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商文君
-
2 # 行象象形
在戰國時期的歷史中,面對逐步崛起的秦國,東方六國已經無力單獨對抗。在這樣的情況下,東方六國開始了合縱,也就是聯合對付秦國。不過說來也怪,東方六國屢屢大舉進攻秦國,結果卻是一敗再敗,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主要是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秦國自身的優勢,第二就是對六國聯盟的分化瓦解。畢竟東方六國不是鐵板一塊,它們之間的問題也很多。
第三秦國武器裝備標準化生產,武器上都刻有工匠名字,有質量問題工匠會被處罰,所以裝備精良。
最主要的是,商鞅變法後的軍功制調動了底層大眾邁向權貴階層的動力。
-
3 # 歷史知道點
齊、楚、趙、魏、韓、燕、秦在歷經春秋和戰國初期數百年的激烈競爭中,滅國無數兼地千里,至戰國中期時方成為一方大國。
各國之間雖有矛盾和利益的糾,不時的也會爆發戰爭,但畢竟各國之間實力相去不多,尚無滅國之危。
商鞅變法後秦國異軍突起,成為當時唯一的超級大國,秦國具備了獨立滅亡大國的實力和能力,這就使原本各國之間的均衡關係被打破。
以往的各大國都沒有能力單獨對抗秦國,亡國的危機感籠罩在各國。為了不被秦國所滅,山東六國只能相互聯合,於是合眾弱國之力以攻秦的合縱形成。
大魚吃小魚,秦國既然成為了超級大國也就不可能,平等的和其它國家相處。秦國要統一天下就需要滅亡各國,然而各國為避免被秦所滅形成合縱之勢,秦也不具備同時滅亡多國的實力,於是乎分化六國聯合並拉攏其中的一些國家共同攻擊另外的一些國家連橫之策就形成了。
合縱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秦國強大,天下均勢的局面被打破,山東六國面臨著存亡危機。
連橫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秦國無力同時對抗多國,而各國的連橫中存在利益矛盾的糾葛。
也就是說各國之間的連橫是基於秦國的威脅,而各國之間本身是存在著利益矛盾的。換句話說,當秦國對山東各國的威脅成為主要矛盾時,山東各國之間的矛盾下降為次要矛盾,這樣各國就能一致對抗秦國。而山東六國本身之間的矛盾是沒有消失的,秦國透過向其中的一些國家輸送利益,則可以使這些國家和秦國之間的矛盾得以暫時緩和,同秦國達成連橫。如公元前318年韓趙魏燕等國推薦楚懷王為合縱的縱長共同抵抗秦國,然而楚懷王卻為得秦商於之地而叛合縱。
當然同秦國達成連橫的國家一方面是由於和秦國的矛盾暫時得到緩和。另一方面則是攝於秦國強大的兵危,這也是處於對自己國家利益的考量。再者就是各國之間由於地域、文化、經濟利益等方面的差異本就存在著矛盾。就和秦國連橫可以得到秦國利益的輸送。
秦國裹挾與其連橫的國家一同進攻六國中的其它國家。六國中對於叛離合縱而與秦國連橫的國家本就有所仇視,在受到秦的攻擊對叛合縱的國家仇恨更加深了。
如此以往原本合縱國家之間的矛盾更加激化了,即便為形勢所迫再次合縱了也是離心離德,彼此之間存有芥蒂,不可能同心協力了,只要稍有利益方面的矛盾合縱就會土崩瓦解。
再者隨著六國國勢的變化合縱國之間也會出現不能合縱的情況。如長平之戰時,秦趙雙方對峙三年,各國不幫趙國一方面是因為趙國崛起後也常欺負燕、韓等國各國矛盾加深。另一方面各國坐山觀虎鬥是為希望秦趙兩敗俱傷。隨後的邯鄲之戰,趙國由於長平之戰戰敗放低姿態和各國搞好關係,而各國也不願意看到趙國被滅而使秦國更加強大。
連橫最終能戰勝合縱實在是由於合縱國家之間存在著的利益矛盾的不可調和,在秦連橫的打擊下合縱國之間的矛盾激化。而連橫之國是由國力強大的秦國裹挾小國,小國面臨直接威脅,而合縱卻是不能馬上為其解除威脅的。比如南韓魏國,由於離秦國較近經常面臨著秦國的威脅,所以明知和秦國連橫是與虎謀皮,但不連橫首先就會捱打。
回覆列表
▶導語:秦國能崛起成為七國之首,是得益於【商鞅變法】。而商鞅的出現,確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在秦已經成為七國之首後,倡導連橫的張儀,與合縱六國的蘇秦,公孫衍,在才幹上卻是旗鼓相當。而六國的軍事實力,聯合起來,也遠超秦國,但是合縱最後還是敗了。我們來詳細分析下。
