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博覽古令

    官渡之戰,對於袁紹軍來說,損失並不大,他仍然是北方的雄主。糧草要多於曹操。只是從主動進攻曹操,變成了被動防守。如果能扼守黃河,寸步不讓,再遣使者說服荊州劉表、江東周瑜、西涼馬騰,還有暫居在新野的劉備,讓他們出兵攻打曹操都城許昌,不出兩月,曹操糧草不濟,必定撤軍。

  • 2 # 峰峰說史

    袁紹失敗後,當地人口依舊很多,天下不過十三洲袁紹獨佔其四,袁紹自領冀州,除去小兒子都被分封出去帶兵,由此看來袁紹完全足夠與曹操再戰一次的實力!此時的曹操雖然勝了但也損失慘重,根本沒有一口吞下袁紹的實力!但是袁紹不爭氣,自己氣死了,死後三個兒子為了繼承大權互相爭鬥,各自為王,一心內戰!這才給了曹操各個擊破的機會,最後統一北方!

     那麼官渡之戰失敗後,袁紹該怎麼做,才能不被滅亡呢?先說實力,官渡之戰袁紹共十萬大軍,損失了七萬,其實這點人對於袁紹來說根本沒有傷筋動骨,此時的袁紹應該總結失敗的原因,收回三個兒子的兵權,聽信有才之士休養生息,重整旗鼓!

  • 3 # 我又來聊歷史了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接這個問題來聊聊可能會發生的歷史,這個假設那得是袁紹按照我的想法改變自己的性格,並且有些事情以我的推斷為主,純屬個人觀點。

    首先,官渡之戰敗後,袁紹醒悟自己的好大喜功,死要面子,重視到了田豐和沮授的重要性,並且沒有抑鬱傷重而亡,其子袁譚、袁熙、袁尚三人沒有奪位之戰,剩餘武將、謀士聚集袁紹身邊。

    現在,我可以開始聊聊了,先看現在袁紹手下的謀士:田豐、沮授、審配、郭圖、逢極、辛毗。武將:麴義、呂曠、朱靈、韓猛。此時的河北四庭柱2死2投,武將有點看不過眼,其中鞠義是一員文物雙全的猛將,有說他在和公孫瓚的戰鬥中差點就贏了,後來因居功自傲心懷不軌被袁紹看出,然後就將他殺了。一代猛將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這裡我不知道是否為真,假設他還活著,無反叛之心。

    可以看出此時的袁紹無論武將還是謀士都不能和曹操相比,但是河北地區離兗州路途遙遠,曹操要過來也是很難的,並且過來也是疲勞之師,袁紹此時應該修養生息,避免內鬥,並且和北方建立聯絡,此時北方何人?此時北方為少數民族烏丸單于寇婁敦,和他建立聯絡非常簡單,少數民族缺什麼?定期的物資供應,如果此時袁紹用糧草換烏丸族來狙擊曹操部隊,不求擊潰,只求拖延,曹操來則擊之,所斬獲物資歸寇婁敦所用,那麼寇婁敦會非常高興,他們本身就是以遊牧為主,這樣拿著糧食還有物資可拿,以戰養戰正是他們的模式,而反觀曹操,他在中原立足未穩,虎視眈眈者很多,不會這樣和袁紹一直耗,最終只能把他自己耗死。

    在奉行此戰略的同時,聽取田豐、沮授的建議,對內實行屯田制度,發展自己,並憑藉自己四世三公的名號,積極發掘周邊人才,比如趙雲,太史慈等將,同時發動討伐曹操之討伐書,就讓陳琳來寫,不求所有君主相應,只是借名讓大家覺得有便宜佔,曹操此時四面楚歌,必定疲於應付,不出5年,必資源耗盡,5年後攜發展壯大之勢,直擊曹操,認田豐、沮授為軍師,麴義、呂曠、朱靈、韓猛為將,如果能爭取到趙雲、太史慈就更好了,此時的袁紹可堪一戰。

  • 4 # 青梅煮酒品三國

    官渡之戰袁紹大敗後,雖然實力受挫,但是還是有自保實力的。如果袁紹能改變猶豫不決的性格,短時間之內自保無疑。

    自保無疑

    官渡之戰袁紹失敗以後,有不少部下叛變,袁紹又派兵將這些地方平定了。這說明袁紹當時還是有自保能力的,雖然不是最強的諸侯了但是從新整合一下隊伍,曹操也不是一時就能攻克的。

    冀州城邑多叛,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憂死。摘自《三國志•董二袁劉傳》

    由此可以看出,袁紹自官渡之戰失敗後,憂鬱而死。袁紹自暴自棄不能接受這次的挫折。一個人只知道勝利,卻不知道失敗,是早晚會覆滅的。

    曹操新勝,俘獲計程車兵家鄉八成都不在曹操的領地之內,袁紹可以要求士兵的家屬們寫家書召回這些士兵。這樣曹操俘獲的大軍會軍心不穩,棄曹操而去,袁紹再將逃回計程車兵招募回來,這樣袁紹就有了喘息的機會。穩定一段時間後,聯合閻柔攻擊曹操,勝算還是很大的。

