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微社

    不辭官回家就等著朱元璋殺死咯~回家起碼還能活著。劉伯溫太瞭解朱元璋了,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殺的功臣數不勝數,僅是“藍玉案”殺的人數就達到了一萬五千餘人。辭官回家的劉伯溫還可以安享晚年~

  • 2 # 人類閱讀者

    先說說劉伯溫吧,元末明初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大明朝的開國元勳,殿堂級人物。朱元璋,將他比喻成自己的子房,民間也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前朝軍事諸葛亮,後朝軍事劉伯溫”,可見劉伯溫厲害之處,劉伯溫也和諸葛亮一樣,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聞名於世。

    再聊聊朱元璋吧,大明王朝的創始人,中國古代政治家(這是在最前面哦),戰略家,軍事統帥。朱元璋這個人草根出身,後機緣巧合下當了推翻元朝起義軍的領導人,再後來就是當上了皇帝了。朱元璋當皇帝后,其實對天下百姓來說,功勞還很大,估計農民歸耕,獎勵百姓開荒,大修國家水利工程,提倡富民,打土豪,減免付稅,嚴厲打擊貪官汙吏,使得當時百廢待興的國家,恢復生產,走向正路。但是,朱元璋在他兒子朱標和馬皇后死後,可以說簡直就變了一個人,弒殺成性,搞死了不少大明王朝的開國功勳和一些對大明忠誠的文臣武將。

    古代名言,狡兔死,走狗烹,何況劉伯溫在朱元璋當皇帝后還得罪了朱元璋,最後,落了個賜歸的下場,當然我估計歷史上,劉伯溫肯定也向朱元璋辭官了,畢竟劉伯溫是以算計出名的嗎,所以說,遠離朝堂是劉伯溫唯一的選擇,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 3 # 歷史新演義

    劉伯溫太聰明瞭,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從朱元璋對付開國元勳的手段也看清了他的為人所以選擇了辭官避禍

  • 4 # w珂大

    以下觀點僅代表個人意見,不喜勿噴。劉伯溫此人在中國歷史上也算赫赫有名,以神機妙算和運籌帷幄著稱於世。能與諸葛亮並列之人手段自然不會太差,以他的智慧不可能沒有看出朱元璋稱帝后期的一些變化,極為嗜殺當年的老兄弟、老功臣,可謂是“只可同患難,不可共富貴”。

    當然這只是其一,這第二呢就是當時的丞相李善長手中權利極大,讓一直想集權的朱元璋很是不爽,於是想借助劉伯溫之手與之抗衡甚至除去這個眼中釘,肉中刺。畢竟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劉伯溫何等聰明人物自然能看出此間門道,但是他真能按照朱元璋之意除掉李善長嗎?狡兔死,走狗烹,誰能保證李善長完蛋後下一個人不是他,畢竟李善長完蛋後,也就只有他會對皇權造成威脅。可是如果這樣拖延下去也不是辦法,那麼就只有一條路了,辭官!

    總結一下,辭官原因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保命吧!當然也不是沒有劉伯溫厭倦官場爾虞我詐的日子,想退隱山林的可能。

  • 5 # 年少長安

    我認為狡兔死,走狗烹,何況劉伯溫在朱元璋當皇帝后還得罪了朱元璋,最後,落了個賜歸的下場,當然我估計歷史上,劉伯溫肯定也向朱元璋辭官了,畢竟劉伯溫是以算計出名的。

    我認為劉伯溫太聰明瞭,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從朱元璋對付開國元勳的手段也看清了他的為人所以選擇了辭官避禍。

    我認為不辭官回家就等著朱元璋殺死咯~回家起碼還能活著。劉伯溫太瞭解朱元璋了,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殺的功臣數不勝數,僅是“藍玉案”殺的人數就達到了一萬五千餘人。

  • 6 # 精英意識—大眾情懷

    1 劉伯溫深知“飛鳥盡,寶弓藏”的道理,借歷史上君主殺功臣的例子。例如越王勾踐殺大臣文種。

    2 劉伯溫剛正不阿,在平時,得罪過李善長,胡惟庸等人,而李善長鬍惟庸又是當時的大權在握者。

    3伴君如伴虎,說不定皇上哪一天一不高興就滿門抄斬

  • 7 # 品史君

    劉基字伯溫,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化家,明朝開國元勳。朱元璋多次稱之為:"吾之子房也。"

    劉伯溫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輔助朱元璋成就霸業,以神機妙算,遠籌帷幄,著稱於世。

    明朝建國後,在當時有兩個政治集團,一個是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一個是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兩個集團明爭暗鬥,你來我往。

