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市 海林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脈張廣才嶺東麓,屬山區和丘陵淺山區,地貌特徵為“九山半水半分田”,素以“林海雪原”聞名全國。全市轄8鎮4鄉193個行政村,總面積9903平方公里,人口43.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占55.1%。 海林市自然資源豐富,有紅松、白松、水曲柳、黃菠蘿、椴樹等多種林木;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東北虎、豹、熊、鹿等珍貴動物;還擁有人參、北芪、五味子、鹿茸等珍貴中草藥材;盛產木耳、蘑菇、松籽、薇菜、蕨菜等山產品。礦產種類較多,已探明的礦床有27處,已開發利用的有沸石、石灰石、花崗岩、柳葉巖、石英、鐵礦石等。水電資源豐富。 坐落在海林市境內的威虎山、鷹嘴峰、佛手山、鷺島等,構成了海林粗獷而又峻秀的奇特風光。在莊嚴肅穆的楊子榮烈士陵園中,安息著戰鬥英雄楊子榮烈士的英靈。蓮花湖等地29處景點已成為旅遊佳境。 海林市經濟發展基礎好。九十年代初兩次被評為黑龍江省經濟綜合實力十強縣(市)之首。1997年,海林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21.4億元,年均遞增11.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927元,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工商稅收和地方財政收入已連續7年實現雙超億元,經濟實力較強。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海林市大力實施“科技興工富市”的發展戰略,使工業成為海林市的主導產業,基本形成了食品、機械、建材、化工、木材、冶金、輕紡、造紙、能源等佈局合理、門類齊全的城鄉工業體系。年底,海林市工業行業發展到29個,主要工業企業150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產9.3億元,工業產品78類、近千品種。海林市實現工業總產值35.5億元,鄉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17.4億元。 黨的十四大以來,由於不斷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特別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使全市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並初步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市場農業轉變。同年,海林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7.9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9.4億元,年均遞增7.5%和39.8%。鄉鎮企業已達741家;總產值、利潤和稅金分別達到14.2億元、1.3億元和2062萬元,鄉鎮企業經濟總收入達到13.6億元。並形成了一批種植、養殖基地和種養大戶。糧食總產達到21.5萬噸,年均遞增3.3%。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初步形成了市有主導產業,鄉有產業強項,村有骨幹專案,戶有主營產品的特色農村經濟格局。 海林市的內外貿易發展較快,市場載體建設迅速,商飲服務網點大幅度增加。海林市各類集貿、批發市場有34個,商飲服務網點3125個,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商品批發、零售市場體系。當年,海林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6億元,城鄉集市貿易額2.9億元,年均遞增12.8%、31.2%。 海林市非國有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已達72.5%,成為市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牽動力。年底,海林市個體私營經濟達到15113戶,從業人員2.1萬人;私營企業35戶,從業人員779人;個體私營經濟總產值4.4億元,商品銷售額5.6億元,上繳稅金646萬元;外貿進出口交貨值完成9484萬元,出口創匯312萬美元。 城鄉建設成效顯著。海林市近幾年共籌集城鎮建設資金6750萬元,市政設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觀。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開始向小康目標邁進。當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到2812.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20元,增長1.6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2.9億元,增長2.9倍;人均儲蓄達5233.7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由過去的8.1平方米提高到10.6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面積已達19.7平方米。 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同年,海林市已擁有普通中學32所,學齡兒童入學率97.1%。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各類放映單位373個;文化館(站、室)186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4.3萬冊;廣播調頻臺1座,電視轉播和差轉檯7座,地面衛星接收站74個;有線電視已入戶1.6萬戶。全市擁有衛生機構97個,醫院床位1萬餘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53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
海林市 海林市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地處長白山脈張廣才嶺東麓,屬山區和丘陵淺山區,地貌特徵為“九山半水半分田”,素以“林海雪原”聞名全國。全市轄8鎮4鄉193個行政村,總面積9903平方公里,人口43.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占55.1%。 海林市自然資源豐富,有紅松、白松、水曲柳、黃菠蘿、椴樹等多種林木;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有東北虎、豹、熊、鹿等珍貴動物;還擁有人參、北芪、五味子、鹿茸等珍貴中草藥材;盛產木耳、蘑菇、松籽、薇菜、蕨菜等山產品。礦產種類較多,已探明的礦床有27處,已開發利用的有沸石、石灰石、花崗岩、柳葉巖、石英、鐵礦石等。水電資源豐富。 坐落在海林市境內的威虎山、鷹嘴峰、佛手山、鷺島等,構成了海林粗獷而又峻秀的奇特風光。在莊嚴肅穆的楊子榮烈士陵園中,安息著戰鬥英雄楊子榮烈士的英靈。蓮花湖等地29處景點已成為旅遊佳境。 海林市經濟發展基礎好。九十年代初兩次被評為黑龍江省經濟綜合實力十強縣(市)之首。1997年,海林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21.4億元,年均遞增11.9%。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927元,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工商稅收和地方財政收入已連續7年實現雙超億元,經濟實力較強。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年來,海林市大力實施“科技興工富市”的發展戰略,使工業成為海林市的主導產業,基本形成了食品、機械、建材、化工、木材、冶金、輕紡、造紙、能源等佈局合理、門類齊全的城鄉工業體系。年底,海林市工業行業發展到29個,主要工業企業150戶,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固定資產9.3億元,工業產品78類、近千品種。海林市實現工業總產值35.5億元,鄉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17.4億元。 黨的十四大以來,由於不斷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農村商品經濟,特別是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程序,使全市農村經濟得到全面發展,並初步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向市場農業轉變。同年,海林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到7.9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9.4億元,年均遞增7.5%和39.8%。鄉鎮企業已達741家;總產值、利潤和稅金分別達到14.2億元、1.3億元和2062萬元,鄉鎮企業經濟總收入達到13.6億元。並形成了一批種植、養殖基地和種養大戶。糧食總產達到21.5萬噸,年均遞增3.3%。農村產業結構進一步最佳化,初步形成了市有主導產業,鄉有產業強項,村有骨幹專案,戶有主營產品的特色農村經濟格局。 海林市的內外貿易發展較快,市場載體建設迅速,商飲服務網點大幅度增加。海林市各類集貿、批發市場有34個,商飲服務網點3125個,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商品批發、零售市場體系。當年,海林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8.6億元,城鄉集市貿易額2.9億元,年均遞增12.8%、31.2%。 海林市非國有經濟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佔的比重已達72.5%,成為市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牽動力。年底,海林市個體私營經濟達到15113戶,從業人員2.1萬人;私營企業35戶,從業人員779人;個體私營經濟總產值4.4億元,商品銷售額5.6億元,上繳稅金646萬元;外貿進出口交貨值完成9484萬元,出口創匯312萬美元。 城鄉建設成效顯著。海林市近幾年共籌集城鎮建設資金6750萬元,市政設施日臻完善,城市面貌有了很大改觀。 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開始向小康目標邁進。當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到2812.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920元,增長1.6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2.9億元,增長2.9倍;人均儲蓄達5233.7元,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已由過去的8.1平方米提高到10.6平方米;農民人均住房面積已達19.7平方米。 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同年,海林市已擁有普通中學32所,學齡兒童入學率97.1%。有專業藝術表演團體1個;各類放映單位373個;文化館(站、室)186個;公共圖書館1個,藏書4.3萬冊;廣播調頻臺1座,電視轉播和差轉檯7座,地面衛星接收站74個;有線電視已入戶1.6萬戶。全市擁有衛生機構97個,醫院床位1萬餘張,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53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