    總結:袁紹不自暴自棄的話,東山再起的機會還是很多的。辦法總比問題多,更何況手下還有一批文臣武將可用調遣,兵力雖然受損但是還可以招募。再胸無大志偏安一隅也是可以的,只可惜袁紹失敗後想的不是東山再起,而是不能夠接受失敗,鬱鬱而終。

  • 5 # 史文書苑

    官渡之戰雖然失敗,然而袁紹還遠遠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原本就佔據四州之地,此時實力依然雄厚,如果能及時醒悟,做出改變,那麼天下大勢將如何演變,就猶未可知了。

    一、儘早確定長子袁譚為繼承人。

    袁紹在這方面著實糊塗和猶疑,全憑個人喜好。小兒子袁尚長的俊美,很得袁紹歡心,他就有了立袁尚之意。所以把大兒子袁譚打發到青州擔任刺史,遠離權利中樞。袁紹死後,袁尚才有機會矯詔上位。於是“兄弟鬩於牆”,生死相搏,而不是兄弟齊心,“外禦其侮”。最終被曹操各個擊破,基業拱手讓人不說,每個人都不得善終。

    “廢長立幼,取亂之道”。袁紹如果能儘早立袁譚為繼承人,並馬上收回其他兒子的兵權,那麼內部就不會再有“儲位”之紛爭。安定團結的局面,對於敗後的袁氏集團來說極為重要的。

    二、用賢才,納良諫。

    袁紹的外寬內忌和剛愎自用,使得他在用人和納諫表現上,往往出現很多低階錯誤。官渡之戰的失敗,最大的原因在於他不聽田豐、沮授、張郃的良策,反而偏聽偏信,採納郭圖等一些小人之讒言。

    如果袁紹在失敗之後不是惱羞成怒殺了田豐,而是善待重用他,並且改變原來的用人策略,廣招賢才,知人善任,做到兼聽則明,那麼袁氏集團重整旗鼓,再回巔峰也是指日可待。

    三、休養生息,合縱連橫。

    其實袁紹在河北之地多年來廣施德政,所以頗得民心,也就是說他的後方大本營還是很牢固的。當然,官渡之戰的失敗,肯定使袁氏集團實力大損。所以,休養生息就是重中之重。減輕百姓負擔,鼓勵農民生產;軍隊養精蓄銳,秣馬厲兵,以待時機。

    彼時諸侯並起,所有人都想分一杯羹。曹操挾虎狼之師,意圖一統天下,北方之地他勢在必得。然而,覬覦曹操人也不少。寄人籬下之劉備、雄踞荊州之劉表、初掌東吳之孫權等都可以成為袁紹的盟友。只要有足夠的利益,不管合縱還是連橫,應時而變罷了。

    袁紹的根基和實力,在天下諸侯中,應該是首屈一指的。儘管兵敗官渡,但是如果能痛定思痛,知恥而後勇,自保是肯定沒問題的。甚至在逐鹿天下的亂局中,袁紹也還是很有機會的。

    當然,所有假設都要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袁紹要活下來。然而,歷史上的袁紹竟然被這次失敗打擊到一蹶不振,只活了兩年就憂憤而死。不得不說,袁紹確實只是“一時之傑”,而遠非一代雄主。

  • 6 # 經濟資訊速遞

    袁紹

    ·

    四世三公,名門望族,

    行俠仗義袁本初。

    獨霸四州冠諸侯,

    豪氣干雲志躊躇。

    ·

    多謀寡斷,中原逐鹿,

    欲統北方戰官渡。

    一招不慎滿盤輸,

    家破人亡終落幕。

    ·

    袁紹(?-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人。東漢末年軍閥,漢末群雄之一。其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家族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孝敬雙親,行俠仗義,禮賢下士,曾指揮誅殺宦官。反對董卓,並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

    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並於199年擊敗了割據幽州的軍閥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但在200年的官渡之戰中大敗於曹操,202年袁紹病逝後,其家族後代皆被曹操追殺。

    史書上,對於袁紹的人品都沒有太多的非議,只是說他剛愎自用、有勇無謀居多,相反對於曹操,無論是東漢末年的時人,還是後代,對於曹操的為人和做法普遍是非常不屑的。

    袁紹死後,河北民眾莫不悲痛,市巷揮淚,如喪親戚。究其原因,對中下層百姓,他的政策是東漢末年所有軍閥中較為寬鬆、優惠的,其轄區也是當時經濟最繁華、社會最安定的,因此河北民眾才會如此感激他。

    正因如此,官渡之戰失敗後,袁紹在河北仍堅持了幾年。可惜其三個兒子只會爭權奪利,不顧百姓死活,最終被曹操個個擊殺,家破人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發黴的鞋還能不能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