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行子

    二王書法特點都是個性的展現,二王書法的共性,是不變的,永恆的。一是筆法的運轉規律是同一的,二是漢字結體規律是一致的,三是用的是同一大自然法則。學習二王書法首先要學習掌握其筆法,再者漢字結體,第三用大自然法則指導書者的書寫思維和意境。

  • 2 # 陳川寧

    二王筆法,其基本特點為“方筆”。可以透過以下幾點學習和掌握二王的筆法。

    一是筆形為“稜側”,就是把毛筆舔成一個“馬蹄形”或是像許多賓館裡圓珠筆的後半部分,像似“裁紙刀”的形狀。

    二是執筆為“定點側落”,以右手手掌右下方為支點,毛筆筆桿稍向裡傾斜,自然書寫,力求筆勢最大化,就是每一筆都要送到位,筆劃按照手勢執行,手勢能到哪裡,筆劃就到哪裡。

    三是“一筆塑形”,不畫字、不描字、不捻管,所有的筆劃都沒有多餘的動作。

    四是寫出的線條具有“飄帶狀”。

     

  • 3 # 貴陽國鋒練字—薛春生

    二王指的是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倆。他們的書法成就在中國書法中是舉足輕重的地位,後世模仿的人不計其數。

    二王雖然是父子,但字如其人,也頗有不同,最大的差異表述是王羲之內斂,王羲之外拓。但用筆或說筆法上還是一脈相承。如空中落筆,果敢行筆,收筆牽帶等隨處可見。

    對學習二王書法者來說,不同人對二王書法的感悟不一樣,我覺得流暢不失端莊的意境大多人推嵩。所以現代硬筆書法很推崇行楷,兼顧辨認性和流暢性,很是實用。

    如何學習二王的筆法?這也不是簡單的幾句話和一篇文章可以說清楚。這裡大致可以從入筆,行筆,收筆三個方面說說特點吧。起筆把筆鋒略斜,這樣容易做到露鋒;行筆果敢,保持流暢;收筆注意收筆後的走向,保持氣韻暢通。

    字無百日功,臨摹你喜歡的二王的作品,堅持專業的版本,慢慢從中感受和體會二王書寫的技巧和韻味。這樣才能把二王的筆法學到家。

    淺見,請指正。

  • 4 # 讀書耕田人王七

    如果把王氏父子的書法生涯比作兩條不同長度的線段,則獻之的書法成就幾乎可以被忽略,因為王獻之書風的轉變是在和其父基本功相差甚遠時進行的,也可以說有很大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小王曾經拿自己的字問那誰說是否為其父所書,又將羲之題字拭去以己代之,如果屬實,足以證明其急於出其父之右,也就促使其在未完全繼承其父之精髓時走了捷徑,這也是我只所以認為若大小王並列,則小壬不足論的原因。

    那就談談大王特點,與學習其它名家之風格類似,起始學其樣貌,似謙謙君子,不激不勵。筆鋒之遊走自然放鬆,好像是字本來就該這樣去寫,再看大令之流水草書,則有遇石衝開,急於向前之意,中秋帖猶為明顯。

    學二王者唯米芾真正出帖,且自己的風格明顯,多有人認為米學小王,個人認為米字實從大王出,僅借小王一任性而矣。

    僅個人思路,見笑!再曬點秸杆禁燒標語!

  • 5 # 王廙

    字之八面唯尚真楷見之,也就是說中鋒運筆在楷書中用的多,而在行草書中的運動狀態就很豐富了。

    首先說魏晉時期的毛筆,如圖所示,據南北朝時的《筆經》記載,毛筆的筆心是用麻紙纏制的,用徐邦達先生的話說《蘭亭序》是用“硬筆”寫的。

    所以這種纏心筆由於筆心整體秩序不會散,也很難鋪毫,故而寫出來的字比較有力度,而且容易實現中鋒運筆。

    魏晉傳世的摹本都是行草書,所以這裡便不以中鋒為主。而是中鋒側鋒交替,或者以側鋒為主,甚至都是側鋒。

    因為魏晉的執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鋼筆式執筆,一種是五指執筆法。

    通常鋼筆式執筆法寫出來的字多是側鋒的,也就是一筆書(米芾曾說善書者只有一筆,我有四面),這類作品比如王珣《伯遠帖》,王獻之《地黃湯帖》。

    還有一類即側鋒轉中鋒,也就是八面用鋒,用筆多以側鋒起筆透過立鋒轉為中鋒用筆,隨著筆鋒的S運動、環繞,所以筆鋒會自然的擰勁,但是我理解康有為所謂裹絞用筆不需要刻意為之,古人也沒有任何書法理論記載過這個問題,所以說絞屬於運筆自然結果。這類作品比如《喪亂帖》。

