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秋夜仰望星空

    隋文帝楊堅。

    性格決定命運。獨特的性格使隋文帝成為一個流傳千古的皇帝,也使他成為一個飽受爭議的皇帝。

    隋文帝天性深沉猜疑。政治風雲變幻,波詭雲譎,為了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中苟全性命,也為了成功上位,他不得不深謀遠慮,洞察一切。這使他成功度過一次次劫波,最終成為九五之尊,建立大隋。然而,在改朝換代之後,由於他是從孤兒寡母中奪取了皇位,王朝的合法性不足,所以心懷猜疑。這決定了與追隨他的元老功臣只能同患難,而不能同富貴。他屢興大獄,把幫助自己奪取政權的功臣先後幹掉了。而且在晚年的時候,他的猜疑心更重,因為猜疑,他殺了與自己同稱為四貴虞慶則,罷免了可以託付社稷的高?猓?系嫋頌?友鈑攏?系嫋瞬嘔??人的蜀王,架空了人緣太好的楊雄因為而被架空,罷黜了涉嫌朋黨問題的蘇威??

    隋文帝節儉愛民。楊堅小時候生長於寺廟之中,素衣素食,生活節儉,這使他養成了崇尚節儉的性格。他雖貴為天子,但卻食不重肉,不用金玉飾品,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節儉的皇帝,他深知節儉的重要性,教育太子要節儉,說國家沒有因為奢侈腐化而能長治久安的。他還提倡官員節儉。因為節儉,剝削較少,民眾能夠安居樂業,戶口和財產劇增,又加上其他一些促進生產的措施,在很短的時間內,百業興旺,經濟繁榮景象。雖然節儉風氣的推廣促使社會財富急劇增加,然而節儉也是隋朝滅亡的一個原因。秦王楊俊因為生活奢侈、飲酒作樂而被文帝罷免,並被禁閉起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過慣了艱苦的日子,府庫糧食、財物堆積如山,甚至都堆到了走廊上,奉行節儉的隋文帝到晚年開始沉溺於享受,靡費資財,貪圖享受。他的繼任者隋煬帝更是窮奢極欲,殘暴黎民,從而使強盛一時的隋朝很快滅亡。

    隋文帝性格嚴苛。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楊堅雷厲風行,手段嚴酷,在成為後周輔政大臣之後,為了掃清通往帝王之路的障礙,他以鐵血般的手段剪除了後周宗室。而且在成為帝王之後,他用計謀除掉了自己個乾女兒大義公主,妥善地解決了隋朝和突厥之間的關係。責己嚴,責人更嚴。秦王楊俊被自己的妻子投毒,但是因為他不合文帝的要求,不僅沒有得到父親的疼愛,反倒被免官治罪,大臣求情,文帝也因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也沒有寬恕他。甚至在楊俊死後,文帝也拒絕了給他立碑的請求,冷酷無情至極。因為文帝的猜疑,也因為楊廣等人的陷害,蜀王楊秀也被廢黜了。對待自己的兒子們非常嚴苛,對於別人那就更不用說。他經常杖責自己不滿意的大臣,誅殺、黜免功臣,功臣故舊能夠善終者極少。性格嚴苛,用法也嚴苛,他信奉亂世用重典,偷一文錢就要判處死刑,更極端的是處死了三個因為口渴偷瓜吃的小夥子。在這種嚴苛的法令下,整個社會人心惶惶。這就直接導致了隋朝末年即使府庫充盈,官員也不敢開倉賑災,國富民困,隋朝因此而滅亡。

    隋文帝不識大體。他懷疑官吏貪汙受賄,但由於沒有證據,他竟然派手下的人故意拿錢去賄賂那些小吏,如果誰接受就馬上斬首。身為皇帝卻釣魚執法,失人君之大體。不僅如此,雖然他生長於寺院,但卻崇尚佛法,不喜歡詩書,甚至廢除了培育人才的學校。

    隋文帝結束了中國歷史上長達數百年、最混亂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親手締造了一箇中國曆史上最富裕的時代,重構了以隋朝為中心的東亞秩序,重視文教,開科取士,創立了延續一千多年的三省六部制,然而他的一些做法也蘊藏著隋朝禍亂的根源。有史學家評論說,隋朝滅亡始於隋文帝。他的功過是非,根源都在於他獨特的性格,可以說是功也性格,過也性格。

    朱熹說過:“我們的性格即我們的自身。”性格於我們關係大焉,功過是非都是因為性格,我們每個人能不慎乎!那麼隋文帝這種兩面性是從哪兒來的呀?我想主要下有以三個方面的重要原因:

