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十八齋

    仲在中文中釋義有“居中”之意。在兄弟排行時,仲指代兄弟中的老二,即伯仲叔季分別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

    在中國農曆中,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在每一季的第二個月份稱為“仲月”,所以入秋後的第二個月份即農曆八月被稱為“仲秋”,同理,入冬後的第二個月份——農曆十一月為仲冬,立春後的農曆二月為仲春,夏季的農曆五月則為仲夏。

  • 2 # 溪仔X的歷史文化觀

    古人排序時用孟、伯、仲、叔、季,就相當於現在的第一、第二、第三。這其中,孟與伯,表示第一個;仲表示的是第二個;叔與季,有“以後”的意思。古人的字中常有這幾個字,如曹操字孟德,他就是老大;孫權字仲謀,他就是老二;許慎字叔重,他可能是老三,也可能是老三以後的。

    古人說季節時,也用孟、仲、季。 春天共是三個月,第一個月就是孟春,第二個月就是仲春,第三個月就稱季春。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所說的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個月。

    農曆八月十五那個節,的確是在秋天的第二個月,但是這個節日是個時點,並不是時段,這個節是秋天中的最中間的那一天,而不是一個月,所以說只能是“中秋節”而不應該是“仲秋節”。 《辭海》“中秋”說:“夏曆八月十五日。

    因在秋季的正中,故稱。”

    “仲”讀zhòng,是表示次序的;“中秋節”的“中”讀zhōng,這個“中”是表示位置的。“仲”、“中”,寫法不同,讀音不同,意思也不一樣。

    中秋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遠古的祭月活動。

    太陽和月亮,是幾乎所有原始民族都祭祀的。中國的周代,祭月已經成為制度。祭月的時候,要求月亮是圓滿明亮的,而農曆八月十五日,這天秋高氣爽,是望月的最佳時間,又逢農閒,於是這天就成了祭月的日子。

    因為這天是秋天的最中間一天,所以稱“中秋節”。

    。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分別是是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今天是中秋佳節,除了春節以外這是今年四大節日中最重要的一個團圓節日,那麼你知道中秋節是起源於哪個朝代嗎?為什麼叫做中秋節呢?今天我們是藉著節日來聊聊這個團圓節日的由來故事。

    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一說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唐朝時期,人民生活富裕,國泰民安,人們也有很多的空閒時間和金錢來舉辦各種活動。而中秋節正好是秋高氣爽,農活空閒的時候,所以在唐朝這個節日也就變得相當重要,帝皇群臣也希望這個以這個節日來表示他們的功績。又有唐朝詩人歐陽詹在《長安玩月詩序》中曾寫:“秋之於時,後夏先冬;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魄圓。”在時間上取中,符合咱們的中庸之道;天氣上冷熱相宜,月相又圓,所以八月十五賞月便成為一種風俗。

    北宋時期,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後來明清時期也繼承了這個節日的風俗,而且節日的內容更加豐富,並有猜燈謎,看花燈等活動。

    時日在變化,世界更是一天比一天變得快,但是我們的傳統始終在流傳,不管是達官貴人,還是鄉野小民,節日帶來的總缺不了一番相思,一份團圓!

    明月千里寄相思,祝大家中秋快樂!

  • 3 # 執節者歌

    中秋節是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中秋節是每年陰曆的八月十五月圓之夜,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中秋節,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取月圓人更圓,團團圓圓之意。(動動小手點個關注,更多生活技巧奉獻!)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節前後,碩果滿枝,田野金黃,如東坡居士所嘆“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江南時令果蔬與美食早已一波接一波“鮮落落”上市,到八月半這天的正桌上,可謂琳琅滿目,吃之還想吃,那麼,中秋節的家宴上,應該都有哪些美食呢?

    首先當然是月餅了!

    月餅,形似滿月而得名,被賦予團圓之意。尤其是特製的“蘇式月餅”,皮層酥鬆,色澤美觀,餡料肥而不膩。其製作工藝源於唐朝,盛於宋朝,花色繁多,有葷有素,有甜有鹹。甜月餅以烤為主,用玫瑰、百果、椒鹽、豆沙等為餡,鹹月餅以烙為主,用火腿豬油、香蔥豬油、鮮肉、蝦仁等為餡。其中清水玫瑰、精製百果、白麻椒鹽、夾沙豬油是蘇式中的精品。

    其次是桂花相關的小食!

    八月桂花香

    比如桂花蜜酒、桂花冰糕、桂花糖藕、桂花酒釀圓子……

    桂花蜜酒

    桂花冰糕

    桂花糖藕

      桂花酒釀丸子

      然後是水八仙

      水八仙指:茭白、蓮藕、水芹、芡實、茨菰、荸薺、蓴菜、菱八種水生蔬菜,主要分佈在蘇州市的吳江、吳中、常熟、太倉、張家港、崑山等地區。

    水八仙插畫

    水八仙實物圖

    最後是大螃蟹!

    蟹的種類很多,因分佈的地理位置不同,有等級之分,一等是湖蟹,二等江蟹,三等河蟹,四等溪蟹,五等溝蟹,六等海蟹。而蘇州地區盛產的太湖、陽澄湖大閘蟹無疑最為上品。古人筆下的蟹之味“美如玉珧之柱,鮮如牡蠣之房,脆比西施之舌,肥勝右軍之脂”。

    吃蟹、飲酒、賞菊、賦詩,作為文人的風流韻事是從魏晉就開始的。蘇州的蟹為何稱為“大閘蟹”呢?包天笑的《大閘蟹史考》說到“大閘蟹三字來源於蘇州賣蟹人之口。”“人家吃蟹總喜歡在吃夜飯之前,或者是臨時發起的。所以這些賣蟹人,總是在下午挑了擔子,沿街喊道:‘閘蟹來大閘蟹’。”這個“閘”字,音同“SA”,(SA在吳方言中就是水煮的意思)蟹以水蒸煮而食,謂“SA蟹”。金秋,因蟹而體味世間的生趣與滋潤,因蟹而增添閒情逸致的文化享受。

  • 4 # 分享更快樂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中秋前夕,人們都儘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

      八月十五是中秋節,所以被稱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還要圓,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中秋前夕,人們都儘可能和家人團聚,取人月雙圓的意義,八月十五又叫“團圓節”。

      中秋節是漢族和少數民族的民間傳統節日。早在三代時期中國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晚上,有賞月、遊湖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很少了。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一個二婚的女的在一起她總是想著前夫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