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納蘭談史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我大清那麼迪奧,主要原因在於周邊的國家都是垃圾,要麼幾百年前讓大清給平了,要麼根本沒能力和大清鬧,再加上西方殖民者對某些土著國家的打劫和屠戮,亞洲哪還有像樣的國家和勢力?
況且大清武器裝備雖然發展緩慢,但大清有錢,弄個洋務運動,花銀子賣一堆洋人最好的大炮,足以應付一定程度的戰爭。李中堂連幾百噸的克虜伯大炮還有鐵甲艦都能買來,眨眼間就能建起金陵製造局自產洋槍洋炮,那些撮爾小國誰有這能耐?
別忘了那個年代的東亞正兒八經的國家還真沒幾個。思密達,是大清的僕從國,連年上貢頭都抬不起來,只敢在角落裡嘀咕幾句“三千里江山...李舜臣”之類聽不懂的話。霓虹精,自己閉關鎖國門都不想出,深惡痛絕外面滿大洋流竄的紅番鬼畜們。直到後來守不住國門了,才開始擴大開放深化改革,但那也得很多年後。
東亞再剩下的是些什麼?琉球?
許多人因為近代的衰敗而一味的唾罵大清,然而清帝國的腐朽和沒落是基於封建時代的衰落而造成的,在純粹的古代社會,清朝絕對屬於一隻能征善戰的獅子。直到大清滅亡前,它也都一直在戰鬥。
清朝的領土實際上也是常年征戰的結果,皇太極打掉了林丹汗,康熙幹掉了噶爾丹,雍正又弄掉了和碩特汗國,乾隆徹底掃平了準噶爾。自此清朝人真正的掃除了歷史上的蒙古人遊牧民族威脅,並把觸鬚直接從東亞伸到了中亞。
在清掃準噶爾餘部的一系列戰爭中,清朝的強勢與中亞的弱勢很能體現出國與國的不同,中亞的汗國臣服的相當多。南亞的國家也紛紛成為清朝的藩屬,後期彪悍的廓爾喀人鬧了一陣子,但也不過是清朝的手下敗將。
所以清朝實際已經完成了對亞洲周邊的征伐,它稱霸了,僅此而已。要論打架,沒誰是大清的對手,要論造槍造炮,誰有好的買來便是,了不起再開出生產線自己學著造和研究,清人在工業上的發展和造詣其實比民國強的多。
常年的不間斷戰爭和征伐既強悍了請人的武力,也弱化了周邊的國力。同時他們處於一個大變化時代,奧斯曼帝國不行了,波斯完蛋了,阿拉伯人分裂了,日本閉關了,越南在鬧改朝換代,思密達老實得不得了,連三哥都在衰落和被殖民。
大清不是歷經百年還很強,而是周圍已經一塌糊塗,當迎來古代和近代的分水嶺時,等待清人的遭遇非常殘酷。
-
3 # 九牛二虎1龍
因為除了清和日本,其他的東南亞國家混的比大清更慘,要錢沒錢,要什麼沒什麼。像印度那種國家更是早就遭遇了英國的殖民統治。而清政府雖然腐朽不堪,但好歹也是比那些東南亞小國情況要好一些,有錢買更好的槍炮軍艦裝備部隊,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
在東南亞軍事實力普遍弱雞,甚至處於冷兵器時代的情況下,還真就算是東南亞軍事強國,但是距離真正的世界軍事強國還差不少。
-
4 # 歷史救生圈
題主的意思是想說1644-1840年,清軍的武器沒有得到發展。但實際上,是得到了很大發展的。
明實錄記載,從萬曆46年一直到天啟元年,明朝先後給遼東超過30萬駐軍,傳送了6000多隻鳥銃。可見,明軍最精銳的部隊,在明末還在使用落後的火銃和三眼銃。能夠裝備鳥銃的明軍少之又少,因為鳥銃太少,明軍還被迫從半島去借鳥銃部隊。
可是清朝到了康熙時代,已經完全鳥銃化,淘汰了所有的火銃和三眼銃,清軍平均100人就有50-60名鳥銃手,比例比明朝高了30倍。而且到了清朝乾隆時代,清軍開始配備仿造的土耳其重型火繩槍,也就是發射30-40克彈丸的重型鳥銃。而明朝鳥銃其實都是輕型小口徑鳥銃,這也是明軍鳥銃排槍,打不過八旗重甲騎兵的原因。
與此同時,清軍炮兵已經有了正式的炮車,這是與明朝最大的區別。而且,清軍實現了紅夷大炮部隊野戰化,而明朝一直到滅亡,都沒有實現紅夷大炮野戰化的目標,原因就是沒有真正的野戰炮車。
清朝當時最得意的創造是抬槍,2-3人操作,射程500米,真正殺傷距離200-300米。可以安裝5個大型鉛子或者一枚圓形炮彈。以10杆抬槍為一排進行發射。被認為是當時的軍中利器。清軍這一武器體系,在當時的東亞來說,已經是沒有對手了。
而且,清朝實際上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以前,也引進了大量西方武器。比如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前,廣東就進口了二百幾十門西洋大炮,駐防廣州的八旗軍也有超過1200杆洋槍。
