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慶陽寶媽

    在整個生育期中要求充足的水分, 尤其是在葉片旺盛生長和花瓣形成期需水更多。如水分不足, 導致葉片少而小, 提前形成小花球, 降低產量和品質。

    一.小花球現象的原因

    1.春播時用秋播品種,則會出現小花球現象。這是因為秋播品種多為早中熟種,它們的冬性弱,透過春化階段而開始結花球。此時葉片、株體尚未長大,營養不足,故形成的花球較小。

    2.秋播時使用的中晚熟品種中,如混有少量早熟品種種子,這些早熟品種較早地透過春化階段開始結球,株體也較小。而晚熟種株體較大,莖葉茂盛,早熟植株被壓抑、遮陰,往往形成小花球。

    3.陳種和弱種,播種後生長勢弱,莖葉不旺盛,過早透過春化階段後,營養不良,也會形成小花球。

    4.生育期中,肥水不足,土壤鹽鹼化,病蟲危害等,均會形成小花球。

    二.防治方法

    1.選用純正適宜的種子

    2.掌握適宜的播種期

    3.加強田間肥水管理等。

  • 2 # 末農

    花椰菜長小花球病因和防治措施:。 1、春季育苗時混有少量的秋播品種種子,定植後會出現少量小花球。如果在春季播種時全部使用秋播種子會出現大量小花球。這是由於秋播品種多為早中熟種,它們的冬性弱,透過春化階段要求的溫度較高,時間較短,故春播時迅速透過春化階段,植株很小的時候就開始結球,營養面積小,因而花球較小。 2、秋播時如果不使用早熟品種,而是使用的中晚熟品種,但其中混有少量早熟品種種子。這些早熟品種較早地透過春化階段開始結球,植株較小,而中、晚熟種株體較大,莖葉茂盛,早熟植株被壓抑、遮蔭,生長不良也會形成小花球。 3、防止花椰菜出現異常花球的措施:

    一、選擇適宜的品種

    花椰菜屬綠體春化型作物,同時又以花器官為食用產品,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差,花椰菜不同品種透過春化階段對低溫的要求也不一樣,形成了春季生態型、秋季生態型、越冬生態型和春秋兼用型4個生態型別。 二、在生產上往往由於品種選擇不當,出現花球異常現象。首先春季栽培和春保護地栽培一定要選用春季生態型品種或春性較強的春秋兼用型品種,切忌將秋季生態型品種用於春季栽培或保護地栽培,否則易出現“早花”現象,而春季生態型中晚熟品種在秋季栽培生長期大大延遲,甚至不能結花球,因此也要慎用。

    三、秋季播種期在6~7月份,正處於高溫多雨季節,花椰菜幼苗在高溫高溼的環境下易徒長,且腐爛死苗,而早熟品種苗床切忌乾旱,否則幼苗生長慢,導致僵化苗,出現“早花”現象,因此降溫和防雨防澇顯得非常重要。