●【合縱】【連橫】形成的背景
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楚、燕、韓、趙、魏、齊、秦戰國七雄紛紛互相攻伐,整個時代動盪不安。秦自【商鞅變法】以來國力日漸強盛,似有雄霸天下之心。其他幾國懼怕秦持續做大,便聯合起來一起抗秦,此為【合縱】。秦國忌憚諸國合力攻秦,秦國派出使臣遊說分離各國,遠交近攻逐個擊破,此為【連橫】。
【合縱】【連橫】兩種戰略思想,是時代的產物,為諸國在動盪不安的戰國時期,提供了一套生存法則。合縱即 ”聯合弱小以攻一強" ,目的為阻止強國對弱國的吞併。而連橫是指 ”事一強以攻眾弱”,就是依附一強國,伴虎吃食,贏取戰略轉機的時間。
合縱連橫互相爭鬥,連橫取得最終勝利由當時謀士公孫衍、蘇秦為首的合縱派,遊說齊、楚、燕、韓、趙、魏聯合共同攻秦,針對秦國的攻伐。而秦國,則以范雎張儀為主的連橫派,遊說分離各國依附於秦國來對抗各國的合縱。
▲共發生了5次合縱大戰:
第①次合縱:聯軍內訌,合縱大敗
在公孫衍奔走諸侯各國遊說,首次提出共同抗秦之策,山東各國紛紛興奮不已,都想在這次合縱大戰中謀得利益,終於在公元前318年由楚懷王領銜的楚、韓、趙、燕、魏五國聯軍向秦國大舉進犯,因秦軍知曉五國聯軍各懷鬼胎,並沒有真正的團結一致。秦軍主力攻楚,楚懷王膽顫心驚,立即撤回了楚軍。聯軍各國軍隊譁然,連合縱長都跑了,聯軍軍心已散始終被秦軍阻擋在函谷關外。秦軍趁機反攻,第一次合縱以慘敗告終。
第②次合縱:秦軍連年征戰疲憊不堪被聯軍乘機打敗
公元前298年,秦楚大戰,殲楚5萬,並一口作氣占城池l0餘座。韓、魏、齊、恐秦繼續擴張,對己不利,組成三國聯軍。乘秦軍久戰疲憊之時,聯軍趁機攻秦。經三年苦戰,秦軍敗北,聯軍長驅直入攻進函谷關,第二次合縱取得勝利。秦國歸還韓之武遂及魏之封陵等地。
公元前287年 ,趙、魏、韓、齊、燕五國聯軍攻秦。五國目的各有不同,各自算計,聯軍進至滎陽、成皋(今河南滎陽境),各國部隊皆不想做主攻,秦國主動取消帝號,將前佔之溫、軹、高平等地歸還與魏國,將王公、符逾歸等地還與趙國。魏趙兩國目的已達不願再戰,遂退軍。第三次合縱攻秦,未戰就已經瓦解。各國攻秦不成轉而攻齊,齊國大敗,自此開始了秦一家獨大的局面。
第④次合縱:秦國長平大勝,諸國懼怕。團結抗秦成功
公元前260年,秦軍悍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軍45萬,諸國聽之皆懼怕不已。各國使臣頻繁商討聯合抗秦大計。終於在公元前247年,魏、趙、韓、楚、燕五國組成聯軍,任魏無忌為總指揮猛攻秦國,因這次合縱,事關各弱小諸國存亡之戰。各國均團結一致苦戰秦軍,秦軍敗走至函谷關後,聯軍才撤軍。第四次合縱攻秦之戰獲得了勝利。
第⑤次合縱: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秦軍勢如破竹實現一統大業
第四次合縱秦軍雖敗但未動其筋骨,秦國依然強大,中原各國為打破不利局面,以圖生存,盡最大努力於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再一次組成趙、魏、韓、燕、楚五國聯軍,由趙將龐暖為總指揮領軍攻秦。因秦軍新佔領區域過大,兵力較為分散,軍心渙散。五國聯軍長驅直入,一路攻城落地直指咸陽。秦軍迅速整頓部隊,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反擊之時,聯軍不敵秦軍虎狼之師。第五次合縱攻秦之戰失敗。不久,秦王贏政正式親政,一位雄才大略的偉人至此登上歷史舞臺,“滅諸侯,成帝業”、“數年之中盡兼天下。各國再也沒有聯合行動的機會,合縱戰略至此破滅。經過10餘年後秦開始兼併六國,公元前221年,六國滅,秦一統天下。
▲結語:合縱連橫的戰略,其實理論上來說並沒有高低之分。合縱也是有勝利的機會的,且合縱大戰五次勝之有二,但施行起來合縱較連橫卻阻力重重,合縱需要多方達成一致,只要一方怯懦退兵,聯盟就會分崩瓦解。而連橫是一對一的關係,只要強的一方表示出善意許之以利,弱國不戰皆有利可取,皆趨之若鶩哪還反水呢。合縱各國多方利益多有不同,各懷鬼胎想要團結一致抗秦不太容易。這也是合縱最終敗北的主要原因。