    總之筆法是什麼?是S和O形的運動,是有完整性的,連貫性的,複雜性的。

    說有完整性是因為筆鋒不散加上外力的收束每完成一筆筆鋒會還原成尖鋒,透過提按進而無往不收。

    說他有連續性即筆法是在前後呼應連帶中筆鋒自然起倒換面的。具有連貫的節奏,也就是韻律性,節奏感的,隨著筆鋒換面會由側鋒變中鋒,再換面側鋒轉中鋒,動作以簡約,流暢,實用為主。

    所以說筆法並不容易從微觀上講清筆毫瞬間的狀態,尤其離開魏晉時期的筆、思想用我們的散卓筆就很難懂古人的筆法。

    所以說我們的筆法就是做作的模仿而已,沒有真的解決工具問題就沒法談筆法也沒法理解古人。

  • 6 # 如石書藝

    孫過庭在《書譜》開卷說:“漢魏有鍾張之絕,晉末稱二王之妙”。又云:“彼此二美而逸少兼之”。這裡,孫過庭對“二王”書法與鍾張並提,又以“妙”形容之。孫過庭評論書法,總喜歡過分誇張。但對“二王”怎麼誇都不為過。“二王”不僅是魏晉書法的代表,父子倆的書法也淋漓盡致的表現了魏晉士大夫崇尚自由,超遊物外的精神意趣和筆墨情懷。

    “二王”書法的特點。元代袁裒的《總論書家》說:“右軍用筆內擫而收斂,故森嚴而有法度;大令用筆外拓而開廓,故散朗而多姿。書法大家沈尹默先生也曾把王氏父子的用筆不同歸為:“內厭”、和“外拓”,認為王羲之用筆“內厭、含蓄、沉著。兒子王獻之用筆“外拓、豪放、飄逸”。

    由此可知,王羲之傳承了古人筆法,開創了“內擫法”,而王獻之在內厭法的基礎上,開創了“外拓法”。

    “二王”書風的開創性,還表現在筆勢和結體上。王僧虔:“變古制今,唯右軍”。王羲之在鍾繇真行書體基礎上,去隸意而創楷法,並汲取張芝在章草向今草過渡期的經驗(也有說法。張芝開今草),結合真書的發展,徹底改革了章草,創新了成熟的今草。而王獻之,在父親創造今體的基礎上,結體字勢更加肆意多變、姿態萬千,氣勢不凡,形如“一筆書”。

    “二王”今草的這些特徵,充分體現了意在筆先,開氣勢貫通、以筆勢生結體的先河。是晉人書法風韻的典型代表。

    “二王”書法對後世的影響極大。習慣上人們把王羲之之前的古文字、章草以及書家,大多歸為內擫法,大多數北碑、歐陽詢、柳公權書碑,亦屬內擫範疇;而王獻之的“外拓法”,對後世影響雖然不及其父的“內擫法”,但因其強烈的書風、張揚的個性,也為世人所重。今草最有代表的張旭、懷素一派之“狂草”,以及顏真卿、米芾等書法,皆受王獻之草書影響。

    如何學“二王”筆法?學習和掌握“二王”筆法,並不玄妙。應從傳本墨跡入手,比較可靠的如: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喪亂帖》、《孔寺中帖》及《蘭亭序》唐摹本等,王獻之的《送梨帖》、《鴨頭丸》等。也可以從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米芾、趙孟頫臨“二王”的書作中比較學習,求同存異。還可以臨孫過庭的《書譜》和《十七帖》等,以豐富“二王”筆法。

  • 7 # 李承元283

    回答了:二王的筆法的特點是什麼?

    如何掌握和學習二王筆法?

    二王書法的故事在古老文明的中國早已成為美談,羲獻父子的筆法千百年來一直奉為典範,二人在書法上既是同一整體,又各有所長。他們所工的行書,大王側重行楷,小王側重行草。羲之早歲從衛夫人學書,後博覽前代名跡,採擇眾長,繼承並創新了真書、章草的筆法,精心研究結體和氣勢,別開生面,使行書流美秀麗,字型結構極盡變化,平穩中寓險峻,風姿綽約,章法上,字形大小參差避讓,相互映帶,錯落有致。其草書特色如“龍躍天門,虎臥鳳閣”,動靜沖和極盡變化。獻之初學其父,後學張芝,此後獨立門面,自成一家,與父齊名。獻之的書法是羲之書法的發展和補充。獻之的書法有灑脫清雅的神韻,他的草書大膽隨意,放蕩自如,筆勢勝於羲之,筋勁,但骨力韻致有遜其父。他的書法,著意求變,開後世豪放一路書風,極講究筆法變化,其作品視覺效果突現,表現力極強。

    學習二王的書法,要學習他們如何用最細膩的筆法來表現出最優美的線條,要深入細緻,絲絲入扣地臨摹,理性的分析解讀和體悟線條的來龍去脈。刻苦追求,忠於原帖,臨習到一定程度,得其筆意,遺貌取神,經年累月,堅持不懈,必有所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知乎現在還火嗎?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