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有的孩子很老實,聽話懂事按時寫作業,有的特皮。這是先天帶來的呢?還是六歲以前家庭教育周圍環境造成的呢?
3
回覆列表
  • 1 # 元之創客

    一般內向型孩子偏於文靜乖巧聽話,外向型孩子偏於主動性的言行表達,愛說愛動。這些性格有些是先天性的,有些是環境影響,有些是人為因素,都不是絕對的。內向型和外向型的孩子都有各自的優點,內向是被領導型,外向是領導型,只要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就沒有好與壞,只是型別不同而已。

    孩子之間差距有變化,這是很正常的智商和生理現象,大人也是一樣,也就是說人與人沒有重複的,都有差別,就是雙胞胎也是差別很大。

    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的身心變化越來越大,甚至是判若兩人。孩子與孩子之間的變化更大,首先就是智商情商的差別,再一個就是高低胖瘦美醜的生理差別。所以,家長要以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來培養和看待孩子的身心成長,不要一不如意,就把孩子的缺點擴大化,甚至把優點當做缺點,這是家長缺少最起碼對人的生理成長常識,更不用說人性了。

    教育孩子,家長要懂得教育,培養孩子,家長要知道引導,讓孩子主動學習,家長要做榜樣!要想讓孩子優秀,家長要懂得心理和生理基本常識,猶如吃飯要先學會使用筷子,開門要用鑰匙一樣簡單而又重要!

  • 2 # 百合藝術

    因為小孩子在幼兒園到一年級之間的轉變是很大的,就比如說家長在幼兒園期間誇孩子你很棒、你真棒,孩子就會很高興。但是在孩子在上了小學之後他(她)們會慢慢變得有自己的思想,這個時候家長再誇孩子們你很棒你真棒,孩子們已經覺得你可能在敷衍他(她)。

  • 3 # 中小學語文教育

    小學知識並不難,拉開學生差距的原因就在於注意力。

    那些課堂上能注意聽講的孩子,即使課外不補習,照樣能學習很好,而那些課堂上不知聽講的學生,即使家長很費力的輔導,還是難有效果。

    低年級學生注意力本來就比較容易分散,課堂上好動,那些在低年級就能使注意力集中的孩子基本上長大後都是學霸。

    有經驗的老師就能從小學生上課時的狀態判斷一個學生的成績。也許有的家長會說,那誰誰上課不是非常貪玩嗎?學習不是照樣很好。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他的家長在背地裡做了多少輔導才有這個成績的。長期靠家長輔導的學生是難以在學業上有更大發展的。

    那些愛動的孩子即使不在課堂上也能看出端倪。記得有一次我帶一個親戚孩子去一個同事家玩,這個同事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她看到我帶來的這個孩子,就誇這個孩子可愛,但是卻不問他的成績。她後來跟我說,估計我那個親戚孩子成績不好,因為他跟人說話的時候雖然顯得靦腆,不敢正視別人,但是腳和腿卻一直在動,手也不閒著,說明他上課時也經常是這種狀態,而這種狀態的學生基本上沒有學習成績好的。她分析得很對,我這相親戚孩子確實成績一直不好,雖然他看起來也很聰明,小學之前一百以內的加減法都算得很熟練了,可是一年級上完還是沒有多大長進,成績也就及格線上。學的內容基本都是家長教的,學校裡學的東西回家一問什麼都不知道了。

    那些成績好的小學生都是相似的:注意力集中,而那些成績不好的小學生雖然各有各的頑皮,但也有一個共同點是不變的,那就是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家長要想讓孩子在學習上佔優勢,就一定要訓練孩子學會集中注意力。

    訓練注意力的方法很多,對於小學生來說,多給他們一些機會進行注意力訓練。一般在學校里老師會注重這方面的訓練,所以一般的學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延長注意力的時間。但是對於那些注意力難集中的學生來說,還需要家長平時注重這方面的引導。最好是做那些需要一個人去完成的遊戲,當孩子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家長不要中途打斷,更不要催促。

    良好的注意力不僅對小學生有用,對今後的學習會有更大的作用。那些從小學階段就開始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很難在學業上有所建樹的。

  • 4 # homework

    和六歲之前的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有的家長是教育孩子,有的家長只是在養孩子,區別太大。女兒上幼兒園小班時,班上還有幼兒不會自己吃飯,這樣的幼兒老師怎麼可能喜歡呢?家庭教育好的孩子,自理能力強,知道上課就應該認真聽講,課後也可以活潑可愛,回家有家長監督,按時完成作業。家庭教育不太好的孩子,沒有規則意識,沒有敬畏之心,自理能力差,儘管可能很聰明,但是教師約束起來還是比較困難。