    第一是他的個性。隋文帝從小就是一個自律的人。自律到什麼程度?到了刻板嚴肅,毫無情趣的程度。我們都知道,唐太宗愛書法,唐玄宗愛音樂,誰能知道,隋文帝愛什麼?他似乎什麼也不愛,除了政治。毫無疑問,這種心無旁騖的自律精神正是隋文帝超過南北朝時期大多數皇帝的優點,是“開皇之治”能夠實現的基礎之一。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刻板自律的反面是什麼?是不寬容。既不寬容自己,也不寬容別人。甚至是更不寬容啊。自己道德高尚就要求別人道德高尚,自己早上班晚下班,就要求別人也滿負荷的工作,無論對兒子、對大臣,還是對百姓都是這一個態度,這是什麼啊?這不就是多張少弛的來源嗎?

    第二是他的文化素質。隋文帝小的時候受過寺院的佛教教育,少年時代又在太學唸了不到兩年書。這是什麼樣的文化素質啊?隋文帝可以說是一個半吊子文化人。這種文化素質意味著什麼呀?

    從正面講,意味著隋文帝知道文化的力量,所以,他才會蒐集圖書,興建學校,力圖偃武修文,打造一個制度健全的社會。

    但是,在另一方面,他的這種半吊子文化又意味著,他對文化的理解並不深刻,只知道利用文化,不知道涵養文化。一旦文化不能直接發揮作用,他就會急躁,就會拋棄文化。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

    隋文帝曾經大力興建學校,不僅在中央設立學校,地方州縣也要求興建學校。這本來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是,到了仁壽元年(601),也就是辦學十年後,他忽然下了一道詔令:

    國學胄子,垂將千數,州縣諸生,鹹亦不少。徒有名錄,空度歲時,未有德為代範,才任國用。良由設學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簡省,明加獎勵。

    什麼意思呢?我辦了這麼多年學了,怎麼還沒選出幾個有用的人才呢?看來,招這麼多學生沒用,乾脆精簡一下吧。怎麼樣精簡呢?全國只保留了國子學的七十二個學生,其餘的學生一律回家,不用唸書了。

    那麼,隋文帝這個想法有沒有問題啊?太有問題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人才的培養哪是幾年就能見成效的啊?就算是今天的學生,從小學上學到大學畢業,不是也需要至少十六年的時間嗎?那還只是剛剛走上工作崗位,遠遠不能說發揮什麼真正的作用。而隋文帝就因為十年內沒有培養出高階人才,就急不可耐,乾脆解散學校,這不是典型的急功近利嗎!而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不就是多政少德的來源嗎!

    第三是他生活的時代背景。隋文帝生在一個民族融合的時代。他自身就是民族融合的產物,既有胡人的尚武精神,也認同漢人的制度文化。這種融合性使得他能站在時代的潮頭,引領國家。但是,幾百年的戰亂和胡族統治帶給他的也不都是好影響。因為胡族政權的短命和統治的不穩定,幾乎每朝每代,包括他自己建立的隋朝,都伴隨著陰謀和血腥,這無疑在他心中種下了猜忌和殺戮的陰影,讓他對任何人都有深深的不信任感,甚至不惜對兒子和功臣大開殺戒。這不正是多威少恩的來源嗎!

    正是這樣的性格,這樣的教育和這樣的時代,一方面促進了隋文帝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制約了隋文帝的發展,讓他在取得豐功偉績的同時留下了巨大的問題。

    什麼問題呢?急功近利。開皇十四年(594),正是在隋文帝的統治如日中天的時候,他臨幸幷州,寫了一首詩。這也是他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首詩。詩是這樣寫的:

    紅顏詎幾?玉貌須臾。

    一朝花落,白髮難除。

    明年後歲,誰有誰無。

    年輕的容顏能保留多久啊?花容月貌不過是轉瞬即逝。花兒瞬間就會凋落,白髮也很快就會覆滿你的頭頂。人生不就是這樣短暫嗎?到明年、後年的時候,有誰還活在這個世界上,又有誰會一去不復返了呢?這首詩寫得好不好呢?

    這首詩寫得很真誠,但是,並不好。為什麼呀?因為從這首詩可以看出來,隋文帝的內心世界太不豐滿了。他只知道感慨人生的短暫,他不知道,人的肉身之外,還有精神可以永恆。比一比曹操的《龜雖壽》就明白了: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曹操也感慨人生的短促,但是,這種感慨讓他昇華,昇華成“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情懷,這就是曹操的偉大與雄壯之處,也是隋文帝不能超脫的地方。

    我也正因為隋文帝沒有悟到這一點,所以,他太執著於肉身的功業,太急於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什麼事都辦好,太不考慮社會的可承受度。這其實正是隋朝真正的問題所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用snapseed修出下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