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川菸草綠
-
2 # 梅里一了
謝邀,印刷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印刷書籍始於唐代。唐代以前的書籍主要寫在竹簡上,用繩子串起來,捲成卷,很重,體積也很大,所以那時候形容藏書多,有句成語叫“汗牛充棟“,也有寫在錦帛上的,質地軟柔,但成本很高,一般人用不起。因書寫材料限制,加上手工抄寫,書籍的數量很少,彌足珍貴,這就是秦漢墓葬中,常以竹簡帛書作為最珍貴隨葬品的原因。所以在印刷書籍之前,家庭藏書有限,更多的是透過記憶背頌,口口相傳,特別是秦始皇焚書坑儒之後,原本不多的書被焚燬,讀書的禁忌也很多,所以讀書主要找個好老師,透過師承的方式,掌握知識,漢代著名的今古文之爭,就是記憶口傳書籍和考古發現書籍的差異引起的。人除此之外,人們想讀到大量書籍,一種辦法就是考進太學,也就是政府辦的大學,一般設在都城,那裡有國家圖書館,藏書較多。但進太學門坎很高,在漢代只有品學兼優的人,經地方官推薦,朝庭批准後才能入學。還有一種辦法就是遊學,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就是這種辦法,打聽誰家有藏書,就登門拜謁,交流讀書,讀完後經藏家推薦,再到下一家求學,行程萬里,堅持數年,才學有所成,這種方式在唐代仍然很盛行,所以看見一些詩人們漫天地的跑,不僅是跑官,更重要的是交流學問。再有一種辦法就是逛書市。東漢著名思想家王充就是靠這種辦法飽讀天下書的。據《後漢書》記載: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王充是個孤兒,家境貧寒,買不起書,但品行好(鄉里稱孝,孝道在漢代是十分重要的品行,選拔幹部,品德標準,就是孝廉),喜歡讀書,所以舉薦到京城太學讀書,成為著名學者班彪(《漢書》作者班固的父親)的學生。太學藏書滿足不了他的求知慾望,就到書市上去讀,憑藉超強記憶力,把書背下來。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充成為漢代著名思想家,其宏篇鉅著《論衡》是我15歲時,思想啟蒙之書。
-
3 # 陝西店小二
印刷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印刷書籍始於唐代。唐代以前的書籍主要寫在竹簡上,用繩子串起來,捲成卷,很重,體積也很大,所以那時候形容藏書多,有句成語叫“汗牛充棟“,也有寫在錦帛上的,質地軟柔,但成本很高,一般人用不起。因書寫材料限制,加上手工抄寫,書籍的數量很少,彌足珍貴,這就是秦漢墓葬中,常以竹簡帛書作為最珍貴隨葬品的原因。所以在印刷書籍之前,家庭藏書有限,人們想讀到大量書籍,一種辦法就是考進太學,也就是政府辦的大學,一般設在都城,那裡有國家圖書館,藏書較多。但進太學門坎很高,在漢代只有品學兼優的人,經地方官推薦,朝庭批准後才能入學。還有一種辦法就是遊學,所謂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就是這種辦法,打聽誰家有藏書,就登門拜謁,交流讀書,讀完後經藏家推薦,再到下一家求學,行程萬里,堅持數年,才學有所成,這種方式在唐代仍然很盛行,所以看見一些詩人們漫天地的跑,不僅是跑官,更重要的是交流學問。再有一種辦法就是逛書市。東漢著名思想家王充就是靠這種辦法飽讀天下書的。據《後漢書》記載:
王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也,其先自魏郡元城徒焉。充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遊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王充是個孤兒,家境貧寒,買不起書,但品行好(鄉里稱孝,孝道在漢代是十分重要的品行,選拔幹部,品德標準,就是孝廉),喜歡讀書,所以舉薦到京城太學讀書,成為著名學者班彪(《漢書》作者班固的父親)的學生。太學藏書滿足不了他的求知慾望,就到書市上去讀,憑藉超強記憶力,把書背下來。功夫不負有心人,王充成為漢代著名思想家!
-
4 # 人文之眼
這個問題在現在看來似乎尋常,其實非常專業。因為這和現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門學科古典文獻學相關,尤其和版本學聯絡密切。
談到古人怎樣閱讀大量書籍這個問題,其實質無非是古人能夠大量閱讀哪些文獻的問題。
首先解釋一下什麼叫做“文獻”,“文獻”一詞,現在人一般認為最早追溯到孔子,他在《論語·八佾》中有: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按照鄭玄和朱熹的解釋,“文獻”的“文”指文章或典籍,“賢”則指賢或賢才。現在,“文獻”一般指典籍。
印刷術分為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雕版印刷出現在唐朝,到了宋代,畢昇才發明了泥活字印刷。那麼,在印刷術出現以前,古人能夠見到的文獻典籍有哪些呢?