  • 5 # 媽媽沒時間

    孩子上一年級後拉開差距,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孩子的年齡、性別不同,大腦的發育狀況也不同,這會直接影響孩子在各方面的表現。

    比如有的孩子是9月份生的,有的孩子是第二年8月份生的,生理年齡相差了11個月,認知能力、專注力、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自然會有較大差距。

    此外,性別也會影響孩子大腦的發育速度。一般來說,女孩的大腦比男孩發育得更快。

    心理學家史蒂夫就曾在《養育男孩》一書中提到,孩子六七歲時,男孩在智力方面的發育大約比女孩晚6-12個月,在完成精細動作所需的協調能力方面發育得尤為遲緩。

    作者在走訪了多家教育機構後得出一個結論:男孩的入學年齡應該往後推遲一年。這樣男孩的表現會更好,不容易自卑、厭學。

    雖然在國內,我們不太可能讓男孩晚一年入學,但作為家長,我們還是可以幫助男孩多做一些訓練,提高他的能力。

    同時要注意,不要拿孩子做比較,給他支援和包容就好了。

    導致孩子在一年級拉開差距的另一個原因,是他3-6歲這三年是怎樣度過的,有沒有提升各方面的能力,為小學學習打好基礎。

    雖然在很多家長眼裡,3-6歲的孩子沒有課業壓力,整天就是玩而已。

    但其實,孩子在這個階段有很多發展目標,包括鍛鍊精細動作能力,培養專注力、探索能力、對學習的興趣和信心,提升社交能力等。

    這些能力不僅影響著孩子小學階段的表現,更會影響他的一生。

    只不過,孩子受認知能力的限制,在這個階段大多是透過玩耍來學習。

    就像小貓在學會捕獵前,會先用玩耍的方式追著毛線團、蝴蝶跑,以這種方式提升技能一樣。看似是玩,實則是在修煉內功,為將來蓄積能量。

    所以有些孩子在6歲前,看起來整天在玩,沒有正式學過拼音、漢字,上學後卻成績優異,就是因為他玩到點子上了。

    那麼6歲前,孩子怎麼玩才能打好基礎,為小學做準備呢?

    小樣媽給大家簡單說明一下,介紹一些適合孩子玩的遊戲。

    1、提升精細動作的遊戲

    精細動作的鍛鍊能夠促進大腦發育,提升手部控制能力,為將來的寫字做準備。

    這類遊戲包括用蠟筆畫畫、捏橡皮泥、使用剪刀、做手工、串珠、玩樂高、使用夾子、筷子等。

    2、運動類遊戲

    這類遊戲能夠幫助孩子活動身體,提高協調能力,讓孩子吸進更多的新鮮氧氣,使大腦更有效率地運作。

    包括騎三輪車、各類球類運動、奔跑追逐、攀爬、跳繩等。

    3、培養專注力的遊戲

    樂高、積木、拼圖、迷宮等。用勺子運送乒乓球,把球夾在兩腿之間走路,這類遊戲也能提升孩子的專注力。

    4、假裝遊戲

    也是我們常說的過家家、娃娃家遊戲。可以提升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符號能力、語言能力、社交能力。

    給孩子提供一些道具,比如做飯用的鍋、勺子、蔬菜、水果等;醫生遊戲套裝;各種汽車、交通工具;動物玩偶、洋娃娃等。

    5、創造性遊戲

    蠟筆、紙等繪畫材料;剪刀、紙、膠水等手工材料;橡皮泥;水;沙子等。

    6、培養孩子學習興趣的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孩子上學後熱愛學習的原動力。

    我們可以給他買各類主題的繪本、科普讀物;帶他參觀博物館、動物園、植物園;陪他種植植物、採摘水果、養小動物;做科學小實驗等。

    如果孩子3-6歲這三年,不是整天抱著動畫片、遊戲度過,也不是被強迫背古詩、認漢字、做數學題,而是玩各種不同功能的遊戲,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夠投入地做一件事,與人交往的能力也比較好,爸爸媽媽就不用擔心他小學後會跟不上,適應困難。

    希望每個孩子的童年都能在快樂、有益的玩耍中度過,不要虛度時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努力可以改變現狀,但是不能改變命運。這句話不知道大傢伙怎麼理解。是不是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