科舉之年,劉基他不夠年齡。按規定25歲可以參加科舉考試,他才21,就虛報年齡報考,一舉中了舉人,再舉中了進士。

    劉基考中進士以後,被任命為官員。但是,他先後四次辭官,期間著書立說,最著名的一本書叫作《郁離子》。他在《郁離子》當中表達了對社會的批評,同時,他也表達出了自己身懷滿腹經綸想貢獻給社會、為社會做一點事情的心境。

    元朝末年,社會黑暗,天下已經開始大亂。這個時候,群雄並起,既有張士誠,又有陳友諒,還有大家都知道的朱元璋。朱元璋到了浙東以後要找賢才。當時浙東有什麼人呢?號稱有四學士。劉基、宋濂、葉琛、章溢。劉基就是其中之一。

    據記載,說劉基一見到朱元璋以後,就給上了一個《時務十八策》,就是把他在信中提到十八項策略和方式進獻給朱元璋。按照朱元璋後來對於劉基貢獻的回憶,說劉基為他“勘定天下之機,措安黎庶之道”,一起討論如何平定天下的策略,還討論如何使百姓得到安定的辦法。

    到此為止,劉基都是紙上談兵,打仗到底怎麼樣?到戰場上試一試。劉基到了南京三個月,就碰上了一場戰爭。不出劉基所料,陳友諒依仗地廣人多於至正二十年,順江而下,直接攻打朱元璋的地盤,奪取了朱元璋在應天府附近的重鎮太平,現在是安徽當塗。你想,朱元璋剛剛奪取南京,立足未穩,這時候遇到了強敵怎麼辦?他下面的將領意見不一了,有的人說陳友諒的勢力太大,我們要避其鋒芒,撤離躲一躲;有的人說,南京城的鐘山地勢很高,我們不如在鐘山上面安營紮寨;也有人甚至說不如投降。

    在大家議論紛紛的時候,劉基來到了會場,一言不發,看大家說的什麼話。這時候劉基示意朱元璋,說你隨我來,咱們有話單說。朱元璋說,我看出你要說話,你說,什麼意見吧。劉基說,先賜我尚方寶劍,斬那些號召投降的。別看他們先發制人,我們後舉的也可以得勝,現在就是要統一軍心,誘敵深入。結果這一仗打勝了,奠定了劉伯溫在朱元璋軍隊當中的軍事地位。

    之後,又爆發了鄱陽湖大戰,朱元璋在這遭遇了他的勁敵—陳友諒。

    這一場戰爭打得非常長。陳友諒的船是上下三層的大船,上面都包了鐵皮,上下說話聽不到,馬可以在上面行走,而朱元璋是小船。大船有大船的優勢,小船有小船的靈活,於是朱元璋下令火攻。在這場火攻當中,陳友諒的弟弟戰死。陳友諒一下子洩氣了。弟弟死了,而且跟朱元璋打了這麼長的時間,離開自己的後方很遠,所以供給就發生了問題,這時候陳友諒他們就準備撤離。

    劉基又提出了一個計策,說現在要封鎖湖口,斷絕他們的迴路。後來陳軍糧食斷絕又突圍不成,士氣低落,而陳友諒又在亂軍之中被一隻飛石流彈射中頭顱,穿過眼睛而出,陳軍慘敗。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這個強敵。

    第二年,朱元璋的西邊全部掃平了,所以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先漢後周”,朱元璋就按照這個計劃,最後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大治。

  • 2 # 有真理才有真相

    三分天下諸葛亮,諸葛亮隆中未出就能策劃三分,一統天下劉伯溫,這句話一點都不實際,朱元璋手下有著不計其數的能人異士,有或者沒有劉伯溫,朱元璋都能夠順利的統一中國,所以說劉伯溫在朱元璋的陣營裡僅僅只是做到了錦上添花,明朝並不是依靠劉伯溫才有了天下

  • 3 # 雙面銀孤

    我覺得劉伯溫雖厲害,但非真正厲害。所以雖知道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自古君王都非常多疑,一旦天下安定。馬放南山,刀槍入庫,難免多疑。和他們打天下大臣難免被害。所以也有激流勇退,隱退避禍之意。但還是算計不過朱元璋。劉伯溫晚年有病,不能吃發物,而朱元璋故意賜給他魚吃。所以劉伯溫不敢違抗不得不吃。最終病發無可救藥。嗚呼哀哉了。所以劉伯溫雖才智過人但仍鬥不過朱元璋。在這方面朱元璋對眾臣駕駑能力和鬥智鬥勇,玩陰謀詭計上無人能及,所以劉伯溫不是最厲害。最厲害的是皇帝朱元璋。,

  • 4 # 一枝梨花春帶雨

    其實我個人覺得是從統治者角度去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先後出現魏蜀吳這個局面。我們知道三國的上一個朝代是東漢,東漢分裂出魏蜀吳,三國的統治者皆是漢人,漢臣。自古漢人多謀略,有濟世之才,當然其他名族也有。而在各個少數名族當權時期重用漢臣發展經濟,比如遼聖宗時期的韓德讓,使國力達到頂點。西夏李元昊時期的張元,吳昊。少數名族部落雖驍勇善戰,但缺乏治世之道。而我們知道元朝是一個少數名族統一的國家,國祚90幾年,他們把漢人歸為三等公民,所以就不怎麼重用漢人。元朝前幾代皇帝或許有雄才,但是“獅子”比一定生下的都是“獅子”,也有可能是綿羊,所以元朝也不能存在很久。遼能存在209年,他們重用漢人,人人平等,西夏189年也是如此。還有金國。

    蒙元對漢人大肆壓迫,很有可能出現“天下苦元久矣”,所以百姓都是同仇敵愾,而相反曹操挾持漢獻帝,你讓百姓去反?劉備自認皇室宗親,匡扶漢室,你讓百姓去反?孫權據江東,已歷三世。也是深得百姓支援。

    所以說劉伯溫不一定不諸葛亮強,看統治者,以及當時的國政。

  • 5 # 挖了恐龍侃歷史

    首先,劉基,字伯溫,明朝開國功臣,以謀略過人著稱於世。在明朝開國戰爭中,劉伯溫伴隨朱元璋左右,參與重大軍政決策,是朱元璋最為重要的智囊團成員之一。“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是明武宗代表明朝皇帝對他的一生做出的最高評價。然而很長時間以來,形形色色的野史逸聞、民間傳說中,劉伯溫的形象逐漸偏離了他的本來面目,被神化過度的傾向愈來愈明顯,儼然成為一個天文地理無所不知、未卜先知算無遺策的“半仙”,與正史中他的真實形象相去甚遠。

    其次,在真實歷史中,劉伯溫的特點有兩項:一是長於用兵籌謀,他雖是文人,卻熟讀兵書,膽識過人,戰爭年代他是朱元璋的軍事高參。二是他性情剛烈,以直言敢諫、不徇私情著稱,所以朱元璋才會把他任命為專管糾劾百官的御史中丞,因此把他比作諸葛亮未免以偏概全,他的性格和經歷其實更像魏徵或者包拯。另一方面,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劉伯溫也不例外,他也並不能做到時時處處總站在正確的一邊,也會犯錯誤捅婁子。他的一記昏招,曾導致明朝軍隊戰鬥力迅速下滑,變成了一頭沒牙的老虎。明朝開國後,百廢待興,劉伯溫全面參與了明初軍政構架的制定與搭建。《明史》記載,劉伯溫曾向朱元璋提出過一項影響深遠的建議,“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軍衛法”,劉伯溫向朱元璋建議推行“軍衛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拖沓會導致什麼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