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中的笛音
-
2 # 沐炎的小屋
作者以夜的寂靜為背景,把人們臆想中的海潮聲、江流聲、搗衣聲、淒涼的雁叫聲與遊子思婦的嘆息聲,巧妙地編織成聲音的旋律,賦予此詩以音樂美。江天一線,皎月一輪,白雲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綽約的人影,孤獨的明月樓,又以其形的對比,構成線條的畫面,賦予此詩以繪畫美。
全詩緊緊抓住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詩情隨著明月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關於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都是我個人的想法與觀點,在這裡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
3 # 文壇太陡夏不來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詩人張若虛的作品,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來寫,但又有重點,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圍繞著月作陪襯。
詩人先從江潮開始寫起,再寫月生。繼而寫月下的江流、芳甸、月下的花林、流霜、月下的沙汀、白雲、月下的青楓、扁舟。然後寫月下的月樓、思婦、離人、鏡臺、玉戶、捲簾、搗衣砧、月下的鴻雁、魚龍、閒潭、落花。最後以落月、海霧、碣石、江樹結束。
詩人不僅寫出了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象,更在這景色氛圍中抒寫和渲染了民間的離別相思的愁苦,把遊子的人生感慨和思婦的春閨寂寞,表現得有情有態,真實感人。
-
4 # 魯南朱小弟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風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一般都在詩中寫到春、江、花、月、夜等幾個題材方面,但大多停留在文字表面,內容空泛,缺乏具體思想感情,更少形象的個性,所以向無名篇。張若虛的這首詩卻完全不同,他不僅寫了春江月夜的迷人景色,更在這景色氛圍中抒寫和渲染了民間的離別相思的愁苦,把遊子的人生感慨,和思婦的春閨寂寞,表現得有情有態,真實可感。在詩中,春江花月夜是一個自然整體,詩人以形象的語言描繪了它們的具體狀貌,可謂色調豔麗,但與齊梁格調不同之處是,本詩中始終是景為情設,情景交融,與那種單純的嘲風雪、弄花草,空存綺麗、失盡神情的形式主義作品,並非一格。
這首詩一開始就有一個具有真情實感的人,生活感受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之中,看海潮推出的明月,春江湧來的潮水,夜空飛卷的流霜,不禁遐思漫想,這萬古長存的江流月照,與代代更迭的人生相比,更感到青春可貴,人生易老。詩中間有四句是過渡結構,從“白雲一片……”到“何處相思明月樓”,它把詩人望春江月夜的深沉感受,與扁舟遊子、閨樓思婦的離愁別恨,自然而然地聯絡在一起,因此,當詩中出現以思婦的行動、表情、願望、期待為表現中心的大段內容時,讀者一點也不覺得突然,完全能隨意宛轉,進人情境。從“可憐樓上月徘徊”直到全詩結束,是本詩第三部分。這是以細緻筆觸描繪閨樓玉戶、抒發濃意深情的重要段落,這裡有深遠、靜謐的意境,有纏綿、委婉的情懷,詩行雖盡,餘味猶存。這首詩清麗婉暢,優美自然,雖然其中流露了一些想望難遂的悵惘,但總體上堪稱為一首高超的抒情詩。
這首詩寫春、江、花、月、夜,顯示了突出的完整和諧美。一般詩家寫這些內容,很容易平分境界,有景無情,失於單調、呆板,引不起人們的美感。張若虛的高妙之處是,他把外在的這些物件,化成了一種審美的整體,以情制景,使物情化,由此達到了創造完整和諧美的藝術境界。從詩意發展跡象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中是以人的各種感受為出發點,把一切外物圈劃在春夜的氛圍中,以江、花、月的具體運動著的物象,充盈這春夜的構成,以物象引發特定環境中的人情,又以人的特有心情去應物斯感,最後完成一個詩人在春江花月夜中的一種濃重得不堪承受的借景抒懷。
春天,是時間範疇的節序;夜晚是環繞存在的空間。它們的存在是以物象為標誌的,其中江、花、月,是基本的、最有代表性的維繫條件,所以,無花之春,無月之夜,是沒有氣韻的,詩中把它們與浩浩蕩蕩的大江結為一體,載月流花,運生不已,又讓月光籠照一切,麗水明花,搖情附樹,以致江月充滿詩中,聯絡古今久遠,貫通廣闊空間,使詩的意境宏廓,卻又無絲毫空泛之跡。
