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初衣勝雪

    他人亦已歌

    詩歌是閒情吟詠,更是人生寄懷。陶淵明的名句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那是生活中的美和閒適,嚮往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然而他還有另外的好詩,直切人生的遲暮與蒼茫。

    《擬輓詞三首》就是這樣通達嗚咽。他把自己比擬成將死乃至睡在棺木裡的人,去感受身邊的一切,“欲語口無音,欲視眼無光。昔在高堂寢,今宿荒草鄉;一朝出門去,歸來良未央。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嶣嶢。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在“親戚或餘悲”裡,聽見“他人亦已歌”。不是怨艾,是對生的理解,對人生的寬恕和留戀。

    最後一句千古常引,和山巒同在一起,另種不朽。對生死的達觀。

    我喜歡這首詩裡的“他人亦已歌”。管他唱的是什麼,在荒涼的生死的道路上,歌聲總是悠遠的靈氣,野菊一樣的,是人的,是人生的。

  • 2 # NAN有喬木

    陶淵明的詩歌,我最喜歡的一首是《飲酒結廬在人境》。

    這首詩是陶淵明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描寫了詩人隱居後的生活情境,勞作之餘,詩人喝醉了酒之後,在夕陽的餘輝之下,在山間霧氣的籠罩之中,採菊東籬,遙望南山。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讓我們身處目前這個浮躁的快節奏的現代的人們尤其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清靜的生活是多麼的可望而不可及呀!

  • 3 # 秦幽同學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

    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 雜詩 陶淵明

    這是我最喜歡的陶淵明的一首詩,沒有之一。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第一句就把人世漂泊的無常寫得淋漓盡致。我們都是,浩瀚宇宙裡最微茫的存在。

    馬克思曾說,“人是社會關係的總和”。長大以後,不論願意還是不願意,都得承擔各種責任。一個少年,在家作為父母的兒子、妻子的老公、孩子的父親,在外是一個職員。還不清的房貸、加不完的班。朝九晚五,照顧父母妻子,有多少時間,能夠屬於自己呢?

    戴著生活的鐐銬,彳亍於眼前的苟且之中,忙忙碌碌,卻又碌碌無為。

    遠方和詩呢?漸漸成了一個夢境。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

    自出生與母體脫離的那一刻,我們就成了一個獨立的個體。哪怕是最最親密的人,也將不再會有身體的深入聯絡。能夠產生深刻共鳴的,便只剩下了精神。

    所以有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有了所謂刎頸之交,有了比桃花潭水深千尺的深深情誼。

    生活已經如此艱辛,得意之時,盡情歡笑吧。

    大好年華,就該鮮衣怒馬,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光陰似箭,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

    也正是因為時間如水,回憶才變得無比美好。

    昔日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也正是因為時間飛逝,珍惜才顯得無比重要。

    既然歲月不待人,那就好好地活在當下吧。

    最美的風景,不在遠方,不在他鄉,而在,觸手可及的那一朵菊花的芬芳,一彎新月的皎潔,一盞老茶的清香。

    這首詩,語言非常質樸自然,看透世態炎涼與人世滄桑卻哀而不傷,有一種豁達通透的力量。

    就像辛稼軒的那句,“我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看我應如是。白髮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間萬事。”

    珍視當下熱愛的生命的人,時光永遠不會虧待他的。

    最後,以汪國真的《熱愛生命》作結:

    我不去想,

    是否能夠成功 ,

    既然選擇了遠方 ,

    便只顧風雨兼程。

    我不去想,

    能否贏得愛情 ,

    既然鍾情於玫瑰 ,

    就勇敢地吐露真誠 。

    我不去想,

    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 ,

    既然目標是地平線,

    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

    我不去想,

    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 ,

    只要熱愛生命 ,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 4 # 萃辰天心書院

    《歸園田居》其一。我覺得這首詩寫出了詩人的真性情。“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作者經歷官場,看慣了那些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場景。詩人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是不可能學會的,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後,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這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作者說自己進誤入官場三十年,對田園,心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寫出詩人對自己的本性希望得到解放,能夠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遠離官場嘈雜,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最後一句“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田園生活是作者的嚮往,那種悠然自適的生活狀態是作者所喜愛的,現實中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希望尋一方淨土,遠離喧囂的快節奏的方式遠離生活學習就業的壓力,擁有自己的那方桃花源,隨心所欲,隨性而為,恬然自適,自在無憂。

    附:歸園田居·其一

    【作者】陶淵明【朝代】魏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 5 # 紅豆91298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著有《陶淵明集》。

    我最喜歡的是陶淵明的詩《飲酒詩》(其五)裡的幾句: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陶淵明愛酒,更愛菊花,他在自家的院子周圍種滿了菊花,家裡有自產的佳釀菊花酒。據說,每逢秋菊盛開,親朋好友就到陶淵明家中做客賞菊,他就做點心、燒菊茶款待眾人。等親友要開時,又採下菊花相送,忙得很開心,往往讓他不能到田裡耕作。因此他很希望菊花在某一天全開,客人在這一天都來。有一年的中秋節,他就對著菊園祈禱說:“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開;客人知我意,重陽一日來。”說也神奇,那年的九月九日,各色的菊花果然一起盛開了,客人們也都在那一天一起來了。眾人賞花飲酒、嘗餅作詩,都誇菊花有真情,不負陶公心,相約年年重陽都來賞菊。

    在這句詩裡,菊花是作為意像出現的,象徵著詩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高潔品格。陶淵明說,我住的茅草房就建造在人間的世界裡,然而我並不感覺到有人間的車馬的喧譁干擾。為什麼?因為我的心遠離了繁華嘈雜,所以我所居住的地方自然就變得偏遠僻靜了。一個人的心只要靜下來,外面再怎麼吵,你也感覺不到。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果真安靜的聲音,安靜的心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評判兒童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