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飛龍在天231272723

    孔子有三千弟子,他結合實際,因才施教,對症下藥,培養造就出了各式各樣有名無名的人才。不僅有華人,還有外國的。

    俗語講:“人丁上百,武藝皆全”。孔子這麼多弟子,裡面真是什麼樣的能人都有。比如:被孔子最器重的弟子裡,除了勤奮、刻苦、好學的顏回之外,便要數子路和子貢了。子路是武的,子貢是文的,一文一武,就跟孔子的左膀右臂一樣。子貢是衛華人,名叫端木賜。一本《論語》就有三十八處提到了他。子貢能言善辯,口才特別好,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當中,數他跟老師問答最多,孔學中的言語科,被子貢奪了頭名。會說話的說天下,子貢是真正說天下的大才。子路做事,總是“好漢一言,快馬一鞭”。因為篇幅和時間關係就不多說了。

    很有特點的還有個公冶長,不光有才學,還懂鳥語。雀鳥“唧溜滴溜,嘰嘰喳喳"的,他就知道說的是什麼了。因此還吃了大虧,蒙冤坐了大牢。

    閔子騫是個很有德行的人,以德服人,使人心服。他在家使家人和睦相處、相親、相愛,在外更是品行高潔。當時,魯國公室衰弱,宰相季孫氏搶奪權力,私家當國,把費城公家的土地據為己有,季氏幾次派人請他去當費城宰,閔子騫說:“好好地替我推辭吧!如果有人再來召我,那我一定躲到汶水北面去"。閔子騫就是這樣不做季氏私產的官,不拿無道昏君俸祿,可說是孔門弟子中明確表態主張不做官的人。試問古今又有幾個人像他一樣做到了呢?

    原憲,《論語》上記載,原憲問孔子什麼叫做恥辱?孔子說:“國家政治清明,可以做官得俸祿,國家政治黑暗,也去做官得俸祿,那就是恥辱。"孔子去世後,周王室的勢力更加衰弱,大國爭霸,弱小國家被吞滅,民窮政暴,君主淫亂奢侈,權臣互爭國政。見此,原憲不屑做官,跑到衛國過起了隱居生活。子貢做衛國相去看他,見其清貧不堪,便問道:"啊!夫子病了嗎?"原憲回答子貢的話:“我聽說,無財的稱為貧,學而不能行的才叫做病,當今憲不是病,是貧吶!”原憲就是這樣貧窮不能移其志的人。歷史上像原憲的還有嗎?不光是拿俸祿,乘機鑽空搞貪腐,大發國難財的怕是越多吧?唐朝人吳筠有一首《詠原憲子》詩:

    原生何淡漠,觀妙自怡性。蓬戶常晏如,絃歌樂天命。無財方是貧,有道固非病。木賜欽高風,退漸車馬盛。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林裡有日本櫻花,傳說孔子當年還有過日本弟子,並且還有女的。把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也傳到了日本。

    總之,孔門裡在各方面卓有成效者還很多,在這裡就不一個個敘述了。請各位自己去學習吧!

  • 2 # 通鑑研習社

    子貢

    子貢(公元前520-455年)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比孔子小31歲,衛國(今河南浚縣)人。曾任魯、衛兩國的國相,是孔門弟子中最有作為的。他又是一位出色的商人和外交家。據稱他曾在曹、魯之間做生意,獲千金利潤,所以被後世視為“儒商鼻祖”;他出色的外交才能特別體現在他一次成功的外交之旅中。下面介紹這次外交之旅的過程。

    阻齊伐魯

    齊景公過世後,田氏家族的勢力越來越大,一直企圖竊奪齊國的姜氏政權。作為田氏家族的掌門人田常,擔任齊的國相,大權在握,迫切想實現自己當國君的願望。但因怕國內高、國、鮑、晏等世襲大臣的反對,所以準備以征伐魯國提高自己的威望,從而為奪權創造條件。訊息傳出,魯國舉國恐慌。孔子在祖國危急關頭,就派弟子子貢去國外做遊說工作,以保全魯國。

    子貢知道田常伐魯的目的是想篡權奪位,所以到達齊國後就跟田常說:“魯國城矮兵弱,不能去打,還不如去打吳國;吳國城高地廣,兵強馬壯,倒更值得去打。”田常聽了生氣地說:“你這不是說反話麼,哪有不打“弱”而反打“強”的道理。”

    子貢答道:“我聽聞,對國家主政者來說,有內憂的應去攻打強國,有外憂的應去攻打弱國。您現在是有內憂,不少大臣不聽您的話,所以應該去打強國。您現在如去攻打弱小的魯國,很容易打勝,打勝了,國君驕傲,大臣光榮,您卻沒有什麼功勞;要想成大事(即篡權)更難了。所以不如伐吳,吳比較強大,伐吳不勝,戰士犧牲多,就會削弱大臣們的實力,這時您不是更可以控制齊國了嗎?”田常道:“對啊!您說得有道理。但齊兵已經出發去魯國了,現在改而去吳國,大臣們一定會產生懷疑,怎麼辦呢?”子貢答道:“這樣吧,您先暫時按兵不動,待我前去會見吳王,說服他為救魯而伐齊,那時您就有藉口跟吳國打仗了。”