由於描寫中確立了春夜的節序環境,這就給詩中的一切物象,其中也包括詩中之人,人心之情,都染上了特有的濃重色調。江、花、月,都是春夜裡的江、花、月。江潮水連海平,明月灩灩隨波,江流宛繞芳甸,月照花林似霰,等等,無不是春夜特有的典型景色。這就使得境中之人,只有被這特有的景色包圍,感染,去因之而想望,思索,發春江花月夜之感,而使春江花月夜的色調更濃。這就是詩人的物件化的物象,化生出了物件化的詩中人物。我們見到的詩中獨立江岸的探尋江月人生,年年代代的望月人,還有那月夜扁舟中的遊子,明月樓鏡前的思婦,甚至還有那月空中載光飛走的鴻雁,江流裡躍水留文的魚龍,無不是為這春江花月夜之相召以感,相引而動。
詩中用江流潮起,花開花謝,月升月落,寫了春來春去,夜始夜終,江、花、月,好象春夜的童話舞臺上三個迷人的精靈,成了詩化的關情的角色,讀後好象做了一場春天長夜的美夢,不過,與平時春夢不同的是,醒後還有張若虛《春江花月夜》在我們的眼底手邊。
這首詩的音韻迴環圓轉,極其流暢婉妙,為詩人豐富靈動的情思插上了聲籟的翅膀,使人們在領略春江花月夜美景的同時,又聆聽了一支久久縈迴於心中的樂曲。
-
5 # 倔強的卡爾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起首四句,就兩現春江、兩現明月、兩現潮、兩現海,交錯疊現的景觀立即把人帶進了一個神奇美妙的境界。而最後一句,又為整篇描寫的江月埋下了伏筆。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可以看到,詩人在第二組是寫初月的朦朧,第三組是寫高月的皎潔,併發思古之悠情。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面對這一輪江月深深地思考著,滿懷感慨和迷惘。也許後來大詩人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以及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詩句,只是此句的翻版。
而第四組的起句“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與劉希夷的名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則如出一轍。張若虛感嘆江月長明而人生短促,劉希夷感慨風物
依舊而人生易老,兩者之間何其相似!這裡月的疊用、人的疊用以及江的疊用,有一種音節美、韻律美,斷而復續,飛絲相接,給人一種清峻雄奇之感。詩人創造的這種詩歌語言形式,後來發展成為散曲和民歌中的“頂針續麻體”,至今中國詩壇還留有它動人的影子。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最神奇的就是這白雲一片,悠悠來去,使萬丈溝壑一線飛渡,從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樓頭,一筆帶出離人怨婦的主題。有人對此詩的主題多有非議,殊不知幾千年中國歷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為生計而奔波,離人怨婦,正是社會底層的生活現實。而且愛情和相思,是人類文學永恆的主題,沒有哪一代人能避開,古今中外,真正避開了的只有六七十年代中國“八大樣板戲”。樣板戲中除《智取威虎山》裡李勇奇有個妻子一出場就遭土匪槍殺外,八部戲劇再沒有一對夫妻,也沒有一對情人。而如此一首詩、如此一輪明月,還有什麼題材比寫離人怨婦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相思情懷才配悽清如許的一輪江月,也惟有純真的情,才能使高
天皓月更顯皎潔。
這樣大開大合的過渡,手法巧妙如神來之筆,令人拍案叫絕。在這樣一個明月之夜,是誰家遊子飄蕩在一葉扁舟之中,他家在何處?又是誰佇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樓頭思念她的遠方飄零者呢?僅用兩句,合寫離人怨婦,總領下文。然後派出八句描寫怨婦: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樓頭明月總在怨婦心頭眼底徘徊,照著早已懶用的妝臺明鏡。月明之夜,離愁別緒更加縈懷,使人無法排遣。而那一輪明月偏又浸透簾瓏、照亮砧石,況且簾卷不去、手拂不開。此時遠行的人兒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矚望而無法相依相訴,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懷,說來他也無法聽到。我多想隨這籠天罩地的月光飛流到他身邊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象鴻雁那樣高飛遠舉,也不能把這寂寞樓頭的相思明月帶給他,何況這春江裡只有躍浪的魚兒激起幾個漩渦兒呢!