-
5 # 火器工坊
不是沒發展,而是發展緩慢。
相比於清初,清中期也有過軍事改革,一直到鴉片戰爭前夕,清國也在從俄羅斯和葡萄牙進口大炮,就是數量不多,分佈集中在東南和兩京。而其他的東亞國家(日本、北韓、琉球)和東南亞國家(越南、暹羅、緬甸)雖然也在進步,而且有些進步非常巨大,但是綜合國力拼不過大清。
像日本和北韓,封閉程度很大,日本的科技點基本上就停留在了明末那個水平;北韓的外交受到了清國的節制,所以不得不對西方鎖國。東南亞地區,這些地區強國已經和西方殖民勢力鬥爭了兩三百年。尤其是緬甸,已經引入了西方的軍事模式,故而在乾隆年間的清緬之戰中,緬軍可以重創清軍,但是因為沒有工業革命的生產力,所以最後緬甸被清軍拖得再也打不下去,只得加入大清的朝貢體系。
清國憑藉先天的優勢,緩慢的軍事進步速度,以及龐大的國家資源做後盾,得以一直傲立在東亞之巔,直到工業革命的大門強行將自己拽入。
-
6 # 宇澤歷史
首先,當時的東亞除了中國之外就那麼幾個還算是比較大的國家,例如北韓在清朝時期是中國的附屬國,再還有就是海東岸的日本,緊接著就是東南亞的那幾個小國,如安南(越南)、寮國、暹羅(泰國)、高棉(高棉以及緬甸。
基本上就是這些國家,多多少少都屬於中國的附屬國或曾經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其次,清朝的武器裝備相對於明朝來說則是要發展緩慢的多,但也不能說一點也沒發展,畢竟當時的西方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武器裝備都在往近代化方面發展。但清朝統治者的閉關鎖國以及乾隆皇帝的“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藉外來貨物以通有無。”的思想也迫使清朝軍事體制、武器裝備、軍事理念沒有發生質的改變,相反還更激增了統治者盲目自大閉關鎖國的政策。
此戰過後,中緬關係又被重新納入了東亞朝貢體系,直至日本倒幕運動之後,明治天皇上臺開始實施明治維新之前,清朝的軍事力量可以說一直是處於東亞強國之首位,到了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朝東亞第一強國的稱號就隨之消失了。
-
7 # 令狐清陽
發展是確實沒有發展,但是亞洲軍事強國就談不上了,鴉片戰爭時期,清軍被2000英軍打成後,割地賠款,但是同期的阿富汗卻把英國打成狗,而且阿富汗的軍事裝備後勤保障都跟清軍差的很多,所以這個亞洲軍事強國真不知道是怎麼來的,意淫出來的麼?
回覆列表
相對於明朝,清朝的武器裝備發展緩慢是事實。既然是這樣,那麼清朝為什麼還能夠坐擁上千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呢?為什麼還能一直保持東亞強國的地位呢?說白了,就是周邊國家的軍事力量太弱了。大家看有關清朝的書籍或影視劇裡,我們總能看到騎著戰馬非常彪悍的蒙古騎兵,看到威力巨大的紅衣大炮,實際上清軍看上去的確非常強大。周邊的這些國家也十分尊敬和害怕大清,因為這些小國一直以來也都是傳統冷兵器國家,而且非常貧窮,出征的軍隊裡能保證人手一把大刀、一套盔甲就很不錯了,論戰力怎麼能與數量龐大武器豐富的清軍相提並論呢。清朝在東亞的這些對手裡,比如新疆的伊斯蘭教教勢力,蒙古部落的葛爾丹勢力,還有大小金川的藏民們等等,雖然都是冷兵器,但他們的武器裝備比清軍要差得多,而且當時清軍已經配備了火炮,再加上兇猛的蒙古騎兵,平息這些鬧事的勢力還是綽綽有餘的。
難道大清在東亞地區真沒對手嗎?其實是有的,而且自古以來就存在,這甚至都成為了一個歷史遺留難題,對,就是北面的俄羅斯人。比如當年的雅克薩之戰,清朝在佔據了天時地利的情況下費了很大力才勉強和沙俄打個平手,但也沒輸,也可以說和俄毛子並列亞洲軍事第一了。你說大清都東亞第一了,連對手都找不到,那麼發展軍事還有什麼意義呢?也沒動力呀,於是順理成章的開始搞起了閉關鎖國,準備關起門來按部就班好好過自家的日子。康乾盛世後的幾十年,西方的工業革命悄然接近尾聲,沉醉於天朝上國盛世的大清王朝很快迎來了意想不到的生存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