  • 3 # 李記廣東腸粉

    1.早期出現花球 (1)症狀識別又稱為早花,指在植株營養體(莖葉)較小時過早形成花球,並在花球直徑長至5~8釐米時即不再生長的現象,多伴有毛刺球現象發生。在春、秋種植早熟品種時易發生。 (2)誘發因素選用品種不當,或春季播種偏早或過遲。或在幼苗期或定植後長時間遇低溫連陰雨天,使幼苗過早透過春化階段,在葉叢較小時即形成花球。或苗期缺肥少水遇低溫,長成小老苗,現花球后即成為小花球。或幼苗質量差,或過度蹲苗,或病蟲危害等,也易造成早期出現花球。 (3)預防技術要掌握品種特性,嚴格適期播種,培育適齡壯苗。若春季提前定植的需進行短期拱棚覆蓋,避免低溫時間太長。選擇耕層深厚、富含有機質、疏鬆肥沃的壤土栽培,並施足基肥,蓮座期蹲苗後和花球形成期要及時追肥澆水,促進營養器官(莖葉)發育。在早熟品種定植後不蹲苗,及時澆水追肥,促進植株生長。及時防治病蟲等 2.夾葉花球 (1)症狀識別花球形態基本正常,但在花球表面長出綠色小葉片,又稱為夾葉球,影響商品質量。 (2)誘發因素在花球開始發育後遇到連續20℃以上的高溫天氣,抑制花球的生長而花球下的苞葉卻能快速生長,形成小葉片。長日照天也有助於長成夾葉花球。 (3)預防技術根據品種特性,適期播種,使花球生長階段避開高溫天氣及長日照天。 3.腋花球 (1)症狀識別指在葉腋間形成的腋芽而抽生的花球。 (2)誘發因素播種偏遲,或直播,或遇到高溫高溼等不良條件,易誘導腋芽萌動長成腋花球。 (3)預防技術根據種植季節,選擇適宜品種,適期播種,培育適齡壯苗。 4.畸形花球 (1)症狀識別花球形態不正常,多個小球成為一體、或怪狀球 (2)誘發因素在花球開始發育後遇到高溫或低溫、或根部病害等,易形成畸形球。 (3)預防技術適期播種。在花球開始發育後,採取措施使環境溫度保持在適宜條件下。注意防治根部病害。 5.瞎花芽 (1)症狀識別花芽不能正常發育,生長點停止發育,形成無生長點、鬆散不規則的小花球。 (2)誘發因素在花芽分化過程中連續遇到5℃以下的低溫天或25℃以上高溫天,易形成瞎花芽。 (3)預防技術選擇適宜品種,適期播種,使花球生長階段避開高溫天氣或低溫天氣。保護地栽培要採取措施使環境溫度保持在適宜條件下。 6.花球面凹 (1)症狀識別花球在生長過程中生長點受抑制萎縮產生中心凹,使花球生長不良,嚴重時花球形成鏽褐斑,使產量和品質下降。 (2)誘發因素主要是缺少微量元素硼、鉬及鉀肥等,或在撒施化肥過程中把肥料撒在花球上,燒壞生長點。 (3)預防技術施足基肥,適時適量追肥,避免把肥料撒在花球上。 7.綠花球 (1)症狀識別花球鬆散,其表面有綠色苞葉或萼片突出生長成絨毛狀,花球由白變綠,又稱為綠花、青花、綠毛等。 (2)誘發因素主要是施氮過多、植株營養(莖葉)生長過旺,或花球生長期連續遇低溫天氣(低溫乾燥或低溫多霧)影響,或遇高溫天氣等,易造成綠花。 (3)預防技術適期播種。採用測土施肥技術,合理施用氮肥,在多雨年份,要採取措施控制植株旺長。在春季採用小拱棚栽培。在花球生長期遇低溫或降溫天,可採用拱棚薄膜或浮面遮陽網短期覆蓋,避免植株受到低溫危害。 (4)注意事項若苞葉繼續生長,則成夾葉花球。 8.毛花球 (1)症狀識別在花球表面長出許多絨(茸)毛和針狀小葉的現象,又稱為毛花球、毛刺球、花球長毛刺等。 (2)誘發因素在花球生長過程遇到低溫或高溫,或採收過遲,或土壤肥力過剩,或在花球臨近熟時遇驟然降溫天、升溫天或重霧天。 (3)預防技術根據品種特性適期播種或定植。不要過早,培育適齡壯苗,加強肥水管理,適量增施磷、鉀肥,在花球生長期採取適當的降溫或保溫措施。注意適時採收(特別是發現花球有起毛現象時應立即採收)。 (4)注意事項若田間全部植株均發生起毛現象,說明環境溫度偏低,可採取覆蓋保溫措施;若田間僅有10%以下的植株均發生起毛現象,說明種子中混有少量稍早熟的品種 9.紫花球 (1)症狀識別紫花球是在花球表面形成紅白不均的紫色斑駁或花球的表面呈紫色。 (2)誘發因素花球顯露或臨近成熟或採收過晚時,突遇降溫形成花青素。 (3)預防技術在花球生長期遇降溫天氣來臨前,酌情采取保溫覆蓋措施,或葉面噴灑1%紅糖與0.4%磷酸二氫鉀混合液,或及時收穫長成花球。 10.褐變花球 (1)症狀識別。花球表面發生褐變或褐色小點,重者腐爛, (2)誘發因素。花球受凍(在1℃以下),或春花椰菜收穫偏遲,花球受到強光照射,或在收穫及貯運過程受傷,或貯藏溫度高於8℃或低於0℃。 (3)預防技術。適期播種和定植。適時收穫,或採取保溫防寒避免花球受凍,或採取遮光措施使花球免受強光照射。對於準備貯藏的花椰菜,收穫前兩天停止澆水,選花球直徑在15釐米左右,其潔白健壯無病蟲危害,適時進行採後處理,酌情選擇假植貯藏、或窖藏、或掛藏、或紗布圍藏、或自然降氧氣調法貯藏,貯藏適溫為0-1℃,空氣中相對溼度為90%~95%。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娛樂領域的發展趨勢有哪些變化?有哪些需要總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