    朱元璋本身的猜忌,殺害的功臣不在少數,狡兔死,走狗烹。再加上劉伯溫精通天文,天文學在古代歷來都是帝王之學,為皇帝所忌憚。

    所以遠離朝堂是必然之舉,也是明智之舉。

  • 8 # 使用者1587312420983950

    劉伯溫號稱第一謀士,對明朝開國有很大功勞,為何朱元璋不重用他

    懂歷史的朋友一定很清楚劉伯溫這個人物,他是明朝開國功臣,同時又是一位經天緯地的政治家。後世的人們總是將他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由此可見,劉伯溫的才能確實不凡。劉伯溫不但熟讀四書五經,還精通周易,善用卦象算命。除此之外,劉伯溫還是個文學家,他做的詩詞多是同情貧苦百姓的作品。

    朱元璋造就聽過他的名聲,在創業初期,花了一番功夫才將他請到身邊。劉伯溫剛做朱元璋的下屬就將統一天下的作戰方針告訴了他。朱元璋大喜,認為有這樣的人才為自己效力,平定天下指日可待。朱元璋出征之時,常常要劉伯溫伴隨其身旁,要他幫自己制定戰術。因為劉伯溫的效命,朱元璋將周圍的敵人逐一消滅,並最後得到天下。

    劉伯溫既為明朝開國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他精通周易,擅長算命。按理說,這樣一個人才在建國之後,應該得到皇帝的重用。即使不重用,朱元璋也應該大肆嘉賞他。可是朱元璋卻僅封了一個“誠意伯”給劉伯溫。誠意伯並不是什麼高階爵位,連侯爵都不是,只是一個最次等的子爵。劉伯溫在朝中的官職也僅僅是御史中丞。這個職位放在後世也僅僅算個廳級幹部,相比於宰相的官位差太遠了。

    為何劉伯溫得到的封賞如此少呢?到底是朱元璋故意壓制,還是另有原因。其實,朱元璋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最依仗的不是謀士文官,而是武將。所以在封賞之時,朱元璋尤其照顧上陣殺敵的將軍。所謂的“開國六公”,也就是明朝官方宣稱開國功勞最大的六個人。這六個人中只有李善長一人是文官,其餘的都是久經沙場的大將軍。為何李善長是個文官,卻能夠位列“六公”之一,而且是六公中的第一位呢?

    其實,朱元璋最信任的臣子就是李善長,別看李善長是個文官,平時打仗的時候,他只是處理後勤問題。但是在朱元璋的心裡,他才是最可靠的臣子。正是因為這個相信,所以李善長能夠位居宰相。劉伯溫雖然勞苦功高,但是畢竟不是朱元璋的心腹,所以沒有得到皇帝的重點照顧。明朝第10個皇帝朱厚照就因為劉伯溫功勞卓越,覺得太祖虧待他了,於是加封他為太師,並追諡“文成”。

    其二,劉伯溫被後人誇張化了,他對朱元璋的幫助並沒有大眾想象的那麼多。跟著朱元璋從頭創業到尾的是李善長等同鄉人,而劉伯溫只是半道出家的同伴。在劉伯溫加盟明軍的時候,朱元璋的實力已經非常強大了。劉伯溫的加盟也只是錦上添花,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劉伯溫雖然一直隨軍出征,但他的官位僅僅是個參謀。

    除此之外,劉伯溫因為性格問題,時常惹怒朱元璋。公元1367年,當時發生了一起天狗食日現象。古代科技不發達,而且很迷信,所以人們都感覺到害怕,認為災難要到來。劉伯溫則上書說,這個現象出現,都是因為國家不太平,上天做出的警告。並要求朱元璋承擔起錯誤,並祭拜神明,表示會好好管理國家。劉伯溫的說法,在今天看來自然是沒有科學根據的。但是在古時候,人們卻相信了,人們都要求皇帝祭拜神明。雖然朱元璋按照建議做了,但是心中很不痛快,這種不痛快也轉變為對劉伯溫的不滿意。

    有一次,西北發生旱災,劉伯溫又上書,請求皇帝允許他處理監獄的冤假錯案。朱元璋同意了。碰巧的是,案件剛剛處理完,一場大雨結束了旱災。而這件事情之後,劉伯溫也得到了皇帝的嘉賞。此後,朱元璋時常讓劉伯溫處理“旱災”的問題。我們都知道,即使是現代科學家也沒有辦法每一次準確預測天氣,更不要說劉伯溫了。後來,劉伯溫就真的錯誤預測了災情。本來他對皇帝信誓旦旦的承諾過,旱災會得到解決,但是並沒有。朱元璋大怒,而身邊的臣子也出面指責劉伯溫,說劉伯溫故意欺騙聖上。牆倒眾人推,劉伯溫也沒想到一次失誤會使得自己遭受這麼嚴重的責罵。當時劉伯溫家中正好出喪事,他就趁機上書辭官歸鄉。朱元璋也不挽留,直接放他離開了。劉伯溫一直活到64歲,按說這個年齡也是古代正常死亡的年齡。正史的說法,劉伯溫是病死。但是也有人說,劉伯溫被人毒殺,而朱元璋就是犯罪嫌疑人之一。到底朱元璋是否派人暗殺他呢?這個事情的真相可能沒人能夠知道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清朝武器裝備百年沒怎麼發展,卻還仍然是東亞軍事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