    旁白:子貢的“攻強不攻弱”的理論當然只只適用於齊國當時豪族並立的特殊情況,所以能被田常接受。但事情到此並沒有完,還要吳國的“配合”。

    勸吳伐齊

    子貢於是馬不停蹄來到吳國,見到吳王夫差說道:“現在強齊進攻弱魯,齊打勝後,就會考慮對付吳國了。為今之計,您應該去救魯伐齊。救魯可提高您的名聲威望,伐齊可使您稱雄中原。這樣一舉兩得的事,何樂而不為。”吳王自滅楚後,雄心勃勃,覺得這確實是進軍中原的一個好機會。但又擔心行軍路途遙遠,越國趁機從後方入侵吳國。子貢說:“這沒有關係,我可說服越王,派兵和您一起去伐齊。越兵都跟您一起去伐齊了,您還怕什麼。”吳王聽了大喜,就委託子貢去越,說服越王派兵助吳伐齊。

    旁白:子貢看透了吳王夫差既想稱霸中原,又怕越國抄他後路的顧慮。他的建議正是投其所好,可說把這些利令智昏的國君玩弄於股掌之中了。

    勸越助吳

    子貢到越後,跟越王勾踐說:“我知道您很想報仇,但您在表面上一定要順著吳王。現在吳王窮兵黷武,子胥因強諫而死,佞臣伯嚭執掌大權,百姓怨氣很大。最近又要去伐齊,我建議您可以象徵性地派些軍隊去幫忙,以堅定他伐齊的決心。如果吳打敗了,力量削弱,對越有利;如果勝利了,這時吳將直接面對另一強國——晉國,吳國的軍隊必將受困於齊、晉兩個國家,您滅吳報仇的機會也就來了。”越王聽了覺得很有道理,立即決定象徵性地派三千士兵前去“支援”吳國伐齊。

    這裡吳王見越王誠心臣服吳國,還派兵來支援,就放心大膽地率領著吳、越聯軍前去伐齊。在艾陵地區,吳王打敗了齊軍。在勝利形勢的鼓舞下,吳王於次年又率領精兵,召集中原諸侯,儼然以盟主身份在黃池與各國諸侯會盟。

    外交之旅獲得完勝

    此時,越王趁吳的後方空虛,發大軍渡江襲吳。吳王聞訊後趕緊從黃池全軍返回,雖然終於趕走了越軍,但已元氣大傷。幾年後,越國滅吳,開始稱霸。所以司馬遷說,子貢的這次外交活動起到了“存魯、亂齊、破吳和霸越”的多重作用,我們從這裡也可看到子貢卓越的外交才能。可惜,魯是一個小國,子貢能夠活動的舞臺太小,以致以後我們再也沒有聽說他作出更大的成績。

  • 3 # 野菜野菜

    公認的是顏回。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人就是一個非常符合儒家標準的大賢,尊師重道,勤學好問,他是可以把孔子的儒家理論學以致用的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論語對他的評價“敏於事而慎於言”,

    “納於言而敏於行”

    “不遷怒,不貳過”表面看來好像愚鈍,但內裡卻很秀慧,大智若愚的感覺。

    孔子曾開玩笑說要給顏回當管家,可見他對顏回這個弟子的喜歡。

  • 4 # 惠集讀書社

    卜商,字子夏,衛華人。子夏最大的成就是開創了與鬼谷學派爭雄的西河學派,使當時的文化中心從魯國轉移到魏國。培養了大批經時濟世的人才,還整理了孔子的一些言論,使之得以系統傳世,既是帝師型人才,也是孔門的開創性人物。

  • 5 # 西山逸隱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故成就大者不能非加上“最”,一最就複雜了!

    籠統講來,對後世影響大的應為:顏回、子貢、子夏、子路。

    顏回,字子淵。是孔聖最喜歡、評價最高的弟子,謹於言而慎於行;訥於言而敏於行。賢哉,回也!,即總評。近世學生課文中也多有展示。惜三十二歲亡故,命不長也!

    子貢,本名端木賜。曾於魏、魯兩國為相,應屬有能力的外交家。並善於經商,被後世尊為商界鼻祖。

    子夏,即卜商。具濟世緯地之才,開創了西河學派。

    子路,即仲由,又字季路,以政事見稱。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藝,孔子瞭解其為人,評價很高,認為可備大臣之數,“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並說他使自己“惡言不聞於耳”。做事果斷,信守諾言。

    既然稱七十二賢,當然均為高人。至於這個“最”,可就麻煩了!時也、運也、命也,諸多因素制約,非以人之意志為據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張灣村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