寥寥數語,怨婦的離愁別恨已寫到極致。接著筆鋒一轉,又派出八句來寫遠方的遊子: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昨夜忽夢落花飄零,春已半殘,可是寄身異地他鄉,回家的日子還遙遙無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趕往大海,好像要將春天帶走一樣。而江潭倒映明月,不知不覺已經西斜。斜月漸漸隱入海霧,這時北方南方、碣石瀟湘有多少遊子還在趕著回家,有多少離人怨婦還在遠隔千山萬水彼此思念呢?夜色悽迷,月光如水,不知有幾人在這輪明月下趕回家去了,而我只能守著這野浦孤舟,思念著遠方的親人,看江流依然,落月留照,把江邊花樹點染得悽清如許,人間離情萬種都在那花樹上搖曳著、瀰漫著。在這樣勾魂奪魄的意境裡結束全篇,情筆生花,餘音繞樑。
讀者在詩篇中看到江與月這兩個主題中的主題被反覆拓展,不斷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和著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覆雜的光與色,並透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色美情濃斑斕迷離的春江夜月圖。詩人沒有侷限於一輪江月,而是把一種複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無論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還是斜月與落月的迷離纏綿,抑或樓頭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簾內月的傾注、砧上月的流照,無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輪明月寫到如此清雅且奪人心魄的地步,就不僅僅是傳世之作、而應該是曠世之作了。自《詩經》至張若虛,其間一千幾百年,沒人把一輪江月寫得如此悽美多情。在詩歌的表現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齊梁聲律學,經過多年的醞釀發展,到了張若虛手裡,恍如金丹煉成突現奇光,語言聲律與形式技巧以及描篇佈局,被那樣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詩歌發展還找不到前進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輪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國的燦爛。而張若虛之後,又是一千多年過去了,仍然無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這般淋漓盡致,歷盡滄桑變幻,詩篇不朽而江月依舊。
-
6 # 老釣叟74730334
《春江花月夜》運用敘事,描寫,鋪陳,排比,繪聲,繪色等手法,以月光,月色,月升月落等變化為線索描寫了大海的遼闊,春江的壯美,海上昇明月的壯觀,江水的浩湯,初月的皎潔明亮,江流的曲折迴環,月光下花林的朦朧迷離,月色的空明。發思古之奇想之初照人,初見月,抒發人生有限,江月無窮,自然往復的人生哲理和自然哲理。由人及物,由江上月寫到偏舟子,由偏舟子寫到明月樓,由明月樓內相思的人抒寫人生悲歡離合。用搗衣聲抒寫思婦的孤獨寂寞。用想象抒寫遊子遙遠歸程及思婦夜深月斜之難眠。全詩清新幽邃,由月光架起了思婦與遊子之間的相思橋樑,構思奇特,讀來回味無窮。
-
7 # 李驊恩
張若虛寫的《春江花月夜》是一首讀後令人感慨萬千的詩作,尤其是透過寫景進而寫江上的月亮,那一年最初照在江畔上哪一位?人生延續無窮盡,而江上月亮年年一樣。折射的出永恆與短暫的哲學道理,從此應感悟出人生的三觀,珍惜人生,把握好自己,不要虛度年華。
-
8 # 春華秋實1341548
張若虛(660一720),揚州人,曾任兗州兵曹。文學上與賀知章齊名,存詩僅兩首。一首《代答閨夢還》,風格接近齊梁體,水平不超過唐一般的初唐詩,另一首是(春江花月夜)卻是一篇出色的作品。
這首詩描繪了春江月夜的壯麗奇景,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現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抒發了相思離別之情。雖是古代常用的題才,但詩人能夠在意境,在情趣上另闢新境。以充滿音律美的語言使這首詩成為唐代詩歌中的美篇。表現出巧奪天工的藝術功力,雖然有點悲傷淒涼的意味,由於聲控的嚴密把握,使這首詩有點悽婉而不頹廢,纏綿而不消沉。
回覆列表
那晚的月光
那晚的月光,真的很美。
他要走了,他是一位保家衛國的軍人,接到領導的電話,就急匆匆趕回了部隊。哪怕我們才剛剛步入洞房,心中有萬般不捨。那是一個月光灑滿大地的一個夜晚,看著淡淡的白雲緩緩地與皎潔的圓月擦肩而過,月光的銀輝映出嫦娥的孤獨與愁容,就這樣,我和他訣別了.......
日子就在等待中一天天的過去了,不知為什麼,我及其期待有月光的日子,也許從內心深處覺得那一天他回來的可能性比較大吧!當天空漆黑一片的時候,連一顆星星都沒有了的時候,我的心裡便會默默的期盼:盼望有月亮的夜晚,這樣的日子帶著甜蜜,帶著期待,帶著詩意。
可是沒有,一連幾十天都沒有,頓時感到一陣失落感......心裡莫名的浮躁。
躺在一個小閣樓裡,面對著一扇朝南敞開的窗,前面沒有什麼遮擋物,我注視渺渺的遠方和凝望浩瀚而深邃的天空。不一會就進入了夢鄉,在夢中,我與他相會了,他還是那麼偉岸挺拔、帥氣。相互擁抱,彼此呢喃,我依戀著那份溫暖......
可終究是夢,夢醒來後依然要目睹那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極度反抗卻不得不面對,這就是等待。
不知這樣固執的等待了多久,我終於等來了月光,純粹的月光。我欣喜的跑了出去,朦朧的月光灑在樹上,屋頂上,路上,可就是沒有灑在他的身上。我不信!執拗的等了一夜,直到天邊破曉,我才拖著疲憊的身子返回了家。
那晚的月光真的很美,可你卻沒有如期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