從廣義上來講,閱讀就是看各種載體和各種型別的古典文獻,從狹義上看,閱讀就只是閱讀書籍。
從載體上看,古典文獻主要有如下幾大類:
一:甲骨文獻。所謂甲骨,其實就是龜甲和獸骨的合稱。說得再具體一點,甲就是龜甲的腹板,骨就是牛的肩胛或脛骨,也有豬和羊的肩胛骨。現在,人們把可以見到的最早的古代文獻就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
二:金石文獻。金,指青銅器。金石文獻就是刻在青銅器及石頭上的文獻古籍。其實在中國的學術史上,對於金石文獻的研究起源很早,到了宋代還行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金石學”。歐陽修的《集古錄》和趙明誠(李清照的丈夫)的《金石錄》就是金石學中的學術名著。
三:竹木文獻。竹,指竹簡;木,指木牘。合稱為簡牘。現在我們看一些古裝影視,裡面的人讀的書就是竹簡。我們平常形容一個人很有學問就說他“學富五車”,在古代,五車就指的是五輛車裝的竹簡,其實內容也沒有多少。
四:縑帛文獻。縑帛,即絲織品。縑帛文獻就是寫在絲織品上的文獻。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古用竹木不用帛,用帛蓋起於秦。”
五:紙質文獻。從發明造紙術以後,紙質文獻就逐步代替了其他幾種文獻。紙質文獻又分為手寫本和刻本(即印刷本),題主限定是印刷術之前,那麼紙質文獻就只有手寫本了。
在這些文獻當中,因為竹簡文獻和紙質文獻的取材與製造較為方便,所以大量的文獻書籍都是以竹簡或紙張為載體,後來紙質文獻慢慢取代了竹簡文獻。所以題主問在印刷品出來之前,古人如何大量閱讀書籍?答案就是大量的閱讀竹簡文獻和紙質文獻咯。
-
5 # delicious愛你的味道
我認為在沒有印刷術之前,人們更多的會透過口口相傳來獲取資訊。印刷術沒有成型前,大家都是透過竹簡,或者雕刻記錄事情,但是由於攜帶的不便捷性,所以資訊很難傳播,只能作為一種記載。
所以,我認為在印刷術之前更多的是口口相傳。
-
6 # 八磚學士
印刷品出現之前,一般讀書人是很難讀到大量書籍的,有沒有錢都很難滿足“大量”這個要求。
在近代鉛字印刷工業體系出現之前,華人主要是透過雕版印刷生產印刷品。此前,的確如有的朋友回答的“當自己需要看的書籍買不到,就會想辦法找到並抄一份,然後再傳給別人抄”,這是民間的形式;對於官方,主要是“書於竹帛”,即或者寫在竹簡(木板)上,或者寫在絲綢上。
這種主要靠專人抄寫的複製方式,甚至在四庫全書的編修過程中還在使用,甚至解放後期某些出版社,還在僱傭一些“成分”有問題、但書法好的人員以抄寫的形式複製出版。筆者初中時,試卷就主要是靠學校某位精通書法的老教師刻寫蠟板印製。
先秦時代,“文獻”這個詞,主要是指“有關典章制度的文字資料和多聞熟悉掌故的人”,因此口耳相傳也是一種重要的形式,“書於竹帛”的圖籍,往往秘藏中央府庫,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漢代這個情況有所改變,特別是眾所周知的“槐市”——作為當時國立大學的學生街,不但銷售全國各地的土特產,還賣書。東漢時期的王充,就是透過在書店工作,讀到了比較大量的圖書,成就了一身學問。
漢代以後,儒學成為顯學。儒學傳播的方式,或者是國學(“國立中央大學”),或者是儒生私學傳授。主要掌握幾種儒家經典,往往是大經(篇幅大的)+小經(篇幅小的)配合。要通經,是一部書字字都要熟悉、能解釋,是需要花大量時間的,學好這些已經不容易。如果有這些學習條件,一般不大會旁騖其他書。
回覆列表
那時候有竹簡編的書籍,還有口頭相傳,比如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論教學,還有地上可以寫字,木頭上,龜甲上,鐘鼎上,凡是有文字的東西都可以拿來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